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亟”字音义关系

2023-04-29 20:23吕光珍李超
秦智 2023年5期
关键词:孔颖达段玉裁音义

吕光珍 李超

[摘要]“亟”字在现代读音中为[?i35]与[t??i51],分别对应“急(疾)”和“数(屡次)”义。本文通过梳理历代文献,寻求“亟”字的音义演变线索,并对“急”和“数(屡次)”这些意义的关联性进行解释。

[关键词]亟;音义关系;演变

引言

“亟”字的解释历来很多,《说文》:“敏疾也。从人从口从又从二,二,天地也。”徐锴注:“承天之时,因地之利,口谋之,手执之,时不可失,疾也。”[1]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2]:“亟古極字,又为古亟之初文。亟字中从人,而上下有二横画,上极于顶,下极于踵,而极之本文昭然可睹矣。”

目前,“亟”字在各类字典中收录有两种读音,即[?i35]与[t??i51],如下:

《汉语大词典》[3]中,音为[?i35],包括“疾速;紧急、急需;危急;性急、急躁;爱”义;音为[t??i51],包括“屡次、一再;不久”义。

《汉语大字典》[4]中 ,音为[?i35],包括“副词,表示时间,相当于‘急、‘赶快;急躁;紧迫、紧急;肃敬;爱”义;音为[t??i51],义为“副词,屡次;一再”。

《现代汉语词典》[5]中,音为[?i35],义为“副词,急迫地”;音为[t??i51],义为“副词,屡次”。

从以上现代词典来看,音义关系比较明朗:[?i35]表示急迫义及相关意义,[t??i51]多表示屡次义。

本文将结合历史文献材料对“亟”字的音义进行梳理。

一、历代文献中“亟”字音义关系

在早期的文献中,“亟”的音义如下:

“急”义,《扬子法言·问明卷第六》:“君子谨于言,慎于好,亟于时。”晋·李轨注:“亟,急,纪力切。”[6]《左传·昭公五年》:“礼之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晋·杜预注:“言以习仪为急。”音义:“纪力反,急也。”[7]《诗·文王之什·灵台》:“经始勿亟,庶民子来。”音义:“居力反。亟,急也。”[8]

“疾”义,《孔子家语》卷五:“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王肃注:“亟,疾也。”[9]《诗·节南山之什·何人斯》:“尔之亟行,遑脂尔车。”笺云:“亟,疾。”音义:“纪力反,疾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注:“揠,挺拔之欲亟长也。”宋·孙奭注:“亟音棘,疾也。”[10]

“数”义,《左传·隐公元年》:“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释文》:“欺冀反,数也。”《国语·吴语》:“今王无以取之,而天禄亟至。”韦昭注:“亟,数也。”[11]

“爱”义,汉·扬雄《方言》:“亟、怜、怃、?,爱也。东齐海岱之间曰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相敬爱谓之亟。”[12]

根据各家注释,可知先秦两汉时期文献里“亟”义分为“急”“疾”“数”及“爱”四类。

到了魏晋以后的文献中,两类音义关系比较分明:

南朝·顾野王《玉篇》二部:“亟,居力切,急也,疾也,又丘致切,数也。”

宋·陈彭年《广韵》七志·去吏切:“亟,数也,遽也。”二十四职·纪力切:“急也,疾也,趣也。”

宋·欧阳德隆《增修校正押韵释疑》七志·去吏切:“亟,数也,释敏疾,又职韵。”二十四职·讫力切:“亟,疾也,释辄也。又志韵。”

宋·佚名《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七志·去吏切:“亟,敏疾也。”二十四职·讫力切:“亟,疾也。”

金·韩道昭《五音集韵》五脂·去竒切:“亟,屡三也。”五至·去冀切:“亟,数也,遽也,又纪力切。”六职·纪力切:“亟,急也。”

明·乐韶凤《洪武正韵》霁韵·去冀切:“亟,数也,遽也,又陌韵。”陌韵·讫逆切:“亟,疾也,急也,促迫也,亦作棘革极,又霁韵。”

明·张自烈《正字通》卷一:“亟,纪逆切,音戟,敏疾也。《诗·豳风》:‘亟其乘屋,《大雅》:‘经始勿亟。……又频数,亦读吉,本义转去吏切,训频数,非。”

清·顾炎武《音学五书》唐韵正卷十九:“亟,去声则去吏反,《诗·灵台》二章见伏字下。今此字两收于七志,二十四职部中。”

清·毛奇龄《古今通韵》七志·去吏切:“亟,数也,遽也。”二十四职·纪力切:“亟,敏疾也,趣也。”

清·潘耒《类音》二意齐齿呼:“亟,数也,遽也,旧去吏切志韵三。”十六益齐齿呼:“亟,急也,疾也,促近也,亦作棘革。”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亟”字分为两类,一是去吏(去冀)切,“亟,数也,遽也。”;二是纪力(居力)切,“急也,疾也,趣也。”

二、“亟”字音义关系解释

解释“亟”字的音义关系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亟”的“急疾”义和“数(屡次)”义虽表层意义有区别,但是在“疾”义上相通,可以互为训释;二是需要解释“亟”缘何会分化为“急”与“数(屡次)”两个意义。

(一)“亟”字“急、疾”义和“数(屡)”义二者虽有差异,但实相通。很多文献中都可以看到有关的论述,如《诗·周颂·闵予小子之什·桓》:“绥万邦,娄丰年。”笺云:“绥,安也。娄,亟也。”孔颖达正义曰:“亟、屡,疾也,同训为疾,是屡得为亟也。”[5]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十三篇下:“今人亟分入声,去声,入之训急也,去之训数也,古无是分别,数亦急也,非有二义。”[13]

我们认为“亟”与“屡、数”等字在各自的意义发展过程中或因假借或因引申都产生了“疾”义,因而意义就发生了关联。《尔雅·释诂》:“肃、齐、遄、速、亟、屡、数、迅,疾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此做过解释:“按今字骤为暴疾之词。古则为屡然之词。《论语》言屡、亦言亟。其意一也。亟之本义敏疾也。读去吏切、为数数然,数数然卽是敏疾。骤之用同此矣。数之本义计也。读所角切、为数数然。乃又引伸为凡迫促之意。”根据段玉裁的看法“亟、骤、屡、数”因为意义引申都产生了敏疾、迫促之意,因而《尔雅》都可以释为疾。

“数”字的“速”义如何产生的?

