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一知|浙江省龙游县教育局教研室
校本研修是学校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要求。《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和水平”。《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工作指导意见》提出,校本研修应“立足学校的发展”“立足教师发展实际”,“打造校本研修的浙江样式”。校本研修越来越受到重视,研修的规范管理与质量提升迫在眉睫。5 年来,笔者共走访龙游县中小学68 次,参与研修活动232 次,组织教师座谈78 次,个别访谈96 人。整理“县教师培训PDCA(Plan Do Check Action)平台”数据,分析各校研修现状,对标“夯实过程,提升质量”的工作目标,笔者发现,当前县域内校本研修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清醒认识、着力解决。
2022年11月,笔者在龙游县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发放《校本研修负责人调查问卷》52份,收回有效问卷52份。通过仔细分析收集的材料和数据,结合前期走访,笔者总结出县域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在52所龙游县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中,有专职校本研修负责人的只有5所,校本研修负责人兼3种职务的占48.08%,诸多负责人集教科室主任、师训负责人甚至教导主任于一身,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多重角色和繁重任务,导致不少负责人对研修工作十分倦怠。再者,各校的校本研修负责人更换频繁,新上任的又大都是“校本研修工作的新手”,有56.25%的校本研修负责人工作不足3年,且未经系统培训,缺乏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在工作中屡屡碰壁。
表1 各校校本研修负责人一身多“职”情况
当前的校本研修活动主要在学科组内进行,具体方式为:1位教师上课,同学科教师听课;1位教师参加教学评比,同学科教师评课。同一学科、同一批人,没有创意,缺乏新意,思想禁锢,便难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研修形式程式化,对教师专业提升帮助不大,绝大部分教师参加研修是为了完成研修任务,获得培训学分。
部分学校存在“活动结束,研修即止”的现象,并不注重成果提炼。在诸多成果形式中,案例是比较受教师欢迎的形式。其原因是案例撰写相对简单,耗时短、易操作。此外,还有论文、课题、校本教材等成果形式。分析发现,多数成果缺乏学校特色,同质化情况比较严重。
当前,聚焦县域校本研修的“痛点”“堵点”“难点”,基于校本、师本和生本,龙游县教育局教研室(以下简称“县教研室”)不断实践、深刻反思,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区域推进策略,并致力于打造区域校本研修新样式,以激发教师主动研修的内驱力。
如何解决校本研修负责人“不为”“难为”的痛点问题?笔者以为,“会做不如好做,好做不如乐做”,学校应统筹负责人的教科、研修、师训资源优势,建立激励制度,让负责人敢为、有为和乐为。
1.统筹资源,实现“教、研、训”的有机整合
县教研室注重充分发挥校本研修负责人的自主权,实现教科、研修、师训三者的联合互通,激励负责人将研修活动与科室工作有机结合。如课题研究与校本研修相结合,以研修为“过程载体”开展系列活动,落实课题研究任务。这既能解决研修“主题缺失”的问题,又能克服课题研究“过程缺失”的难题。例如,学校基于课题研究开展“践立体式参与,显‘阳光研修’新生态”校本研修活动,实现了“教、研、训”三者的有机整合,其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践立体式参与,显‘阳光研修’新生态”校本研修活动的流程
2.示范引领,提升研修质量
县教研室组建“1+X校本研修共同体”,即1所城区学校和X所农村小规模学校组成研修共同体开展研修活动。城区学校发挥师资优势示范引领,定期到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送教活动,以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研修质量。表2所示是2021年4月县域开展的5场校本研修共同体现场观摩活动。全县校本研修管理人员及相关教师共计369人参与,教师们纷纷表示活动“可复制”,对今后工作大有裨益。
表2 县域开展的校本研修共同体现场观摩活动
3.完善机制,调动校本研修负责人的积极性
