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有序推进,教育信息化已经从1.0时代向2.0时代加速转变,乡村教育信息化迎来重大发展契机。本文通过对某县乡村小学教育发展制约要素的分析,进一步对如何科学利用教育信息化助力乡村教育脱贫策略作了简要的阐述。
一、教育信息化的优势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为主,同时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等特征。对于乡村教育振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节约教育成本:通过优秀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远程直播培训对本地教师进行指导教学,也可以利用“双师课堂模式”让乡村学校与城镇示范校合作教学,或者让优秀教师录制视频远程辅导学生学习,这样可以有效节约教育成本,同时学生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共享师资力量:教育信息化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但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特征,虽然部分学校已经推行教师共同成长的师徒结对模式,但都局限于内部教师之间的师徒帮扶。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将示范校与乡村学校教师进行远程师资整合,达成远程师徒结对帮扶关系,有效利用优质师资力量,更好地促进乡村教育振兴。
(三)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应该是开发的、交互的,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交互式教与学,让我们的教学实验变得更逼真,让教学变得更生动,这样的教育模式学生会更加喜欢,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如何科学利用教育信息化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扶贫必扶智。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教育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再穷不能穷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他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又离不开教育振兴。乡村学校如何迅速扭转上述被动局面、实现乡村教育振兴,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础建设和硬件升级,共享教育优质资源
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要想实现教育信息化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必须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基础设施,要保证乡村学校通网络,达到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要求,网络1000MB进校园,100MB进教室的基本要求,每一班级配备一台标准的班班通设备,有了信息化基础设施,乡村学校可与兄弟学校、省州县示范校等进行教研教学等优质资源共享,相互学习。
(二)招贤纳士,加强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培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俗话说: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所学校要想有好的发展,必须要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优秀的教师,发挥优秀教师的带头作用。其次,加强对全体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培训,培养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从而达到增强自我造血的功能。
(三)城乡结对帮扶,网络同步教研和“双师课堂”促进城乡教育同步发展
针对城乡差距这种现状,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达成城乡教研教学网络同步发展的目标,一是:乡村的薄弱学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与班班通等设备与省州县级示范校进行同步教研活动;二是:教学实现“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双师课堂”,示范校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同步为本校及乡村学校授课,乡村学校教师在教室组织班级纪律,下课或者课后在示范校教师讲解的基础之上再次对本堂课难点疑点进行分析与点拨。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城乡教研网络同步教研、“双师课堂”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发展的目标,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劣互补。
(四)家校联动,共同助力孩子成长
现代教育是开放的、现实的、全方位的活动,每个学生的成长都与家庭、学校、社会有一定的关系。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实现家校合作助力学生的成长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思考。
1.学校可以举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可以通过家长学校的方式有计划地向家长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从而提高家长对教育的正确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2.远程家校合作,利用教育信息化2.0平台做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家长也可以通过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管,通过平台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三、总结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振兴的动力引擎。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实现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克服教师不足、设备缺乏、家庭教育等问题,推进人才队伍信息化建设,建立城乡教育帮扶同步发展,建立家校联动机制,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教育信息化道路。
且伴随着信息化教育智能黑板在乡村的普及,农村教育信息化可使更多农村儿童实现全面发展。信息化教育将继续用科技为教育赋能,让每个人享受到开放兼容、场景联动、便捷智能的创新科技,重塑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