一种看法是源于二者的假借,(清)郝懿行《尔雅义疏》[14]中有过详论:“速者,《说文》云:‘疾也。通作数,《考工记》总目注:‘速,书或作数。《弓人》注:故书速或作数,声近跾。”“数者,与‘屡同义,‘屡、数有促迫之义,故同训为‘疾。《礼·祭仪》云‘其行也趋趋以数,郑注:‘趋读如促,数之言速也。”根据郝懿行的说法,“数”和“速”声近义通,因此“数”也有急疾义。

另一种是黄易青[15]用量变和质变的角度来解释:“数”字,《说文》训“计也”,意为数的相聚,表示数量意义,而引申出“迅速、密集”之义,表示质量意义;速度是单位时间内运动量之数,密度是单位空间内物量之数;数义引申为速义、密义,是哲学上量变质变规律在词义上的反映。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数)计也。六艺六曰九数今九章筭术是也。今人谓在物者去声。在人者上声。昔人不尽然。又引伸之义、分析之音甚多。大约速与密二义可包之。”按照段说,尽管“数”的意义很多,但是都可以归结为“速与密”。顺着段玉裁的思路,我们认可黄易青的说法,认为“数”引申出速度和频次义是比较自然的,速度快和频次高之间有相互关联性,有转喻关系,频次高了也就意味着速度加快,进而有急迫之意。

(二)“亟”字的“数(屡次)”义是缘何产生的?我们认为是意义引申造成的,(清)王筠《说文解字句读》[16]:“亟,敏疾也,此以敏释亟而又以敏之义申之也。案:敏捷为亟之本义,《左昭五年》传‘屑屑焉习仪以亟是也……皆引伸之义也。至于《左隐元年》传‘亟请于武公则《释诂》亟与屡数同训疾也,是也,再引伸矣。”清代徐灏《说文解字注笺》:“释诂曰:‘亟,速也。引申之义为数。”

“亟”字产生“数(屡次)”义的动因是什么?《春秋左传正义·昭二十一年》[17]:“貙为少司马,多僚为御士,与貙相恶,乃谮诸公曰:‘貙将纳亡人。亟言之。”杜预注:“亟,欺冀反。”孔颖达疏:“亟言之”。正义曰:“服?云:‘亟,疾也。疾言之欲使信,则服?读为亟也,或当为亟,亟,数也,数言之。”这个材料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服虔释为疾,强调速度,孔颖达释为数,强调频数,不同的注释家侧重点不同产生了分歧。但是,我们认为这二者并不违和,多僚与华貙不和,在宋公面前诬陷华貙,多僚为了让宋元公相信,既要夸大事情的紧急性,又要通过多次游说达到目的。这也进一步说明数量义和速度、急迫义之间可以互为关联,和“数”的“速、密”义一样,“亟”的“急、数”二义之间也具有转喻关系。类似这样可以重新分析的文献还有一些,《尚书音义·商书·微子》:“降监殷民,用乂雠敛,召敌雠不怠。”《释文》:“欺忌反,数也,又纪力反。”孔颖达正义曰:“亟,急也,急行暴虐。”[18](清)俞樾《群经平议》:“亟达而无守。”卢注曰:“亟,数也,数自达而无所守。”孔氏补注曰:“亟,急也,急于求通达。”樾谨按:“卢训亟为数,数亦急也,上文云‘行无求数有名,事无求数有成,注曰:‘数犹促速,此古人以数为急之证。”[19]

三、结语

综上,“亟”字所含音义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已分化为去吏切,“数”义;纪力切,“急、疾”义两类。由于“急、数”二义之间具有转喻关系,因而“亟”字引申出“数”义,而这两义在“疾”义上相通,可以互训。

参考文献:

[1]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武汉:崇文书局,2010.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5]黄易青.古汉语词义系统中的量变质变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6):69-78.

[6]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注疏[M].北京:商务印书馆,民国25.

[7][汉]扬雄撰,[晋]李轨注.扬子法言:十三卷[M].浙江书局,1876.

[8][汉]孔安国注,[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释文.尚书注疏(古本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9][三国]王肃校注.孔子家语[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9.

[10][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左传注疏(古本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1][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三十六卷[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2][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3][宋]孙奭.孟子音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4][清]郝懿行撰,王其和,吴庆峰,张金霞点校.尔雅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7.

[15]杨家骆.国语韦氏解[M].台湾:世界书局,2009.

[16][清]戴震.方言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7][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18][清]王筠.说文解字句读[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9]俞樾,汪少华,王华宝,王其和.群经平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名称:明清文献所辑“南音”、“北音”研究(项目编号:19BYY141)。

作者简介:

吕光珍(1997.10-),女,汉族,重庆巫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史、语法;

李超(1978.10-),女,汉族,湖南娄底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音韵、方言。

猜你喜欢
孔颖达段玉裁音义
清代文字学大师段玉裁
唐 孔颖达碑拓片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订《古今韵会举要》探略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孔颖达论为政之道中的道德因素
硕师鸿儒孔颖达传略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評述清代段玉裁古音學研究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衡水历史名人孔颖达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