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海外传播:行走在美国东西海岸之间

2023-04-29 00:44:03马文国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海外传播民族志美国

马文国

关键词:武术;美国;海外传播;民族志

文章编号:1001-747X(2023)05-0575-08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G852.712

DOI:10.16063/j.cnki.issnl001-747x.2023.05.007

1研究缘起

中华武术是海外公认的享有较高知名度与影响力的中华文化符号。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武术协会和组织不断涌现,武术培训和比赛蓬勃发展,中华武术“走出去”已成为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新世纪以来,国内一些优秀武术学者走出国门进行中华武术传播的海外民族志研究。宏观方面,孟涛梳理了中华武术在美国传播的历史进程、传播路径、传播领域及传播思路,卢安考察了国外6位学者关于中国武术的研究;中观方面,胡凯等实地调研了美国孔子学院的武术传播;微观方面,龚茂富开展了美国康村武术的海外民族志研究,马秀杰等分析太极拳在英国传播历程及传播与变迁的动力学因素,韩青松等揭示中国武术海外语言符号的话语困境与消解。以上研究对于中华武术海外传播进行了难能可贵的探索,既有一定学术意义,也有一定实践价值。

为生动鲜活地揭示中华武术在海外传播的多元立体图景,本研究采用民族志研究方法,以“他者”和“自我”互观互动为逻辑分析主线,结合笔者的亲历,深入剖析中华武术海外传播的动因、方式、特点、阻滞,并提出其海外传播建议,以期突破以往“书斋田野”的局限,由内而外的主观视角,及自我“所知”与对方“所想”的现实鸿沟,力争更加深刻地审视中华武术海外传播的一些问题,倾力打造关于“我”与“他”构成“我们”的关系建构。本研究不仅能够提供当今中华武术海外传播的鲜活状况,还旨在促进中华武术国际传播的健康深入发展,打造凝聚海外华人的文化纽带,这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现,以及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题组从2019年7月-2023年5月历时3年多时间,采用参与式观察与深入访谈方式,调研美国东西海岸的武术组织、武术馆校和武术媒体,并访谈相关人员18位,访谈以面谈方式为主,分为预访、正式访谈和后期回访3个部分,后期运用电话、邮件、微信进行回访,并依据民族志研究规范进行编码,访谈对象具体信息如表1所示。

2中华武术海外传播的动因

2.1个体归属:“他者”的存在和“身份”的追寻

“他者”是西方后殖民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与“本土”相对应的,以异己、国外、差异等为特性的身份和角色。在异国迫切而被动的生存环境下所产生的“文化认同”差异导致海外华人的内心冲突和心灵矛盾,并由此延伸出其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在这种“他者”的存在和“身份”的追寻相互作用下,产生美国华人传播和学习中华武术的强烈动因。中华武术在美国的早期传播是被动的、带有“草根”文化特征,19世纪40年代的“淘金热”拉开了中华武术向美国传播的序幕。“冷战”时期李小龙的横空出世,中美关系解冻时期“武术外交”和“武术移民”,为武术在美国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全球化时期中华武术海外传播的步伐加快,国际武联等国际武术组织的成立进一步拓展并规范了中华武术海外传播。在美国传播中华武术的主体包括民间拳师、武术流派传人、少林弟子、国内专业武术队、高等院校的武术人才以及业余武术爱好者等,这些海外武术人虽然离开了故土,但血液里依然奔流着中国文化的气息,在异国的土地上勤恳而自豪地传播着中华武术。

