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勋文
品德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个人的成长都与其品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因为在社会这个大群体里,个人品德决定着大家对自己的认可程度,从而形成对自己的期待和认识。品德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也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对于朋友、对于家庭、对于社会,由好品德塑造形成的综合印象会让个人赢得广泛的尊重,成为学业及其他方面向上的阶梯。好的品德会有着极强的公众影响力。
在现实生活中,好的品德处处体现出价值,会令家庭和睦、邻里互敬、朋友帮扶、同事友爱等等。可以说,优良品德,是一个人的修养,表现出了无穷魅力。表现在小事及细节方面,体现出谦让、关爱、诚实、勤劳等品质。既然品德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让在校的学生也能有好品德,走出门都能体现好素质呢?我觉得这与品德与社会课怎么上有着重要关系。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一、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二、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
道德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讨论,学会交流
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
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讨论,是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
(一)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誉为“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二)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2.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
(三)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让学具就充分发挥作用,让合作学习更具价值。
在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要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要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手段已悄然走进课堂教学,给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强化了教育效果。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