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结合助推乡村振兴的可行性研究

2023-04-29 00:44:03韩萃萃
鹿城学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韩萃萃

摘 要: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传统客家村落保存完整。通过研究凤岗镇可开发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探索凤岗镇文化和旅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可行性,为文化旅游资源提供整合规划的路径,为“百县千镇万村工程”提供高质量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凤岗镇;文旅结合;乡村振兴

Feasibility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to BoostRural Revitalization:A Case Study of Fenggang Town in Dongguan City

Han Cuicui

(Office of Party Building,Fenggang Town,Dongguan City,Guangdong,Dongguan 523686)

Abstract:Fenggang Town in Dongguan City,Guangdong Province,retains intact traditional Hakka villages.By examining the six essential elements of tourism in Fenggang Town - food,accommodation,transportation,tourism,shopping,and entertainment,this study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of combining culture and tourism to facilitat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Fenggang.This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a roadmap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planning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resources and offer new insights in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or the “Hundreds of Counties,Thousands of Towns,and Tens of Thousands of Villages Project.”

Key words:Fenggang Town;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Rural revitalization

旅游业作为当今发展最快、前景最广的新兴产业,集经济、社会、生态功能于一身,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实力的支柱产业,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毗邻深圳,与平湖和龙岗交界。凤岗镇有始于宋元时期,壮大于明清时期保存完整的客家传统村落,是“中国客家山歌之乡”;有广东省级历史文化古村落——黄洞村;有客家山歌和麒麟舞两项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饮食和民俗文化保存完整。本文通过探索文化和旅游结合助推乡村振兴的可行性,为整合凤岗客侨文化、生态、工业以及食住行等相关旅游资源提供规划发展的路径,实现以特色村为节点、塘沥圩镇为枢纽,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新布局,为“百县千镇万村工程”提供高质量发展新思路。

一、凤岗镇文旅资源现状

(一)传统村落观赏性强

据《凤岗镇志》记载,最早迁居凤岗定居的村民有两支:一是南宋末年由广东惠阳迁徙而来定居在现今官井头村的罗氏;另一只是元初由韶关珠玑巷迁徙而来定居在现今油甘埔南岸村的刘氏。另据廻龙庵清乾隆10年(1746年)《义建崇烈堂碑》序文记载,顺治9年(1653年),朝廷采取“疏呈招耕”的办法,令南海卫的士兵和农民屯垦凤岗一带地区,有十三位公积极参与,招募入居黄洞村南门山一带,“蒙霜露,披荆棘,筑居畝田焉”。至乾隆年间,客家人在凤岗筑居立村30余个自然村落,近40个族姓,人口繁衍超过2000人。序文记述:“今日者里居数百家烟火相连,禾麻互通,游太平之宇耕。”[1]

凤岗传统村落历史悠久,12个村(居)均有保存完整的客家排屋,以祖辈排屋为中心,依次向左右增建横排屋,两间至十间不等,纵深四排至十二排不等,保持了客家聚族而居的习惯,也记录了从元代至民国时期建筑样式、装饰花纹的演变,是客家建筑的活化石。雁田和天堂围村等广府民系的村落还建有骑楼等广式民居,是清末民初伴随广九铁路建设并顺应发展而建成的历史建筑。凤岗也是著名的侨乡,现存的120座碉楼分布在各村,为海外华侨回乡所建。客家传统建筑风格融入巴洛克山花装饰等西方建筑艺术,令碉楼与排屋楼相映成辉,碉楼中有水泥、钢筋等西方建筑材料,结实坚固,在清末民初和抗日战争时期起到保护村民的重要作用。

凤岗镇目前可开发用于旅游的、具有观赏性的传统村落有塘沥古圩市、油甘埔村江屋、黄洞村南门山村田心村、天堂围村火车站及骑楼以及竹尾田村环村路等。塘沥圩市是清末民初重要的圩市,清代中晚期民居和民国时期商铺保存完整,并与凤岗镇革命摇篮端风学校旧址、象棋大师杨官璘故居、黄友故居等连接,具有开发旅游的规模和文化内涵。江屋古村落保存有从清代嘉庆年间至民国30年的9排163间排屋和3座碉楼,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保护伤员和群众的重大作用,是客家建筑的活化石,具有完整性、聚集性、红色资源等特点。黄洞村作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古村落,田心村、南门山村等古村落保存完整,建筑规格统一化,瓦面密桁密桷,盖双层瓦,屋内用白灰拌红糠批荡,结构样式为前门厅,后主屋,门厅有一个小天井,称“四水归堂”,配有吉祥壁画及浮雕,装饰精美,有较高的文物、艺术价值。竹尾田村环村路沿石马河一段,客家建筑保存完整,具有发展旅游步行街的条件。