已届古稀之年的Lb是旧金山华埠的知名侨领及杰出商业家,他还是柔功门的传人,一位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我从6岁起就拜师学功夫,移民来到旧金山后,认识了不少功夫爱好者及同门师兄弟,后来我的师傅、师伯等也移民来到旧金山,大家经常聚在一起练武。1986年筹建成立‘美国少林柔功门国术联谊会,大家推举我当会长。30多年来我们武馆学艺的年轻人数以千计,不少自立门户开设武馆授徒”(E,2019-08-03,2)。“一定要把先辈们的武艺与精神在美国发扬光大,要让外国人和美国华裔了解这些中国传统文化”(A,2023-05-25,1)。L11女士是美国传统中华武术总会会长、国际鹰爪国术总会会长,随其父爱国将领19路军大刀队队长刘法孟在海内外传播中华武术已有多年。L11女士虽然身处大洋彼岸,却饱含武者最炽热的“中国心”,守着先祖的艺业、守着父辈的精神,多年来致力于弘扬中华武术,用武术表达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在美国、英国、法国、巴西、希腊等多国设有鹰爪分会,弟子遍布世界各地。“我已经是老太太了,但每天还是要亲自教授徒弟。基本上每个月都要出去一趟,去英国、加拿大和巴西等国传授鹰爪拳”“宣传中国的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也没有想过放弃,中国功夫既已随着我走出国门,我就有义务让它在美国传承”(F,2019-08-12,2)。

Justin今年11岁,是一位在美国出生和长大的华人后代。他从6岁起在一家中国武馆学习武术,每周训练2次,2023年5月参加武术大赛获得了3金1银的好成绩,当问及为什么要练武术时,他说“我喜欢武术,武术很酷”(O,2023-05-19,2)。Justin的父母都是硅谷软件工程师,他们说:“和美国人在一起,他们聊橄榄球、棒球、拳击,你完全是个门外汉。我希望孩子多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接纳武术中的精神、礼仪和美德”。

2.2魅力探寻:东方武术文化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中华武术注重由“形”求“技”的境界追求,由“意”达“境”的完美结合,更注重由“术”人“道”的精神境界。对于外国人而言,中华武术一直充满着神秘色彩,而正是这种“神秘感”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海外武术爱好者踏上了“寻道”“悟道”“求道”“修道”之路。他们力图寻求其所蕴涵的博大精深的武学之道、修身养性的哲学之道以及东方人对于宇宙、天地和生命的解读。电影《功夫熊猫》的成功折射出西方人对于中华武术的深刻理解,也为我们解释了为何西方人传播中华武术要比中国人更加有效。课题组调研了很多在美国学习和传播中华武术的西方人,有波士顿中华武术院院长Narcyz,佛州武术协会主席、帝国武术学校校长Roger,新罕布什尔州武术馆馆长Jim,还有习练者Joel、Gorge、Mat-thew、Michael等。Narcyz是位波兰裔美国人,被评为“世界著名武术家”“世界武林百杰”。Narcyz曾多次来中国拜师学艺,他的武术学校位于美国东海岸波士顿,主要传播中华传统武术,他指导的学生经常在全美和国际比赛中荣获佳绩,其中包括美国全能总冠军。“在我的学校里,练中华武术的人以西班牙人、墨西哥人、欧洲人为主,当然也有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大家都特别喜欢中国传统武术,尤其是翻拳、劈挂、八极和戳脚”(I,2019-07-05,2)。Narcyz还是通备武学传人,对中华武术理解颇深,“刚开始练中华武术的时候,特别喜欢各种手法、身法、步法,但是后来我发现中国功夫和其他功夫都不一样,你不用了解西方文明也可以学会拳击,但是不了解中国文化是不能学好中国功夫的。我学到了为什么武术会发展出各种门派,师徒之间的关系、帮助弱者等,这些都是和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对我来说武术有了更深刻的意义”(I,2019-07-05,3)。Narcyz对中国文化充满着兴趣,“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就会有中餐馆,就一定会有中国功夫,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影响力”(I,2019-07-05,2)。Narcyz喜欢吃川菜,因为他的武术师傅是四川人,他会用汉语说“担担面”和“花椒”,他认为“花椒”即代表川菜。

