甄 伟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信息融合共享运营中心,河南 平顶山 467099)
融资,是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本市场上企业的一种理财行为,是企业在做好预测和决策工作的基础之上,通过采用一定的方式和从一定的渠道进行筹集资金、以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的一种理财行为。融资,在资本市场上,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常常都是在以“常态化”的方式存在着的。这是一种“借鸡下蛋”“借船出海”商业运作方式,这种商业运作方式,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企业以融资这种运作方式获得更大经济收益和推动自身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做好对融资成本的管理工作,否则的话,企业的融资行为就极有可能会以失败告终,甚至还会为此蒙受经济损失,结果是“借鸡”不成反蚀把米,“出海”不成反让商船搁浅。因此,企业要取得融资活动的成功,就必然要加强对融资成本的管理,比如通过分析融资环境、拓展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优化融资结构、加强风险识别和做好对不同阶段的融资成本管理以及坚守融资原则不逾越等措施,来为融资工作保驾护航。
从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来看,企业融资结构正在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和动态化的态势,这就要求企业在对融资成本进行管理时,必须结合多元化和动态化的态势进行综合评判,以减少和防止在融资成本管理中出现的诸如遗漏和低估等问题。认真分析、研究最近几年来我国金融监管有关部门所做的融资统计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当下的企业融资结构大体上可以将其概括为银行贷款、非标业务和直接融资等三个大的种类,其中,银行贷款包括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两种、非标业务包括委托业务、信用托管业务,以及未贴现承兑业务等,而直接融资则包括所持有的企业债券、政府债券和股票等,当然,这也仅只是一种概括性的看法,真实情况或许并非只有这样三种,或者还会有其他新的融资方式的出现。这样认识的理由在于,最近几年我国资本市场上融资形势的持续稳健向好,企业融资结构在此影响下也必然要跟着发生一些对应的变化,比如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融资结构上的变化,表外融资正在朝着表内化的方向运动、直接融资的意愿更加突出以及直接融资在额度上的继续增大等。此间,企业之所以要将表外融资转向表内化,主要还是为了规避资金管理方面的新的规定和政府层面对融资规范性的监管,这就对企业之所以会发生表外融资规模下降和表内银行贷款上升等有关问题给出了合理性的解释。以此前的2017 年为例,在这一年里,我国在金融领域开启了以去杠杆为主要目标的专项整治工作,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领域存在的融资乱象以“组合拳”的方式进行了严厉的整治,由中央银行出面牵头对金融单位宏观评估展开了严格管理,表外理财被归入了广义信贷管理的范围,并提出了严防“三违反”(违反金融法律、违反监管规则、违反内部规章)、“三套利”(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和“四不当”(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翌年,即2018 年,还正式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资管新规),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力度空前加大。客观地说,国家层面出手的金融整治工作收到了显著成效,整治取得的直接成果就是在融资加大方面,比如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企业债券、政府债券等占比都表现出来了稳步上升的迹象。这也说明,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加大了对于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扶持工作。2019 年,科创板试点注册。2020 年,创业板试点注册。2022 年,把“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这些举措,为进行商业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企业融资出现了明显地扩大趋势。与此同时,我国银保监会还在联合国家五部委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 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的通知》,严令融资部门取消不合理收费,取缔不合理条件,这些举措为保护企业融资热情和对融资成本进行科学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显然,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想要实现生产经营活动的长期稳定运行,那么这个企业就必须得到可靠的资金支持,但是,在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资金短缺问题有时是不可避免的,每当这个时候,资金紧缺的企业就往往会采用融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困难,以维持企业的正常经营或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但是融资是有成本的,所以,为了保证融资目的实现,就必须做好对融资成本的管理工作。一方面,可以规范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比如,在对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过程中,减少不合理的费用支出,提高融资工作的产出比,取得理想的融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规范企业的融资管理制度,减少和堵塞融资工作中的失误和遗漏,防止融资工作中出现徇私舞弊的行为,加强对融资风险的防范,进而加强对融资过程和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管,提高对资金的使用效率。融资有风险,企业需谨慎。之所以强调企业要加强对融资成本的管理工作,其理由如下。
