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扎实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2023-04-29 00:44:03杨仁忠叶盛杰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

杨仁忠 叶盛杰

DOI:10.16366/j.cnki.1000-2359.2023.01.02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强调要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这为我们研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指引。实现共同富裕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都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科学判断与决策,都需要聚焦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都需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谋划和实施,都需要紧紧依靠人民伟力来解决,目的也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发展阶段要求全面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着力点,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的平衡协调和包容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不断解决来促进和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要矛盾;共同富裕;内在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59(2023)01-0010-09收稿日期:2022-09-0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要“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7页。。当前我们正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夯实和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基础,“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从现状来看,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拦路虎,也是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绊脚石。因此,要想带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就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深刻变化,厘清“社会主要矛盾解决”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二者何以提出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的科学判断。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尤其是新时代十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跃升,科学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程度提高,许多行业和领域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摆脱了过去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4页。,这不利于社会的持续性和整体性发展。从另一方面来看,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愈来愈高,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出了更高要求,还对民主、安全、环境等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综合性等特点,从而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质和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政治判断,党的二十大又对此作出了明确论述,这真正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需要解决的最突出和最迫切问题,决定着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1页。使命任务的推进进程。

同样,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也不是凭空提出的,而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形势,在进行全面考量后作出的科学决策。首先,对于我国长期存在的贫困问题,党中央始终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合力攻坚,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地区大踏步赶上新时代,脱贫群众勤劳致富信心更强,党在农村地区的基础更加牢固,党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更有威望,这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社会条件和群众基础。其次,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达不到,也就谈不上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一些西方国家虽然实现了现代化,但它们的现代化是贫富分化的现代化,只是少数人享有的现代化。西方一些国家实行高福利政策,但由于财政负担过重难以为继,无法兑现向民众作出的承诺,引发了社会冲突和动乱,严重影響国家的发展与稳定,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坚持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路。再次,“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更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虽然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但只要作出科学规划并为之不断付出努力,共同富裕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并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作出了明晰规划。

以上可以看出,虽然二者提出的时间顺序有先有后,但都客观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实际,明确了今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不断解决以及共同富裕目标的不断实现,必然会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性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虽然二者问题域不同,但它们在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上以及在理论基础、领导力量、依靠力量、价值目标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性。

(一)二者有着共同需要解决的客观现实难题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的主要方面在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发展不平衡是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9页。,发展不充分说的是“发展不足的问题”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9页。。对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党中央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使得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仍不平衡,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仍有明显差距,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还有许多短板,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还存在弱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也不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彻底有效解决,必然会阻碍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同样,阻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因素也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从“富裕”的角度来说,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积累了一定量的社会财富,也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发展的总量还不够丰富,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太高,发展的新业态还不够稳固,发展的新动能还未充分释放,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发展还不太协调等,这些都影响我国社会发展“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不断积累。从“共同”的角度来说,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明显,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的发展也不平衡,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分配得也不太均等,尤其是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较大。另外,共同富裕不仅指物质上的富裕,还包括精神上的富足,相对于物质文明建设来说,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很多弱项等。因此,要想实现“富裕”就必须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要想实现“共同”就要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吴晓华,贾若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旗帜》,2021年第8期。。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二)二者都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解释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角度来说,二者都可以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来进行解释。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两个对立的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阻碍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根本因素。要想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能仅从生产力自身方面去考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要共同发力,高质量发展既要以高水平生产力为支撑,又要以完善的生产关系来推动,优化产业结构、完善政策体系、全面深化改革等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没有高水平的社会生产力,就没有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没有合理且完善的生产关系,就不会有更高水平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也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也能从侧面客观反映出社会的发展状况,所以要对生产关系不断进行适当调整,以此来满足生产力发展所需、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继续取得更大的进步,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样,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共同”,一个是“富裕”,“富裕”说的是做大蛋糕的问题,主要是生产力方面的内容,对应的是“生产”,而“共同”说的是分好蛋糕的问题,主要是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对应的是“分配”。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蛋糕做大了才能保证人民都能分得蛋糕,因此要不断地“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创造出更多更坚实的社会物质财富。我们不但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分好蛋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更是做大蛋糕的重要保障,蛋糕分得公平合理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才能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社会财富,而分好蛋糕则需要完善生产关系,需要对生产关系不断进行合理调整,否则就会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不利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总之,社会主要矛盾解决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都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既需要更高水平更有效率的社会生产力,又需要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需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