Narcyz的弟子Matthew是一位美国公务员,他对武术文化很痴迷,已跟随师傅多年,学习八极、劈挂和翻拳,一抓住时机就向教练请教,经常问一些很深刻的问题,如“翻拳的招牌动作为什么叫‘旗鼓势,‘萃八翻所蕴含的劈挂和戳脚技法有哪些,‘双撞和劈挂‘十二趟子手里的‘双撞掌是否一样等”,他按照师傅讲的要领反复练习,“这些武艺很好,很珍贵,我需要慢慢消化和掌握”(P,2023-05-23,2)。Michael是一位习武20年的美国电脑工程师,他觉得“神韵”和“劲力”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魅力,对八极拳情有独钟且练得很卖力,教练要求练“撑捶”100次,他要练300次浑身湿透才肯休息(Q,2023-05-27,2)。在走访过程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多数美国习武者对中国武术保持着一种敬畏和虔诚的心理,他们对于中国武术的“秘传”和“秘笈”深信不疑,认为只有自己像中国人那样“尊师重道”才能得到这些珍贵的“秘笈”。而在技术的表达上,美国的武术习练者更为严肃和诚敬,体现着中国武术的“精气神”。

2.3鲜明特色:中华武术对于格斗的艺术化处理

中华武术之所以在世界武坛独具特色,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武术超越了单纯的健身和格斗,与中国文化水乳交融,把一种本是战场的格杀术演变成一种浸透着磅礴文化气息的“格斗艺术”。因而西方人更乐意用“Chinese Martial Arts”来表达中华武术。只有这种充满了战斗技术与意识的“艺术”,才会让人终生迷恋而追随,才会欲罢不能,才会一往情深,才会“与神俱往”。中华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止戈为武”,把本是格杀之术的武术变成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例如:太极拳是通过“听劲”来感受对方劲路和招法的变化,“引进落空”“随曲就伸”,在真正的“接、化、发”中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乘格斗境界。Narcyz曾学过搏击和空手道训练,后来选择中华武术为终生的事业,因为他认为“中华武术能够代表和涵盖所有的武道”(I,2019-07-05,2)。中华武术的格斗技术体系令西方向往,因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并接受世界体育文化的精华,从徒手、兵器到格斗理念已发展成为丰富完备的体系。“我的学生对传统武术非常感兴趣,很喜欢鞭杆,他们惊叹,中国人太神奇了,居然会把刀剑枪棍这么多技法融入到一根普通的短棍之中,短棍在手中变化多端,换把、滑把、掉把让人眼花缭乱,更为神奇的是里面还有许多身法和步法,而兼枪带棒的走转又令人神往不已,其中所蕴含的杀气腾腾又让人望而生畏、肃然起敬”(I,2019-07-05,2)。Gorge是一位酷爱武术的医生,他练过拳击、泰拳和菲律宾魔杖等,还研究比较世界格斗术,“国际击剑只有单手、技法直来直去,日本剑道只有双手、直线进退,而中国短兵有单、双手和单双手互换,能根据对手使用的招法和站姿来换手,这很神奇”(N,2023-05-17,2)。

3中华武术海外传播的方式

3.1武术组织:核心的传播力量

美国武术联合会(原名美国国家武术总会)成立于1993年,是国际武联承认的唯一能够代表美国的正式组织。美国武术联合会通过有效整合美国的武术市场、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举办和组织世界武术比赛等活动,对扩大中华武术在美国的影响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武术联合会的会长是吴廷贵先生,理事成员共有12位,包括现代武术、传统武术、太极内家拳、散手委员会等4个部门。“为什么要成立这个组织呢,我从1984年开始就办武术比赛,1985年底左右基本上成为东岸比较大的比赛主办者之一了。1992年我第一次有机会去中国亚运会参加了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那次我回来就发现我们不能单独传播中国武术,我们必须参与到中国领导的武术组织下,我们应该是参与支持的角色,我就说服了一起办比赛的几个朋友,1992年开始筹备,1993年成立。目前为止我们的主要工作还是扩大武术参与”(A,2023-05-27,2)。

