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吓妹
摘 要:美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学科,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推动小学美术教学与德育融合,是全面、有效地实施新课标的根本举措,也是美术学科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目前二者融合存在着融合过程表面化、融合内容简单化、融合方式生硬化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小学美术教学与德育融合必须坚持在美术欣赏中领悟传统德育内涵、在情境创设中增强学生德育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优良德育品质、在绘画创作中促使德育付诸行动等实施路径,促使学生在德育与美育上有更高的追求。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德育融合;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04-0040-04
美术学科因趣味性、娱乐性强而倍受学生喜欢。它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还能带给他们视觉的享受与心灵的洗涤。今天的美术课,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教师在黑板上画什么、学生在作业本上画什么的技能性教育,还兼备了对其进行审美教育、以美育人的功能性教育。这也是教育部于2022年3月25日发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期望所在。但是,目前还有许多小学没有将《课标》“以美育人”的新理念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美术课堂,实现美术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随着德育在学科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美术课程中融入德育,使美育与德育相得益彰,是当今小学美术教学面临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下面,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期为小学美术与德育实现更深入、更有效的融合提供参考和思路借鉴。
一、美术教学与德育融合的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尤其是新《课标》的全面实施,人们对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有了更高的期望与更强烈的要求。目前,“立德树人”已成为新时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和核心要义。在这一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德育也获得了创新发展,包括小学美术教学与德育融合也在不断深入和完善。但是,无论是横向比还是从纵向看,小学美术教学与德育融合都不太乐观,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融合过程表面化
部分美术教师因缺乏德育专业素养,未能理解美术教学与德育融合的深层意义,在教学时只会向学生传授基础的美术知识和相关的绘画技术,而不能将德育有机地融合进去,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获得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品德的培养。在学校的要求和敦促下,为了完成任务,也只是从表面上切入,并没有建构完善的德育融合方案,导致融合效果不佳,未能达到学校要求的德育融合目标。这与新《课标》让“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里面的要求相差甚远。
(二)融合内容简单化
目前,大多数美术教师虽能认识到将德育融入美术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在设计教案时能够主动融入德育内容,但由于美术教学任务繁重、课时又紧张偏少等原因,教师教学时为了完成美术教学任务,不得不将充分准备的德育融合内容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很少有充裕时间展开讲解和进行充分阐释。久而久之,教师不仅没有深入探索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甚至还将课堂上没有时间教学的德育融合内容精简删减,导致德育融合内容不完善、更新不及时,对学生的成长没有起到应有的德育效果。
(三)融合方式生硬化
在美术教学时,部分教师不是将德育内容顺其自然地融入进去,而是将一些与本堂美术课关联不大的德育知识强行塞进去,这对学生不仅没有吸引力,还会导致学生反感、迷茫,甚至产生厌烦心理和逆反心理,得不偿失。还有一部分教师在美术教学时对融入的德育知识只稍微点一下,还没有等学生反映过来,更不用说理解,就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种不考虑学情以及不体现学生主体性、个体差异性的教学方式,不但难以使德育融合取得预期的实效,还白白浪费了教师和学生宝贵的时间。
二、美術教学与德育融合的实施路径
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在“坚持德育为先”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更应自觉将德育贯穿于美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活动之中,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促使美术教学与德育深度融合,“使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良好思想品德教育”,而不是将其当作可有可无的附加任务而消极应对。具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入:
(一)在美术欣赏中领悟传统德育内涵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元素,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的必经途径,同时也是美术教学与德育实现有效融合的绝佳机会。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利用欣赏课这一载体,在启发学生创新创造的同时,加强德育融入,激活学生的思想情感,并通过情感的力量对学生实施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教师对欣赏课越重视、欣赏活动过程越是精彩纷呈,学生对学习美术就越发兴趣,提升美术鉴赏能力就越明显;教师美术素养、教学能力越强,就越能深入研究美术教学与德育融合,促进美术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时,可以按照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多媒体动态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欣赏中国艺术巨匠徐悲鸿创作的美术作品《田横五百士》,并向学生介绍这幅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用动画演绎田横去京城前与五百壮士诀别的戏剧性场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幅历史巨画用绘画语言歌颂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从而对这幅作品旨在激励广大人民抗击日寇的创作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引导学生欣赏的同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传递的思想情感。最后,给学生布置绘画任务,鼓励他们像艺术巨匠徐悲鸿那样用绘画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对高贵品格的认同,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高尚品格的人。