成本本身是一种价值牺牲,是“为达到一种经济目的而放弃另一种经济目的所付出的价值牺牲”。成功的融资活动,其衡量条件是“让牺牲的价值价有所值”。就目前我国企业的融资管理来看,在对融资成本的管控方面,普遍存在意识缺失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有些企业(比如国有企业),会认为因融资行为而发生的成本问题,上级主管部门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或出面帮忙争取一定的利益补偿,在这种思想支配下确定的融资方案,明显没有对融资成本问题给予充分考量。另一方面,那些已经获得了所需资金的企业,并没有按照融资时的约定或作出的承诺使用资金,将自己挪作他用并不罕见,将大量资金闲置起来也很常见。出现这种情况造成的危害在拉高了融资成本的同时,也让企业为此付出了机会成本提高的代价,更何况,融资成本管理意识的缺失,还非常容易滋生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浪费、内耗大、超预算资金支出等问题的出现。
融资渠道,即企业所采取的融资方式,亦即帮助企业获得所需资金的来源。一个企业的融资渠道通常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间前者直接从市场或投资方获得资金,而或者则是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对我国企业由来已久,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很多企业在通常情况下都会将银行借款作为进行资金融通的主要方式,以期通过这种方式在较短的时间里融得大量资金,但是这种方式也同时要承担更大的财务风险,然而对于资金需求量大的企业而言,尽管风险更大,融资规模也更大,因而企业还是愿意选择这种方式进行融资。另一方面,在于债券融资。站在效益角度而言,由于债券融资的成本通常都比较低,因而也是比较理想的,但是,债券融资也有其不足之处,就是金融监管政策会对发行债券行为进行比较严厉的约束,会对企业发行主体及其资产的质量、担保人,以及发行的方式和评估等给予全面而严厉的审核,这就导致了企业一般情况下是不愿意选择这种方式的。此外一个原因,就是内源性融资。内源性融资虽然具有自主性高、低成本和抗风险等优越性,但是内源性融资因为会受到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因而融资的规模有限,无法进行大规模的融资,因而也不愿意为企业所选择,这就是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的现状。
所谓“融资规划”,是指企业为了让融资目标变为现实而实施的一项全面且长久的资金管理和使用计划,是企业对未来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所作出的整体性、规范性和战略性的构想和安排,是企业对未来在资金使用和管理上作出的一种合理设计。一个合理的融资规划的形成,需要融合多种要素,需要征求多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在金融市场上,有些企业之所以征信不好,且负债过高,比如,进行融资的结果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增多了原本的负债,其中一个根本因由就出在了融资规划的不合理上,以至于导致融资方式和产出产品的不对称,进而导致负债的不降反增,拉高了融资的成本。良好的融资规划,是选择良好的融资方式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对融资成本进行合理控制一个很关键的要素。很多企业融资规划不合理的问题的原因,一方面,企业在融资规划能力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这需要引入专业且高端的人才才能解决。比如,如果企业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那么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就会出现不重视、不遵守融资论证程序和论证结果的问题,就会出现“拍脑门”作出决策的现象。另一方面,有些融资评估方案专业性的欠缺,如在对融资方案进行评估的时候,只单一地从成本的绝对值角度出发,而对融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没有给予全面的权衡。此外,企业对于进行资金融通的时机、规模、结构等,在没有形成成熟的规划和方案的情况下就仓促“举债”。比如,企业的融资规模与实际需求不符、在融资时机选择上过早或过晚、在融资结构上比较单一,以及因对金融市场环境判断的不准而选择了高利率的融资方式,或者是企业在进行融资规划时遗漏了对风险的防范,等等,都造成了对融资成本管理难道的加大。
融资创新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这是资本市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职责所系,唯有创新,才能让金融市场变得更加规范,才能让企业融资渠道变得更加丰富,才能让企业融资过程变得更加顺畅。为了鼓励融资创新,2018 年,银保监会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指出在合理保障融资平台公司正常融资需求方面:要求金融机构不得盲目抽贷、压贷或停贷,防范存量隐性债务资金链断裂风险,按照一般企业标准对退出类融资平台公司审核放贷,在不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前提下,对存量隐性债务难以偿还的,允许融资平台协商展期、债务重组等方式维持资金周转,支持转型中的融资平台和转型后市场化运作的国有企业,依法合规承接政府公益性项目。在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还较为传统,对创新的积极性不高,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地方政府对债务风险的监管较严,新融资方式受到的制约较多;另一方面,有些融资平台(比如国有银行)还存在严重的行政化倾向,创新需要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才行,所以积极性不高。此外,企业自身融资人员缺乏对融资环境、融资模式等的深入研究,不仅缺乏创新意识,更缺乏创新能力,所以,传统融通方式仍然得以在金融市场大行其道。
企业要加强融资成本管理,其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加强融资成本管理,可以反映出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传导性的顺畅与否,是判断和评价资金供需平衡与否的依据;另一方面,加强融资成本管理,也是加强企业总体经营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盈利水平以及投融资决策正确与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借助有效的融资管理,企业可以实现对融资成本在质和量上的控制,例如,在质量上,运用科学的成本管理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使之规范化,在数量上,设立明确的目标,并设法将目标变为现实,使之满足企业的融资需要。不言而喻,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融资是缓解资金短缺的手段。首先,通过加强融资成本管理,可以强化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避免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浪费或流失,有利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其次,通过加强融资成本管理,可以促进生产耗费与补偿的统一,促进生产要素合理的流动,有利于企业生产要素营运效果的提升;并且,在当前资本市场上业财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通过加强融资成本管理,企业还可以从成本效益最大化角度对融资行为进行理性分析,从而确定最优融资方案,降低融资风险,提升融资的安全性。最后,通过加强融资成本管理,还可以为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真实、有用的财务数据提供保障,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准确了解融资成本的支出情况,方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披露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因而也为防止对财务数据的粉饰舞弊提供了保障。融资有风险,企业需谨慎。在当前资本市场上,加强企业融资成本管理的路径,可以概括如下。