3.2武术馆校:广泛的传播载体

武术馆校是中华武术在美国传播的主要形式和载体,仅美国本土就有中国武馆6 000多家,尤其在东西海岸的纽约、洛杉矶、旧金山等地武馆众多。少林功夫已成为中华武术在海外的一面旗帜和代表,美国少林拳法联盟是由美国人Charles Mitra于1968年创立的、美国最大的功夫培训连锁机构,有数百家武馆覆盖美国47个州,在馆注册会员有150多万人,遍及美国社会各阶层。美国少林拳法联盟联合洛杉矶、旧金山、纽约和多伦多少林文化中心等10家机构于2011年创立了少林北美联合会(Shaolin Association of North America),对少林文化在美国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美国旧金山少林文化中心负责人Syr先后设立了5家少林文化中心,学生遍布旧金山和华盛顿的各国总领馆、大使馆、美国国会,甚至白宫,“为什么少林功夫在美国受到欢迎和追随,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有益的思想,可以让西方社会受到启发。学员们在学习武术的同时,还学习了禅修,学会了如何建立自信,减轻压力,保持更好的精神状态”(D,2023-05-11,2)。Syr还组建了一支优秀的表演团队,经常在各种活动中宣传少林功夫,举办教学和健身活动(见图1)。在他的推动下,美国斯坦福大学从2011年开始开设少林功夫和养生气功课程,使1000多位斯坦福精英强健了身心,并深入了解了中国文化。

Roger是佛州武术协会主席,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曾多次到中国拜师学艺,掌握的技术也很全面。“我把武馆取名为‘帝国武术馆,是想在佛罗里达州汇集中华武术的各大流派、建立中华武术的庞大帝国。学员们练习的内容丰富,不仅有长拳,也有少林拳、南拳、翻子拳、螳螂拳等”(J,2019-07-12,3)。Jim在美国东海岸的新罕布什尔州开办了2所武术学校,他特别喜欢传统武术,尤其是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妻子和女儿也在学校担任教练。他的学校面积超过300m2,里面的布置充满了中国特色,墙上挂着马明达先生的题字“理象会通,体用具备,通神达化,备万贯一”,Jim说“这才是中华武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K,2023-05-11,3)。Jim酷爱中国文化,他家里像是一个中国民俗展览馆,装饰着屏风、扇子、景泰蓝、花瓶、书画、戏曲脸谱等。

3.3竞赛表演:丰富的传播空间

武术竞赛表演也是中华武术在海外传播的重要方式,每年全美举办上百场武术比赛,有些比赛的参赛人数达2000~3000人左右。课题组成员曾多次在美国武术比赛中担任裁判或仲裁。其中规模较大的是美国武术联合会主办的国际传统武术比赛,至今已举办过近30届。

在赛事组织方面,融合了全国武术锦标赛和世锦赛选拔赛,分为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和散打3个项目,主办方还把“少林”单列出来,设置了一个“RING”。美国的武术比赛是现场报名、编录、参赛,比赛结束即自行离开,简便易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者们表演了自己的拿手绝活,基本上是传统武术套路演练,还有地面格斗术和散手。比赛的规则灵活实用,基本上是4个裁判打分,比赛结束马上颁奖,比赛进行得很快很紧凑,工作也相对紧张(C,2023-05-09,2)。

在参赛者方面,运动员有中国面孔或者亚裔,也有来自加拿大、新加坡、菲律宾等国的选手。有不少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精气神却是一股浓郁的“中国风”,还有许多稚气未脱的儿童身着表演服,专注、虔敬地演练着中华武术,让人可以感受到中华武术在国际化进程中成绩斐然(见图2)。

