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晓洁,周 琦
(1.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泰州市翻译工作者协会,江苏 泰州 225300)
中国与西方国家在长期以来的文化交流中存在着逆差现象,西方文化引入中国的数量远远超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数量。对中国的翻译工作者来说,翻译活动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输出的媒介。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高质量的景区译文代表着城市良好的文化形象,做好城市景区翻译,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中国景区国际化环境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生态翻译学结合生态主义理论和达尔文进化论,并把适者生存理论引入翻译学中,将生态学和翻译学有机契合,逐步衍生出新的翻译维度。生态翻译学从生态学视角研究翻译理论,以 “翻译即适应与选择” 为研究主旨,以 “译者中心视角” 建构翻译理论核心,其研究视角打破了以往将文本内容作为研究中心的传统翻译学,转而以译者为中心,强调译文质量与效果相结合的重要性。译者要以目标语(译文)读者为中心,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上进行转换,并实现适应与选择翻译目标。
在我国,较早研究生态翻译理论的是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2001 年12 月,他在国际译联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提出了 “翻译适应选择论” 的概念。他认为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生态环境引入其中,译者的翻译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原文的文本内容进行移植和再现[1]。实现生态翻译,必须要确定译文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上的选择性转换。
一是语言维度的转换。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立系统,具有自己独有的形式和组成,所以翻译首先是从一种语言系统向另一种语言系统的转换[2]。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要把握好来源语和目标语系统之间的区别,在语言维度方面实现合理转换。
二是文化维度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全盘考量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的本质其实是文化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映射。每一种语言都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翻译的本质不是语言的转换,而是语言背后文化内涵的转换。脱离了文化维度的翻译,只能实现语言表层的转换。
三是交际维度的转换。交际维度指的是语言使用的具体环境。在不同环境中使用同一种语言,也会产生语境含义上的差别,其交际效果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大相径庭。因此,译者一定要重视目标语的使用环境,做出合理性选择和转换。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泰州人文厚重,风光秀美。十四五期间,泰州围绕 “致力民生、聚力转型” 两大主题,积极打造 “健康名城、幸福泰州” 。泰州景区的英文翻译承载着城市形象建构功能,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一是提升泰州的国际化进程。景区译文具有极强的语言功能和社会价值,是城市和地区的身份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泰州市的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二是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泰州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文资源,望海楼、桃园、梅园等景区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中外游客,高品质的景区翻译不仅可以给国内外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和体验,还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第三产业,如旅游、文创在泰州地区的发展。三是促成城市的示范引领地位。生态、科学地研究泰州市景区翻译,规范双语标牌,能促进泰州的城市建设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泰州市的生态文化建设,提升泰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随着泰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品牌日益提升以及全域旅游的落地开花,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朋友走进泰州,感受 “水城慢生活” 。为树立城市的良好旅游形象,泰州景区的景点介绍和公示语大都采用中英两种文字标识,但是现有的译文存在不少问题,错译、误译随处可见,与泰州市的生态文明和城市形象极不相符。
第一,在语言维度方面,部分译文没有达到应有的语言标准,有些景区的译文历久经年,语法错误、拼写错误、漏译、乱译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凤城河景区公示语中, “禁止游泳” 使用了Please do not swimming,而正确的表达应该是 “No swimming” 或 “Please do not swim in the lake” 。