(三)二者都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来进行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中国人民选择的结果,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3页。。首先,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不代表任何特殊阶级的利益,只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的政党。不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想方设法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中国共产党承诺了也真正做到了,全国人民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信任、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创造美好生活。其次,党实行全面领导和集中统一领导,在事关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问题上,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保证总体规划有力地持续推进下去,决策部署都能坚决地贯彻执行,这是党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的集中体现,也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事关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大事,必须由党中央来进行科学谋划和统筹推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全国一盘棋下到底,最终达到理想目标。再次,中国共产党是学习型政党,“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7页。。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大势、及時作出科学决策部署、从容地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切实担负起为民造福的重任。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党对社会形势进行全面综合考量,提出切实可行和符合国情的实施方案,并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这就要求党具备高超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另外,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组织和宣传工作是我们党的强项,不仅能及时把党的声音传递给群众、把群众的意见和要求集中反映上来,还能广泛凝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情好事情,把党的政策主张向群众讲明讲透,把群众的意见和要求集中反映上来,真正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这必然会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群众也必然会积极地参与进来。基于以上分析,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人民要想实现共同富裕、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

(四)二者的解决都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城市发动工人运动,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广泛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斗争,依靠群众取得革命最终胜利,使中华民族站立起来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带领和依靠人民搞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并在国防外交上打开了新局面,为国家走向富强开辟了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过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人民群众的思想得到了解放,积极投身到经济建设当中,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地提高,为实现国家富强奠定了雄厚基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6页。,坚持为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我们的事业就能取得成功;脫离背叛人民、损害人民利益,不论做什么必然会遭到失败。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的,新时代我国取得的成就都是由人民共同创造的。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仍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依靠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我国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推进人民政协工作、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为了充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了有效行使,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切实维护,必然会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建设之中,人民的创造力量自然就被激发出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不论从理论和实践来说,还是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更是我们推进各项事业的力量源泉。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紧紧依靠人民的伟大创造力来实现。

(五)二者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共产党是始终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639页。。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就会出现,社会就是在矛盾的不断解决过程中向前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之所以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就是因为它关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整体利益,而我们党则善于从众多的矛盾中找准并抓住主要矛盾,在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要转化,说明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幸福指数不断得到提升,但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群众追求更高品质的美好生活,这就与我国目前存在着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产生了矛盾,而这个矛盾就是新时代我们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如果得不到妥善有效的解决,必然会影响和阻碍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在事关我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指出,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提出了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党中央正确领导和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率先富裕起来,这可以说给全国其他地区作出了示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民致富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带来地区发展、城乡发展和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这不利于我国社会的整体性发展,阻碍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如何摆脱贫困有了整套的经验,但对于如何富裕起来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这里所说的富裕实际上就是共同富裕的问题,如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体现不出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就得不到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可以说,不论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还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都是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目的都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总体来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二者讨论的并不是互不相干、相互独立的两件事,它们在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上以及在理论基础、领导力量、依靠力量、价值目标等多个方面具有内在关联性,我们要紧跟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制订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切实可行的行动规划和实施方案。

三、在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关乎我国社会发展全局,社会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既然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两者在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等方面有着许多内在关联性,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来推动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社会主要矛盾解决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就实现了,我们是要分析二者的“共同点”并抓住其中的“结合点”,通过社会主要矛盾的不断解决“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根本上来讲,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并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这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不断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解决社会矛盾问题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遵循。具体到实践层面来说,要以阻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的因素为观照点,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状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8页。,“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人民日报,2022年7月28日。,短板和弱项是指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而优势则是共同富裕。