在国际传说武术比赛中,来自华盛顿的Tom获得了拳术组的第2名,不巧的是在一个跳跃动作中扭伤了脚踝,第2天他拄着拐杖也要拼力一试,恳请裁判组给他一个机会,最终完成了双截棍的演练。来自阿拉斯加的Paulice修习八极和劈挂已5年,她的母亲受她影响也开始习武,母女俩同场竞技,成为本次比赛的一段佳话。若不是时差和英语播报,很难让人觉得这是在美国举办的一场中华武术比赛,衣服、兵器和所演练的技术皆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味道”,地毯是中国的“九日山”,兵器、鞋子是“大业亨通”,衣服则是带着刺绣的中式表演服,更为惊奇的是场外的呼喊声也是汉语“加油”。

4中华武术海外传播的特点

4.1角色定位:中华武术技术与文化传播相结合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中华武术也逐渐由技术传承向文化传播转变,并通过每一位海外传播者的身体力行将技术与文化融合在日常训练、晋级考试、竞赛表演之中,使习练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我们第3次去访谈时,L11老师正在给2位弟子颁发证书,1位来自巴西,1位来自加拿大,他们每年都会定期来武馆深造。合影时2位弟子先行一个抱拳礼,用中文称呼“师傅”,然后毕恭毕敬地站在“师傅”身后。“看到美国人认真练武术、发自内心地尊重师傅,我确实很开心。武术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我们所传授的不仅仅是招式,更是中国人的生活态度”(F,2019-08-10,3)。

在美国少林文化中心,经常可见身着少林功夫服装,手里拿着产自中国的武术器材、练着中国少林功夫,称呼着“师傅”、数着“一二三四”的美国人,很难想象这是一群生活在大洋彼岸,甚至没到过中国的美国人,却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华武术。他们惊叹,在东方古国能够有如此强劲的武术,如此绚烂的文明,能够把武术和人生修行紧密相连,形成“拳禅一体”的少林功夫。美国少林弟子Joel是位数学博士,现年61岁的他已在加州费利蒙少林文化中心训练了近10年,每天早上6点他会准时来到武馆练习1小时,7点准时离开去上班。每次一进武馆门他都会肃立双手合十行礼,这是多年耳濡目染的结果。Joel练得很认真,每次过来都会带着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写满心得体会,有师傅讲述的“秘笈”,还有他想请教的问题。当师傅用中文给其他华人学生讲解武艺时,他总是凑过来很认真地听,捕捉他认为能够懂得的东西,一句“Isee”,便是超越国界和时空的一种默契。“功夫改变了我、塑造了我。我从功夫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获得了自信、自律和智慧。我很高兴也很幸运能学少林功夫,我会很珍惜,每天抽出时间复习和训练。学习功夫不只是为了自我保护和格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能够改变你看待万物的方式。人生很广阔,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自我的价值”(M,2023-05-15,3)。

4.2和而不同:中华武术与西方武术交融共生

在长期跨文化传播及本土化整合进程中,海外文化对中华武术的重新解读和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中华武术的创新发展。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理念融汇和文化互构形成的“美式”中华武术,更符合并满足美国本土语境和本土受众的价值需求,能够有效缓和中华武术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造成的不同文化之间冲突,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不同语境系统内部平衡、具有特殊的跨文化传播价值。Zjx是美国武术联盟主席、美国传统武术总会会长、八极拳名家,在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和长滩分校担任武术客座教授。谈到八极拳、劈挂拳与现代格斗的接轨、融合,老先生说:“以往在教武术过程中往往强调套路而疏于实战和对练,我在大学教授武术的时候,就没有套路,而是以对抗、擒拿和短兵为主,美国的大学生兴趣很高。应重视力量和格斗训练,强化对练和实战的比重。练武一定要心胸开阔,要向不同门派乃至西方武技学习、切磋。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是中华武术真正的繁荣”(G,2023-06-03,2)。在遥远的大洋彼岸,有一群对中华武术痴心的美国人,挥汗如雨,而且在说到一些关键点的时候,他们常常会蹦出几句中文,诸如“基本功”“弓步”“马步”“神”和“劲”,还有拳种的名称诸如“翻子拳”“劈挂拳”“八极拳”“戳脚”“疯魔棍”等,几乎不用英译,这样直接地表达更为生动,使得他们在文化上更能融入中华武术的氛围。

