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双
(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1]苏州地区的传统工艺种类较多,明清时即以“苏作”“苏样”驰名全国,多以“苏”“苏式”或“吴”冠名,如苏绣、苏式家具、苏式建筑、吴扇、吴笔砚等。苏州手工艺品做工精致、典雅、俏美和奢华,是流行大江南北、远销海外的艺术精品。
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传统工艺逐渐式微,生存空间日渐萎缩,很多手工艺人转行谋生,年轻的后继者越来越少。针对现状,国家出台了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指导思想:“推动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2]因此,促进传统工艺提高质量、带动就业、弘扬传统文化以实现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是苏州乃至全国其他地区推进传统工艺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轻工业不再以传统工艺为支撑,手工艺的经济功能逐渐减弱,文化属性日益凸显。因此,国家对传统工艺的关注,从起初的经济视角,逐渐转向了文化视角。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手工业是国家赚取外汇、支撑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20 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从人事用工政策、鼓励创业政策和人才保护政策等方面入手,引导传统工艺行业的发展。比如,鼓励以个体作坊的形式经营,招收大批学徒作为储备劳动力。1997年,国务院《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指出,国家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实行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①参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ZmY4MDgwODE2ZjNjYmIzYzAxNmY0MDk1ZGMxZDA 0ZDE。同年,江苏省政府配合国家政策,为“进一步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维护传统工艺美术科研、生产、经营单位和技艺人员的合法权益”,出台了《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在管理、生产经营保护、人才培养和保护、技艺保护、开发和奖惩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②参见:《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NDAyOGFiY2M2MTI3Nzc5MzAxNjEyODNjMDNh YjdiNzQ。
进入21 世纪,在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更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2012年苏州市政府颁布《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优化发展规划》,对传统工艺的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激励制度、市场开拓、税收优惠、信贷支持、公共平台和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和改革方式。③参见:《市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优化发展规划的通知》,https://www.suzhou.gov.cn/szsrmzf/zfwj/201211/860f ab11414742f8a4a068f7ca6e8bf0.shtml。同年,苏州市政府在《苏州市丝绸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中承诺,将从产业发展、品牌建设、商贸平台建设、科研能力提升、标准强化实施以及宣传展示、传承载体的建设六个层面提供鼓励和支持。④参见:《市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丝绸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的通知》,https://www.suzhou.gov.cn/szsrmzf/zfwj/201211/9fd834be7844 481c9cbf1790008f4e5c.shtml。对传统工艺经济视角的政策引导和产业激发是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传统工艺本身造物属性的体现。
