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高斌
摘 要:综合思维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地理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的坚实基础,更是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必备的思维方法和重要品质。大单元教学的实施对于学生综合思维的培育有着重要作用。以湘教版地理教材中“流水地貌”單元为切入点,针对大单元教学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进行分析与论证,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实施和学生素养的提升提供助力。
关键词:综合思维;大单元教学;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3)05-0012-04
随着新高考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比重逐年上升,地理教学变得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增。由于实际的地理教学受旧教材和旧高考模式的影响,教学碎片化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学生实际能力水平与新课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匹配,尤其是综合思维能力的缺失严重影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本文提出的基于综合思维培育的大单元教学策略,是新高考背景下整合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培育学生综合思维、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综合思维目标下大单元教学的内涵
学习单元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单位。单元不是把教学内容碎片化地当作“知识点”处置,而是有机地、模块式地组织与构成。大单元教学应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进阶发展为目标,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强调学习目标、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和学习评价的一致性。
地理学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将真实情境融入大单元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阐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养成良好的地理综合思维是培养其他三项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1],也是关系到地理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的坚实基础,更是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生必备的思维方法和重要品质。综合思维能力的培育应基于三个维度,即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2]。三个维度层次越高,综合要求就越高,相应的情境也会由简单变为更真实的复杂情境[3]。
基于综合思维培育的大单元教学是以单元知识为依据,以情境为载体,以问题设计为手段,以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为目标,将单元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并融入真实情境中,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在探究中,教师及时进行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通过板书呈现和构建思维导图为过程依据,形成可视化的思维链,提高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将地理核心素养的综合思维能力目标落到实处。
二、综合思维目标下大单元教学的意义
1.利于聚焦核心知识,解决知识关键性问题
通过有效研究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应用,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更好地实现对于大单元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把控,从而对此单元中的核心知识点进行聚焦,引导学生实现对关键性问题的深入探究,继而以核心知识作为基础,有效实现对相关地理知识的延伸,有利于学生面临“内容多、课时少”困境时聚焦核心知识,解决关键问题。
2.利于全局把控教学,解决知识重难点问题
通过合理规划对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渗透,地理教师可结合大单元内各章节的教学内容有效实现对教学工作侧重点的科学把控,以便帮助学生全面实现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通过合理运用该模式展开教学,教师可进一步实现对教学工作整体节奏的把控,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对于单元中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利于实现学生综合思维层次化。
3.利于知识框架构建,解决知识系统化问题
通过积极做好对于大单元教学的合理应用,地理教师可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有效实现地理知识框架的合理构建。基于此,学生在对地理知识进行学习时可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充分思考,在综合思维培养方面,有利于学生有效构建地理知识框架,实现学生综合思维网格化。
三、综合思维目标下大单元教学的策略
本文以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流水地貌”单元为例,探究大单元教学背景下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图1为综合思维目标下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1.主题选择依据课标,体现思维张力
主题式大单元教学围绕情境展开,应对接课程标准,不断进行矫正。要认真解读课程标准中对于该部分知识的能力要求,结合学情,设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体现学科特色,渗透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育。“流水地貌”单元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设计与解读如表1所示。
[课程标准 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教学目标 ①运用景观图与示意图,了解流水地貌、滑坡、泥石流的形态和分布特点,提升区域认知
②借助案例探究分析,理解流水地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原因,领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形成综合思维;学会针对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基本防灾、减灾措施,提高遇到地质灾害时的生存能力
③通过地理模拟实验,描述流水地貌形成的动态过程,提升地理实践力
④通过案例分析,解释生态重建这一可持续发展策略的主要途径,树立人地协调观 ][表1 “流水地貌”单元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设计与解读]