少林文化中心在美国生根发芽的过程,也是对少林“国际化”的一种成功探索,如运用考级制度激发学员们的训练热情,学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并经考核后才能晋升更高级别(见图3)。这种源自日、韩“道”类功夫,以带、段分级的体系更符合美国人的竞争意识,对学员有很大的激励作用。Xls夫妇来自国内体育院校,在加州San Mateo武馆的课程是“基于多年摸索和实践,融跆拳道、瑜伽、体适能等内容和‘功夫为一体,亦有打坐和禅修,格斗与擒拿、防身术,内容丰富,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欢”(H,2023-05-07,3)。

4.3开放交互:中华武术海外传播的媒体融合

总部设在美国加州硅谷的《功夫太极》杂志创建于1992年,是一本宣传中华武术文化的专业英文期刊。《功夫太极》杂志是双月刊,主要包括封面故事、专题报道、赛事与新闻事件、读者来信和产品广告等版块设置。专题报道在向读者展现中华武术丰富的拳种技术体系、技法运用,以及单个动作练习方法的同时,也把拳种的传承历史及其所蕴含的哲理等武术文化呈现给读者,这对于海外武术习练者了解纷繁复杂的武术文化十分有利。《功夫太极》杂志采取“以产养刊”的管理模式,与经营武术产品的家族联营企业虎爪(Tiger Claw)公司互利共赢,杂志社每年都会举办武术比赛和培训,成为连接中西武术文化的重要纽带与桥梁(B,2023-06-02,3)。纵观《功夫太极》30年之发展,其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美国本土文化,得到了海外武术人士的广泛认可,成为中华武术在北美传播的桥头堡。数字媒介也是中华武术海外传播的重要手段,大部分海外武术传播组织都有网站和Facebook、YouTube、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传播内容包括武术技术和文化,如阴阳、八卦,武德等内容,有的还会用汉语教一些武术用语,如师门中的称呼、动作的名称等。

5中华武术海外传播的阻滞

中华武术海外传播已逾百年,虽然已经“走出”国门,但尚未真正“走进”世界。其一,在身份定位方面,中华武术尚未完全融入美国,可谓“表面繁华,内核荒寂”。世界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中华武术,什么样的武术才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武术,竞技武术能否代表西方人心目中神圣的中国功夫,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华武术的海外传播。国内政府层面主要致力于竞技武术的海外推广,调研发现,在国内饱受质疑的传统武术在美国大受欢迎,太极拳、少林功夫在美国传播最为广泛,因其不仅具有健身、养生和技击价值,还蕴含着独特的东方文化思想。趋于体操化和舞蹈化的竞技武术套路因其缺乏实用性且难度较大,阻碍了海外的大部分受众,对于想要防身自卫、强身健体的海外武术爱好者并无多大吸引力;散打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其剥离了中国文化内涵,与拳击、泰拳、空手道、跆拳道、巴西柔术等武技相比缺少自身文化特色,在海外的生存状况也不容乐观。

其二,在功能定位方面,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能够真正引领其健康有序传播的组织,中华武术在美国传播仍以民间渠道为主,且以武术馆校为主要传播方式,而武术馆校密集扎堆、松散管理、无序竞争成为武术传播的障碍。加之海外传播者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其中不乏中华武术的代表人物,也有对武术一知半解者、文化水平和语言能力欠缺者,为争夺生源、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出现很多不和谐的现象,影响了武术的海外交流和发展。中华武术在美国的传播还存在着概念混乱、内容庞杂、真假难辨的状况,与美国民间熟知“Kongfu”“Martial Arts”相比,官方所推广的“WuShu”一词并未被大多数美国人接受,这种译名的不统一是传播体系混乱的外在表征,不仅很容易产生歧义,也成为武术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其三,在社会定位方面,中华武术未能全面进入美国体育教育体系,仍是异域武术的“补充替代”,常常被当作“配菜”,与跆拳道、柔道、合气道、瑜伽等在美国学校的普及程度无法相比。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武术缺乏顶层设计,很难找出一个代表进入美国体育教育体系,还缺乏统一和先进的教学、竞赛、运作和推广体系。中国武术发展的整体性与组成中国武术整体的拳种流派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中国武术发展必须规划出科学的“整合”战略,武术在美国的传播仅依靠民间个人武术传播者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进行合理谋划。

