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舆论赋能与引导

2023-05-02 10:51钟克勋梁英
民族学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赋能舆论引导民族地区

钟克勋 梁英

DOI:10.3969/j.issn.1674-9391.2023.09.009

[摘要]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的关键路径,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关注的大事。为促使人们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形成一致共识,必须赋能舆论引导,利用新旧媒体的“喉舌”功能,赋予舆论宣传以更大的正能量传播,增强媒介的引领力与聚合效应,引导民族群众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使命、建构逻辑、人本关怀,通过舆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等作用,讲好乡村振兴成效故事,唤起民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民族群众踊跃投身乡村振兴的意愿度和积极性。当前,民族地区还面临诸如“等靠要”思想消解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陈规陋习侵蚀乡村振兴文明风尚、自然条件劣势羁绊乡村振兴前行步伐、产业化水平低下弱化乡村振兴发展根基、人才资源匮乏动摇乡村振兴引擎支柱等问题,需以舆论的引导力唤起民族群众的振兴意识和参与意识,让舆论的影响力引导民族地区移风易俗融入现代文明,让舆论的巨大能量驱动民族地区的教育振兴与人才培养,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增添发展动力。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舆论引导;场域;赋能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23)09-0077-09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内地藏族流动人口的信息需求与信息渠道使用研究”(17BXW07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钟克勋,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新闻学与传播学,乡村振兴;梁英,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新闻学与传播学。

乡村振兴着眼于农业农村发展实现新飞跃,既是缩小城乡差距、服务国计民生的根本性战略,也是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后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方略。既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此重要,为更好地团结更多的人凝心聚力于乡村振兴实践,离不开舆论赋能与引导。赋能即“给予能量或赋予能力”,引导则指“带领,启发诱导或领导、指导。”具体而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媒介能量的介入,在宣传舆论力量的有效感召下,引导人们对乡村振兴的认知、心态和行为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发挥舆论特有的倍增效应。而所谓舆论指的“是再现社会集合意识并对社会某一事态有影响力的多数人的倾向性意见。”[1]10其实质是表示大家共同的意见,舆论一旦生成,就会对现实生活某一事态的发生、发展产生强大反作用,其中正向舆论将对人们的意愿和行动起到宣传、鼓动和指导的作用功效。因此,在乡村振兴中必须充分重视舆论引导的赋能工作,将舆论能量转化为人们积极的思想意识,进而促使民族群众自觉投身乡村振兴伟业建设之中。

当前,学界关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关于乡村振兴的价值取向。认为乡村振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关注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增加各民族的福祉,这一逻辑向度是乡村振兴最根本的任务之一;[2]其二,关于乡村振兴的获益实现机制。提出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必须从强化政策功能、提供制度支撑、汇集各方主体力量三大方面深度推进惠益分享机制,同时还“应兼具‘发展‘补偿‘扶贫等多项功能,并与乡村振兴战略在主体、对象、目标和方式等基本要素发生关联。”[3]其三,关于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强调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应落实“三个转变”,即“产业扶贫”应向“产业振兴”转变,“民族文化”应向“文化振兴”转变,“乡村治理”应向“协同治理”转变,并提出“生态补偿”仍是“生态振兴”的观点。[4]此外,有些学者针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五大内容从多角度进行了研究,如民族地区乡村的文化振兴[5]、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怎样服务乡村振兴[6]、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7]等等。还有学者对某一具体的民族地区、某一民族地区的行业做了深入研究。但就舆论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的研究则存在专论研究少、兼论研究多的现象,这其中又以新闻宣传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研究较多,而强调舆论引导的研究却很少。一直以来,广大民族地区碍于历史、地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负面舆论干扰较大,传统的落后观念根深蒂固,思想意识很难适应国家发展大局,宣传舆论不敢直击不足之处,报喜不报忧,乡村振兴的聚信力还需增强。对此,在民族地区要把乡村振兴发展蓝图变为社会现实,还需在转变人的精神意识和思想观念上下功夫,必须着力“加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大业中宣传舆论引导权重,持续鼓动“喉舌”的传播力,加大舆论引导的力度和深度,通过舆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激发民族地区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思想自愿和行动自觉,这正是本研究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认同需舆论引导