(二)在情境创设中增强学生德育体验
在全面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美术与其他学科一样先后出现了多种与时俱进的现代教学模式,而情境创设以集直观性、启发性、形象性、情感性于一体的独特优势脱颖而出,得到了廣大教师的认可和学生的喜爱。在美术教学中,要将德育植入进去,实现与美术教学相互融合,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审美水平和接受能力,创设科学、合理的德育融入情境,并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丰富美术课堂,让美术教学与德育融合更深入、更精彩,为学生德育体验、德育认知营造相应的实景教学氛围,促进美育与德育的完美融合。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可爱的动物”这一课时,可以带学生参观动物园,让学生与动物近距离接触互动,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猜谜、动画视频和图片展示等,让学生对动物的基本特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交流和分享活动,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与动物之间的趣事,唤起他们与身边动物一起嬉闹的美好回忆,激发其对动物的亲近感、喜爱感和共存感。然后,鼓励学生大胆地拿起画笔对自己印象最深、最喜爱的动物进行创作。在学生创作时,可以通过与学生聊天的方式,激发学生多角度了解、认识动物的可爱之处,使学生在作画过程中能够触摸更多的细节。这样,有利于学生产生关爱动物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优良德育品质
虽然儿童美术教学的核心本质是引导,绘画也是一种思维活动。但是,小学美术课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不能仅局限于课内教学,而应利用大自然、大社会这一活教材,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这既是提升学生美术知识和审美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德育融合目标有效达成的重要载体。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和德育融合实际,带领学生开展美术教育实践活动,扩充德育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为其未来实现更好的发展奠定扎实的道德基础。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奥运精神”这一课时,可以为学生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留下来的一方一圆的标志性体育建筑——水立方、鸟巢,让学生欣赏曾经美得让人窒息的地方,并说出他们都有什么独特之处。在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后,还可以再为他们播放一些内容,如当时西方10大流言诋毁北京奥运、建筑工人在建设时的劳动强度和认真程度、建设鸟巢体育馆时的视频等,让学生以更高的站位感悟奥运精神的丰富内涵,以更宽的视野去认识祖国文化艺术,以更深层次体会“工匠精神”不仅是工匠们在劳动实践中展现出来的风采和神韵,还体现了他们的优秀品质。尤其是通过观察建筑工人与每个细节较真的态度,筑造了中国独特而前所未有的标志性景点建筑,更加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决心像工匠们那样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四)在绘画创作中促使德育付诸行动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绘画创作占很大比例,也包含了诸多德育元素。教师可以从绘画创作入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绘画能力和创作能力,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审美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培养,在绘画创作过程中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思想情感、塑造健康心理、养成良好的品行。“当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信仰,形成对艺术、生命的敬畏”,形成积极向上的德育观,就能明辨美丑、真假、是非、善恶、黑白等,就能拥有良好的品德与健康的行为,就能实现美好未来。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鸟语花香”及下册“喜怒哀乐”这两课时,教师可以以激发学生对生活充满热情为主线,探索融入德育思想。在教学时,应注重绘画创作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生活中的材料融入绘画创作教学中,促进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捕捉最具画意的契机,并在这种契机下将热爱生活、贴近生活的美好情感、积极态度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和作画习惯,确保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在学生绘画创作中能够得到有效表达,确保画中的意象和主观心灵相融合,确保绘画作品更具思想境界和精神意蕴。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绘画创作能力,还可以使德育与美术教学融合付诸行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品格修养,进一步夯实学生学习、成长的基础,进一步发挥绘画创作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三、结语
总之,推动小学美术教学与德育融合,是全面、有效地实施新《课标》的根本举措,也是美术学科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但是,要实现小学美术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朝见果。作为一线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保证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有序开展融合工作,使学生在不断提升美术素养的同时,“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0年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
[3]徐明聪.陶行知德育思想[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187.
[4]史晓霞.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J].吉林教育,2022,(25):79~81.
[5]李 玲.论小学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J].美术教育研究,2017,(2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