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现状及其培养路径

2023-04-29 20:23许绍锋
秦智 2023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路径工匠精神

[摘要]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求稳健增长,这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将“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培养现状出发,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特点,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工匠精神”被屡次提及。2016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后“工匠精神”连续四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随着国家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的提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亟需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这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培养工匠精神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使命。为完成这一重要使命,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明确发展方向,突出应用特色,以明确的工匠精神理念为核心进行设计与实施,对现有的教学目标进行改革,探索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促进我国制造业发展。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未有明确定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工匠精神的意义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扩大。如今,工匠精神已不再特指古代工匠“德艺兼修、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工匠精神,具体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作品完美度近乎变态的追求;第二个层次是对工作的专注与尽职,对职业的热爱与投入,对事业的认同与热诚。当工匠精神被内化时,它就成为一种职业道德,成为职业生涯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表现,并转化为个人的职业成就。

一、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现状概述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自觉帮助大学生树立工匠精神的良好品格,培养求知若渴的高尚情操,增强精益求精的实操能力。然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上普遍存在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学校开展教育质量有待提升

目前,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存在模糊办学定位的问题。受研究型高校学术化、精英化的培养目标影响,学校在人才培养、课程设计与规划等方面也往往追求“综合性”、“学术化”。一味追求与研究型高校同等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容易偏离原先的办学目的——服务人的职业发展需要和服务现实社会生产需要。忽略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不能找准自身优势与符合市场需求的结合点,从而导致不能培养出“潜心技能、诚信学习、创造性工作”的学生[1]。

学校在工匠精神培养方面缺乏深入研究,缺乏关于工匠精神培养的系统课程,也缺乏具有传授工匠精神经验的教师。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了相应的讲座和临时课程,然而这些举措并未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学校未将工匠精神培养课程作为必修课。在缺乏外力约束和课程短期效果性较弱的双重影响下,工匠精神的教育只能成为一件“停留在表面上的工作”。此外,许多教师缺乏工匠精神的经验,工作中并未建立起工匠精神的标准。唯有教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二)当代大学生存在错误认知

部分大学生的实际专业与意向专业不匹配,使得许多学生入学后存在心理落差,缺乏学习动力。部分大学生不能良好适应新环境,专业不匹配会进一步加剧此类消极学习心态,当他们学习工匠精神时,由于缺乏积极的思考,教师的教学也很难为学生所用。

大学里分数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考了高分就代表学业成功。受此影响,许多大学生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差。在学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也只是记住了理论,通过了考试,未真正理解工匠精神,在实践课程、实习地点也没有培养出良好的工作态度。

(三)社会环境熏陶下学校衍生不良风气

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如今科技高速发展,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倾向于时间短且收益高的投资方式,很少有人愿意把时间、精力、财力放在时间长、见效慢的事情上[2]。短视频当道,碎片化的视频不仅会夺取学生时间,同时也让学生心态愈发浮躁。受此影响,部分大学生很难沉下心详细了解所学专业,对专业优秀人才也知之甚少。

较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对工匠精神缺乏奖励,存在对劳动和劳动者不尊重的风气,从而导致工匠这个社会角色收到长期忽视,工匠精神遭到冷遇。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大学生不会把工匠精神视为一种荣耀。相反,他们认为工匠精神是低层次人才的特征,工匠精神对许多大学生来说不再重要。

二、工匠精神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于2015年正式提出《中国制造2025》目标,这个目标描绘了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美好愿景。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实现制造业的创造飞跃,就需要拥有大量具有“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特点和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大军”[1]。在此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工匠精神栽培完全符合时代和国家的需要。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是学校的发展使命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提出,“要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制造业人才。”应用本科高校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点,肩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人才的使命和历史责任。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是学生个人成长的客观需要

