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营
表现性评价是引导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维等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其具体实施如下:一是基于真实情境设计任务,即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二是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强调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解决方法,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展现学习过程和结果;三是提前设计评分规则并做出判断。
王珂老师团队开展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校本美术课程表现性评价研究”,对标艺术课标,围绕表现目标、表现任务、评分规则三个要素开展案例研究,全面展示了美术课堂表现性评价的设计、运用以及反馈过程,体现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理念,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課堂核心知识,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和优质品格。
首先,表现性评价促进美术课堂有效地“教”。一是借助模型了解学情,合理定位教学目标。课题组将KUD模型运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中,使抽象的“欣赏·评述”教学目标具体化为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维度的目标,回答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二是借助分层分类的评价量规,实施有效教学决策。在KUD模型框架下,陈金芸老师设计的评价量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课堂教学导入、任务学习以及总结等环节融入表现性评价,帮助执教者判断学生学习的难点,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是借助真实场景的表现性任务有效驱动教学进程。《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器艺术》欣赏·评述课模拟青铜博物馆的教学场景,围绕“国宝推荐信”和“小组对比欣赏学习单”设计教学活动,推动课堂教学,使课堂氛围活泼而有张力。
其次,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有效地“学”。目标明确的评价维度和描述清晰的评价内容,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教师设置的递进式达标要求,如“对不同青铜器造型、纹样、铭文等风格特征的认识”“观察、收集青铜器的风格特征信息”等,告知学生目标指向,让学生知道“往哪儿去”。教师还搭建评价和反馈支架,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学到了什么程度”,思考“我怎么去学”。学生在“完成国宝推荐信的探究,我需要收集哪些相关信息”的思考中,主动构建美术素养体系。在学习结尾,学生结合评价量规自我评价,总结、反思“下次成果汇报,我还可以在哪些方面改进”,主动探索美术学习策略。
最后,表现性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基于课程标准的表现性评价实施策略研究”将教、学、评进行整体设计:教与学目标一致,表现性评价指向的美术素养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表现性学习任务与评价活动一致,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表现性任务是评价任务也是学习任务;教与学的评价作用一致,评分规则既有判断学生素养水平的作用,也有反馈教学效果和提供学习支架的作用。研究课例将表现性评价嵌入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及互评的全过程。
未来,课题组可以围绕研究核心“实施策略”进行深入探索,特别是通过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找到困扰美术课堂表现性评价实施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如农村、城市学校对比,不同学段对比,不同课型之间的对比等;同时细化研究内容,找出突破点,让更多美术教师了解表现性评价设计的原则,掌握评价的流程和方法,让课题研究引领地区课程改革,推动美术课程建设,实现以美育人。
(作者单位:黄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组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校本美术课程表现性评价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2021JB325)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