从课程标准的知识能力维度看,这两条“标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地貌形态和特点,提升学生对常见地貌景观的观察、识别、描述、解释与欣赏的意识和能力。学生掌握地貌的概念,了解主要地貌及部分次级地貌的景观特点,有助于理解日常阅读中遇到的景观描述和野外活动中所见的地貌景观,也有助于理解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
2.内容组织紧扣主题,构建思维体系
在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的同时应积极做好对于活动内容的合理选择,从而确保活动内容围绕教学工作的主题展开。与此同时,应做好对于单元知识结构的全面優化,进一步确保教学活动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图2为“流水地貌”单元知识体系图。
3.问题提出层层深入,呈现思维路径
大量数据表明,为推动学生综合思维培养水平的全面优化,教师应积极做好对大单元教学的密切关注并有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进行全面探索,有效丰富地理教学形式,营造良好的地理知识学习氛围,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强力保障。在此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层层递进的要求,能有效引导学生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深入探索,推动课堂教学的多维延展。本文以“流水地貌”为主题展开单元式整合教学,以雅鲁藏布江为主线开展真实情境探究,以问题链进阶使思维路径可视化,其教学环节及问题任务单设计如下。
【教学环节一】雅鲁藏布江——峡江
情境材料1: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拐弯处(图3),全长504.6 km,最深处6 009 m,平均深度2 268 m,是世界最深的峡谷,也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水汽通道,峡谷内年降水量达1 500~4 500 mm。
(1)简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貌的主要特点。
(2)讨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与哪些因素密切相关。
(3)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大峡谷成为“世界最深峡谷”的原因。
思维路径:内力作用——位于板块碰撞挤压消亡边界,地壳隆起抬升强烈,峡谷两侧形成高大山峰;外力作用——流域冰川融水和降水多,河流水量大,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下蚀作用强烈,峡谷逐渐加深。
通过运用景观图,提高区域认知和区域特征感知能力,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按照“描述地貌特点—讨论形成因素—分析形成原因”的思维路径获得能力提升,学会从时空尺度把握区域特征和分析某种地貌的形成原因,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环节二】雅鲁藏布江——辫江
情境材料2:雅鲁藏布江中游汇集了几条主要支流,干流的宽谷处地势平坦宽广,常形成辫状水系(由许多汊流构成的水流交错、形似发辫的水系),图4为枯水期辫状水系景观。
(4)结合图示信息,简析辫状水系的主要成因。
思维路径(逆向思维推理)如图5所示。本环节对于辫状水系成因的探讨是从地方综合视角将区域缩小到雅鲁藏布江某河段;从要素综合视角结合该区域的气候特征(降水特征)及河流水文特征(补给类型、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从时空综合视角关注雅鲁藏布江水位的季节变化,冬季水位低,河床大面积裸露。从要素综合、地方综合、时空综合三大视角进行辫状水系成因分析,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自问自答寻找线索,学会综合分析与比较,进一步提升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环节三】雅鲁藏布江——沙江
情境材料3:雅鲁藏布江(图6)是一条流淌在沙漠上的江,简称为“沙江”。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风沙地貌发育普遍且典型,河岸两边有让人过目不忘的沙坡地独特景观——爬升沙丘。爬升沙丘以河漫滩为依托,沿山坡爬升,常形成高差大于200 m的爬升沙丘。
(5)据图描述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爬升沙丘的形成过程。
思维路径如图7所示。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从动态观察与预测的角度判断沙丘形成的外力作用;从时空推理与应用角度分析地理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真实情境,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与变化,把握地理事物的联系与发展,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多要素的角度综合分析,引导学生思维向高阶发展。
大单元教学的目标是指向学生综合思维的提升,而不是指向参考答案。因此,在组织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呈现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为目标,以大单元知识体系为依托,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任务单”和“问题链”为组织形式的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整理各类题型的“答题锦囊”,并在平时的练习中反复操练,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灵活调用,信手拈来。
4.资源素材指向任务,展现思维结构
教学资源和素材的选择往往来源于真实情境。真实情境是连接书本和现实世界的通道。根植于生活的真实情境是实现地理大单元教学的必要条件。每个区域都有可开发利用的优质地理资源作为学习主题。主题的生成应依托情境,注重情境与主题的关联。创设情境注重“巧”,情境材料的选择和编排应恰到好处,做到引人入胜、环环相扣、步步为营,让整个课堂“一气呵成”。以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大单元教学课堂在创设主题情境时必须把综合思维能力作为素养目标融入进去。情境的选择必须指向任务,任务的进行必须依托问题且指向教学目标。
“流水地貌”单元选取了雅鲁藏布江谷地中三种典型地貌:峡江、辫江和沙江,将其景观图片作为真实情境,再结合文字材料,由宏观到微观、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设置任务单,将三个情境贯穿于单元教学中,通过问题链的引导,逐步建构学生的综合思维,并通过板书呈现可视化思维路径(图8)。
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而是任重道远的,作为地理教师,除了要加强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外,更要立足于自身任教的每一堂课,精心设计,切实引导学生注重综合思维的提升,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杨洁美,张旭如.促进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地理教学策略——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J].地理教学,2018(24):33-35.
[3] 沈娜.主题式情境下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以“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选考复习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19(4):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