舆论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甚至成为改变社会治理结构的重要力量,总处于意识形态最前沿。一般来讲,良好的积极舆论不仅可以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引领社会发展,还可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对于乡村振兴而言,事关党和国家的发展大计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为更好地落实这一战略,需赋予其舆论传播(舆论传播是指各种信息在群体中传播和传递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交流、互动和传播方式与影响)的能量,通过聚合舆论的正向功能和巨大征服力,调动人们对事物形成统一性、深入性的认识以正向引导社会建设,进而凝聚和鼓舞人心,传播广大民众的正能量,促成各民族自觉投入乡村振兴,这种自觉需要民族群众对乡村振兴的角色认同。认同则是指承认、认可。只有从心理和思想上认同了乡村振兴事业,才能自觉参与其中,从观望,等、靠、要心态,“反过来要求自己;自我检束。”[8]1102反观自我而自省,促使自己积极投身乡村振兴。而民族群众要对乡村振兴实现真情实意的认同,必须要以个体与群体感觉到对国家战略指向和自身福祉可期的认可为前提,只有建立起发自内心而不可动摇的精神信念,才能建构起对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利益的认同。为此,须通过媒体(舆论)所传递的新型经验,通过正向舆论能量的引导,使民族地区民众在感受小康福利的同时,理性审视自我、反思自我,重塑新時代乡村振兴的本体意识,从而激发内生动力,以强大的能动性投身乡村振兴行动。

(一)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与认同需赋能舆论引导

“小康”涵化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不懈追求的理想和梦想,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恢宏的历史卷帙中,这一伟大追求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终于梦想成真。当下作为典型农业大国的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这就意味着我们离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还有着相当差距,所以乡村振兴便接下了小康“接力棒”,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决策。广大农村农业的现代化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即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在当下新的历史时期,要践行这一历史使命,仅仅只有政策的贯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人们的自我反省和认识,发自内心地意识到乡村振兴于国于己皆有利。民族群众这种福祉意识的构建,无疑需要舆论对人的价值取向进行引导,进而激发人们自觉参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舆论宣传有动员社会力量的功能,民族群众要反思自省乡村振兴的福祉,需要运用舆论的力量去引导民族群众客观认识小康的实情和状态,科学把握乡村振兴的目标和使命,既长远又现实地去反省自己赖以生存的乡村发展之道,反观这一伟大使命的内涵和外延,以正向心态认可和参与乡村振兴战略。

(二)乡村振兴的建构逻辑与认同需赋能舆论引导

舆论有着扬清、扬善和激浊、惩治等巨大社会能量,这种能量来自舆论在作用与反作用中所固有的影响力和爆发力。虽然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全面振兴,这“是实现百年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必然历史逻辑。”[9]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还是具有法律保障的战略体系,必须要以强大的舆论做支撑,通过舆论的能量引导民族群众认清乡村振兴的逻辑路径,科学回答好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复兴路上为何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问题。通过舆论引导,让民族群众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根本,必须重农固本,农业是治国之要更是人的生存根本。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就只能停留在计划和美梦中,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的发展,如果农村与城市落差太大,农业自然会衰落、荒芜,人们的衣食就会出现严重危机,这在新中国发展史上曾多次出现过这种危机。另外,世界发展历史亦印证:如果农村落后,农村就会侵蚀城市,大量的农民“涌向城市,而城市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住房和医疗保障服务等就无法让这些‘新市民安居乐业,大量的失业农民聚居在城市街道社区,乡村经济和农村社会凋敝,而城市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也因此陷入困境,从而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国家行列。”[10]因此,舆论赋能乡村振兴,通过新闻、信息、故事、影视等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让民族群众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我国现阶段城乡差距较大的基本社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动力和结构等方面的转型所提出来的,这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三)乡村振兴的人本关怀与认同需赋能舆论引导