进入21 世纪以来,国家对传统工艺的观照,从产业视角逐渐转向了文化视角。201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⑤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http://www.npc.gov.cn/zgrdw/huiyi/lfzt/fwzwhycbhf/2011-05/10/content_1729844.htm。,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颁布了更具体的指导意见和帮扶措施。以苏州市为例,2020年苏州市政府相继出台了《苏州市贯彻〈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意见》⑥参见:《市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贯彻〈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意见的通知》,http://www.suzhou.gov.cn/szsrmzf/zfwj/2 01803/9b312da64f264d5c934d29a65fcb0198.shtml。和《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认定办法(修订稿)》⑦参见:《市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认定办法的通知》,https://www.suzhou.gov.cn/ szsrmzf/zfwj/202008/2836eac be21c4669bef1e630dc77ded6.shtml。,两份文件都涉及对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中技艺精湛、贡献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授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21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工艺保护和传承,推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中药炮制及其他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将符合条件的传统工艺企业列入中华老字号名录”。⑧参见:《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https://www.gov.cn/govweb/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2021年4月财政部《关于下达202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预算的通知》⑨参见:《关于下达202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预算的通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6/02/content_5614951.htm。中明确,国家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和保护,2021年非遗保护资金预算共计77298 万元,其中江苏为2839 万元,占3.7%。政策的支持给传统工艺的现代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国家推进传统工艺发展的政策视角之所以发生转换,首先是由于当前传统工艺不再是社会物质产品的主要生产手段,也不再是赚取外汇支持国家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手工艺作为支撑手工业发展的经济属性逐渐弱化;其次,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民族文化复兴的推进,文化作为软实力和巧实力的作用日益凸显。视角的转换是国家层面对传统工艺再认识和再发现的结果,也是中国手工文化在社会各方面回归的反映。
经过现代工业文明洗礼的当代人,会不自觉地从精英主义和技术至上的理念出发去设想我国传统工艺的发展。如果不能以本民族文化为主体思考本位,就无法在后工业时代,在律法完善、人才教育和设计理念的角度助力传统工艺的发展,更无法发挥传统工艺在文化资源方面的转化优势,达到激活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目标。
手工文化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产要素。从文化的一般意义来说,传统工艺的技术、材料和生产条件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3],这是农耕社会官方认可的最科学的传统工艺制造标准,是千百年来影响我国传统工艺的重要观念。如“天时”,就是指造物要遵从自然规律和时序。虽然现在的一些传统工艺仍然依照古法制造,遵循自然之道,但其中的工艺文化并没有得到较好的传播和利用。
在当前的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中,参观游览博物馆是文化旅游的主要内容。在传统工艺博物馆内静态的展示陈列中,没有把生产中“人——物——自然”之间的作用原理解释清楚。比如苏州陆慕的御窑金砖博物馆中展示金砖制作中的窨水工序,窑炉顶部的水沿着水孔道慢慢地渗入窑内,吸收窑火的热量形成水蒸气,窑炉内的温度被降低;由于水蒸气的作用,窑炉内气压增大,阻止了炉外空气的进入,窑内氧气燃烧殆尽后,由于缺乏氧气补给,导致燃料不能完全燃烧,金砖砖坯的水分和有机物便不能继续蒸发和挥发,阻止了砖坯持续收缩,同时,形成了还原焰;由于还原焰能使坯体内的高价铁得到充分还原变为氧化亚铁,就形成了金砖所特有的青色。温控、色控、防收缩这三种金砖窨水工序的原理和作用机制是金砖制作工艺的核心内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现在文化旅游、旅游研学中最吸引游客的文化知识,却未能在现在的活态生产过程中向受众进行充分展示和说明,也没有在文创产品中较好地体现传统工艺文化的内容。