6中华武术海外传播的策略

6.1文化自信:保持中华武术的文化独特性

其一,中华武术的海外传播要有一个清晰的、准确的定位,不能简单地把中华武术作为一种体育项目来推广,或者一味地与奥林匹克进行“接轨”,使得本来“独领风骚”的中华武术被改造得面目全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武术必然具有强烈而浓厚的“武术味”和“中国味”,而不仅是“简单而空洞的肢体语言”。Syr对中华武术在美国的传播有独到见解,“我们这么多年在美国教少林功夫,感受很多,经常想什么是中华武术的根基。其实美国人更喜欢练传统武术,想感知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实质上我们教武术是在传播中国文化,武术传播不仅是技术,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们应该好好想一想什么是武术的主流,到底是奥林匹克,还是传统武术”(D,2023-05 -11,2)。“越来越多的MMA和UFC选手开始关注中华传统武术,将其中优秀的技法和训练理念加以改造,取得了良好的实战效果。旧金山的UFC选手Anna在学习了翻拳‘短打技法之后,让她在很近的距离和有限空间内打出具有摧毁力的重拳,而且能做到‘上下翻飞和‘暴密如雨,让对手防不胜防、无法招架”(K,2023-05-11,3)。

其二,中华武术是以流派与拳种的形式而存在,其海外传播也应根据这一特点来进行。历来拳家穷其一生而体悟“招法”和“劲力”的运化,极尽细腻,精妙。例如:劈挂是注重于脊柱的训练,有利于发力和身法的训练,在格斗上强调“长刁冷抽”的“游击战”;意拳则是注重于“如临大敌”的意识训练;苗刀则是明代古典武艺的精粹,融合了单手刀、双手刀和枪法的技术;中国跤更是体现了中国人在技击上“制胜”的智慧,可以说把“打”和“摔”进行了完美的连接融合,把中华武术的“摔”在国际赛场上推到了一个无法逾越的巅峰,让膀大腰圆的外国选手防不胜防、频频倒地。而“中国的竞技武术偏离了武术的本质,与西方人心目中的“功夫”或者说,格斗的艺术相去甚远”(K,2023-05-12,2)。

6.2共生互补:注重中华武术的文化包容性

人类文化是多样的,文明也不是单线进化的。当今世界存在着多个武术文化体系,每个民族的武术文化都是全人类武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武术文化体系之间的沟通交流日益深入,中华武术和世界武技是“共生互补”的关系,不仅要保持中华武术的文化特色,更要用“和而不同”的格局去发掘世界武技的共性,这也是中华武术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价值所在。包容性成就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明代武术家们融摄日本刀法的精华而丰富了中国古刀法内容;武术家李小龙以咏春拳为技术基础,结合空手道、跆拳道、泰拳、菲律宾拳术、柔术、击剑等26种世界武道精华,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至今仍风靡全球的格斗术——截拳道,成为中华武术影响世界的成功典范。当今中华武术更应积极从具有广泛世界影响的技击形式中汲取文化营养,了解不同民族文化对技击之道的认识和理解,这对于丰富、发展中华武术的技法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向海外传播中华武术是需要对其进行改革调适,还是把原生态的中华武术传播到西方?武术是可以改的,但怎么改都不能失去本质,应保留拳种和文化特色”(F,2019-08-12,3)。推动中华武术的跨文化传播,要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突出自己的特色,解决西方武技难以应对的实际问题,通过取长补短,避免“水土不服”,保证其在西方社会“站住脚跟”。

