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智能化时代的劳动发展:价值陈述、系统变革与逻辑走向

2023-04-29 13:49张雪琴
关键词:劳动关系智能化

摘 要:在智能化时代,劳动发展最直接的体现是人类劳动过程的解放。从解放体力到解放脑力,劳动过程中“观念改造”实现了智能化;为人类进行想象与创造提供更多优选方案,提高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人类自由劳动时间增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了实现可能。与此同时,人类劳动形态亦发生了系统变革:重复性、程序性的劳动逐渐为智能机器所取代;多种过渡性非典型劳动形态大量存在;对知识、技术的生产应用成检视劳动的主要侧面。相应地,智能时代劳动关系的逻辑走向亦发生变化:人机关系一体化的智能创造要求人类与机器实现优势互补;市场用工形式愈发灵活;传统产业工人面临一系列困境与挑战,要自觉主动实现劳动技能转型升级以适应时代要求。

关键词:智能化;劳动发展;劳动形态;劳动关系

作者简介:张雪琴(1980—),女,河南商水人,博士,鄭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22VSZ093)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23)02-0151-06

收稿日期:2022-10-15

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存在状态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智能机器和技术是人类劳动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延伸人类身体器官的工具,因其能够以指数速度不断提升自己的性能,使其具有一种反作用于人类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习近平:《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机遇 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造福人类》,《人民日报》,2018年9月18日。] 智能化时代的劳动发展问题本质上是对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思考与展望。智能化对人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人类劳动过程的解放、劳动形态的改变和劳动关系的变革上。

一、智能化时代劳动观念的价值陈述

人工智能的数据运算能力及其对人类思维的模拟功能,让劳动的“观念改造”和“事实改造”过程实现了智能化,进一步推动了人类自身解放,机器不仅能够完成更多基础工作,还能够为人类的创造活动提供更好的参考方案。智能机器的功能越拓展,人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自由时间越多。在自由时间里,劳动不再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的负担。若合理安排,智能时代的劳动会成为人发展自己本质力量的一种享受。

(一)实现劳动“观念改造”过程的智能化

所有人类劳动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实现对事物的现实改造。在实现事物改造之前,劳动者头脑中要先有一个“观念改造”过程,就是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理想图式的构建。正如马克思所讲:“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8页。]“观念改造”依靠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人越是在劳动过程中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改造”就越完善,理想图式构建越精准。因此,“观念改造”阶段在劳动过程中意义非凡,它是人类主体意识的展现,是人的类本质最鲜活的证明,是人在追求理想和价值的基础上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单从人自身劳动看,“观念改造”依靠人的脑力,“事实改造”则依靠以人手为核心的体力。人的手、脑等身体器官的力量是有限的,人对有些事物的改造要借助于某种外在于人的力量才能完成。马克思曾指出:“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 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43页。]工业时代的机器让人类劳动过程中“事实改造”完成了自动化,主要解放人的体力。智能时代的技术让机器从模拟人的行为发展到模拟人的思维,让机器可以代替和延长人的脑力,实现劳动过程中“观念改造”的智能化。人工智能工作机制中的“观念改造”包括数据、算力、算法三要素,数据是资源,算力是支撑,算法是分析工具。具体来说,就是以算力为动力,利用算法对海量大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人工智能工作机制中的“事实改造”,就是智能机器依据“观念改造”中构建的理想图式。这一过程是在大数据加持下的网络上实现的,本质上是对人体力的解放。可见,在智能时代,人类劳动过程中的“观念改造”和“事实改造”都可以由自然力完成。在某些劳动领域,人类的劳动过程可以全部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

