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益|浙江省青田县温溪高级中学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发展存在差异性。越受冻的秧苗越需要阳光,在学校教育中,学困生更需要被关注,否则会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不利于个体发展和社会稳定。然而,当前的高中教育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相关部门在评价学校的时候,更关注“较高水平”,如本科入学率有多少等。而对于学困生,如果转化成功就认为是教育有效果,如果转化不成功则认为是学生本身有问题。高中阶段的学困生,一般是成绩相对较差又对职业教育认识存在误区的学生,他们往往在生活感悟、生命理解、生涯规划等方面缺乏自信和自主能力。德育工作者要为其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通过各种途径让其认识自身价值,明确未来的人生规划,进而成为有用之才。笔者所在学校为农村学校,相对城市学校而言,学困生数量较多。在班级工作中,笔者从实际出发进行了关注学困生成长的“一体双扶三方联动”班级德育模式的探索。
一些学困生往往表现出“无所事事、无的放矢、无事生非、无所畏惧、无动于衷”的“五无”状态,即生活、学习过程中得过且过,易冲动惹事,没有目标,对未来没有规划,对于劝告和引导又闭目塞听,让家长和学校都感到无可奈何。因此,对学困生的教育不能好高骛远,而要从帮助他们先完善自己做起。
为改变学困生的思想境界,受浙江省瑞安市第四中学德育目标(学生转化,以心正行)的启发,结合自己学校办学理念——化成(即教化成功),笔者实施了以“惜生活、敬生命、求生辉”为内容的“三生”教育:要求学生放低姿态,珍惜眼前,尊重生活,敬畏生命,而后再追求发展。具体做法为:以主题班会、社会实践、“让权于生”行动等为载体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提醒或告诫学生“生活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切勿浑浑噩噩、放浪形骸”。“三生”教育的系列活动如表1所示。
表1 “三生”教育的系列活动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国家强调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学困生德育同样需要“扶志”和“扶智”,以消除其“等靠要”思想,唤醒其发展的内生动力。
“扶志”,关键是要淡化学困生“我是学困生”的思想,唤醒其内在的上进意识。对此,笔者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一是提供一种暗示。教育心理学中有一种翁格玛利效应,意思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暗示“你很好,但你可以做得更好”,从而使受教育者认识自我、挖掘潜力、增强信心[1]。学困生是最需要表扬、安慰和得到鼓励的群体,在被表扬的情况下,他们会不断追求进步,而未受表扬者也会被给予心理暗示:他可以做到,我只要努力也可以做到。
二是明确一个信念。人如果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就会忍受艰苦的条件、适应恶劣的环境。德育工作者引导学困生形成“这件事我一定可以做到”“我一定不能让爸妈失望”等信念,就能指引他们不断进步。
三是制订一个目标。爱因斯坦曾说过:“在一个崇高的目标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2]学困生与学优生最大的区别不是智商,而是缺少计划。德育工作者要教会学生规划,让他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方向,哪怕是很小的一个目标。
“扶智”就要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课成绩。笔者的做法是通过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学会自律,进而提高成绩。如笔者和学生一起制订班级卫生、班级纪律、宿舍卫生、宿舍纪律、出勤、跑操等方面的目标,包括“进入年级前两名”“不能因违反纪律被通报”“全校跑操最整齐班级”等。
教育,不该是学校单方面的行为,它应该是家校相互沟通、协作的行为[3]。此外,在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成长过程中,社会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方要形成合力,成为使学困生走向成功的助推器。
以前,学生说“老师骂我是为了我好”,现在有的学生会说“老师敢骂我,我就曝光他”;以前,家长说“老师您辛苦了,孩子如果不听话,您尽管跟我说,我骂他”,现在有的家长会说“我孩子的品性我知道,他绝对不会主动找人打架,肯定是人家先惹他”;以前,大家认为“只有努力学习才有出路”,现在有的人认为“只要能挣钱,提早进入社会也不是坏事”……这样的大环境导致学校、家庭、社会无法形成育人合力,德育工作越来越难。
其实,没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没有学校希望自己的学生误入歧途,也没有一种社会风气会认为不良分子越多越好。家长要做的是在家教育孩子健康生活,积极向善;学校要做的是“扶志”“扶智”,教会学生规划人生;社会要做的是努力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只有通过各种形式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合力,学困生的德育工作才能切实有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致力于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积极做好家校沟通。在实践中,笔者制订了如下家校沟通的原则:始终保持微笑,给予家长足够尊重;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实事求是,不夸大其词;不能因一点“风吹草动”就惊动家长;以谦逊的态度表现出沟通诚意;提到学生时用“孩子”一词代替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