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兵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下,与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睢阳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使之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朱熹是古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理气统一,他认为理通过气产生了万事万物,是万物的根据和本质,被称为孔孟以来弘扬儒学最杰出的大师。
白鹿洞书院现存建筑多为清道光年间修建,建筑体均座北朝南,依山傍水自西向东串联而筑,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人字形硬山顶,徽派建筑风格,粉墙黛瓦,清雅淡泊,朱、墨漆色门窗,古朴庄重。主要建筑有礼圣殿、朱子祠、明伦堂、御书阁、思贤台、白鹿洞、状元桥、门楼、牌坊等。
唐代李渤在此隐居读书,曾畜养一白鹿,人称“白鹿先生”,后任江州刺史时在旧居建台榭,遂以白鹿名洞。唐末五代之际,白鹿洞成为学人士子荟萃之所,影响越来越广。至南唐时,白鹿洞被立为“庐山国学”,正式开启教育办学的历史。北宋时期,白鹿洞书院一度兴盛,声名鹊起,由于政治改革、战乱等多重原因,白鹿洞书院在北宋后期逐渐荒废。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出任南康知军,上任之初,他便四处寻找白鹿洞书院,最终在樵夫的指引下找到了书院旧址。他认为白鹿洞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是群居讲学、遁迹读书的好地方。淳熙七年(1180年)三月,白鹿洞书院正式落成。在创建和管理白鹿洞书院的过程中,朱熹注重教规、图书编制、聘任教师、唯才是用。朱熹长期在此讲学、辩论,为白鹿洞书院成为“海内第一书院”倾尽无数汗水和心血。
朱熹在总结书院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完善书院各项制度,做了影响最大的两件事:
一是制定《白鹿洞书院教规》。无礼不成教,“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朱熹重修书院后,以礼德育人,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儒家思想为其教育基础,阐明教育的根本宗旨和基本方法,简明扼要,反映出做学问前首先学会做人的教育思想,成为南宋后七百年的教育宗旨,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整个“汉文化圈”的教育理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是开展讲学活动。朱熹自任洞主,亲自登台讲学,还利用自己的私人关系,请了一大批真正有学问的大儒出山教学。他曾邀请他在鹅湖之会时的“论敌”哲学大师陆九渊来院讲授义利之辩,陆九渊以义利之辩发论,有的学生听了感动不已,为之流泪。后来朱熹亲自作跋将陆九渊的讲义刻成石碑。此碑今存于书院东碑廊,被后人称为“二贤洞教”碑。朱熹与陆九渊争辩没有影响两人个人感情,为后世树立了百家争鸣的学术讨论的榜样。他们两人的大家风范为后人所称道,学术争鸣之风也为各地书院所继承发扬。朱熹由讲学进而发展出的会讲和讲会,成为书院的优良传统之一,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