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丹
(东北师大附中净月实验学校,吉林 长春 130117)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强调教师肩负着时代使命。在新时代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师要积极接受新任务,立足本学科落实好立德树人的目标。地理学科是高中阶段学生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中阶段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通过学科教育和学科特有价值,培养学生要具备正确的信仰、理想、思想、品德等,将其培养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时代新人。本文从高中地理课堂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必要性、现状问题、可行性路径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地理学科所蕴含的立德树人价值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规律。为便于进行研究,可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类型。规模有大有小,这就渗透了尺度思想、全球意识。不同的区域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区域特征,通过关注区域空间差异,凸显家乡特色,培养家国情怀。
高中地理新教材系列增加了新内容,基于我国国情,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发展、海洋环境、海洋安全。加强了法治意识和海洋权益方面的教育。通过对教材的挖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地理学科具有文理兼容的特点,学生可以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两方面认识世界,通过学习相关的理性知识,如“地球的运动”等,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辩证思想。
地理课堂是地理教学过程中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地理教师是地理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体。地理教师的思想意识对立德树人的效果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在地理课堂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效果并不明显,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地理教师只重视学科理论知识的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意识薄弱,在地理课堂中渗透德育功能能力不足;二是立德树人思想在地理学科相关文章中有所涉及,但在教学中却用几句话带过,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将地理知识与育人目标结合起来;三是个别教师自身业务能力不过关,学科知识掌握得不透彻,课堂授课过程中照本宣科,虽有立德树人的想法,但是不知道如何制定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在地理课堂中如何操作,如何在所教学的知识点中融入立德树人的元素;四是地理课课时有限,教师课余时间接触学生的时间少,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地理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是学科评价方面,试题的命制缺少与学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立德树人方面的考核内容,尚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学校要结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统筹谋划,从学校的层面成立相关的工作小组,起草方案,推动立德树人的课程建设,开展经验交流,并将优秀的课例进行推广;从教师层面要认真学习相关文件,不断强化自身素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将立德树人的理念内化于心,从自身的打造、课堂的塑造中做到以德为主,发挥好教书育人的作用。
地理教师要上好开学第一课,即高中入学地理的第一节课。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第一节地理课,要做到知识丰富,语言精练,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在把握好学科体系的基础上,简单介绍编排的目的,使学生对地理学科有所理解。最后,要渗透地理学科育人的思想,如地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地理学科与未来职业生涯的选择等。在常规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地理课程标准,精心设计教学,多途径渗透育人思想。具体如下:
地理教师要养成关注新闻时事的习惯,在地理课堂中恰当地挖掘时事热点新闻作为背景或案例,巧妙地融入教学中,不仅能为课堂增光添彩,成为一股新活力,让学生耳目一新,也可以在无形中渗透德育。如在讲授“农业区位因素”一课时,通过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展现我国在农业领域的新时代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以将国外政局动荡、民不聊生、难民暴增的国家和地区向学生简单介绍,再结合我们的生存环境与之对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幸福,产生对祖国的爱、家乡的爱,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进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从教材体系上看,地理学科体现的立德树人价值体系中包括海洋意识、全球意识等。海洋意识的培养可以在讲授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和“海洋地理”中,帮助学生树立海洋国土与安全意识、海洋资源与经济意识、海洋交通与交通意识、海洋生态与环境意识等。从教材的设置上看,教材中的活动、案例、自学窗是可挖掘的丰富的育人资源。如在讲授“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课时,结合教材中的案例“乌兰布察市实施退耕还林”和自学窗中“人类和自然,谁来决定浑善达克沙地的命运”,笔者将其设计成一系列的问题链,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切身感受在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成功例子,加深对土地退化的产生、危害、原因、治理措施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效益、治理经验的效果的认识,对生态环境问题也有了更为深入的印象,加强了环境保护、治理生态破坏的意识。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活动的方向,是开展教学环节的依据,也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从立德树人的角度看,人是一步一步逐渐培养的,教学目标也要贴地而行,应该基于课程标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自上而下思考:这节课着重培养学生什么能力?怎样体现新课标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单元整体目标和课时目标? 通过贯穿思考,可以清晰构建立德树人目标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落实的重要环节。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课,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1.课标分析。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所说的“归纳”,不是简单罗列各种环境问题,而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资料认识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如环境问题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具体表现、分布特点等,并在此基础上,归结到人地关系协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教材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的内容。从教材结构看,本节课是对前四章的内容总结,明确人口、聚落、文化、产业、交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与地理环境应秉持的态度;同时本节课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第二节和第三节内容做好认知铺垫。3.教学目标。通过绘制“世界地球日”手抄报,了解地球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学科核心素养;运用“人类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并结合实例分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学科核心素养;根据相关资料,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影响,说明环境问题的地域性和全球性特点,培养学生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学科核心素养。4.教学重点。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5.教学难点。例举不同类型环境问题的影响。6.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等。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都围绕这些教学目标来教,学生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在教学中全方位、深层次和根本性地彰显立德树人的价值。着力挖掘本节课的育人价值,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的育人功能。
如在讲授“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的“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时,笔者没有直接给学生结论,而是通过以下一系列的问题开展教学:1.请举例说明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会产生哪类环境问题? 2.请举例说明人类将废弃物向环境排放的过程中会产生哪类环境问题?3.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是怎样的?通过抽茧剥丝的分析,学生得到结论:原始社会采集渔猎时代,人类对自然既崇拜又依赖,供奉太阳神、山神等。农业社会发展农业生产,对自然有了一些改造,但破坏有限,总体上呈现出基本和谐的人地关系。工业社会,具体从18 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来,一些人认为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可以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开始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改变自然环境,结果人地矛盾激化,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未来,人与自然要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探究活动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到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行为导致的,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同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链,间接地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如在讲授“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课时,笔者为学生提供案例:科学家警告未来70 年内海平面可能会上升60 厘米,如果当前全球变暖的趋势得不到遏制,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还将进一步加大,会对一些国家的安全造成影响。例如: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计划举国搬迁。通过本情景案例进而让学生分析此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指出解决的策略。学生回答:根本原因是砍伐森林、燃烧化石能源;应对措施为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控制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可燃冰)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森林破坏、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协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倡公众参与等。
为增强立德树人的效果,笔者又为学生播放“2021 年4 月22 日(第52 个“世界地球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视频内容。讲话高瞻远瞩,不仅着眼现实,更放眼未来,面对气候变化我们共同担当、为人类的未来共同负责。气候雄心峰会,体现大国担当。学生观看2022 年4 月22 日(第53 个“世界地球日”)宣传片后一致表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关爱地球靠大家。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频适时插入课堂,将“立德树人”理念无痕融入地理教学。充分体现出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有助于学生树立尊重和保护自然、绿色发展等观念,滋养人文情怀,增加社会责任感。
在深入研读“双减”政策、学习新课标、充分整合教材的基础上,笔者在讲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课后,精心设计渗透立德树人的综合实践作业。作业之一:围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绿色生活方式的探讨、实现“双碳”目标的认识、我身边的环保故事等,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字数在800~2000 字的环保作文。作业之二:可自行选择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学习资料,在认真学习和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创作环境保护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报告框架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计划或步骤、解决措施和想法、对研究的总结、研究成果概述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与思考等。报告要求逻辑清晰完整,文章架构合理,文字表达准确,思想内容丰富,有独特个人见解。字数1000~2000 字为宜。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了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个过程也培养学生形成严谨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
综上所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各种策略、途径,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关键的构成部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是作为地理教师重要的时代使命和职能责任,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推进学生的德育进步。在新高考、新教材、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如何立足学科来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更好地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值得高中地理教师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