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夺标】
1. 归纳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城市的发展,认识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2. 梳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3. 了解宋元时期社会的变化,认识其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4. 理解程朱理学兴起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认识儒学发展的必然性。
5. 了解宋元时期的主要文学艺术——词、元曲、话本、书法、绘画等成就,认识政治、经济对文学艺术发展的影响。
6. 了解三大发明及其传播,认识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本课必备】
一、宋元 “商业革命”的根源、表现及影响
1. 根源——中国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农业的进步
①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部分地区出现一年三熟。
②经济作物: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棉花种植在内地始于宋,推广于元,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南方棉纺织业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①制瓷业: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②矿冶业:煤开采量很大,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③印刷业:发展迅速,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2. 表现
(1)市场的变化
①商业的时间、空间均不再受限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②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③宋官方与辽夏金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相当活跃。
(2)纸币的出现与大量使用:北宋四川出现交子。
(3)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如元大都。
(4)海外贸易发达: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广州、泉州、明州成为主要外贸港口。
3. 影响
(1)思想观念:门第观念变化,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2)生产关系:人身关系松弛,如人身不完全自由的贱民阶层的数量显著减少;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3)政策调整:国家控制逐渐松弛,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官府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的限制更为松弛。
(4)科技文化:给宋朝科技文教繁荣创造了契机。
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
1. 原因
(1)社会环境: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
(2)政策因素: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如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3)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对外贸易发展的推动作用。
(4)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更适宜农业发展。同时,由于北方经济开发较早,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2. 影响
(1)对城市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2)对人口分布: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3)对人才教育: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及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
(5)对生态环境:经济重心南移,导致了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两宋社会政治、经济的新变化
1. 门第观念淡化,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由于科举制的发展,世家大族已经无法再像唐代以前一样垄断仕途,而布衣入仕的途径更加宽广。
2.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平民阶层大量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服役人员多来自雇佣;佃农雇农与雇主是契约关系等。
3.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1)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租佃关系的发展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
(2)政府不再直接控制经济活动;对百姓迁徙、更换职业及日常生活标准限制较少。
四、程朱理学兴起的特点和影响
1. 特点
(1)儒学的哲理化:注重思辨。在批判吸收佛道思想基础上,确立了一套以“天理”为核心的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本原、认知)
(2)儒学的世俗化:注重普及。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人皆可以为尧舜,儒家伦理深入社会。推动庶民社会发展,重视家族伦理建设,建立宗族乡约秩序,兴办慈善教育事业。
(3)理学的精神化:注重修身。个人的气节德操;民族的使命责任感。(一直影响到近代)纲常名分,理学束缚人。(局限性)
(4)理学的正统化:孔孟地位提升。南宋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教科书。
(5)理学的国际化:流传朝鲜、日本等,形成“朱子学”学派。
2. 影响
(1)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强调力行,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强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因循守旧,片面地重义轻利;压制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五、宋元思想、科技文化发展折射的时代特征
1. 思想:理学出现,儒家思想逐渐成熟。理学是适应封建专制集权强化的需要而出现的,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2. 科技:宋朝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朝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也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三大发明的成熟和外传,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3. 文学:宋词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词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文人用词抒发对国家分裂的悲愤,如辛弃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词的文学形式和特色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如柳永。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壮大,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知识分子的愁苦、反抗、逃避现实,通过元杂剧与散曲(合称为元曲)表达。宋元城市兴盛,满足市民阶层需要的说书演出和话本创作盛行。
4. 书画艺术
(1)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画家,如北宋的苏轼、黄庭坚等。风俗画盛行,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东京的繁华景象。
(2)宋代强化专制集权,反映在绘画方面,如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