乡村振兴是进一步改善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的物质载体,是推动广大民族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乡村振兴这一人本价值必然会带给民族地区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事关民族利益福祉的至善伟业,一定要让舆论引导人们高度真心认同。古语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趋利避害人之常情,民族群众只有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能给自身带来更多的实实在在利益,其参与振兴的主观能动性往往就能得以充分发挥出来。这种人本关怀需要发挥舆论的影响力,引导民族群众在开悟明世中看到美好前景,促使其积极反观自身所在地域虽多为山地高原、地广人少、经济社会整体相对落后,但要深刻意识到大山河谷不良自然环境既是劣势,也是优势,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绿色发展”,通过乡村振兴综合开发后,穷山恶水即可变为“金山银山”。

另外,通过舆论引导,发挥新闻报道、信息传播等舆论功能,让民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实施乡村振兴不仅能巩固已有小康成果、脱贫不返贫,还能进一步增进民族群众的利益福祉。有学者认为,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构建符合地方特色的产业结构,坚持以民族互嵌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目标,按照东西协作与产业扶贫、就地脱贫与文化振兴、民族互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则,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11]一些专家学者则从文化发展、旅游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休闲农业、法治保障、职业教育、新兴职业农民培训等多角度对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开展相应研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优化措施。总之,这些研究既是理论指导,也是难能可贵的舆论引导。还有的政府部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反观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际提出了诸多合理化建议:如强化政策引领,放宽准入条件,采用“以工代赈、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的方式,由地方政府统筹,降低准入门槛,缩短项目在招标、财评等环节的时间花费。这些舆论引导无疑体现了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认同,根据这些研究和各方面的关注可知,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正稳健有序地走深走实,但也还存在一些待化解的问题。

二、民族地区自我场域对乡村振兴动能的消耗

民族地区要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推进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这种美好前景由蓝图转变为现实,必须降低不同民族地区自我场域对乡村振兴的能量消耗,排除负面干扰,为此,需要调动强大的舆论宣传工具,引导民族群众反观乡村振兴战略的善,着眼于身边的好,而不是向外观望、等待。毋庸置疑的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确还有不少难题横亘在前有待破解。除此之外,民族地区的乡村还不同程度地存着较为突出的“五缺”问题,即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缺人才、缺强有力的基层领导班子,尤其后“三缺”是制约乡村振兴的致命短板,而人受自我場域的阈限,思想意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则是另一个更深的羁绊因素。

(一)自然条件劣势羁绊乡村振兴前行步伐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即使实现了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因素仍难改变,尤其是自然环境条件始终羁绊着民族地区乡村前行的步伐。一般意义上讲,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地形地貌较为特别,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不同程度恶化。比如少数民族集中地区的四川“三州”,地处川西,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绝大部分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区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2%。其中,占四川省总面积近三分之一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高达4192米,境内全是高山峡谷,有些村落分布在陡峭的半山腰;即使草原较多一点的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也在3000米,且属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凉山彝族自治州平均海拔虽然只有1500米,但绝大部分是贫瘠山地。

由于地理环境差、自然条件先天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民族地区交通基建设施落后、城乡连接路途遥远,像甘孜州州府所在地距其辖区管理的最远乡村就长达七八百公里路程。在此情形下,民族地区普遍人居分散,道路遥远且路况较差,物流配送难度大,物资转运路线长、时效差,产品购进卖出等物流多元化发展受到严重掣肘。同时,发展农业所需的农资产品,路况因素致使运输成本较高、生产成本居高难下,进而极大制约了乡村振兴各项事业的有序推进,影响地方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为解决好这些问题,至少需要通过加强舆论引导,帮助当地民众善于从发展劣势中看到优势,在辩证思维中逐步树立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

此外,还有产业化水平低下弱化乡村振兴发展根基,人才资源匮乏动摇乡村振兴引擎核心力量,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推动者,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深入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各类人才是关键性变量,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然而不少边远民族地区严重缺乏有能力的基层管理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化解这些问题,都离不开舆论的赋能与引导。

