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湖熟,天下足”

2023-04-29 00:44:03张国通
关键词:俗语谚语湖州

张国通

“苏湖熟,天下足”,意思是苏州、湖州丰收,天下人的食物就都充足,指苏湖地区十分富足。因为是民间谚语,故史籍记载不尽相同,下面摘录部分如下:

谣谚杂语:“苏湖熟,天下足。”

——《宋诗纪事》

谚曰:“上说天堂,下说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解者以湖不逮于杭,是矣。

——[明]郎瑛《七修类稿》

“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郡又居两浙十九也。……谚有之曰:‘苏松熟,天下足。”

——[明]邱濬《大学衍义补》

“方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云:‘苏常熟,天下足。”

——[清]梁章钜《农候杂占》

“苏湖熟,天下足”这句俗语出现于宋朝,在民间非常流行。在宋朝时期,中国粮食供应基地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鄱阳湖等平原和湖泊沼泽地区。这些地区不仅自身人口稠密,每年都要运出大量的粮食供应其他地区。苏州和湖州为其中之一,繁华富庶。所以,逐渐就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这两句俗语不太一样。那么,它们谁才是对的呢?实际上,它们都是对的。只是,它们出现的时间不同。

此外,还有类似的说法是“苏常熟,天下足”“苏松熟,天下足”等,不一而足。在这里,湖州被常州、松江代替,意思基本一样,总体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魏晋时期起,北方经济衰退,而江南相对稳定,南迁的北方人民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共同开发江南,到南朝末年,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再次经历了长期战乱,许多中原人民流迁江南,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到了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农业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种植的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都是北方所不能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经济重心的南移对人口分布、教育发展以及南方生态环境等都带了极大的影响,更推动了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猜你喜欢
俗语谚语湖州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俗语知多少
养生谚语也要“更新升级”(上)
客家俗语巧诵读
说说谚语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中国钱币(2016年6期)2016-06-15 20:29:57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湖州练市小学
植物词“杏”的国俗语义探究
语文知识(2014年11期)2014-02-28 22:01:06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