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同步练习

2023-04-29 00:44:03杨艳
关键词:中书宰相王安石

杨艳

一、单项选择题

基础训练

1. 据《续通志·职官四》记载某机构“起于唐末,五代特重其职,至宋而专掌财赋,皆以重臣领之。”据此可知,该机构是()

A. 户部 B. 枢密院

C. 三司 D. 宣政院

2. 宋代开始设置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主要包括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这表明通判的设置()

A. 分割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权

B. 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D. 完善了地方监察体系

3. 宋太祖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因此,宋代统治者采取的治国策略是()

A. 文武并重 B. 强化相权

C. 强干弱枝 D. 穷兵黩武

4. 北宋初年统治者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士人的地位。这些措施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A. 无为而治 B. 戒奢从简

C. 崇文抑武 D. 严刑峻法

5.  宋仁宗统治时期(1022—1063年),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九赡军,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这一现象()

A. 反映藩镇割据带来严重社会危害

B. 源于当时对外扩张战争的频繁

C. 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

D. 表明宋代“崇文抑武”政策破产

6.  宋真宗景德二年,宋与辽签订协议,北宋每年送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称为()

A. 岁赐 B. 岁币

C. 岁贡 D. 纳贡

7.  据史书记载:熙宁十年(1077 年)国家年税收剧增到 52101029石。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20年之用”。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A. 缓解了财政困境

B. 触及了权贵利益

C. 改善了百姓处境

D. 实现了富国强兵

8. 南宋初,监察御史方庭实上疏:“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反对议和。这主要体现出当时()

A. 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B. 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C. 开明宽松的政治环境

D. 监察体制的有效运行

进阶训练

9.  北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载:“国初,赵普中令为相,于厅事坐屏后置二大瓮,凡有人投利害文字,皆置瓮中,满即焚于通衢。”《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真宗时名相李沆说“朝廷防制,纤悉备具,或徇所陈请,妄有更张,即所伤多矣。”由此得出,北宋政治特征是()

A. 分工明确,制度完备

B. 因循保守,制度僵化

C. 排斥异己,党争不已

D. 言路畅通,文人参政

10.  公元1004年,辽国大举南下。宋真宗亲征,在小范围交战并击杀辽军主帅后,宋朝派使者议和,最终辽国撤兵,宋朝每年向辽国赠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这种“无偿经济援助”客观上()

A. 维持了北方边防的安定

B. 导致宋朝经济迅速崩溃

C. 推动了中原文化的普及

D. 激化了宋辽的民族矛盾

11. 王安石变法时期实行方田均税法,由方田和均税两部分组成,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主持丈量土地,依据方、庄帐籍,检验土地肥瘠,划分五等,依等规定税额。分家析产、典卖割移都以现在丈量的田亩为准,由官府登记,发给契书。诡名(虚立名户假报户籍)挟佃者,都予以合并改正。此项改革的直接目的是()

A. 合理分配纳税负担

B. 完善国家经济体系

C.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D. 严厉打击不法商人

12.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位皇帝逝去后,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这一制度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宋神宗时,王安石主导一系列改革,得以在哲宗时“配享神宗皇帝庙庭”,但南宋建炎初年,又“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这一变化说明()

A. 南宋朝廷比前代更准确认识王安石

B. 对人物的评价受时代因素的影响

C. 王安石的变法不利于南宋社会发展

D. 社会越发展对人物评价就越科学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前期的中枢政治体制是三省制,但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之后,中枢体制就发生了重大转变,进入到中书门下体制的阶段。……尽管中书门下体制下还是集体宰相制度,但宰相裁决政务,实行宰相轮流秉笔决事的制度,并逐渐向首相制度过渡。……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宰相的职权进一步朝着掌管具体政务的方向发展,宰相政务官化。这是宋代以宰相职权的分化为核心的制度得以建立的前提。

——刘后滨《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材料二 宋朝的发展轨迹上,承载着晚唐五代以来太过沉重的历史教训。“祖宗之法”立意于防范“意外仓促之变”,以制度的平缓调适来保证政治的稳定。这一方针,有效杜绝了内部的重大变局,使得宋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通过兵变或所谓“禅让”等方式篡取中央政权而成功者,也没有发生严重的地方分裂割据局面。防范纤悉的小心与牵制,一方面使这一朝代政治上步履蹒跚,因而难免“因循”之讥;另一方面,却也出于对“防弊”的重视,使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且调整变革不断,渗透出务实与创新的精神。

——摘编自邓小南《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政治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宋代宰相职权分化的史实,说明唐代中枢体制的演变为宋代提供了“前提”这一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的表现,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见下期)

猜你喜欢
中书宰相王安石
初夏即事
元日
王言撰制与魏、齐文运承变
唐代的政事堂不等同于宋代的中书门下——从浙江高考卷中的一道选择题说起
初夏即事
宰相断案
北宋前期的宰相府
寻根(2012年4期)2012-04-29 00:44:03
中华宰相村
对联(2011年20期)2011-09-19 06:24:54
论唐代中书舍人的职权
文教资料(2011年4期)2011-03-20 12: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