(二)“等靠要”思想消解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行为以思想为先导,思想意识决定人的基本思维和行为动机,促使人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去付诸实践,因为人都有“无我则人生问题无着落”的自我认识,“所以,人生问题扼要说,就是‘我生的问题。”[12]16就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而言,从微观上讲,其实回答的就是广大民族群众“我生”如何变得更好的问题;从宏观上讲,则是指向新时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宏大战略。这就要求实现乡村振兴有赖于各民族间的区域联动,但民族地区人群中有些“自我场域”意识根深蒂固,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理解世界,而自力更生的创造意识则相对不足,诸如“等靠要”思想就不同程度地存在,集中表现为:强调客观条件差,等上级给政策,靠上级想办法、给援助,向上级要项目资金,自觉努力缺乏动力,这些思想观念极大束缚了人们的创造意识和行为自觉。对此,必须充分发挥舆论扬清、扬善,激浊、揭丑的功能,引导民众破除惰性思维,以积极的心态踊跃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当中来。

不可忽视的是,民族地区尤其一些偏远地区的民族群众还具有其特殊性一面,在诸如宗族、神权等思想观念的长期熏陶浸染下,不少民族群众安于现状、对发展存在畏难心理,传统的“天命观”思想对其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和进取意识有一定消解。从结果来看,这些落后思想观念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对此必要赋能舆论引导,深入研究和引领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民众树立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提高其创造意识,改善民族地区的生活环境,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三、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向选择与舆论赋能

虽然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面临较多困难,但人类任何事业都是在不断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中不断创造而来的。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离不开各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为此须赋能舆论宣传的潜在动力和能量,引领民族群众解放思想、提振精神、创新意识、提升境界。同时,通过舆论传导力量传播政策法令、凝聚人心,轉变意识,聚变能量,推动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为此须在以下三方下功夫。

(一)赋予舆论引导力唤起振兴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于每个民族的所处地域有所不同,导致生活在一定经济社会场域异象的各民族间往往存在着禀赋性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各种历史、社会因素势必对当地居民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产生较大影响。虽然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但“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13]6且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中各取所长、相互交织。正是由于各民族都有祖祖辈辈积淀下来的思想观念,有的少数民族生活在相对落后的偏远山区,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和改造在方法上不尽相同,导致其志向和追求也不尽相同。为此,需要舆论的聚合力和动员力去唤起人们的进取意识,通过传媒宣传引导说服民众走出消极的自我世界,接纳正向合理的利益指向或意义决策。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舆论赋能与引导的做法:

1.让舆论唤起集体路向意识

对这种集体路向意识的唤醒,应为舆论赋能导向的首要任务。所谓路向,即努力的目标。乡村振兴是当下国家发展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路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奋斗目标,需要通过舆论唤起民族群众的集体意识。在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技术的网络化、数字化发展,促使各种舆论渗透到每一个社会角落由可能变成了现实,而舆论的广泛深入传播又能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以及多数人的共同意志。从这个意义上讲,舆论赋能在作用于社会时,便对事物发展及有关事态的演变进程产生着深刻影响。鉴于舆论具有激发人的思想意识、改变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态度的传导力和扩张性,在乡村振兴中只有通过舆论唤起民族群众的集体路向意识,才能激发基层社会的无限活力,进而成为政府决策制定及实施的强大依靠力量。因此,推进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必须运用舆论的影响力唤醒人的思想意识。虽然人与人之间各有不同,但正由于我国众多民族中各民族族群的精神依托、思想观念、人文意识、文化基因、风俗习惯等皆有差异,所以才需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催化、聚合功能,激发少数民族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集体意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当通过舆论传播“提供给他们的意见、想法、或者信仰,他们要么照单全收,要么全盘拒绝,不是视之为绝对真理,就当作绝对谬论。”[14]12-13这就是舆论的聚变效应。从这个角度看,要使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兴”起来,唯有通过正向的舆论引导,广泛发动群众,才有望达成国家这一伟大战略目标。