(二)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的劳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创造性,而动物的活动属于生物本能,不具有创造性。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正是因为人类具有独特的创造力,在继承前人劳动成果和经验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革新和创造,不断提高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和对世界的探究能力,推动社会持续前进。人类的创造力也在不断发展,在智能社会之前,人类利用头脑中积累的知识、信息、经验、理论等材料来完成“观念改造”,人脑学习吸收知识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且数量也受限制,加之人脑的算法、算力也相当有限,这些都影响了人脑进行“观念改造”的能力。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可以收集海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筛选、分析、计算、管理,针对某项任务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并利用机器的自主学习,持续改进图式建构,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解。这一过程与人类劳动过程中的“观念改造”极为相似,人工智能在存储、挖掘、处理和加工数据上的效率是人类大脑无法比肩的,这恰恰可以实现人与机器的优势互补。人类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提供的多种解决方案,发挥自身在情感、想象、创造上的优势,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人类左脑主要负责逻辑和运算,右脑负责创造力和想象力,正是人类独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人类可以使用语言相互交流、表达抽象概念并传递情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自我、创造具有意义的艺术作品。人工智能在逻辑和运算上的出色表现大大解放了人的脑力,近年来,人工智能可以利用深度学习(如生成对抗网络)和语言模型(如GPT-3)等技术合成逼真的图像和合理的文字,在诗词写作、绘画写小说等方面展现了“类人”表现。例如,清华AI智能小冰曾帮助微信用户在一周内创作的诗歌,比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诗歌总和还要多。在可以预期的未来,诸如小冰X Suites这样的工具,可以帮助每一个人减少花费在重复练习上的成本,把精力投入到创造性更强的创意、更具想象力的表达上,帮助人们释放创造力。

(三)极大地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并非所有的劳动都是人内在的需要。在很多时候,劳动只是满足人基本生存、创造财富的手段和分配财富的基本标准。劳动需要消耗人类大量的体力和脑力,当劳动只是为了谋生不得已而为之的沉重负担时,人就无法从中体会愉悦和幸福。虽然一些白领、金领阶层看似进入体面劳动阶段,但这种体面劳动却不是自由劳动。人在非自由劳动过程中就存在被异化的风险,无法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人类技术发展史就是人类自身解放史,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会逐步提高,社会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社会生产、服务、管理及家务劳动日益自动化、智能化,满足人类基本生存的劳动完全可以由机器替代,人逐渐从一些危险繁重、机械枯燥、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的记忆、计算、推理等脑力劳动可以由智能机器完成,人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缩短,自由时间在增加。

马克思的自由时间观认为,自由时间是生产劳动过程外的闲暇时间,包括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以及其他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都是人类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由时间——不论是闲暇时间还是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自然要把占有它的人变为另一主体,于是他作为这另一主体又加入直接生产过程……由于劳动要求实际动手和自由活动,就像在农业中那样,这个过程同时就是身体锻炼。”[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19页。]在自由时间中,人可以根据个人发展需求进行自主选择做什么,当人以自由主体身份加入直接生产过程,劳动于他而言就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发展自己本质力量和满足价值需求的活动,甚至是一种享受。

智能技术为人类节省了体力和脑力,创造了大量自由时间,这些自由时间不应该被滥用或闲置,只有用于人的自我发展、完善和提高才不至于被浪费。当单调、枯燥、危险、繁重的劳动被机器取代,人们在获得解放的同时,也要重新学习以适应智能时代的劳动要求。“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為必要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16页。]当劳动不再是迫于生计而为之的活动,当人们不用担心生活资料及其他一切物质所需时,人就可以实现在劳动中肯定个体生命,从劳动中找到乐趣,让劳动变成一种享受。此时,人们才愿意积极主动发展自己去参加劳动,在自由劳动过程中,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

二、智能化时代人类劳动形态的系统变革

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智能化社会呈现扁平化、去中心化的发展趋势,智能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劳动形态,重复性、程序性的劳动逐渐为智能机器所取代,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逐渐成为人类劳动形态的主流。传统大规模集中封闭的劳动形态逐渐解体,人的劳动时间、地点和形式更加灵活,人类劳动的自主性增强,多种过渡性的非典型劳动形态大量同存在。人的知识、技能、创造力越发重要,对知识、技术的生产应用成为检视人劳动的主要方面。

(一)重复性、程序性的劳动逐渐为智能机器所取代

在信息社会,大量的体力劳动或机械性、重复性劳动迅速减少直至消失,脑力劳动逐渐多于体力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智能在程式化算法上具有强大的优越性,终将取代人脑力劳动中的重复性、逻辑程式性智力活动,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逐渐成为人类最主要的劳动形态。人类从过去通过大脑和四肢的“决策-执行”结构转向仅依靠大脑的“决策中枢”结构转变,劳动形态“脑化”的过程让人类社会更像一个专注于感知、分析、判断、规划、评价等事务的“超级大脑”,而智能机器则负责执行任务和做具体工作。数字和信息是这个“超级大脑”工作的基本原料。因此,与数字和信息相关的生产、收集、储存、传播、追踪、筛选、甄别等活动将成为智能时代重要的就业方向。在创造性劳动形态中,劳动者的身份是“知识型员工”,辨析、批判、抽象、规划、创造等能力是其从事劳动的必备技能。

