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控制探析

2023-04-29 00:44何景行
中国科技投资 2023年21期
关键词:风险控制商业银行

何景行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上传统商业银行自身特点,导致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的风险不断增加。商业银行对内部人员的管理不足,新旧制度的交替也会产生一系列矛盾。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运营系统与制度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风险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并不完整,导致的各种风险。要预防与控制这些运营风险,就要实现商业银行的运营方式的转型升级,完善商业银行对风险信息采集的相关制度,健全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举报机制,规范员工行为,将科技手段充分应用到日常运营中,并大力推行信息数据互通平台的建立,培养更多的人才,推动商业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运营风险;风险控制

DOI:10.12433/zgkjtz.20232118

我国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着商业银行不断进步,经营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不仅为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还带来了挑战,对于运营风险的预防与控制,是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所必须重视的问题,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实现集约化管理,将运营风险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一、商业银行主要存在的运营风险

(一)内部人员管理不足引发的运营风险

商业银行内部员工众多,如果对员工的管理疏忽,很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风险问题。在业绩指标的压力下,某些内部人员违规操作,为自己赢取业绩与利益,这也体现了商业银行对于内部人员管理存在着漏洞。内部基层员工举报机制与监督机制不健全,只依靠自上而下的管理容易让内部员工抓住漏洞,违反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

在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一般流程较多,各个流程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果工作人员故意或者过失不遵守规章制度,操作失误或违规操作,都会使银行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后续也会增加工作量。比如,工作人员未经授权访问用户信息、代客户保管有价单证、离岗后没有及时退出操作页面或没有收起印章等行为,都是现有的存在于人为原因引发的操作风险。

(二)新旧制度交替引发的运营风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中的产品与服务也在不断变化,与之相对应的规章制度还需完善。这时,旧的制度还在运行,新的制度也在不断摸索前进过程中,新旧制度的交替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容易让制度处于混乱状态下,导致内部员工对于银行业务与服务的执行产生一些质疑,引发运营操作风险。新旧制度的同时存在,会使员工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同,结果也会有所差异,这也成为诱发运营风险的原因之一。

(三)业务流程和系统引发的运营风险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网络与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中,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业务办理也更为便捷。但技术漏洞和缺陷一直伴随着互联网技术,黑客的攻击也会造成网络出现问题,使商业银行系统瘫痪。这些技术层面的风险导致各种严重的后果,给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四)不可抗力造成的运营风险

不可抗力因素在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无法避免,如洪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引发的风险;还有商业银行社会名誉降低等社会因素运营风险。这些风险一般都是不可抗拒的,一旦发生,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与损失无法估量。如何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采用有效的管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二、商业银行存在运营风险的原因

(一)内部管理模式问题

当前商业银行发展迅速,但是内部管理制度并未与之协同发展:商业银行体系庞大,但是并没有灵活的管理手段,内部管理系统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对于发展过度追求规模化,但与之相匹配的运营风险防范措施并没有落实到位;与银行发展相比,其业务运营系统明显滞后;银行规章制度的落实也并不到位。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会严重影响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监督机构权力分散,监督机制不明朗,各管理层之间的权责划分不明确,使得银行监督机构缺乏实际的监督权与话语权,影响了监督权利的实施。此外,监督部门的集中层次过高,使其很难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监督机构人员的选择要求对商业银行业务的操作流程相对熟悉,这就不免从支行选拔,导致监督机关的职员和内部人员有相互隐瞒、勾结、串通的可能性。

另外,目前商业银行对于效益的追求相对激进,从而忽视了这种模式下隐藏的运营风险。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对于商业银行弊大于利,过分追求效益、扩展业务而消耗资源无法实现商业银行的价值增值,只会扩大运营风险直至阻碍银行发展。

(二)对运营风险信息的采集体系不足

目前,商业银行对于运营风险数据信息的采集主要依赖风险控制系统,采集路径较为单一,基本都是银行以及大型的金融机构之间的数据纳入征信系统,但是对于小型的金融服务平台的数据缺失,数据采集不足就难以预防运营风险的出现。

一般而言,基层工作人员是直接接触运营风险因子,但并没有监督的职权,银行对基层工作人员自觉上报风险问题行为并没有直接的奖励,导致反馈并不及时,对于风险信息的采集就只能自上而下,收集结果差强人意,不利于预防运营风险,上级监督机构对于风险信息的控制相对滞后。

(三)对于运营风险的判断体系不足

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具有客观性,无法避免,只能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降低其造成的损失,以及预防运营风险,减少运营风险发生的概率。目前,商业银行对于运营风险的判断大多都是依赖于主观判断,缺少明确的判断标准和体系,有很大出错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管理者对于运营风险的认知不足,对于其产生原因和本质也未深挖掌握。管理者对于运营风险出现时的各种条件分析并不全面,难以分析出运营风险发生的规律,不能做到全方位控制。另外,商业银行大多从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中分析原因和条件,可以得出一定的规律,但时效性不足,且只能对特定种类的风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其他种类的运营风险预防作用较小,无法提前作出预判,不能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三、改进商业银行运营风险的主要方式