2.让舆论激发自我的福祉意识

利用各类媒体宣传乡村振兴的人本利益,赋能舆论引导民族群众感悟乡村振兴将给自己带来的系列福祉。一般而言,社会的各种行动和政府的战略部署,能否真正触及人民群众的内心向往或行动配合,往往取决于对那些美好的选项能为其带来什么样的利益。对此,在乡村振兴中政府必须全方位开动舆论机器,传播乡村振兴利国利民事实,通过舆论引导增强民族群众的福祉意识,让其从内心深处真正觉悟到乡村振兴的好处,并持之以恒地关注其发展动态及效果生成;真正意识到乡村振兴不是政治话语,或者政府单向的建设项目,而是关涉国家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福祉。福祉与人的利益关系最直接、最现实,最能打动人。乡村振兴维护的就是各族农民最根本的利益。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15]1738这就揭示了表达利益诉求是人的本性所在,任何需求指向都离不开人的福祉。乡村振兴作为各民族的共同福祉所在,宣传舆论一定让民众科学把握个体私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辩证关系,引导民族群众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内在矛盾,进而明确乡村振兴既是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潜力的动力之源、强国之策,也是最普世的富民之道。

3.让舆论激励劳动与“双创”意识

民族地区的群众因固化的一些传统习俗和地域环境的影响,其生活节奏往往趋向缓慢,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有些民族群众跟不上新时代发展步伐,在构筑幸福家园、创造更高品质生活的过程中一定程度存在观望或“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故而,需持续加强舆论赋能对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引导力,利用舆论助力民族地区民众劳动致富和创新创业,激励和强化其劳动进取意识。人的定义就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这一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揭示了“劳动”和“创造”是人最本质的特性。对此,恩格斯指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劳动能产生一切的力量,所以毛主席特别倡导“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从现实性上看,在乡村振兴中要改变人们观望或“等靠要”的思想意识,决然离不开舆论传播的冲击与引导,通过充满正能量的传播与说服,使人们充分意识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非从天而降的,必须通过劳动与创造才能得到。从根本上说,乡村振兴就是为美好生活而规划制定的,要实现其奋斗目标,需要舆论引导全社会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参与,因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表现,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16]11由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须充分认识到舆论在战略实施中的“酵母效应”,在激发民众的劳动意识和创造意识时,以多元形式的舆论宣传适时撒下振兴“酵母”,由点到面,由面贯体,引导民众树立“劳动创造幸福,创业拓展未来”的幸福观,让舆论“发酵”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整体开发之中,通过切实“推动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终促成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4.让舆论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乡村振兴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事业和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载体,然而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积淀以及现实的场域文化差异,这就涉及到“一与多辩证”的关系问题,唯有高举民族团结进步大旗,才能有效克之。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17]在这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即各族民众在本民族元意识的基础上,须有强烈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认同感越强,乡村振兴动力就越足。当前,互联网已成为覆盖广泛、影响巨大、最具潜力的大众传媒,已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场,对社会舆论的态势和走向产生着越来越强的影响力。这就要求在乡村振兴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导时,要把握好舆论传播规律,利用媒介演进中舆论传播的正向“螺旋效应”,对民族群众进行持之以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性传播。因为这种舆论效应的生成更易通过议程设置的方式来实现,这不但有助于“使人免于真切领会之劳,而且还产生一种无差异的可理解性,在这种可理解性面前,任何东西都不再封闭自身。”[18]48中国是一个有着长达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的多民族国家,中华各民族皆深受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浸润,而儒家文化又一直都有着强烈的家国意识,爱国主义构成了民族精神的核心。就这个意义而言,无论当下信息传播环境及其影响因素多么复杂,只要舆论引导得当,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敬畏皆可情真意切地心领神会,并因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而感到自豪和自信。乡村振兴中通过舆论的赋能和催化,引导各民族互相交流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无疑是“振兴”的底蕴和底气所在。