第二,在文化维度方面,硬译、中式翻译大量存在,大部分译文难以体现景区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例如三水湾景区翻译中 “风水文化博物馆” 的介绍,译文使用了 “geomancy” 来表示 “风水” ,柯林斯词典对 “geomancy” 的英文释义是 “prophecy from the pattern made when a handful of earth is cast down or dots are drawn at random and connected with lines” 也就是 “撒土连线、做出预言” ,这种译法并不能完全体现 “风水” 一词的文化底蕴。目前通用的译文就是 “feng shui” ,因为风水在英语中找不到一个对等的单词表达,恰当的做法是拼音音译后辅以相关解释,这样才能实现文化维度的意义转换。
第三,在交际维度转换方面,景区的某些译文未从实现有效交际这一目的出发。景区的交际功能是向游客提供相关服务,特别是对于外国游客,要让他们能够看懂译文介绍,从而对该景区进行宣传甚至推广,因此在交际维度的转换中,译者要避免说教型、制约型、管理型的翻译。例如,很多室内景点都有 “请勿拍照” 的公示语,有些译成 “You are prohibited to take photos” ,有些翻译为 “Visitors are not permitted to take photographs” 等,这类翻译对于译文读者都显得过于生硬或者缺乏尊重,换成 “Please do not take photos here” 或者 “No photos” 会更为礼貌且易于接受。
在语言维度上,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要把语言从形式或结构上进行选择性转换,以适应译文的语言生态环境。中英文分属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两者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汉语可以称为 “强意象语言” ,西方语言则可以称为 “强法则语言”[3]。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体系的差异,要从读者角度出发,适应读者的习惯,得出合适的译文。景区的中英文语言主要是在公众场合使用,涉及的领域比较宽,由不同对象和不同内容而呈现出来的两种语言形式就会有相对差异。例如望海楼景区中有一处公示牌 “此处水深,注意安全” ,在汉语表述中逻辑严谨,格式整齐,而且使用了祈使语气,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但是在翻译的时候如果只考虑效果对等,翻译成 “There is deep water here, and please mind your safety” ,虽然形式上貌似对等,但是语言维度上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景区是公众场合,游客不会长时间研究译文的含义,所以要避免语言冗长繁复。因此,翻译成 “Danger, deep water!” 不仅形式简洁,而且能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研究语言的本质是研究文化,所以不能单就语言谈翻译,还要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生态翻译对译者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翻译经验,还要充分掌握翻译原语的文化背景知识[4]。在翻译中不能断章取义,必须深刻把握东西方两种文化体系,从历史背景、生活习惯、风俗特色、思维方式等角度对客观事物进行界定和理解,找到相对适合的翻译。例如梅兰芳纪念馆中,关于 “水榭码头小剧场” 的中文表述中有一句 “琴声不断,唱腔不绝” 。在英语文化背景中,琴声往往指的是钢琴或者小提琴的声音,而中国传统戏剧所使用的伴奏乐器中,二胡、扬琴、琵琶等弦乐器比较常见,因此在对应的译文中,要把中国戏剧文化的内涵特点表达出来。考虑到这点,译者就应该把 “琴声” 翻译成 “the sound of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从而实现文化维度的适应性转换。
在交际维度上,要充分意识到译文是为了交际而服务的。译者不光要从语言的层面下功夫,还要在语用的层面上积极思考。这就要求译者要做好两个方面的转换,一是对使用的环境进行恰当转换,二是对所使用的表达方式进行合适的选择。对于景区翻译来说,译者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交际目的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例如梅兰芳展馆中,对于梅兰芳先生的介绍有一句话:梅兰芳一生 “立功” “立艺” “立德” ,这种表达方式非常符合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但是英语国家中相应的表述则无从考究,对原文直译无法达成交际目的。因此要从语用的层面上,对原文进行灵活调整,通过删减、增加、重新组合的方式,实现交际维度的转换。 “立功” “立艺” “立德” 中三个 “立” 不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而要根据整篇译文的语境和交际目的分别译成 “making social contributions” “achieving artistic fulfillment ” 和 “setting high moral values” 三组不同的短语。
生态翻译学理论为译者多角度、多层次地适应整个翻译生态系统提供了有力支撑[5]。 “译者为中心” 和 “适应性选择” 两大核心理念有效促进了翻译研究重心从单纯研究语言转向综合研究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为今后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向。在生态翻译理论指导下,译者应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对语言、文化和交际信息的理解力和接受力,进而选择适当的生态翻译策略,实现景区译文的功能价值,从而更好地提升城市对外交流水平和国际化人文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