传统手工艺保护和发展的核心是“人”,“人”是延续传统、适应当下和开创未来的主体。截至2022年底,苏州传统工艺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有7 项,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分别为33 项、124 项和172 项;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的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有50 人、143 人和464 人;先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有63 人,获得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荣誉称号的分别有298 人和263 人,获得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的218 人,获得苏州民间工艺家荣誉称号的326 人,其中,有555 人先后获评高级工艺美术师,有166 人获评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近千人获初、中级工艺美术师职称。①数据来源: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https://szfy.wglj.suzhou.com.cn)、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jsfybh.com)、江苏工艺美术网(http://www.jsact.cn)、苏州工艺美术网(https://www.szgm.org.cn)。
优秀的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都肩负着传承技艺、延续工艺文化的使命。传统工艺的未来发展需要有更多懂艺术、有技艺、爱生活的年轻创意设计人才的加入。但目前苏州传统工艺后继乏人的情况较为突出,愿意继承家族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为培养刺绣从业者,苏州市吴中区镇湖街道曾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定向培养刺绣专业的大专生,并提供学费补贴和奖学金。在办了三届后,因生源不足不得不停办;后又因行业发展不景气,毕业生中有一半人改行。在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工艺行业的现代发展亟需文化创意人才的加入。
聚集空间是传统工艺从业者为工艺品加工制作细化分工、协作生产的交易市场,是以实体聚集地为依托,以无形的工艺环节为链条,自发形成的生产集聚区。苏州的集聚区发展情况很有典型意义。
1.部分传统手工艺生产聚集的物理空间减少
苏州有很多传统工艺生产聚集地,如镇湖的苏绣一条街;震泽的蚕丝被基地;光福核雕城;姑苏区的园林路、齐门路和十全街的玉雕生产聚集区;西北街及周边的苏扇特色街区等。在古城区相王弄和园林路曾有自发形成的玉器加工市场,玉器工艺从业者能够在那里找到自己需要的工艺加工点。在这些集聚区里,同一种工艺,被细化分成了一道道工序;各道工序都有专业匠人专门从事,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提升了产品质量,产品工艺的标准化和定制化统一于工艺品中。大批掌握精湛技艺的手工艺匠人集中于此,规模化集聚和玉器行业的产业化业态推动了苏州地区整体传统工艺产业的发展。2019年,由于城市商业开发和统一规划的实施,自发形成的传统工艺加工生产聚集地被迁移或分散,手工艺匠人们几十年来形成的生产链被打断,玉雕行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集聚效应明显下降。虽然新平台又打造和建立起来,但是从业者流失严重,直接制约了苏州传统工艺的进一步发展。
2.“香山工坊”的实际集聚效应降低
在苏州原有园林古建筑产业链基础上,“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发源地——吴中区胥口镇——规划建设成了“香山工坊”产业园区,是集设计与营造、材料与制作、展示与销售、推介与游览为一体的基地型市场和文化产业创意集聚区。该产业聚集区由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两级政府指导,占地380 多亩,引入民间总投资超6 亿元。规划有园林博览区、总部基地区、市场销售区、生产加工区和滨江园艺区五大功能区域,还建立了香山古建筑博物馆、技艺大师工作室、园林古建艺术作坊、香山古建培训学校和古建筑材料研发中心等,搭建了“香山帮”建筑技艺传承推广、全球古建园林设计展示和古建筑产品研发交易三大平台,成为“香山帮”建筑技艺推介与工业旅游相结合的新型综合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集聚区的企业通过基地内的管理机构对经营业务进行统一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营成本。受近两年经济形势下行影响,现在的“香山工坊”聚集区的实际占地面积虽然没有减少,但有些厂房被非“香山帮”行业内的公司租赁作为生产加工区,导致“香山帮”特色聚集区的实际集聚效应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传统工艺的创意转化,是以人为运行主体、国家政策为指导思想、法律为实施保障共同形成的推进传统工艺发展的运行系统。
我国传统工艺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守正创新。守正创新,就是指把握正统、正道,推陈出新;在传统工艺设计教育领域中就是指根植于本民族文化基因,以我国图案设计教育为主体,其他设计教育理念为辅助性应用方法的人才培养模式。