(二)赋予舆论影响力助推移风易俗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时刻随着社会存在的變化而变化。相应地作为社会意识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陈规陋俗,如今在一些民族地区依然根深蒂固,这些陈规陋俗往往凝结着当地民间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并祖祖辈辈延传至今,要实现突然、彻底地移风易俗,难度甚大。尤其是那些婚、丧、嫁、娶,吃、住以及生活卫生等方面的习惯更是如此,不同程度地消解了现代文明。当前,民族地区有些陋习如果不逐渐改变,势必弱化乡村振兴的能量聚合。而要实现民族地区民间的移风易俗,非常需要舆论的正向引导,通过说服、劝导、心理刺激等方式,以文明新风对治陋俗世风。为此,赋予舆论引导需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族群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大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它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非凡,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鲜亮底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又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而成的精神产物,一个地方的风俗往往代表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凝结着世居于此的人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精神寄托和生活依托。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有些约定俗成的地方文化对现代文明形成了或轻或重地某种拖累。对乡村振兴而言,须通过舆论引导将地方或族群文化融入到中华民族大文化之中,以宏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去引领和拓展地方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使其更具包容性和现代性,这对文化振兴非常必要。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振兴又要以文化认同为前提。正如晚清学者杨度所言“文化的体性、凝聚性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简言之,其意表明的是中华民族凝聚和再现了中华文化,这个概念超越了人类学和民族学阈限,体现了中华民族认同催生了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生成。这种认同维系了中国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才能维持本民族的存在发展以及确立民族国家的主导地位。文化认同是各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这是缘于乡村振兴需以文化元认同为基础来获得各民族的赞成和跟进。而这种元认同要达成广泛共识,需要政府通过舆论传播体系建构的有效利用,将各民族的文化认同转变为政治认同并上升为国家认同,由此乡村振兴才能成为严肃而富有持久生命力的议题。反之,如果在乡村振兴中不通过舆论手段将各民族人心凝聚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来,那么分散的民族文化认同势必会对国家建构事业形成强烈对冲,一旦各民族出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元认同危机,进而就会衍生为振兴大业危机。总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是对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地位的自觉和把握,一个国家的人民往往共同分享和维持他们国家文化特质的理想、信仰、梦想……正是这些他们文化核心的集体意识,指导和规范着这个国家的人民处理事务的言行及态度。”[19]11实施乡村振兴须通过舆论传播引导民族群众树立真实而强烈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2.用舆论引导民族群众的言行和态度

政府须调动各种有效的舆论传播工具和方法,“从信息传播的源头和归宿来寻求信息自变量所产生的因变量”,“如果说服(舆论)来自于自变量的信息生成,那么说服(舆论)的意图是可以从传播者的身份属性、情境位置和事态的重要性中去体会和领会的。”[20]2即便面对信息变幻莫测的发展情境,舆论传播议题也仍能聚合强大的舆论能量对乡村振兴形成强有力的支持,进而聚集民族群众的集体力量投入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之中。

3.用舆论的能量化解陈规陋习

进入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其中,乡村振兴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着眼“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创新,那些落后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民间陈规陋俗显然与实现乡村振兴和民族复兴的相关要求格格不入,必须予以改造或摒弃。通过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将民族地区基层民众的一些“固定成见”或已有刻板习惯和“印象”等融入新时代文明新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去溶解那些与现代文明不相适应的思想痼疾和文化瑕疵,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使党群、政群同心同德共同致力于推动乡村振兴。

(三)赋予舆论能量驱动民族地区教育振兴与人才培养

因独特的自然环境、风俗文化和生活条件等多种因素所致,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推动往往比非民族地区更为艰难、矛盾较多、困难更大,而化解这些矛盾的良药必不可缺的就是教育,这是一个普遍共识。谈及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首当其冲的是人才振兴,而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教育的振兴又离不开舆论的推波助澜,引导社会让教育改变未来业已成为社会发展共识。为此,须重点做好以下“文章”:

1.让舆论助力民族地区的教育

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显然给乡村振兴带来的困难难以估量,充分发挥好教育的育人导向功能,无疑成为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不懈动力,反之则成为其拖曳前行的绊脚石。须知“教育将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紧密相连,为我们打开新的可能性,并增强我们开展对话和行动的能力。”[21]2民族地区一定程度存在着传统习俗落后、进取心不强、创新创业能力较弱、产业化偏低等不利方面,对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化解,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人才,而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多元教育的有力支持。通过深入剖析乡村振兴承载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等五方面内容,可知其逻辑关系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的,无论哪方面内容都离不开教育的涵化,教育俨已构成了这些基础聚变的最大变量。国家要振兴,民族要复兴,首先就是教育要振兴,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2.赋予舆论推动民族地区政府工作加大教育权重

毫无疑问,教育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在乡村振兴中要抓好教育,赋能舆论促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必须懂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这是当地民众整体文化水平提升的基础,需要基层教育久久持续为功。只有筑牢基础教育根基,才能真正改善基层文化环境,才能培养更多安心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能为人们提供“获取通往精神世界幸福的密码。”[22]鉴于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多样而繁杂,为促使这些因素同向发力,宣传舆论必须跟上,尤其是教育的推动离不开舆论赋能,通過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和舆论传播与说服,引导民族群众对教育的认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更多的人在民族地区感到有奔头、有出路、有价值、有地位,愿真心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尽献绵薄之力!从根本上讲,就是通过舆论持续地韧性宣传与引导,促使民众乐意接受先进文化的教育影响,进而树立符合现代文明发展要求的公众信念和价值理念。在此过程中,传播主体通过说服性正向舆论引导,将民族文化的自变量因子由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进而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总之,教育涵化的聚变既是民族地区全面振兴的前提基础和最大变量,也是教育本质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教育振兴又离不开舆论的聚变效应为之服务。

四、结语

当今社会已进入后喻文化时代,任何事业的建设与发展都少不了舆论赋能的缺位,乡村振兴这一国家发展宏大战略更是如此。这是缘于舆论传播有着集聚效应和倍增效应,某些看似不相干的因素之间在传播过程的内外力双重作用下形成了某种因果现象或关联度,寓意着关联双方构成了很强的相互感应和相互作用。同时,作为舆论载体的新闻媒介在诸如“议程设置”功能及“舆论引导”动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故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重视新闻媒介的舆论制造功能,通过积极有效地创造良好舆论环境,调动舆论正能量,助力乡村振兴深入推进。

正如马克思所言“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意味着只有从“历史发展和实践认识维度把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内涵及其内生逻辑动态性和复杂性,才能解决新发展语境下民族地区发展理论的弹性与张力问题,并最终在中华文明演进的大变局中清醒认识和正确判断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合理建构的本质与走向。”[23]而伟大时代的伟大决策又需以强大的舆论阵地为后盾,以高效的舆论宣传为引导。在梁启超看来,健全舆论是多数人对于事物具有统一性、继续性的认识,对社会有着正面的引导作用。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地形地貌相对较差,人文环境较为复杂,加之地处偏远,远离城市经济文化的辐射影响,乡村振兴阻碍甚多,矛盾错综复杂。故而,须充分发挥舆论的引导、启发、激励等功能,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引领驱动,强化民族群众对乡村振兴美好前景的认识以及对追求幸福生活的动力,让更多的人才自觉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此人们的意识和人才的多寡就显得尤为关键,如果这两个要素得到基本满足,那么乡村振兴的相关问题往往就能逐渐化解,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与现代化强国建设才算真正汇成了一盘棋,进而最终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法》所描绘的未来发展图景由理论转变为现实,通过构建“村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的“农村三变”社会新形态,促使新型集体经济的重构和人民福祉的更大改善。而要实现这些的基础性工作就在于需要宣传舆论去赋能引导。

参考文献:

[1]马乾乐,陈渭.舆论学概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2]刘晓红.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人本价值实现研究[J].民族学刊,2022,13(01):20-31+133.

[3]李一丁,洪翠.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创新路径——以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为视角[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6(04):99-106.

[4]张丽君,李臻.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元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05):151-160.

