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夺标】
1. 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
2. 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必备】
一、辽和西夏政治统治的特点以及原因
1. 特点
(1)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内容,如辽和西夏都沿用唐代官制;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度。
(2)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方式,如辽统治者采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治制度。
2. 原因:辽、西夏统治的北方地区游牧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为了适应这些地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的管理方式。
二、辽宋夏金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1. 民族迁徙与交错杂居分布格局的形成。大规模的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通过双向流动,各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进一步形成并不断发展。
2. 劝课农桑与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北方民族政权逐渐适应并在适宜农耕的区域“劝课农桑”,使农业经济逐渐进入北方传统的游牧经济区域,提升了北方游牧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
3. 尊孔习儒与政治文化制度的趋同。北方民族政权在承袭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和统治制度。
4. “海内一家”的政治理念。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之主”自居,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内涵。
三、全面认识元朝的行省制度
1. 原因
(1)从历史上看,吸取宋朝加强中央集权造成的强干弱枝、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教训。
(2)从制度上看,金因地方上战争的需要,设行台尚书省以分任军民之事。而历史上,魏晋时期也曾推行过行台制度。
(3)从现实原因看,元朝统一中国后,疆域辽阔,需要加强中央对全国的有效管辖和统治。
(4)从目的上看,是元朝统治者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而采取的。
2. 内容
(1)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四级。
(3)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是受中央节制。
3. 特点
(1)行省的双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机构(流动的中央政府),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2)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势力,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
(3)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
4. 评价
(1)进步
①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
②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③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
(2)缺陷
①行省面积过大,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②行省之下还有路、府、州、县四级行政机构,导致官僚系统繁杂,压缩了下级机构的行政空间。
③行省极力打破山川地理形势,不利于地方经济文化的交流等。
四、元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特点
1. 前提条件:空前辽阔的疆域便利了各民族的活动和交往,是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前提条件。
2. 基本内容:民族交融形式多样,是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本内容。
3. 重要手段: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如行省制度空前有效地管辖边疆地区,是元朝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