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凤会
摘要:新课标明确了以语言运用、文化自信、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为主要内容的核心素养内涵,推动语文课程正式进入素养立意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小学语文碎片化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教育新要求,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探索整体性、结构化的教学新样态成为必然。基于此,现以从阅读与写作两大教学板块着手,探究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策略,加快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落实,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深度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读写结合 教学实践
在素养立意的教育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聚焦学生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塑造,对于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与写作可谓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两翼,二者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密切关联性。阅读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是语言输出的载体,是阅读的延伸。
一、以读促写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小学语文采取以读促写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坚持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底层逻辑,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首先,课内阅读学方法。以《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批注式阅读完成对文章的解构,体会语言特色,从中抽象出分段叙述的写作手法,为写作积累素材。教师设计层次化的阅读活动,为学生的阅读探究提供支持。初读整体把握划分层次,学习列提纲的技巧。精读总结段落核心内容,分析段落间的逻辑关系,体会分段叙述方法。品读语言与结构特色,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大篇幅写圆明园的辉煌,深化分段叙述的中心要点。其次教师以素材积累为目标,设计课外阅读拓展活动。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主题为学生推荐相契合的阅读书目,并让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将所得、所感记录下来,形成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
二、以写带读
读后写作是促使学生完成文本再构、深化阅读理解的有力举措。教师组织随文练笔活动,将写作训练融入阅读课堂,搭建读写结合支点,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处。以《丁香结》教学为例,学生在阅读时会在一会儿关键词句的理解方面存在认知瓶颈,影響阅读理解层次。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围绕重点词句、段落展开随文练笔,促使学生学会结合上下文、带入语境去解读,养成在阅读中思考的良好习惯,进而读懂内容、体会情感。首先,从词句着手,选择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展开造句联系,如参差、衣襟、妩媚。教师可以设计扩句接龙游戏,随机给出一个词语,让学生依次补充时间、地点、动作、神态、性状等描述,使其成为一个符合逻辑且生动的句子。借助发散思维的读后续写训练深化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实现学以致用。其次,段落仿写。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段落或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作为习作蓝本展开读后仿写或续写。如“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段落中引用了古诗词作为点缀,刻画了一幅极为唯美的画面。让学生模仿文章中写作手法及语言表达特点改写或扩写一段话,实现阅读思维的无限延展。在随文练笔的加持下,让阅读不再是机械的文字输入,而是与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融为一体。
三、读写结合
现行小学语文遵循语文要素与人文精神的双主线编排特点,每个单元围绕一个特定主题展开知识探索。教师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捕捉读写结合的融合触点,组织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活动。以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教师由此着手,挖掘阅读与写作的关联点,设计单元整体教学。首先,阅读单元课文《夏天里的成长》和《盼》,找出中心句,明确两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是怎样说明一个中心意思的,分别选取了怎样的事例或角度,并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汇总。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在写作思路与写作手法方面的异同,为写作带来启发。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根据阅读所得练习习作选材方法。思考什么是中心?怎样确立有意义的中心?从哪些角度着手落实“不同方面、不同事例”的选择?待明确上述问题之后,尝试拟定作文提纲,形成主体思路。在此基础上,引申为对语言表述方式的分析,调动日常阅读积累,完成作文的写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采取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深化课堂改革的重要尝试,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举措。但是不可否认,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势必会遇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分析阅读与写作的内在关联,立足实践勇于尝试,不断反思与修正,探寻读写结合的高效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刘爱华.采取读写结合模式,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J].学周刊,2022(30):160-162.
[2]杜钟雅.基于读写结合模式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讨[J].小学生(下旬刊),2022(02):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