(二)非遗传承保护良好

截至目前,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客家山歌、麒麟舞两项,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客家传统婚俗、中国象棋(凤岗)、凤岗客家腊肠制作技艺三项;非遗传承人有客家山歌省级传承人杜带娣、有竹塘麒麟舞传承人张家发和张马通、凤岗客家腊肠制作技艺传承人黄小明、凤岗客家山歌市级传承人杨艳芬、中国象棋市级非遗传承人谢启文等。凤岗每两年举办客侨文化节,其中广东省民歌赛邀请全省民歌歌手同台展演,对凤岗客家山歌发展和传承有重要作用。凤岗镇每两年举办杨官璘杯象棋大赛,是全国小镇办大赛的典型案例,对凤岗文化发展和旅游推介有重要作用。凤岗客家腊肠建有非遗博物馆,既可以作为客家文化符号也可以作为旅游产品展示和推广。

(三)红色资源保存完整

凤岗镇有端风学校、仕霖学校、纂香书室和江屋等保存较好的革命旧址,涌现了凤岗党组织的缔造者张里夫、“抗日游击战斗英雄”“中国共产党模范党员”黄友以及老虎山下“英雄五少年”等先进模范,还有“象棋大师”杨官璘故居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雁田抗英指挥部旧址,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红色资源。凤岗镇端风学校曾建立凤岗第一个党小组和党支部,是当时东江纵队飞鹰队的根据地,组建大路剧团,印刷《大路报》,宣传抗日思想,是凤岗党史的重要革命文物载体。1989年经过东莞市人民政府批准,确认端风学校所在地“塘沥村”为“革命老区村庄”。凤岗纂香书室位于凤德岭上村,建于清乾隆年间(约1786年),是凤岗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清中期古书室,二进七开间,砖木瓦平房结构,硬山顶,龙船灰塑正脊,绿灰瓦,飞檐翘角,鳌尖高突。牌楼式正门,额有“纂香书室”四字,字体苍劲,是“广东第一才子”宋湘来此任教时题写。在抗日战争时期建有女子学校,开设医疗室,为救死扶伤和传播革命思想做出了贡献,2004年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串联点、线、面红色景点,结合凤岗客家建筑和文化特色整体设计,将红色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四)自然生态资源丰富

凤岗镇有南门山森林公园、人民公园、雁湖公园、官井头水库、雁田水库等自然景观,也有竹尾田农业生态园和顺成农业生态园等现代都市农业体验区以及国家4A级龙凤山庄景区,融入了客家文化和原生态文化活动的体验。“一河两岸”景观带工程,有河岸景观台、河岸绿化景观和文创夜景灯光等设施,各村建有宪法公园、党建公园以及乡村振兴“四小园”改造等,提升人居环境的同时,也打造了东莞深生态绿核,生态休闲主题目的地。

二、凤岗镇发展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古村落未充分开发

目前凤岗镇古村落仍处于旅游开发初级阶段,对开展旅游文化体验活动缺乏相关的科学发展规划。古村落可进入不强,功能单一,配套设施不齐全,缺少声光电等高科技表现手法。排屋民居仍以低廉价格出租,消防和安全等方面存在隐患。民间民俗、饮食文化、红色旅游等相关产品及活动的挖掘和开发不深,没有形成系统,各文物生态景点分布较散,旅游接待服务能力不足。为进一步发展凤岗镇旅游,相关开发、整改、宣传工作还需要继续推进。

(二)缺乏统一规划方案

乡村振兴中人居环境整治是生态振兴的主要内容,目前仍处于各村各自改造环境、各自为政的阶段,没有按照旅游发展需要整合规划,缺乏适当的前瞻性规划建设,包括道路、厕所、信号、停车等基础设施,缺乏把点线面串联起来的全域旅游发展思维。

(三)缺乏统筹管理

发展旅游涉及到打通各村边界,实现融合发展,目前缺乏统筹旅游、文化、招商、规划、管理等专业部门和工作机制;缺乏畅通管理体制,需要梳理管理职能,推进放管服改革;缺乏推进市场化运作的部门,需要以企业作为主体,创新投融资方式,形成长效稳定回报率,吸纳社会资金注入保证行稳致远。

(四)缺乏专业旅游人才

全域旅游是研究融合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学问,全域旅游涵盖规划、招商和品牌营销推广等多方面,需要管理者和执行者具有旅游思维和实践经验,才能在前期规划、中间执行和后期推广方面发挥行之有效的作用。

