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换换
摘要:随着我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我们需要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造就大批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的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发展输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学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则决定了学校未来的命运与前途。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培育精尖人员,更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了工匠精神的培养,导致部分优秀毕业生不能胜任岗位需求。为此,本文对相关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分析,希望能对管理者及教育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院校;工匠精神;人才培育
课题名称:2022年度全国职业教育规划
课题编号:2022QZJ042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各企业的实际需求也发生了明显转变,开始呼唤具有“工匠精神”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求重视“工匠精神”,以育人为本,创新教育理念,实现质量提升,最终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是值得被尊敬的,其也是员工的行为追求与价值取向,它集中反映了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员工的职业思维、态度方面。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能够有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市场活力与创新力。“工匠精神”更具约束性、导向性,激发更多的自觉性,因此,“工匠精神”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精益求精的工匠们对工艺的品质有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用严谨的心态、标准的行为,对待每个工序,不断追求尽善尽美的作品。精益求精是一种专注和执着,是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这种精神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就曾提出“学而时习之”的教育理念,重视学习、追求极致,工匠们会对某种技艺的继承和发扬奉献自己的毕业心血。
“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集中精力关注产品与服务质量,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敬业是一种生活态度,韩愈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所以,我们不能忽略任何环节,永远保持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二、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的问题
本研究从校内筛选出260位学生,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工匠精神”有所认识的学生有67位(25%),从未了解者91位(39%),一般了解者102位(39%)。多数学生对于“工匠精神”这一概念还比较模糊,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解误区,尤其是对于“工匠精神是什么?如何培养?”等问题尚不了解。这些学生中,认为“工匠精神”培育有意义的有68人(26.1%),认为没有意义的有94人(36.1%),认为可有可无的有98人(37.1%)。赞同目前该校“工匠精神”培育模式的有71人,占比27.1%;持否定态度的有90人,占比34.1%;持一般态度的有99人,占比38.1%。
“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精益求精、创造精神、制造精神、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等。2016年初,国家提出高技能人才振兴行动计划。其中包括加大培育技师,特别是高级技师的力度,设立培养技能大师的专项经费等,这些工作都是围绕如何培养具备一定职业技能并能引领行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展开的。我国越来越注重以“工匠精神”为特征的技能人才培养,很多学者也在探究并阐述相关的概念及内涵,但各个职业院校仅仅停留在探究阶段,缺乏详细且有针对性的研究。此外,“工匠精神”难以内化,由于专业设置不合理,造成人才的浪费;教学方法单一,效果不佳;考核方式过于简单,学生学习、感受到的“工匠精神”培育内容偏少;培育标准监督评价体系不健全。
三、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可行性对策
(一)具备正确的观念
职业教育承担着高技能劳动者的培养任务,需要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高职院校应着力抓好这一环节,加强思想引领,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职业技能和技能,更要让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理念。
作为一名教师,不管是在教学方面还是在日常管理方面,都要确立正确的成才观。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重学历、轻能力”的教育观,导致许多人把精力放在追求高学历上,而忽视培养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稳步迈进,恰恰需要对人、对事、对待工作的细致态度、精益求精。所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摆正思路,端正学生思想,使学生意识到“工匠精神”对他们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培养严谨的治学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二)落实教师发展
教育教学仅仅强调对学生的培养还远远不够,教师要经常自我总结,瞄准新的发展、新的知识、新的政策,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提高素养和能力水平。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使其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掌握新技术的进展情况,把握好方法与策略,不断调整工作方法,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课堂教学:将“工匠精神”逐渐渗透教学中;培育和塑造“追求卓越、关注细节、严谨细致、耐心专心、乐于奉献”的精神内涵;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有思想、有责任、有担当的人;精心构建魅力课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推进专业成长。
(三)拓展实践载体
1.融合技能实训
专业课程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专业课程并循序渐进地进行启迪、培养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等,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使其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坚持遵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规律,把培养“工匠精神”融入教书育人的工作中。融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知识素质于人才培养工作目标中、专业技术培训方案上;始终关注学生的职业品格和职业综合素养的发展,并引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尚品修德、爱岗敬业、至精至诚的品质,以及敢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2.融合专业课程
拓展学生职业技术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渠道,主要工作、职业信念、专业能力和理论知识储备,都与实际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职业院校应根据实际工作场景打造集技术技能练习与实习基地建设为一体的培训基地建设工程,优化培训基地教学环境,设置具有职业发展性的实习工程项目,提高操作方法的规范性,加强技能训练的系统性,注重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制定完善的职业标准及操作规范。以“工匠精神”为引领,打造符合岗位需求、富有时代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整合校企合作资源,构建校内校外双轨式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实施基于工作任务的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就业竞争力。
课程设计过程要主动融入工匠文化元素,充实课堂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形成“工匠精神”。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引导,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给学生们讲关于劳动模范、行业创新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工作环境和劳动关系的认知,强化其主人翁意识,提高其综合能力。
3.融合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建立起对于“工匠精神”的强烈认同,并明确职业道德素养为专业素养之根本。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加强师德建设,强化全员育人意识;深化校企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模具制造比赛”、“技术发明创造”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同时,设立奖项,发挥教师团队引路功能,以老师言传身教与典型示范相结合的方式,传递工匠品质。
4.融合技能大赛
在国赛、省赛、行指委和校赛各级职业技能大赛中安排学生参赛,可以强化学生技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特别是培养教师和学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竞赛内容与竞赛水平直接影响着技能大赛的质量和效果,由过去的“会做”变成现在的“精准”,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以促进教师的技能水平和“工匠精神”的形成。
5.优化保障机制
应提出和健全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健全学院内部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经营、基地建设投入使用、师资队伍的培训、技能大赛等,渗透“工匠精神”,建立健全后勤保障机制,在人员和资金上、物质上给予足够的保障。
此外,借助各类媒体平台宣传“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与责任心。同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种传播途径,提升“工匠精神”的宣传效果。
制定学员在各级、各类职业技能比赛中的激励措施,将学员在职业技能比赛中的表现作为学分评定,增强在职业技能比赛中的积极性;对竞赛中获奖的指导教师予以褒奖,鼓励老师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构建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主动吸纳更多学生实习。
6.创新评价手段
要保证“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得到有效实施,并为之后相关战略的改进提供支撑,就必须形成职业院校内部评估体系,明确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目标之间的关系,从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入手,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及实践教学环节。以企业需求为主线,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考核机制。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优化育人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考评制度建设。通过构建体系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测评,建立“工匠精神”培养体系并实施效果评估,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全面发展,同时,学生依据评价结果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形成更加清晰的发展方向。
四、结束语
总之,目前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和认知水平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现行教育教学手段。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弘扬“工匠精神”对建设工业强国意义重大。唯有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与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并行不悖,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就业与终身发展,提高专业水平,聚力培养既有传承精神又有专业知识的国家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刘文革.职业教育“工匠”培育的问题与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11):22.
[2]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9):27-28
[3]韩凤芹,于雯杰.德国“工匠精神”培养及对我国启示——基于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视角[J].地方财政研究,2016(9):101-112.
[4]赵俪.传承工匠精神,加强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职业理念教育[J].统计与管理,2016(12):184-186.
[5]陈立平.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10):13-15.
[6]何伟,李丽.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04):24-29.
[7]张团结.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使用[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40-43.
[8]张团结.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使用[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40-43.
[9]张团结.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使用[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