从技术角度看,人工智能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运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运算智能是让机器能存会算,计算机的储存资源和计算资源比人强大很多,使用大存储和超算之后,计算系统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智能特性;感知智能是机器能听会说、能看会认,像人一样能够感知外界的变化;认知智能是机器能理解会思考,机器具备理解常识并实现认知推理的能力。当下的人工智能已经实现通过数据编程控制相应机器进行听、说、读、写及生产行动等。智能机器不仅能够代替偏简单性、重复性、机械性的蓝领职业,如流水线工人、司机、快递员等,也会对一些白领职业发起挑战,如依靠搜集信息和整理数据的律师助理、会计师、信贷员等。未来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向:一是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实现在远场、移动、无屏场景下以语音为主、键盘触摸为辅的人机交互方式;二是通过学习顶尖专家知识,达到一流专家水平,从而超越90%的普通专业人士,逐步代替简单重复、程序性的人类劳动。

(二)多种过渡性非典型劳动形态大量存在

工业时代的劳动形态多以典型的、从属的、封闭性为特征,智能社会将出现多种过渡性非典型劳动形态。所谓非典型劳动形态主要是相对于传统劳动形态而言,在劳动时间、地点、方式上灵活多样,劳动从属关系弱化、劳动者就业状态不稳定的劳动形态。如远程劳动、共享劳动、委托劳动、人机协同劳动、多重身份劳动等形态。具体说来,远程劳动是从业者在传统职场之外通过电讯技术和设备所从事的工作场所和时间相对灵活的非典型劳动形式;共享劳动是指员工富余单位与缺工单位之间通过互联网交易平台进行劳动力余缺调剂,将人员富余单位的员工在一定期间内出借至缺工单位工作,员工与原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和社保关系不变,仍由原单位对该员工承担劳动法上义务的用工模式;人机协同劳动是智能时代一种基本的、最典型的劳动形态,在组织化生产中,机器人协助人类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人类发挥对机器人进行指挥和管控的主导作用。

随着非典型劳动形态的增多,劳动的自主性越来越强,劳动过程和消费过程的界限逐渐模糊,一些看似消费行为其实也是劳动形态,如新产品上市后,首批消费者需要花精力对产品及其性能做出体验并给出消费参考,这种以消费形式出现的劳动形态把劳动属性融入消费过程之中,体验者的消费经验具备了市场价值,其体验专业性越高,消费过程的劳动特性就越强。多种过渡性劳动形态大量存在,“原子化”劳动形态使劳动者获得工作场所、时间的自由,整体性、社会性空闲时间增加,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发生转向,劳动者主体价值得到更大程度实现。但也会带来不同技能水平的人就业机会的差异,从而导致劳动者收入的贫富分化,如知识技能型劳动者的报酬逐渐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相对降低甚至出现失业现象。

(三)对知识、技术的生产应用成检视劳动的主要侧面

智能时代,大量体力劳动被智能机器替代,以智能技术为核心支撑的计算机、机器人、各种应用软件等部分代替了人的脑力劳动,劳动生产效率呈乘数级提升。智能生产系统主要由智能机器人和软件操作系统组成,从工作机制和分工原理看,劳动标准化领域会很快被智能机器占领,人类要做的是机器达不到的领域,智能机器人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使用维护和软件操作系统的编制操作都需要人类知识、技能和创造力的深度参与。智能时代必将是依靠脑力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时代,人的直接劳动逐渐成为“一般科学劳动”的一个从属要素,知识、技能、创造力是财富创造的主力,社会财富的创造将主要取决于“一般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1页。]。