(一)建立科学的风险信息采集机制

在商业银行运营管理过程中,风险信息的获取十分重要,所以要尝试拓展风险信息的获取渠道,建立科学的采集机制。通过制定采集计划,定期采集同时结合不定期地对信息采集渠道进行访问,或者对于典型事件的事件性采集。定期采集是利用固定的流程和方式,比如述职报告、合规检查等风险采集。月度、季度、年度的合规检查报告可以最大限度从基层采集风险信息,述职报告是从宏观上把控信息,两者结合将风险信息采集效果最大化。不定期采集是采取突击检查、调查问卷等方式,还可以组织暗访,对于风险频发的部门重点监管巡查,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事件性采集是在发生典型风险事件时,组织合规学习,或者对于重点部门进行突击式的风险排查。

对于风险事件的采集要全面,包括发生风险事件的部门、事件负责人的档案信息、风险事件原因、事件过程、事件结果、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该部门的各种信息、风险事件的监管信息以及风险点等。

(二)完善监督机制与举报机制

完善商业银行监督机制,采取高层管理轮值与管理部门一同检查,轮值名单不向下公布,检查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赋予监督部门更高的监督权与话语权,使其能够更好地行使监督权利。对于商业银行支行、重点业务部门要设置岗位与监督机构直接联系,该岗位采取兼职的方式,兼职日常工作的同时,定时向上级部门报告运营风险信息以及风险事件,还有对运营风险的防控进展。上级风险部门再对这些信息分析、总结,使运营风险的预防工作从基层开始,形成动态的、逐渐完善的运营风险监督机制。遇到紧急情况,该岗位直接向监督机构联系,汇报紧急事件,简化汇报流程,争取加快防控运营风险的效率,从而降低由运营风险对银行经营造成的

损失。

对于商业银行内部欺诈操作风险,高级管理人员的欺诈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所以要对高级管理人员参与的业务不定期进行监督审查。将运营风险的预防工作纳入业绩考核,如果该支行的运营风险超过最低线要求,则扣罚相应的绩效。重视内部员工的举报机制,加强下级员工的举报权,员工可以匿名越级举报到监察机关,在确认举报内容真实后,给予举报者奖励。

(三)规范员工制度,严格依法依规操作

鉴于商业银行内部员工操作流程复杂繁琐,一旦失误会引发后续一系列问题,所以要在制度上明确员工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操作流程、业务制度、员工管理手册等。对员工的权责要划分明确,确定出现问题追责到人,合理设置人员岗位,可以按照部门、类型划分岗位职责,通过岗位分离等措施严密管控柜面业务操作流程。对容易发生风险的岗位重点监督,对于重大事项的决策,可以通过集体投票决定。

定期调整员工之间的组合,比如同业务类型不同地区之间的调换,对重要岗位、重要部门的工作人员强制轮岗或强制休假,员工之间互相监督,加大对违规操作的惩罚,提高风险从而降低员工的违规操作意愿。同时,要做好员工的岗位业务培训;定期组织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培训;进行岗位评优活动;开展党建,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上下级谈话,以一对一为主,掌握员工的主观动向;提高员工福利待遇,培养员工爱岗敬业的

精神。

(四)强化技术防范手段建设,实现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

利用科技强化对运营风险的防范技术,深入研究针对不法分子的防伪工艺,改进票据、存折等凭证的制作工艺,定期更新票据等凭证。商业银行还可以开发、研究先进的防假技术和辨假设备,用技术代替人工,提高对外部欺诈运营风险防范的技术水平。

对于开办信用卡,不能以数量作为评判业务的标准,对客户的征信系统查询,同时将客户的社保缴纳信息纳入考察范围,从而确定其还款能力要确实全面审查客户的信用记录、还款能力等,利用大数据将逾期还信用卡、透支信用卡的风险控制最小化,尽量规避风险。

科技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系统的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目前先进技术,改革传统的柜台业务模式,前台只负责承办现金业务,非现金业务全部集中到后台办理,前后台业务分离,从而实现部分核心业务的异地办理,增加客户办理业务的便利性,这种业务模式可以提升商业银行防范运营风险的能力。同时,可以增加线上的业务种类,提高线上业务的办事效率,为客户办理业务的方式增加更多的选择,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商业银行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想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抛弃传统的粗放式管理,逐渐向集约化管理转型发展。这就需要商业银行从内部制度上规范自身,优化员工结构;从技术上强化自身,用技术代替人工提高辨假能力,重视运营风险的预防,各级部门严格依法、依约办事,从对运营风险的滞后控制变成能够及时预防可能出现的运营风险,降低运营风险对银行造成的不良影响。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有效预防规避运营风险,这已成为目前商业银行的发展态势,以实现银行可持续健康

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波.基于风险管理理论的商业银行运营风险控制及对策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20.

[2]王宁.从内部控制角度浅析商业银行运营风险管理及防控措施[J].商讯,2020(28):160-161.

[3]邱璜.大数据视角下商业银行运营的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1,660(04):84-86.

[4]李志鸿,李明印.我国商业银行运营风险管理研究——以工商银行为例[J].现代商业,2022(20):90-92.

猜你喜欢
风险控制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试析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互联网金融审计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探讨
论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
J电气公司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医院财务管理风险及改进措施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