意识对行为具有支配功能,有什么样的意识支配,就会表现为产生了什么样的具体实践。所以,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要有效控制融资成本,必须先从意识领域入手。一方面,企业管理层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形势下的金融知识,养成终身关注金融政策的良好习惯,对国家下发的各种有关融资管理方面规章制度、对于银保监会下发的各种有关融资管理方面的文件等,要认真领会,全面掌握,抓住关键,巧妙运用,以为加强融资成本管理服务。另一方面,与融资有关的企业工作人员,务必要人人都树立融资成本管理责任感,积极学习融资及其成本管理方面的理解知识和应用技术,积极探索筹划融资成本管理方案,以为加强对融资成本的有效管理,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无论做任何事情,最忌讳的都是“单打一”,最容易招致失败的都是缺乏策应和呼应。商场如战场。在资本市场上,企业唯有积极探寻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当一条融资道路被亮起红灯时,还有另一台融资道路的绿灯是开着的。只有这样,融资企业才有机会在不同融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和比较,从中选取最适合自己的融资方案,提高融资收益与融资成本之间的对称性。一方面,企业要务必摆脱对单一金融机构的依赖,要同多家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通过对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开拓,来突破单一融资成本的限制,来发现性价比最适合自己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企业还有必要依据不同的资金使用需要,选择差异化的融资方式,比如,企业可以根据资金使用需要分别选择股东投资、关联方借款的融资方式或期限长、规模大、成本低的债务融资方式或向商业银行借款的融资方式或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方式或者是对各种融资方式综合运用等,从而方便对融资成本的科学管理,使融资成本趋于最低化。
在资本市场上,之所以有些企业会出现征信不好、负债过高等问题,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融资方式和融资产品不对等,结果是非但没能有效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反而增加了融资成本。所以,要较好地解决资金短缺和融资成本问题,企业就必须做好融资规划工作,也就是企业要根据收入情况、支出情况、经营情况、回款情况、风险情况等,从多维度的层面来对融资方案进行甄选,从工商、税务、金融机构、市场反馈、已有经营数据等多维度对融资方案进行评判,从而资金融通及其成本支出不溢出企业的计划和预期。一方面,在融资方案的选择方面,企业务必要严格贯彻民主决策程序,加强对融资方案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选择科学的方法对融资成本进行测算,保证对融资方案成本及其收益评估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企业务必还要加强对融资预算工作的健全与完善,采取科学方法预算融资成本,及时更新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成本支出数据,提前掌握溢出预期成本问题的发生原因,保证融资工作的规范及其费用支出的合理。
融资有风险,企业需谨慎。造成企业融资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内因风险,也有外因风险,其中,内因风险因素如负债的规模风险、负债的利息率风险以及负债的期限结构风险等,外因风险如经营风险、预期现金流入量风险和资产的流动性风险以及金融市场风险,等等,企业面临的融资风险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完工风险、金融风险、政治风险以及环境保护风险等,企业要保证对融资成本的有效管理,就必然要加强对融资风险的有效防范,要加强对融资风险的有效防范,企业就必须时刻保持对融资风险的有效识别。一方面,企业务必加强对融资潜伏期风险的有效识别。通常,融资潜伏期风险都是有警兆的,即建立在大量资料分析基础上的、能够对融资风险的大小以及是否带来财务危机进行反映的先兆。潜伏期融资风险主要反映的是企业是否可以融到资金和是否可以做到正确融资,要加强对融资潜伏期风险的有效识别,一是企业要加强对内部经营管理的有效信息。二是要加强对企业外部市场所处行业信息的关注,以为加强对融资成本的有效管理做好充分准备。另一方面,企业务必加强对融资发作期风险的有效识别。要加强对融资发作期风险的识别,以下要素非常关键,比如:企业的融资活动受到阻,则表明企业可能无法获得外部资金的支持;产品竞争力下降,则表明企业盈利能力的不足;管理混乱,则表明企业经营不景气,难以为外界认可。如果能够对上述要素保持高度的识别度,那么对企业加强融资成本管理是很有帮助的。与此同时,企业还务必加强对融资风险恶化期的有效识别,当融资风险发作期的警兆未能得到有效响应时,则预示着融资风险的恶化期将要到来了,并极有可能进一步转化为企业的财务危机。关于融资风险恶化期的表现,比如,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显示财务状况出现了严重恶化、企业已经不具备偿债能力,以及企业出现非季节性异常的停工、停产等现象,对融资风险恶化期的识别,是最后的迫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如果有可能、如果条件允许,企业正确的做法还是应该抓住时机通过加强对潜伏期风险和发作期风险的识别,来把风险消灭于未然、扼杀在萌芽状态,来遏制风险恶化期的到来,来保证对融资及其成本的有效管理。
创新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原动力。唯有创新,企业才会有出路,唯有创新,企业才会在资本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企业来讲,融资创新的意义绝不只是有利于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入资金的充裕性,更为重要的是,融资创新还有利于企业提高融资的质量和效率,改善融资的来源和结构,进而实现对融资成本管理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