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建设路径思考

2023-05-09 12:23孙学兰
中国科技投资 2023年15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智慧监测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虽然我国政府一直在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力度,但是环境问题依然难以得到有效改善。因此,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而为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环境监测管理体系中,智慧化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是指通过智慧化手段对环境质量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实现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评估和预警。本文分析了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建设的内涵与特征,并探讨了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管理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耳目”“哨兵”和“参谋”。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从传统的“单打独斗”到“智慧协同”,从基于物理世界的数据获取到基于数据认知的数据驱动,实现从经验决策到科学决策,从传统管理到智慧管理的转变,是当前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从环境污染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以及分析评估,到对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进行预测预警和响应、对污染防治措施效果进行评价与反馈,以及对重点污染源实施自动监控、企业自动监控和执法监管的全过程智慧化监管。

一、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的内涵与特征

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是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以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数据共享、信息公开、社会化服务等手段,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分析、集成应用、可视化展示和协同服务的业务管理平台,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监测的参与监督作用。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具备“五位一体”功能:一是“物联网+”功能,其核心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以实现对各类环境要素的远程实时监测为目的;二是“互联网+”功能,其核心是大数据技术应用,以支撑海量数据存储和智能处理分析为目的;三是“大数据+”功能,其核心是大数据技术应用,以实现对海量环境大数据的存储、管理与共享为目的;四是“云计算+”功能,其核心是云计算技术应用,以支撑智慧生态环境监测业务系统运行和信息资源共享为目的;五是“人工智能+”功能,其核心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以实现对生态环境数据处理分析、监测预警预报和决策服务为目的。

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具备“五大特征”:一是大数据技术应用特征;二是智慧化决策支撑特征;三是综合服务运行特征;四是多维度安全保障特征;五是一体化运行管理特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涌现出一系列新技术和新业态。在此背景下,构建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智慧环保决策和业务运行,成为深化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是生态环境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系统与服务、监管与服务等内容。近年来,在“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引领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按照“整体设计、试点先行、分步推进、全面实施”的总体思路,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及应用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综合管理平台,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系统、污染源监控系统、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系统、应急处置指挥调度系统四个子系统。平台围绕生态环境监测全过程,统筹协调全省各地市、各行业数据资源,实现业务互联互通,在支撑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开展业务工作的同时,为其他行业提供数据服务。污染源监控系统主要是根据污染源自动监控站点的运行情况,对监控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传输,实现有效监管。排污單位自行监测系统是基于全国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形成的在线监测业务系统,主要包括自动监测数据采集传输、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和信息发布等功能。应急处置指挥调度系统主要是针对突发生态环境事件,智能生态环境监测管理系统,如图1所示。

三、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管理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监测管理体系尚未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实现全面融合,尚未形成全要素、全过程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将成为提升我国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支撑。然而,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建设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数据资源的采集、传输、分析等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数据资源采集方面,缺少统一的、标准化的数据资源采集技术规范及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源分类标准及编码体系,无法实现对各类异构数据的统一管理;在传输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数据传输网络,存在通信信道资源紧张、网络传输速率低等问题;在分析方面,缺少成熟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分析技术、方法和工具。

二是生态环境监测治理机制与能力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生态环境监测治理机制以“部门”为主导,不同部门之间在监测领域、技术手段和监测指标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各部门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缺乏有效协调,难以实现监测治理的综合效应。

三是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建设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导致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资源整合难度大、信息共享不畅等问题。

四、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建设路径

(一)重视智慧化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管理工作主要以传统的管理模式为主,这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首先,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并将智慧化技术应用于其中。例如,在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中应用智慧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污染源排放情况的实时监控。其次,将智能监控平台作为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最后,建立智慧化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还要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平台,并将数据传输到监测管理平台中。除此之外,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中。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对环境质量数据的有效分析和处理,从而为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可靠依据。

(二)加强环保人才队伍建设

在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加强对环保人才队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首先,相关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其次,在加强人才培训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实际情况,使人才能够灵活应用各种先进技术,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最后,在加强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与科技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此外,还可以通过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到企业进行授课、交流等方式,帮助员工提高技术水平。除此之外,还应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水平,让员工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还应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确保其具备相应的环保知识和技能水平。

(三)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能力

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为主线,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着力健全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一是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标准规范体系。包括国家层面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标准规范、地方层面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及企业标准等,实现从国家到地方全覆盖。二是加强质量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在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内部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岗位职责,健全运行制度。三是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通过开展“双随机”监督抽查、“双随机”执法检查等方式,强化监督检查和飞行检查力度,督促各级环境监测机构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同时,持续推进建设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提高数据获取能力和数据分析应用水平。

(四)完善监测评价体系,提升科学决策能力

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方面,我国已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随着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逐步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是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重要举措。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和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强与重点区域的互联互通,完善重点流域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优化生态环境监测业务流程,提升对流域和区域整体的实时感知能力。在完善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海洋监测点位。针对不同类型区域和不同污染物浓度水平的代表性监测点位开展试点建设。进一步完善重点流域(区域)监测站网,强化对重要流域、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开展重点水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综合运用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加强对重点区域“三场一厂”等污染源的实时监控。

(五)建立统一标准规范,规范信息系统应用

在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针对各级政府和部门存在的信息孤岛、信息资源共享不足等问题,需要统筹协调,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接口”的原则,以生态环境监测业务为重点,从监测业务、综合管理、政务服务等方面制定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标准,促进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标准化建设。二是构建完善统一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健全的跨部门、跨层级的生态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数据和应用资源的共享管理,明确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权限和分工,建立数据交换的标准规范体系。根据生态环境管理需求,开发设计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管理系统应用平台,明确平台系统功能及技术要求、数据采集方式、接口设计等关键技术细节,对各類生态环境监测业务进行整合与优化。四是建立健全统一的数据资源管理体系。按照“统一规划、分级部署”的原则,建立完善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和平台运营机制,形成开放兼容、协同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信息平台。此外,对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安全问题定期检查,确保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建设能够顺利进行。

五、结语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化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也为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相关部门从多个角度出发,对该体系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同时,在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技术手段和先进设备,对管理体系完善和优化,从而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方,袁琳翰,邓雅雯.大数据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探索——评《环境监测(第五版)》[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4):228.

[2]覃茂运,王敏英.智慧流域管理系统在海南“六水共治”中的应用与分析——以万泉河为例[J].中国水利,2022,(15):53-56.

[3]陈传忠,张鹏,于勇,胡天洋.生态环境监测发展历程与展望——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迈进[J].环境保护,2022,50(Z2):25-28.

[4]袁红平,解生彬,薛丹丹,等.湿地生态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以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2,34(01):18-20.[5]马兴冠,简文浩,王志毅,等.基于Aquatox模型的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模拟与决策辅助研究[J].三峡生态环境监测,2022,7(04):48-55.

[6]邵志平,徐圣君,秦玉,等.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义乌“五水共治”新模式[J].环境工程学报,2021,15(04):1149-1156.

作者简介:孙学兰(1980),女,江苏省建湖市人,本科,环保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监测。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智慧监测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