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敬,杨 柳,洪继辉
(巨野县人民医院 山东巨野274900)
开胸手术是治疗胸腔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术中视野清晰,但存在出血量多、创伤大等情况,增加了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1]。急性肺栓塞是外源性或内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相关分支引起的肺循环障碍综合征,其在开胸手术患者中较常见,起病后病情变化快且抢救成功率低,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常规手术室护理将开胸手术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操作配合作为服务重点,缺少对急性肺栓塞的专向管理对策[3]。手术室专科护理管理对常规护理工作进行完善与优化,利用护理管理工具分析开胸手术患者发生急性肺栓塞的危险因素,之后以循证护理为核心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有效保障了手术效果与安全。本研究对开胸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室专科护理管理,以预防急性肺栓塞发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1月31日我院78例开胸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具有开胸手术指征;术前肺功能正常;无血栓病史;生命体征平稳。排除标准:既往有开胸手术史患者;肺部感染疾病、肺水肿患者;近1个月内接受过抗凝治疗患者;既往有下肢静脉曲张、静脉血栓形成病史患者;下肢功能异常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或有出血倾向患者;糖尿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按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33~73(55.10±6.32)岁;体质量指数(BMI)18.02~27.65(23.02±1.56);手术类型:食管癌根治术25例,贲门癌手术4例,肺癌手术10例。研究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35~76(55.15±6.12)岁;BMI 18.08~27.60(23.05±1.50);手术类型:食管癌根治术24例,贲门癌手术5例,肺癌手术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与家属对研究方案知情,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手术室护理措施。遵医嘱治疗基础疾病;完善术前检查项目;术前巡视期间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与生理状况,针对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与开胸手术的相关知识,如手术与麻醉方法、手术配合方法、术后体位管理与注意事项等;护理人员提前熟悉手术步骤,术中密切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操作;合理调节手术室温湿度,非暴露区加盖毛毯保暖。
1.2.2 研究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手术室专科护理管理。
1.2.2.1 组建手术室专科护理管理小组 由手术医师1名、麻醉师1名、手术室护士长1名、手术室护士5名组建手术室专科护理管理小组。其中手术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制订手术方案;麻醉师制订麻醉方案;手术室护士长监督、协调手术室护理工作;护士根据制订的方案开展护理服务。小组护理人员接受专科培训,学习急性肺栓塞相关知识,考核合格后入组。
1.2.2.2 基于品管圈制订护理管理方案 ①确定主题。本次活动设定为无阻圈,目的是降低开胸手术患者急性肺栓塞发生率,保障手术效果与患者安全。②现状调查。本研究对象为开胸手术患者,此类患者手术创伤大、卧床时间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引发血栓,增加急性肺栓塞发生风险。经评估发现,急性肺栓塞的发生与患者生理状况、外科因素、护理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本次管理活动主要针对以上因素进行干预。③急性肺栓塞原因分析。小组成员采用头脑风暴法对开胸手术患者急性肺栓塞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总结高危因素如下:患者病情、年龄、基础疾病等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增加血栓发生风险,继而导致急性肺栓塞;开胸手术中血管创伤或挤压,造成血小板反应性变化,加之术中长时间制动,易引起局部血液瘀滞;术中低体温会导致血液黏稠度改变,干扰凝血功能,增加血栓发生风险;护理人员对于患者急性肺栓塞的防控意识不足,未采取有效预防措施。④制订护理管理对策。小组成员根据急性肺栓塞发生原因的分析结果,在网络、书籍中检索“急性肺栓塞”“术中护理”“预防措施”等相关文献,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预防性护理管理对策。
1.2.2.3 落实急性肺栓塞预防性护理管理对策 ①术前评估与干预:术前加强血栓风险评估,积极控制合并症;指导患者避免摄入高胆固醇、高脂食物,戒烟酒;不宜久坐或久站,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护理人员急性肺栓塞相关知识培训,包括急性肺栓塞风险因素、症状识别、抢救措施、预防措施等。②术中尽量选择上肢血管建立静脉通路,避免下肢穿刺,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③开胸手术均为仰卧体位,摆放体位时取头低位,在受压部位放置软垫。④加强术中保暖,提前预热手术床,术中冲洗液与纱布加温至38 ℃左右再使用,保持术野周围无菌敷料干燥,避免液体浸湿而对皮肤造成冷刺激。⑤密切观察患者的循环血量,当血容量不足时立即报告医生处理,避免凝血-纤溶系统失衡。⑥使用间歇式充气压力仪预防下肢血栓形成,依次加压脚踝、小腿、大腿,每次20 min,1次/h。⑦术后搬动患者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且平稳,摆放好术后体位,继续加强术后体温管理,避免局部长时间受压。