6.3学理互构:规范中华武术文化技术体系

其一,要规范中华武术海外传播的技术体系。中华武术的海外传播应精选有代表性的流派与拳种,对其技术体系进行精简、推陈出新。中华武术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内容繁杂、评判标准多样,内容和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目前传统武术拳种已经达到了129个,竞技武术包含了长拳、太极拳、南拳、刀、枪、剑、棍等拳术和器械的国际规定与自选套路,这些繁杂的内容对武术的跨文化交流带来不利的影响。纵观跆拳道、空手道以及柔道的发展史,其推广的技术体系都经历了固本培元、化繁为简的过程。“跆拳道和空手道、柔道都有完备的授段体系并成功推向全世界,中国武术就缺乏考核、激励体系。一些美国武馆试着搞考级制,这是对中华武术的贡献。中国武术要和海外武术家、美国人多合作,而不是相互贬低”(F,2019-08-10,3)。

其二,要规范中华武术海外传播的文化体系。武术一词在海外有“Wu Shu”“Kongfu”“Martial Arts”“Traditionl Fight Arts”“Chinese Traditional Ex-erclse”等多种不同英文译名,其内涵和外延有所差异,很容易产生歧义。而“合气道”(aikido)、“柔术”(ju-jitsu)、“空手道”(karate)、“剑道”(kando)、“相扑”( sumo)的英文译名都是日语音译且规范、唯一的,这种带有明显文化特色符号的标准音译方式很值得中华武术借鉴。还要规范中华武术海外传播的符号体系。中华武术虽然设计了“抱拳礼”,但在文化解读和实施规范上缺乏精神层面的熏陶,而空手道和剑道有“鞠躬礼”,泰拳有“拜师舞”,跆拳道则是“以礼始,以礼终”,少林武术的“合十礼”相比而言就具有更为丰厚的文化内涵。还要规范中华武术的服饰和行为规范。空手道和剑道的服装整齐划一,充满了武道的威仪与严整,训练的场所“道场”也令人肃然起敬,而中华武术的“表演服”和“比赛服”显得过于“花枝招展”。中华武术的海外传播还要注重“精气神”,这种“神”应该体现在习武之人的精神面貌上,应该是一种独有的“不怒自威”和“敏锐深沉”。武道大会上所见到的西方或日本选手皆对武道充满了敬意,神情严肃、冷峻凝重,而中华武术选手则缺少了中华武术的文化砥砺与雕琢,这些都是中华武术文化符号缺失的外在表现,需要深入反思。

7结语

新时代中华武术承担着更为重要的文化使命,中国武术文化“走进去”任重道远。我们应当自觉将中华武术“走出去”放到国家文化自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创建发展的战略层面去考虑,脚踏实地、融合创新,全面挖掘中华武术的价值与功能,以期使中华武术在海外展现出更加动人的魅力,努力推动既具有深厚传统特色又具有鲜明时代价值的中华武术文化充满自信地“走出去”,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我们坚信,从悠久历史中走来的中华武术,会以多元的价值功能与坚韧的生命音符,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传播。

猜你喜欢
海外传播民族志美国
走向理解的音乐民族志
中国音乐学(2022年1期)2022-05-05 06:48:18
关于戏曲民族志的思考
戏曲研究(2021年3期)2021-06-05 07:07:30
民族志、边地志与生活志——尹向东小说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44
民族志与非正式文化的命运——再读《学做工》
从莫言作品的海外传播看东西方文化的认同构建
从莫言作品的海外传播看东西方文化的认同构建
《青春之歌》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力研究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14:16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55:39
《参考消息》中的中国电影及海外评论
艺海(2014年2期)2014-03-28 14:52:28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