三、旅游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修缮保护古村落,实现旅游造血

一是深入挖掘有红色资源、历史性、典型性、特殊性的古村落进行修缮保护,发展旅游实现自主造血。塘沥古圩市与杨官璘故居、黄友故居、端风学校旧址、纂香书室、杨官球腊肠、江屋相连,以杨官璘故居为中心打造凤岗象棋文化,贯穿古圩市和端风学校旧址、黄友故居展厅,结合古建筑规划客家特色餐饮、清吧、民宿等,发展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体验游。二是以黄洞南门山森林公园为核心,融南门山森林公园、碉楼、客家民居于一体,发展餐饮、民宿、采摘、露营、房车等客韵古村生态游;三是天堂围火车站与骑楼建筑群,区别于周边客家镇建筑的广府建筑群,具有可观赏性和体验性,可打造铁路遗产文创展示区;四是竹尾田村环村路结合村史馆、美田路、竹园路开发餐饮,助推乡村振兴。

(二)成立旅游部门,推动资源变红利

进一步推进旅游开发,成立独立旅游发展部门,配备专业招商、规划、旅游运营人才,为旅游开发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加快配套设施的建设,牵头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目前大多数文物景点都处于城中村包围之中,只能自驾小车进入,可观性、可进入性都不强,建议引入深圳华侨城、港中旅等旅游开发公司,完善古村落修缮、开发,建设周边配套设施,按招商方案统一规划设计,实现规模化、商业化、产品化旅游发展。

(三)引进来和走出去,打造客侨旅游品牌

一是定期开展非遗文化策划活动,在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策划的同时,旅游部门邀请媒体记者、各大旅行社到凤岗考察旅游路线,从游客的角度发现宣传点,进行品牌策划;二是与旅行社联合,依托凤岗镇丰富的客侨资源和生态景观,打造凤岗一日或两日游精品路线;三是利用网络媒介,即公众号、抖音等平台,辅之以广告和专题活动的策划运作,扩大凤岗镇品牌旅游点的知名度;四是参加深圳文博会、广交会,制作旅游宣传片、印制宣传手册、开发客家特色旅游纪念品,进行宣传推广;五是加大旅游营销力度。组织相关单位积极参加各种旅游交易展览会,举办“杨官璘杯”全国象棋公开赛、客侨文化节,山歌邀请赛、公益集体婚礼等活动,做到以节兴旅,以旅促商,以商富民。

(四)党建赋能增效,引领高质量发展

利用区位优势,开展精品联合,努力拓展旅游市场。围绕“临深微度假”这个主题,加强区域联合,营造精华景点串联游,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共创精品旅游线路。与“理论学习轻骑兵”“行进中的党课”等党建品牌结合,打造三条学习路线。第一条为“党建+红色文化”路线,贯通凤岗博物馆、凤岗镇党委党校展厅、端风学校旧址、纂香书室、油甘埔江屋等红色资源;第二条为“党建+生态旅游”路线,即将南门山森林公园、官井头水库、龙凤山庄影视度假区等串联形成生态游路线;第三条为“党建+工业游”路线,将美驰图实业、得利钟表集团等串联,在美驰图集团参观航天展厅、体验月球车组装、参观智能工厂。在得利钟表厂参观火箭展厅,组装手表,打造红色矩阵复合型旅游新业态,推出党建参观、民宿体验、生态休闲等旅游新模式,带动集体经济发展,推动凤岗镇高质量发展。

四、结束语

凤岗镇发展旅游具有提升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休闲农业,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壮大集体经济,促进集体资产利用多元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动老旧村、城中村改造,打造高品质示范样板等优点。凤岗镇发展旅游具有可开发性、可发展性、可操作性,充分开发利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能够为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发展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莞市凤岗镇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2]油甘埔村志[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12:207.

[3]黄洞村志[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1.06:106.

[4]塘沥村志[M].广州:塘沥村志编纂委员会,2006.9:257.

[5]凤德岭村志[M].东莞:凤岗镇凤德岭村志编纂委员会编,2006.12:176.

(责任编辑 郭文斌)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科学与财富(2018年1期)2018-03-03 01:52:47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成人教育(2018年2期)2018-02-08 21:09:28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经济与管理(2018年1期)2018-02-05 16:21:39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决策与信息(2018年2期)2018-02-02 22:09:10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新一代(2017年17期)2018-01-31 20:00:2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人民论坛(2017年33期)2017-12-21 17:55:53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