对于大学生,工匠精神表现为一种专注、认真、坚定、追求卓越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一方面,工匠精神为大学生提供了强大的激励,激励学习的主动性,磨练创新实践的技能,始终保持持续提高的韧性。另一方面,工匠精神可以激励大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克服畏难心理,致力于学习真理,更好地成长为一个以应用为导向的人才,持续服务国家、社会,打造有价值的人生。

三、应用大学生探索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

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连续的、长期的过程。工匠精神的栽培需要全方位、多途径的培养实施,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同心协力,可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顶层设计,突出价值导向

应用型本科高校肩负着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责任,必须清晰办学定位,找准自身优势。一是改变教育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在培养过程中,高校要始终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二是推广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过程。高校应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重大建设、课程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等各种环节有机结合。三是建立健全工匠精神培养评估评价机制,逐步推动工匠精神培育纳入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评估体系,科学设置工匠精神培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比重。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教育环境

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对学生的成长和生活至关重要。一是以“工匠精神”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为大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利用学校宣传栏、讲座在校园里加大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邀请模范工程师、行业专家和优秀毕业生进校授课,面对面交流成功经验,传播前沿技术和信息,让大学生切身体验“大国工匠”的魅力。三是结合办学特色,组织开展各类校内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技能大赛,以赛促改。四是开展“奉献、卓越、专注、创新”教育主题活动,通过征文、演讲等活动,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创造的工匠文化。五是注重家校联系,实现家校合力。通过“请进出”的方式,开展家长校园旅行、家访、座谈会等活动,征求培养意见和建议,拓宽双向沟通渠道。

(三)重视高校教师的建设作用

应用本科院校必须强调其办学特点,重视高校教师建设。一是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交流、培训、研学,加强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培训中,强调教师对于“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培养。鼓励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敢于不断尝试,不断复盘,结合岗位的特点和个人经历,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和实践培训,使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更具关联性和有效性。三是实现双向办学开放和互聘人才。专业教师可以在企业工作,企业高级专业人员、高级工程师和科研人员也可以作为外聘教师、外聘导师和客座教授参与高校的教学和研究。通过外聘教师持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带领学生接触企业、行业和社会,了解行业和企业对于优秀员工的专业要求,让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对于职业生涯的重要性[3]。

(四)推进产教融合,强化学生实践

高校的校企合作,是生产教学相结合,培养和实践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多层次平台。通过企业提供的实践机会,在工作中设定考核标准,杜绝实践表面功夫,敦促学生认真对待,培养脚踏实地、认真专业的学习和工作作风,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专业素质,同时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企业文化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走向专业角色的转变,不断挑战自我和开拓创新。二是探索“生产与教育的融合”。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定位优势,深化课程改革,积极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与企业对接课程,必要情况下学校可以邀请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训方案、教学和实践的评价体系。

(五)鼓励参与双创,弘扬工匠精神

创新是国家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技术支撑。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已经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但是双创教育的开展仍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很多学校双创教育的侧重点在创业课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聚焦创新“动能”,以“项目+竞赛”的实践模式持续完善构建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学生通过思维的交流和碰撞,产生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培养创造思维,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同时通过积极投身双创课程,学生还能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考虑用户需求,为将来走向职场创造有利条件。

四、结语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态度,体现了兢兢业业、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开拓进取的职业品质和对完美事物不懈追求的高尚情操。工匠精神对国家进步、高校发展、学生成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年唯有大变局中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应用型本科高校更要肩负起为国家造栋梁的重要使命,培养有理论知识、有专业奉献、有勇于挑战、有敢于创新的大学生人才。相信通过“工匠精神”培养途径的不断优化,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个人素质必然得到不断提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为未来成为优秀、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蕾,马宇飞.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现状及其优化[J].青年学报,2019(2):13-17.

[2]刘迪,马爽,时文艳,冯宪敏.当代职业教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缺失及必要性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21):233-234.

[3]李玲玲.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4):216-218.

作者简介:许绍锋(1995.4-),男,汉族,福建厦门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路径工匠精神
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思考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