1.从强调“西学”到“折中”的设计人才培养:“构成”与“图案”之辩
我国许多高等院校设有与传统工艺相关的专业,如工艺美术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它们既接受和认可来自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的“三大构成”设计理论和方法,也将中国传统图案设计作为教学内容。中国传统的图形、纹样和图案设计,是以传统样式为素材,以民间工艺为表现手段,主张师法自然、气韵生动、立意中得心源的意向美表达。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界曾一度以“三大构成”为主要教学内容,并弱化传统图案教学,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作为设计专业的“金钥匙”。但即使是西方设计理论在国内设计教育界最“强势”的时候,图案教学内容也没有被我国设计教育领域完全抛弃,只是作为西方设计理论教学的“补充”。20 世纪80年代,开设了工艺美术、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央美术学院、苏州丝绸工学院(现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院校,展开了关于“构成”与“图案”孰轻孰重、孰主孰次的大讨论,直到20 世纪末,诸葛铠先生在《图案设计原理》一书中提出“折中主义”并得到了学界的认可[4],“构成”与“图案”之辩才稍歇。这一讨论,在设计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图案设计的地位得到提高,为传统工艺的保护、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定位理清了思路。
2.响应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政策,加强传统图案设计人才培养
步入21 世纪,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和民族优秀文化的伟大复兴,呼唤传统工艺文化在现代生产制造中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因此,既能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接受过图案设计教育,又能熟练运用包括“构成”在内的西方现代设计方法的专业人才,是对我国传统工艺进行文化价值提取、再设计以及赋能文创产业发展的首选人才。
我国传统图案设计理论和方法一直以来没有被现代工业社会生产全面接受和认可,主要原因在于:第一,蕴含情感的图案形态和色彩没有被系统地解读和分析,人们无法较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精神;第二,传统图案设计方法没有形成与现代机器生产制造的“连接”,而工业革命席卷全球后,西方设计理论成为世界各国推崇的设计制造体系,中国的“图案”与“构成”设计存在“隔阂”;第三,我国传统“图案”没有形成理论化、系统化的学科体系,在现代设计中难以发挥作用。
从近几十年设计教育界大讨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为推动传统工艺复兴和高质量发展,在“构成”和“图案”相叠加的“折中主义”教学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应将我国传统图案设计作为设计教育的主体内容,将“三大构成”为代表的现代设计作为配合传统图案设计的行为方法和应用工具。因此,在民族文化多样性和拓宽审美渠道的认识基础上,基于“折中主义”,设计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侧重于传统图案设计,摒弃表面美化装饰的设计方法,将蕴含民族文化内容的有机性训练和图形创意训练作为核心教学内容,以“三大构成”训练模式为实践应用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意设计思维和能力,让富含形态和色彩刺激的情感联想成为弥补建立在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基础上简洁的现代设计的滋养因素[5]。
政策是推进传统文化保护和延续的“有形的手”。传统工艺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它的发展离不开作为主体的人、作为客体的工艺及其新业态。与此相对应,国家在教育政策、设计政策和大文化产业领域都给予了重点的关注。从国家政策的视角来观照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可以看到对传统工艺现代发展的系统性探索和全方位的思考。
1.设计的介入与发生的蜕变:政策支持传统工艺转化
2017年《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指出,要“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①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3/24/content_5180388.htm。。积极推进设计力量介入传统工艺的转化不仅是传统工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创意转变为产业实力的重要举措。