以“细化过程管理,落实校本研修”为指导思想,依托龙游县PDCA 平台,龙游县教育局不断完善校本研修管理与考核机制,新设“校本研修先进集体”“校本研修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每学年考核1次,对先进单位给予一定的研修经费奖励。与此同时,县教师进修学校配套举行“校本研修优秀案例评比”“项目化校本研修方案评比”“年度方案论证”等活动。“制度+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校对校本研修工作的重视程度,调动了校本研修负责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师的“被动”已成为校本研修最大的堵点,如何疏呢?县教研室尝试通过聚焦真实教育教学现场,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以在场研修、学科联动等方式,从深处触动教师真实卷入,打通校本研修的“任督二脉”。
1.主动作为,推进教师在场研修的真实发生
(1)任务驱动,直击教育教学现场
任务驱动是保障研修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什么样的任务能让教师“人在场”“思想在场”“学习在场”?研修任务应贴近一线实际,且有前置学习场域,以便教师带着思考走进现场。设置研修任务可采用个体任务和小组共同任务相结合的方式,如关于优秀课例展示的校本研修活动,可采用如表3所示的任务分配方式。
表3 “优秀课例展示”校本研修活动的任务分配
(2)问题导向,卷入观摩研讨情境
问题导向是保证研修真实卷入的重要载体。怎样才能促使每一位参与教师有事可做?可利用网络平台、微信现场扫码签到、UMU互动,创设真实的观摩研讨情境;可使用“观察量表”,把所有人带到研修当中,使每位教师带着问题观察、思考与交流。在不断交流、碰撞的过程中,教师对问题的把握越来越清晰,也能避免出现研修活动“一个人讲得眉飞色舞,一群人昏昏欲睡”的窘境。表4所示是在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校本研修活动中,负责人发给每位研修教师的观察量表,其明确了每位教师的观课方向。
表4 “小组合作学习”校本研修观察量表
2.学科联动,培育共长共赢的研修共同体
(1)学科融合,组建主题沙龙共同体
“用学科的视角看教育,以教育的眼光看学科”,各学科只有紧密联系,相互渗透、补充,学生才能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鉴于县域内小规模学校教师少、骨干教师更少的现状,县教研室通过“学科融合,组建主题沙龙共同体”,如语文、美术主题沙龙共同体,数学、科学主题沙龙共同体,班会、体育主题沙龙共同体,有计划地开展共同体研修活动。这有助于教师相互学习、启发,从而引领教师的共同成长与合作共赢。
(2)兼容并蓄,组建同一课堂共同体
教师要拓宽学科知识与应用领域,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运用其他学科的成果、思维方式并与本学科有机整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县教研室组建同一课堂共同体,不同学科教师同上一堂课,绽放不同学科的魅力。如某次“生态文明”主题德育教学研修活动,语文教师运用数学运算让“低碳出行”深入人心,美术教师运用历史时间轴将“绿色理念”植入人心。其有助于拓宽教师视野,在研修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创生新的研修策略,让教师在研修的“百花园”中体验成长的幸福。
如果说方案制订是校本研修的起点、过程实施是校本研修的支点,那么成果提炼就是校本研修的关键点,亦是其“难点”。一场没有成果的研修,就像“雨过地皮湿”,教师是难以真正得到提升的。因此,研修负责人、学校、县级主管部门三者要共同发力,注重对校本研修成果的提炼,实现研修资源的共享。
1.成果项目化
以项目化学习方式开展校本研修,1场研修,若干成果,能使研修更真实、更有价值。如某初中的语文组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了“编写自己的家谱”暑期项目化实践。项目历时3个月,研修活动持续了3个月,从“项目化活动”方案的制订到每次活动后的反思交流,教研组通过研讨交流、阅读专业书籍、实地考察、参加培训,形成了活动反思、读书心得、研修案例、论文等研修成果。研修组成员在年级组、教研组、校际间进行交流,从满是困惑到收获满满,实现了共同进步与成长。
2.成效品牌化
学校可依托自身特色,建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研修主题,创建自己的研修品牌。如某学校连续3年开展“基于教师个性成长的校本‘微格’研修”,围绕“微专题”“微课例”“微诊析”“微团队”4个微视角进行校本研修,打造时间短、观测细、人数少、合作精的研修时空,构建教、研、训一体的教师成长平台。“微研修”成为学校的金名片。
3.一年一展,资源共享化
每学年,县教师进修学校搭建展示平台,为学校提供展示、交流、学习的机会。各校本研修负责人以PPT、视频等形式,总结1学年来校本研修工作的得与失。每次活动之后,县教师进修学校将优秀材料归类整理,形成主题式、系列化的课程资源,并上传到“县教师培训PDCA平台”,以供县域内的所有教师学习,实现了资源共享。
当前,县域校本研修虽有“痛点”“堵点”和“难点”,但只要县级教研机构、学校、研修负责人与教师并肩携手、同心合力,就一定能点燃校本研修引擎,激活校本研修活力,促进学校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