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一所基地学校的校务会。在最后的“有事说事”环节,教务处通知大家,准备在全校启动一项“学习策略墙”的活动。就是利用教室内外的墙壁,建设学习方法交流墙,把方法资源放到离学生最近的地方。这个活动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同时,也能促进好的想法和做法在师生中流通。
学习方法墙可以用小纸片、小纸条或者小卡片的方式,每个问题都有一系列完整的解决方案,贴在墙壁上,欢迎学生观看、查找,也欢迎学生取走。为此,还拟定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文案。
积分制。学生贡献的策略由班主任提交给教务部门,按照班级提交的数量,给予一定的积分奖励。如果同一策略被多个不同班级的学生取走,则按照贡献值加分。老师贡献的策略以备课组为单位收集、计算积分。
购买制。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学习策略墙上取走自己想要的策略,但是得付出班级积分,即取走一条策略,就在该策略下留下自己的姓名及班级,我们根据每取走一条消费多少积分,从班级积分里扣除。
补偿制。如果不想消耗班级积分,也可以向学校反馈自己使用策略的具体效果及感悟作为积分补偿,每一个策略反馈一条具体使用信息,则可以得到和取走策略相同的积分。
年级制。这些活动可以以年级为单位去做,每个年级一个阵地,方便本年级的学生取用,也便于本年级管理。
责任制。这些策略、点子,建议由每个年级组内的备课组负责,每个学科一块阵地,年级内部布置的时候,可以采取分学科、综合问题等方式设置,便于学生使用。
评优制。每个学期举行一次“最佳点子奖”“最具贡献奖”“最佳使用者”评选,对老师和学生、班级进行总结,颁发获奖证书。
维护制。方法墙每周维护一次,发现有空缺的策略(被学生取走了),可以一周补充一次,以确保学生取的时候有足够的策略可以选择。同一个策略可以重复使用,按照积分制规定计算积分。
并附解释:这个活动启动并不难,墙壁是现成的,发动学生,每个学生都会有方法的,可以把学期末“卓有成效的学习成果”使用起来。每个学科组老师可以分期分批,按照平時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学生问题提供帮扶策略,同一个策略可以多次使用,并定期更新策略库,边做边完善。
思考不可谓不细致,文案不可谓不周到。但我们对这个方案,表示出了深深的忧虑。且不说文案中烦琐的积分扣分制度,是否有可行的操作性。就这种布置和安排工作的思路,我们可以预测学校的管理方式充满着浓浓的“我说你听”“我安排你做”的行政色彩,教师团队的文化也很难达到我们期望的积极向上和互帮互助的氛围。
我们团队坚信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需要管理者小心翼翼地营造和呵护,不大可能靠通过彰显行政权力的“安排布置”来获得。特别是这种发展类的项目,需要培育亮点,积极倡导,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不可能振臂一呼而百应。若按此方案执行,有理由相信,大多老师都会视为负担。即便强制要求老师做,也会“只做你检查的,不做你希望的”,最终会流于形式,得不偿失。对于底线要求,比如师德、安全等少数的几条规定,可以采取行政要求,一旦达成共识,谁都不得逾越;对于发展性事务,不得强制推进,应多采取发现、倡导、支持、鼓励的方式来培育。
责任编辑/周小益
王昌胜 2014年度中国课改杰出校长,中国教育学会“未来教育家公益项目”培养对象,首批“荆楚教育名家”;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中小学发展办公室执行主任,“我们工作室”负责人;现兼任神农架林区创新实验学校质量促进中心主任,湖北宜都创新实验学校、郑州市郑中国际学校、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