(一)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8页。分好蛋糕的前提是要做大做优蛋糕,做大做优蛋糕在根本上要靠发展,特别是要依靠经济上的高质量发展,没有坚实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保证,共同富裕的实现也就没有了根基。当前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世界经济遭受严重打击,我国经济也受到一定影响,但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经济长期向好的势头没有发生改变,这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对于我国经济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通过高质量发展来解决。第一,要始终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9頁。。这一新的概括,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是我们党对经济工作长期探索与创新的结果,能够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一方面,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确保生产“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0页。,因此要不断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和控制力,推动国有资本不断增值保值。另一方面,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丰富的物质和劳务产品、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因此要创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完善市场公平竞争制度,激发社会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第二,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党中央提出要深化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做好经济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提高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和决策水平,并对经济领域的突出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措施,将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第三,要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3、35页。,要格外重视科技创新,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要瞄准“卡脖子”的问题,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对高端芯片、智能制造、基础软件、工业母机等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步伐,决不能让科技命脉掌握在别人手里。同时,要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实现变革,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第四,要把握资本特性、规范资本行为。资本具有逐利性,如果不加监管任其自由发展,定会导致物质主义极度膨胀,加剧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平等。一方面,要加大对资本有效监管,抑制资本积累的社会效应,“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35页。;另一方面,要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  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求是》,2022年第10期。,使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服务。另外,还要注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经济不能脱实向虚,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要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缩小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但这种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是社会贫富极端分化的现代化。相比之下,我们党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把民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深化民生重点领域的改革发展,居民收入保持稳步增长,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在社会生活中,个人禀赋差异、市场竞争机制、新旧产业交替等因素,导致了区域、行业、群体等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居民收入不平等或收入差距过大,一方面致使社会公平正义得不到有效彰显,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容易滋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严重的话会引发社会冲突,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另一方面会降低劳动者的消费需求,使企业减少对再生产的投入,不利于社会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更严重的话,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阻碍共同富裕的实现,因此必须解决好收入分配的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6-47页。第一,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方面,既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那么“劳动”在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应该最大,因此要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所得,重要的是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健全工资增长机制;另一方面,要提高土地、技术、管理、数据等其他要素的市场化和流动性,使其充分参与到社会分配中,以此来增加居民的个人收入。第二,要构建收入分配的基础性制度。既然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来决定,那么就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同步。再分配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国家财政要向农村和不发达地区倾斜,对于低收入和低社保等特殊群体,要加大帮扶力度并提高其社会保障水平,特别是要提高这些人群的基本养老金和最低生活标准。要加大对税收的调节力度,例如适当调节个人所得税税率、推进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做好遗产税、房产税的试点工作,研究扩大对消费税的征收范围等。第三次分配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对收入分配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国家要出台政策支持社会慈善事业,在税收等方面推出奖励性措施,营造良好的社会公益环境,鼓励更多高收入群体回报社会,不管是初次分配、再分配还是三次分配,必须做到相互协调。第三,促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均质化,这涉及就业、教育、社保、养老等方面的内容。为此,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8页。。一方面,要“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提高教育的质量、教育的深度和教育的均等化,特别是要畅通向上流动的渠道,使全体人民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权利平等,通过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或高质量创业,以此来提高个人的收入水平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另一方面,社会保障能起到“收入分配调节器”  习近平:《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求是》,2022年第8期。的作用。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如进城农民工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并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同城市居民同样待遇。对于灵活就业人员和其他新业态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要全覆盖,加大补贴力度并防止其断保。对于残疾人和孤儿等人群,要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等。

(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伟大成果,促进广大农民和农村地区的共同富裕

当前,相对于全社会发展质量和速度来说,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仍然是一块短板。城乡居民收入有着明显的差距,在乡村建设和治理上存在许多弱项,集中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农村发展得好不好、农民过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共同富裕的成效。同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样,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仍在农村,因此要抓紧抓好农村共同富裕工作,加快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

第一,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1页。。要加强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和地区的动态监测,对返贫致贫可能存在的风险要做到总体可控,并且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工作需要,完善对驻村工作和社会帮扶等方面的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压紧压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主体责任,“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这是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最基本的前提。第二,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所在,要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1页。,例如智慧农业、数字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以由农村致富“能人”带头,创办或者合办“农村合作社”等模式,利用農村闲置土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延长农村产业链,使农民共享产业增值的收益,让农民的钱袋子真正鼓起来,缩小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另外,要打开以城带乡的新局面,开辟城乡融合发展新道路,打造城乡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逐步缩小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在加快发展乡村产业的过程中,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的人居生活环境,使农村逐步具备现代化的生活条件。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一方面带领农民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另一方面妥善处理农村出现的矛盾和纠纷,提高对农村地区的治理能力,维护农村的和谐与稳定。