智能劳动对劳动者知识技能要求的提高和劳动准入门槛大幅提升,操作型员工和技能型员工要向知识型员工转变,劳动力结构呈现出“现代知识型员工”替代“传统简单劳动者”的趋势。李开复曾预测:“未来10年估计有50%的人类工作将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其中从事翻译、助理、保安、销售、客服、会计、司机、家政等几种职业,预计将有90%的人被人工智能取代。”[ 李开复,王咏刚:《人工智能》,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年,第157页。]他还提出了“5秒钟准则”,即“如果你的工作涉及缜密的思考、周全的推理或复杂的决策,每个具体判断并非人脑可以在5秒钟的时间内完成,那么,以目前的技术来说,你的工作是很难被机器取代的。”[ 李开复,王咏刚:《人工智能》,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年,第155頁。]可见,对知识和技术的生产应用成为智能时代检视人类劳动的主要侧面,新技术和新知识不仅能够变革劳动资料,使之不断更新迭代、愈发先进,从而具备更高的生产效率,还能够通过技术与知识的教育培训、代际传递,造就更高素质的劳动者。

三、智能化时代劳动关系的逻辑走向

技术始终是影响劳动关系变革的首要因素,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劳动关系中的行为主体也更为复杂,AI嵌入劳动过程中,人机关系成为智能时代劳动关系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目前学界对人工智能主体地位认定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机关系一体化是未来劳动关系的重要逻辑走向,机器从传统劳动关系中纯粹的“工具性”走向了与人协作的“伙伴性”。为应对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用工形式越发灵活,劳动者对更加突现自主性的灵活用工形式逐渐接受。为了适应智能时代对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偏好,传统产业工人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主动实现劳动技能转型升级。

(一)人机关系一体的智能创造

智能劳动过程中人与机器的合作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机器不再是单纯工具化的物化技术设备,它可以将人的智力活动和智能思维外化于机器,能够更快更深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虽然机器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短时间内会导致就业岗位大幅减少,但技术进步也会创造许多新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劳动力,形成就业补偿效应。研究表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水平的提高,就业的挤出效应会减弱,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补偿效应将会弥补就业替代效应[ 蔡啸,黄旭美:《人工智能技术会抑制制造业就业吗:理论推演与实证检验》,《商业研究》,2019 年第 6 期。]。 智能机器和技术虽然取代了大量就业岗位,与其相对应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对技能型劳动力产生新的需求。低技能岗位由于无法适应新的技术路线和生产流程将会被逐渐淘汰,对高技能岗位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实现制造向创造、速度向质量转变创造条件。

1997年,“深蓝”打败象棋世界冠军时,“人类会被计算机取代”的说法一时甚嚣尘上。但是,人们通过与电脑下棋会让自己变成更好的棋手。再如,医生对转移性乳腺癌的淋巴结活检切片图像上的判断将直接关系病人的生命。一个经过训练的深度学习网络能达到0.925的判断准确率,仍不及专家在同一测试上达到的0.966的准确率。把深度学习和专家的预测结合起来,准确率能达0.995。未来,人与机器将在新的物化技术层面上建构出相互促进的人机协作关系,共同创造产品,推动产业发展。按照紧密程度,人机一体化可以分为协助、合作、协同三种类型:在协助阶段,劳动者主导生产过程,机器仅是协调、辅助完成生产;在合作阶段,机器与人分别完成各自擅长部分以实现生产合作;在协同阶段,机器具有一定智能,能够决定一部分生产过程,劳动者与机器人之间的简单主从关系受到挑战。智能时代人机关系一体化的紧密程度将达到协同阶段,“人工智能作为效率工具不是要取代人,而是帮助人们从‘简单重复任务‘频度较高‘大量需求发生‘不跨越领域等特点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提升人们的劳动效率,为人们获得更多财富、增加更多自由创造条件”[ 张春芳,徐艳玲:《习近平人工智能发展重要论述:形成逻辑、内涵意蕴及实践方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人机关系的未来将是合作而非竞争关系,人机一体化的理想状态是人类与机器之间实现优劣势互补、和谐共生。

(二)用工形式愈发灵活的智能化发展

传统劳动力市场以线下市场为主,企业用工以全日制用工为主。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在市场中的广泛应用正在提升企业的组织弹性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改变企业生产对特定工作地点的依赖,扩大互联网平台用工的应用范围,从而推动了组织变革与灵活用工的发展。在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存在高度不确定,尽可能采取灵活用工降低成本成为企业用工实践中的诉求。同时,随着新经济和用工平台的发展,企业和社会对灵活用工的认知度、接受度进一步提升。

