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鹏程
作业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双减”政策的有序实施下,科学合理地布置数学作业,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不仅可以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这是每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作业的内容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活动,通过亲自实践,发现数学的本质,构建以内容为驱动的网络化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
一、因材施教,布置合作式数学作业
由于部分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乏味,导致部分学生难以有效开启自己的认知思维而进行高效学习。所以,教师应注意学生的主观意识发展,积极开展实物教育,给他们提供一种生活化、趣味的知识平台,使小学生在主体接触、趣味认知中激活数学思维、点燃认知兴趣,让小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中。例如,在完成“认识图形”的教学后,其中有关于立体图形的计算,在布置相关作业时教师可以做一些图形的教具,让学生以小组协助的形式,使用尺度测量图形不同边的长度,做好好记录,教师从每个团队中各选一名代表,并展示结果,根据各组答案,教师可以整合不同的计算方法,推导出比较简单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合作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在教学“千克、克、吨”时,学生在生活中,对哪些物体重、哪些物体轻有一定判断,但涉及到具体单位时,由于认识不足,不能区分质量单位,只能通过直觉来判断,所以从教师课堂上,先让学生用工具称分别去称两个物品的重量,认识数值,分清楚g和kg,再让学生分别找到物体,称1克、500克、1公斤,用手确认重量。下课后,教师进行称重预测的游戏,把选定物体展示出来,让两组学生确认重量;然后用秤测量物体的重量。哪个小组预测的重量接近实际重量就会赢,如果误差超过教师规定的值就会输。可见,教师应注意学生主观意识的发展,积极开展实物教育,给学生提供一种生活化、趣味的知识平台,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拓展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小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呈现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内容对这些对象进行分析,从而为数学概念的学习奠定基础,再通过一些实际生活现象,进行知识点的拓展与扩充,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提质增效,针对学生的需求布置思辨性作业
数学作业的内容要有辨析性和思想性。作业的辨别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把握问题的实质。数学作业的思想性要求反映出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方法,需要从数学作业的本质上去了解和把握问题的解决思路。在数学作业的内容上,体现了对知识的不同认识视角和对知识本质法则的重视,使学生能够完成知识网络的建构和数学教学的发展。“双减”政策出台之后,对于学生的作业内容有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更加注重作业的质量,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作业,要结合“双减”政策的相关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定出不同难度的作业。如在“量与计量”这一课中,布置的第一道题目是0.8吨等于多少千克,5米等于多少厘米;第二道题目是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尺子测量出课桌面的面积,并写下自己测量的实际数据;最后一道题是尝试测量出自己家的客厅面积、卧室面积。在设计的题目中,第二、三道题目都是和学生的生活相关联的,且属于递进难度。所有学生都要完成第一、二道题目,第三道题目可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综上所述,在深化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创新数学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分层设计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用的收获,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