手工艺匠人是为社会提供生活用品的劳动者,同时也是提供创造性服务的构思者,这种集思考和制造于一体的造物活动,是“设计”在旧时代的存在方式。现在,设计融入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生活需求,改进设计,改善材料,改良制作”,在“高质量发展”政策的推进下,发挥着“促进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作用。②同①。
苏州镇湖是全国闻名的刺绣工艺品生产基地,这里云集了大批优秀的绣娘。国家政策鼓励不同风格流派的刺绣大师创建工作室,如姚建萍刺绣研究所、卢福英刺绣工作室等。在设计的介入下,她们创新刺绣作品主题、文创化刺绣产品,如邹英姿以“滴滴绣”的绣法设计敦煌人物像,将具有厚重历史感的敦煌艺术与江南技艺相结合,使敦煌人物像在丝线的质感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苏州玉雕文创作品突破传统设计思路,将“玉雕宝石化”,先后设计出多款十分时尚的产品。缂丝家具和女包的设计,将传统丝线与现代纳米技术结合,在缂丝文创领域,提升时尚、流行设计高度,受到各个年龄段消费者的青睐。在国家传统工艺振兴政策的支持下,匠人不再是设计师的“代工”,他们成为自我意识表达的主体。传统工艺在优化产业发展组织形式、劳动模式和提升产品品质方面发挥了自己的优势。
2.从劳动者、艺匠到设计师:政策倡导手艺人身份和角色的转变和突破
随着时代的变迁,手艺人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封建社会中匠人身份低微,在行帮、匠帮和同业工会等组织中只能服从家族长辈或师傅的管理,没有人身自由,更没有自由发挥创造性的权力和机会。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合作化以及转企改制,匠人的身份发生了改变而成为工人、事业编制的员工或者现代企业的股东等,社会地位普遍得到提高,现在有很多老艺人被国家认定为“工艺美术大师”,成为创造艺术作品、改变城市景观的艺术家和设计师。
过去,政策推动了手艺人身份的转变,从普通劳动者到工艺美术大师、传承人,他们是保护和延续传统工艺的代言人;现在,随着传统工艺定位的变化、产业发展,手艺人的角色又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仅仅是身怀技艺的传承者,更是参与传统工艺转化与构思的规划者和设计师。手艺人从持有技艺的“传递”者,到弘扬技艺的设计者,角色的转变体现了匠人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弘扬传统技艺的能动性和开拓性。
匠人角色的转变是对传统工艺进行再认识和创新的过程,需要学习新知识、拓宽新思路,因此,接受现代设计教育,与年轻设计师、高校设计专业学生的合作交流必不可少。探索老手艺人与高校学生、现代设计师协同设计新模式,是“传统工艺振兴”“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政策的题中之义。“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参与院校教学科研和相关企业技能培训,通过代表性传承人和学生、从业者之间的双向选择,建立明确的师承关系,不断充实各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2]
比如,苏州绣娘与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在项目合作中相互交流和学习,通过“边做边学”“师徒传授”“深度交谈”的协作设计,创作出不一样的作品。学生受到绣娘的传统图案创作方式的影响,在苏州地域文化基础上进行图案简化创作;绣娘则受到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到了渐变色处理等新技法。老手艺人基于对材料和三维空间等全方位整体性的把握,结合与设计专业学生的密切合作和共同设计,形成了新的产出物。在“传统工艺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政策鼓励、推动下的这种合作创新模式,使老手艺人的角色向兼容并包的设计师角色突破,他们主动引领传统工艺朝着新的表现形态发展。
3.从单向度的产品制造到自发性的弥散传承:政策推进传统工艺发展新形式
201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加快工艺美术产品、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融合”①参见:《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644807.htm。,将物态文创产品和非物态文化服务作为手工艺现代发展的主要形式。“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统工艺保护传承理念不时被提起,手工艺成为社会整体的组合部分,“物”联接了“人”和“生活”。
物态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是传统工艺现代转型的主要形式。苏州御窑金砖文创产品“御窑·嵌金铭文边款纸镇”是把金砖边款的碎片嵌入黑胡桃与黑梓木,借助边款的铭文,将金砖边款的功用价值和历史隐喻转化为具有审美价值的现代文创产品,给使用者一种深沉感和厚重感。
自发性弥散传承是传统工艺发展的新形式。现在,传统工艺的从业者、消费者和爱好者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他们之间出现了身份多元化、交叉性的特征。对传统工艺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群体也在充当从业者和消费者的角色,成为传统工艺弥散性传承的主要参与人。