灵活用工的最高价值是有效配置社会劳动力,为社会创造最大人力资源价值。政府持续推进的积极就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灵活用工发展。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地方政府通过见习补贴、培训补贴、困难就业群体社保补贴等方式推动灵活就业。同时,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的发展也在减少企业从外部市场获取劳动力的交易成本,提升使用灵活用工的倾向,推动灵活用工市场的发展。《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指出,2021年我国有61.14%的企业在使用灵活用工,企业倾向于扩大而非缩减灵活用工规模。与2020年调研结果相比,我国灵活用工比例上升了5.46个百分点[ 《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http://www.jjckb.cn/2022-01/13/c_1310421989.htm.]。 可见,企业和劳动力都对灵活用工形式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和期待,灵活用工形式必将成为智能时代新型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

(三)传统产业工人自觉主动实现劳动技能转型升级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升级配套快,对知识技能型人才需求加大,且要求劳动者具有随设备升级配套更新知识技能的水平。因此,“思考力、创造力和创新力是劳动者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 王秀杰,邱吉:《劳动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与价值创生进路》,《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信息化知识技能、团队协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人机协作能力等将成为就业的基本技能。社会对低技能劳动形态需求会大大减少,知识型、技术性劳动力成为市场主要需求,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收入差异拉大。劳动者技能高低决定了他的人力资本回报率和就业谈判能力的大小,依靠体力劳动的传统产业工人面临就业机会减少、新的工作岗位要求高、无法适应人机一体化劳动形式、收入相对降低等挑战。

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已经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进程,人工智能虽然短期内对劳动力市场带来冲击和阵痛,但从长期看,智能机器能创造巨大财富从而实现人类的物质自由,进而帮助人类实现全面自由发展。因此,传统产業工人要正视现实,在政府、企业等相关主体的引导帮助下,主动实现劳动技能转型升级,突破自身发展困境,以适应智能时代对劳动力的需求。“工人不会因为新设备的到来而被淘汰,而会因为不适应或不学习而被淘汰。”[ 郑杨:《机器人来了,产业工人怎么办》,《经济日报》,2014年6月30日。]面对困境和挑战,工人首先要调整心态,转变就业观念,走出传统典型工作模式,接纳和适应灵活就业形式,主动了解并适应人机一体化劳动范式,在新范式中找准定位,与智能机器形成优势互补,按照智能时代就业趋势确定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挖掘自身潜力。要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社会提供的各种与提升职业能力相关的学习培训机会,主动学习新技能、新知识,与传统产业一起转型升级。只有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稳定就业。

目前,智能机器还未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大规模应用,劳动者要充分利用这个过渡期,在机器无法替代人的领域下功夫,着力提升职业技能。智能机器在数据采集、计算、存储记忆、推断等方面的能力超越人类,但是在综合研判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共情力、辩证思考力等领域短期内无法超越人类。劳动者要加强在这些领域的工作能力,转向“创造性高+情绪智力”的工作,培养和提升专业技能,才能有效突破智能时代的劳动困境,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Labor Development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ce: Value Statement,

System Reform and Logical Trend

Zhang Xueqin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Zhengzhou 450001,China)

Abstract: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ce, the most direct manifestation of labor development is the liberation of the human labor process: from liberation of physical strength to liberation of mental strength, the "concept trans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labor has realized intelligence; Provide more optimal solutions for human imagination and creation, and improve human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Intellectualization increases the free labor time of human beings and makes it possible to realize the all-round fre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Human labor patterns have undergone systematic changes: repetitive and procedural labor has gradually been replaced by intelligent machines;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transitional atypical labor forms; The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main aspect of examining labor.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labor and the main body of labor behavior, the logical trend of labor relations has also changed: the intelligent cre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machine relations requires human beings and machines to achiev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The form of market employment has become more flexible; Workers in traditional industries face a series of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Workers should consciously and actively transform and upgrade their labor skill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Key words:intelligence;labor development;labor form;labor relations

[责任编校 彭筱祎,刘 科]

猜你喜欢
劳动关系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住宅小区弱电智能化工程建设实现
智能化的“世界观”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转型时期我国劳动关系调整方式研究
浅析我国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要性
竞业禁止协议探究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