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胸腔引流量。②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下肢血流峰速及平均流速。术前及术后1 d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下肢血流峰速与平均流速。③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术前及术后1 d时,采集患者静脉血3~5 ml,使用血凝仪对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④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急性肺栓塞发生率。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肺动脉CT造影检查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急性肺栓塞的发生情况。
2.1 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胸腔引流量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胸腔引流量比较
2.2 两组手术前后下肢血流峰速及平均流速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下肢血流峰速及平均流速比较
2.3 两组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4 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急性肺栓塞发生率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急性肺栓塞发生率比较[例(%)]
急性肺栓塞是开胸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20%,病死率达20%~30%,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4]。因此,探寻合理的手术室专科护理管理措施预防开胸手术患者术后急性肺栓塞,改善其预后十分必要。恶性肿瘤与血栓疾病有一定的生物学关系,即肿瘤细胞可以分泌多糖蛋白、促血小板凝聚物质等促凝因子,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
手术室专科护理管理是一种以手术患者为中心的预防性护理模式,通过护理管理工具对护理风险进行调查与评估,制订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以保证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安全[5]。调查发现,影响开胸手术患者肺栓塞的因素包括患者生理因素、外科因素、环境因素、护理因素等。有研究指出,开胸患者术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导致急性肺栓塞的重要原因[6]。此外,随着年龄增加,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加之内皮损伤、血管硬化等因素影响,术前存在高血脂、糖尿病等合并症,均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2]。手术室专科护理管理中,术前全面评估开胸手术患者的病情与护理风险,积极控制合并症,并从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给予指导,可以有效改善其生理状况,为手术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持。低体温是患者术中常见问题,过低的体温不仅会减少供氧量,且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变化,干扰凝血功能,增加血栓形成风险。手术室专科护理管理在术中通过预热手术床、加温冲洗液等措施可以有效维持患者体温恒定,保证凝血功能指标的稳定性,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术中下肢静脉穿刺、开放静脉通路输液等操作,会导致血管壁损伤,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手术室专科护理管理要求护理人员术中操作时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穿刺,预防机械、物理与化学因素造成的不良刺激。此外,患者术中血液处于低流率与低剪切速率的状态下,血液黏滞度增加,在体位变化、挤压等刺激下,易导致深静脉血栓脱落并随着血液楔入肺动脉[7]。凝血功能是反映患者病理或生理刺激程度的重要指标,当机体受到不良刺激因子干扰时,凝血功能指标会发生变化[8]。从护理因素看,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对于患者急性肺栓塞的防控意识不足,不仅未予以积极预防措施,且难以及时识别急性肺栓塞病情。手术室专科护理管理通过组建管理小组,加强专科知识培训,有效保障了护理人员的急性肺栓塞预防与处理能力。
本研究对开胸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室专科护理管理,结果显示,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胸腔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 d下肢血流峰速及平均流速指标高于对照组(P<0.01),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急性肺栓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手术室专科护理管理能够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急性肺栓塞,且对术中与术后指标无明显干扰。分析原因:使用间歇式充气压力仪可以有效促进血液与淋巴液循环,预防静脉瘀滞和血液凝聚,降低血栓发生风险;手术室专科护理管理在术中通过加强保暖、体位调整等措施,有效降低了低体温与局部受压风险;完成手术后注意平稳搬动患者,继续加强体温与体位管理,进一步预防了急性肺栓塞形成风险。
综上所述,手术室专科护理管理能够改善开胸手术患者的下肢血流,保障其凝血功能稳定性,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急性肺栓塞,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