馆藏陈列式呈现、兴趣班式的传承和体验式商业模式是爱好者接触传统工艺最普遍的形式。爱好者们参观博物馆的工艺展示,加入手作课程为主的消费体验,参加民间自发的手工艺交流。他们出于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在业余时间以满足自己兴趣为目的,参与生产、消费、传承等各个环节;但他们又区别于以往参与者的角色和作用,不是职业化的生产者,不满足于成品消费,而是自己购买原材料,自发地学习传统工艺。爱好者的传统工艺实践来自对生活的热爱,遵循自己的直观感受。这种渗透在生活日常,但又不自知的“分散性”[6]特征,是传统工艺当下发展的新形式。传统工艺的弥散传承,符合《意见》提出的“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鼓励各地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不断推出原创文化产品和服务”②同①。的理念。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我们发现,苏州当地很多爱好者学习传统工艺的原因有两种,或是消遣娱乐打发时间,或者为工作和生活减压,调节心情。最常见的传统工艺学习种类有剪纸、缂丝、刺绣等。爱好者都有自发学习传统工艺的愿望,追求实践中产生的感官刺激和美好的瞬间,并形成难忘的体验。由于体验是个人心智状态与具体筹划过程互动的结果,因而体验的结果因人而异。传统工艺不再只是一种生产力,而成为了与雅致的生活方式、彰显自我个性的生活状态联系起来的精神体验。
目前,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征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稳步推进,传统工艺的文化艺术价值和社会地位稳步提升。但借鉴于域外同类制度的我国著作权制度,并未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影响力的扩大而适时修正,逐渐显现出与农业社会的传统文化观念和艺术价值认知的不适应和难匹配。现行著作权保护制度并未对传统工艺的二元审美结构有充分的认知[7],也就谈不上对优秀传统工艺品的有效保护。
1.外域律法体系借鉴下的我国传统工艺纠纷
我国传统手工艺具有二元审美结构的特性,即“工”与“艺”的双维度。“工”是指技法和技巧,“艺”是审美化表达。“工”随着手工艺品制作过程中艺术性的需求而不断改进和提升,“艺”凭借精湛的“工”诠释并升华作品的精神价值和艺术灵魂。人们以视觉感知体验“艺”的表达,以触觉和视觉感知领会“工”的巧思。“工”与“艺”相辅相成,相互依附,造就了中国丰富、优美的造物艺术文化。这是手工艺造物艺术与绘画艺术的迥异之处。
手工艺对艺术化表达的重视常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艺”而忽视了“工”。为了彰显“艺”的神韵,手工艺匠人常以优秀的画作为底稿进行二次创作。然而,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下,若未经著作权人许可,这便构成了侵权。以苏绣作品为例,2009年,央视网《苏绣〈贵妃醉酒〉被诉侵权引出非遗传承难题》①参见:http://news.cntv.cn/society/20091221/101825_1.shtml。报道称,卢凤娟未经原油画作者王信贺的许可,绣制了同名刺绣作品《贵妃醉酒》,属于侵权行为;2020年,江苏高院审理了濮凤娟的案子,她在曹新华画作《华清浴妃图》基础上绣制了同名苏绣作品,也构成了侵权②参见:https://www.sohu.com/a/402676770_120057286?p=qq。。精美的苏绣艺术作品被认定为侵犯了原作版权的“复制品”,最终两案都以刺绣手工艺者败诉而告终。虽然案件审理结束了,但对传统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讨论和探索一直在继续。
2.我国传统工艺法治保护发展方向——良法善治
探索适用于中国本土的著作权保护制度是推动传统工艺现代发展的法制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前文提及的两个苏绣案例,虽然法院均以赔偿绘画原作者一定损失为最终判决结果,但在王信贺案中又驳回了原告销毁苏绣作品的请求。从法院判决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法律界已经认识到了著作权保护制度中对于“独创性”和“创新性”的界定存在着争议。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对手工艺的表达只关注了“艺”,而忽视了“工”在载体上的有形表达。“艺”的确是手工艺创新性判定的因素,而精湛的“工”才是能够在不同载体上进行艺术再创造的重要方式。
因此,我国文化遗产界和法律界学者都需要在法律层面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文化理念,深刻理解传统工艺的二元审美结构,重新界定“创新性”的判断标准。首先,在高科技演绎手段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改变“未经许可”作为唯一权限的派生使用体系,拓宽著作权保护范围内的作品定义,不断拓宽传统工艺作品创新创造的空间。其次,鉴于我国传统手工艺门类众多,应结合市场状况进行全面考量,根据每一种手工艺门类的特质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类型化定制,拓展合理使用制度和法定许可制度[7]。最后,完善著作权管理制度是传统工艺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传统工艺创意系列产品的运营,涉及与传统手工艺品相关的知识产权的运用和维护,完善这一运作维护机制将极大地保障手工艺创意产品的研发过程,保障整个手工艺产业的积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