[5]罗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发展逻辑与优化路径[J].理论月刊,2022(07):75-81.

[6]高树平.职业教育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行动逻辑与路径选择[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3,13(02):16-21.

[7]李久军,巴登尼玛.职业教育赋能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的四个维度[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06):94-99.

[8]羅竹风.汉语大词典(上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9]刘儒,刘江,王舒弘.乡村振兴战略:历史脉络、理论逻辑、推进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2):1-9.

[10]姚鸿鹄,杨小帆.浅谈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使命[J].南方农业,2021,15(21):117-118.

[11]马伟华,李修远.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研究——基于宁夏闽宁镇的调查[J].贵州省民族研究,2022,43(04):49-55.

[12]钱穆.灵魂与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3]王景,周黎.民族文化与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14][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陈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

[15]司马迁.史记全译·货殖列传[M]陶新华,译.北京:线装书局,2016.

[16]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17]汪晓东,李翔,王洲.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N].人民日报,2021-08-25(01).

[18][美]贡克尔,[英]泰勒.海德格尔轮媒介[M].吴江,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9.

[19]俞楠.文化认同的政治建构[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20]陈卫星.传播与劝服·从行为反应到主体介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22]罗永华,扈中平.蔡元培“世界观教育”的三重意蕴与启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22,42(06):51-59.

[23]陈文烈,王晓芬.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与建构路径[J].青海民族研究,2021,32(01):149-156.

收稿日期:2023-02-17  责任编辑:贾海霞

The Empowerment and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to

Support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Zhong Kexun1, Liang Ying2

(1. Sichua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Deyang, 618500, Sichuan;

2.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Sichuan, China)

JOURNAL OF ETHNOLOGY, VOL. 14, NO.9, 77-85, 2023 (CN51-1731/C, in Chinese)

DOI:10.3969/j.issn.1674-9391.2023.09.009

Abstrac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Findings show that in remote areas, especially mountainous ones, currently the problem of aging is getting worse, causing hollowed-out and abandoned villages. Moreover, one can also detect the so-called “five deficiencies” in rural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A lack of funds, projects, technology, talents, and strong grass-roots leadership. In addition, there are deeper constraints, that is, peoples concept cannot keep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country. Some people in ethnic areas have a deep-rooted sense of “self field”, a lack of self-reliance and creativity, and the idea of “waiting, relying, and wanting” has been expressed in various degrees. These ideas inevitably constrain peoples creativity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affect peoples motivation and consciousnes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refore, the strength and depth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should be increased, and their conscious will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rural community improvement  be stimulated through the influence and penetration of public opinion. In other words, the potential power of public opinion ought to be endowed, emotions towa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detoxed, ideological trends created, and peoples transcendent and mental realm enlightened. Through the transmission of public opinion, policies and decrees should be spread, peoples cohesion increased, backward concepts changed, and as a result,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moted.

Rural transformation and growth is viewed a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current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goal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Research suggests this requires public opinion to  elicit the peoples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government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should therefore activate the public opinion machine in an all-round way, enkindle a sense of well-being of the ethnic masses through th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and help people realize tha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not mere political discourse,  nor a one-way invest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the government, but a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which concerns th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the caus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udies reveal 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the guiding force of public opinion on labor to create a better future, use public opinion to promote labor prosper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ethnic areas, and incentivize the peoples sense of labor initiative. Rur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is the carrier of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ethnic peoples. It is moreover necessary to encourage all ethnic groups to exchange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forge a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nd build a strong foundation of “revitalization” through the empowerment and catalysis of public opinion. What is mo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folk customs needs th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One should dispel the old conventions and customs that hinder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through persuasion, guidance, psychological stimulation, and other public opinion methods so a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ethnic people. In addition, results indic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growth of rural areas should take the  discovery and honing of talents as a primary step. This cultivation of talents that lies in education and the revitalization of education also requires the support of public opinion.

Key Words:

ethnic minority areas; rural revitalization;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field; empowerment

猜你喜欢
赋能舆论引导民族地区
主旋律短视频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机理与优化路径
“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
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