(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努力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既是物质不断积累又是精神不断丰盈的过程,单纯追求物质上的富裕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富裕,真正的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过去几十年我们在经济建设上投入比较多,但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充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23页。新时代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新时代要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

第一,澄清对共同富裕的错误认识,引导人民树立正确共同富裕观,这是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前提。共同富裕不是无差别的平均主义,我们要承认其合理性差异的存在。共同富裕也不是同时同步富裕,时间上有先有后、程度上有高有低,是在动态中不断取得成效的过程,我们要遵循共同富裕的发展规律。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削峰填谷,也不是福利主义,更不意味着养懒汉。我国所要推动和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合理分配,鼓励大家通过勤劳创新去致富,只有人人奉献、人人尽力,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有。第二,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包括三个层面。从个人层面来说,是指个人的文化活动得到满足、个人的心理生活得到慰藉、个人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从社会层面来说,是指全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高,社会呈现一片和谐、友善景象。从国家层面来说,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干事创业更加热情。第三,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具体路径。一是推动文化教育。教育是推动精神活动的重要手段,一个没受过教育、没有文化的人,是不可能有良好的精神生活的。这里的文化既包括具体知识,又包括道德文化。二是推进文化创新发展。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有着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只有不断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不断焕发出生命力,为实现民族振兴提供精神动力,为精神生活富裕提供文化涵养。三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艺工作者要厚植人民情怀。要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的高质量供给,满足人民对精神生活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文化产品不仅包括传统的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还要增加文化旅游、艺术欣赏、数字文化等现代化内容,要着力打造文化新形式、新业态。文化产品要展现新时代精神风貌,传播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主流思想,真正能够催人团结奋进积极向上、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四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要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覆盖面,注重公共文化场所内涵式发展,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切实保障好人民的文化权益,让人民感受更好的文化体验。五是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要充分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作用,推动农村地区移风易俗和培育文明乡风,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合理规划建设文化馆等文娱场所和设施,鼓励和倡导农家书院等特色文化单元,同时深入挖掘农村地区特有的文旅资源,引导帮助农民群众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促进农民物质和精神上的双丰收。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更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虽然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但仍要充分考虑到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不能因为道路的艰巨就消极懈怠止步不前,也不能因为当前的成绩就好高骛远急于求成。一方面我们要深刻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制定促进共同富裕的行动纲要、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方法,另一方面要全面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性特征,把推动共同富裕工作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

Persist in Solving the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New Era to Solidly Promote and Realize the Common Prosperity

Yang Renzhong,Ye Shengjie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871,China)

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hat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the modern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people, and stressed that we should closely focus on the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to promote all work, which provides a fundamental guide for us to study and solve the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firmly promote the common prosperity.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and solving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are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same problem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 power and achieving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y are all scientific judgments and decisions made by the Party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y are all need to focus on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faced by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y are all need to plan and implement under the centralized and unified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they are all need to rely on the great power of the people to solve them, and the goal is also to realize the peoples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we need to comprehensively and thoroughly implement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pay more attention to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unbalanced and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take meeting the peoples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as the guide, and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people as the focus, unswervingly promot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balance, coordination and inclusiveness of development, adhere to the people centred development philosophy, ensure and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by resolving the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new era to promote and realize the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people.

Key words:the new era;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the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the common prosperity;intrinsic relationship[責任编校张家鹿]

作者简介:杨仁忠(1962—),男,河南方城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叶盛杰(1992-),男,河北衡水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课题(21SZJS12010065)

猜你喜欢
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经济(2022年11期)2022-11-05 08:25:06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02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18:28:21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28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人民论坛(2017年38期)2017-11-30 15:34:06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人民论坛(2017年38期)2017-11-30 15:31:44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人民论坛(2017年38期)2017-11-30 15: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