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域下的本土经验:中国版权贸易研究的知识生产实践

2023-04-29 10:28杜智涛汪燕翟禹迪
关键词:共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

杜智涛 汪燕 翟禹迪

[摘 要] 基于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运用共词分析方法,构建近30年来中国版权贸易研究的作者合作关系网络和关键词共现网络。研究发现,尽管研究者的规模不断增加,但合作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较低,团队知识生产能力有限。国内关于版权贸易研究包括“版权贸易下的内容生产”“版权贸易与版权经营管理”“版权贸易战略”“数字技术下的版权贸易”四类主题。“版权贸易下的内容生产”相关研究尚不成熟,且与其他主题的联系不太紧密,未来无论是该主题内部还是与其他主题进行交叉结合,均有较大的研究空间。“版权贸易与版权经营管理”和“版权贸易战略”这两个主题受到较多研究者关注,是较为核心的研究主题,但研究尚不成熟,主题内部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未来需要继续对这两个主题进行深入挖掘。尽管“数字技术下的版权贸易”这一主题内部的知识密度较高,但尚未处于核心位置,与其他主题的结合不充分,未来将该主题与其他主题进行结合,更有利于促进新知识的生产。

[关键词] 版权贸易;知识生产;共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39.26;P7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2991(2023)02-0075-15

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加剧,跨境文化贸易取得了迅速发展,并在全球贸易中显现出勃勃生机。版权贸易作为文化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版权贸易主要是指在版权许可(Copyright License)或版权转让(Copyright Transfer)过程中产生的贸易行为,通过版权贸易可以更好地借鉴与吸收其他地区、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科技成果 [1]。

近30年来,中国版权贸易的发展见证了中国文化战略推进以及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历程。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学者利用多种理论、方法对中国版权贸易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研究。这些研究者从全球视域出发,结合中国版权贸易发展实际,探寻本土经验,并开展丰富的知识生产实践。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挖掘,可以清晰把握中国版权贸易研究的现状、问题和趋势,为中国版权贸易发展以及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借鉴。基于此,本文针对近30年来中国版权贸易研究作系统梳理和全景扫描,着力回答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者的合作网络结构及其演化趋势;二是中国版权贸易研究的核心主题及其相互关系;三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趋势。

一、“走进来、走出去、走进去”:中国版权贸易研究的总体趋势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检索源,检索词为版权贸易、版权交易、版权输出、版权引进、著作权交易、著作权贸易、图书贸易、出版贸易等,时间段为1991年1月初至2022年1月底,检索得到文献共

6 787篇,按照本研究对版权贸易概念的界定,去除无关文献,得到文献1 440篇。历年研究成果数量如图1所示。总体来看,我国近30年来版权贸易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研究主题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1-2000年,关注重点是版权“走进来”。这一时期,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并加入了《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版权贸易实践逐步升温并得到广泛开展,这对版权贸易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扩大,并形成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新格局,海外文化作品的引进力度也进一步加大。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集中于版权引进方面,相关研究的高频关键词除“版权贸易”之外,还有“版权引进”“版权输入”“版权公约”等。

第二阶段是2001-2010年,关注重点是版权“走出去”。这一时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加广泛地融入到全球化进程当中,在文化领域面临更加直接的国际竞争。同时,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散发出越来越迷人的魅力。中国文化领域面临着新的问题,即不仅要引进优秀海外文化产品,还要向全世界输出中国优秀的文化产品。因此,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不仅仅是版权“走进来”,版权“走出去”也成为新的研究焦点。这一阶段,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支持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发展规划,如“中外图书互译计划”“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初步建立起中国出版国际化的工程体系。这一阶段相关研究的高频词除“版权贸易”“版权引进”以外,还有“版权输出”“走出去”“贸易逆差”等。

第三阶段是2011-2021年,关注重点是版权“走进去”。这一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更加关注对外传播的质量和效能,中华文化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能跨越文化差异,被全世界人民理解和认同,走进全世界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区域人们的精神世界。如何講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说服力和引导力,是中国文化战略和国际传播的重要任务。由此,版权贸易成为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及效果表征,相关研究成果在这一方面有了充分体现。这一阶段相关研究的高频词除“版权贸易”“版权引进”“版权输出”等之外,还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文化产业”“对外传播”“文化安全”“一带一路”等。

二、知识的合作生产:版权贸易研究的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版权贸易研究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合作研究应该是这一领域知识生产的趋势,本文运用以上检索到的文献题录数据构建作者合作网络,对该领域的合作研究情况进行探讨。合作网络以作者为节点,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为网络的边,合作的数量为边的权重,筛选出作品数量排名前100名的作者建立合作关系矩阵,由于1991-2000年间作者人数不多,仅由52位作者搭建构成合作关系矩阵;此外,由于同一作品中的其他合作者不一定处于排名前100名作者内,且有些作者作品数量不多,但其研究具有代表性,所以对2001-2010年、2011-2021年两个阶段的作者进行了扩展,分别建立了119×119、139×139两个矩阵。如图21所示,1991-2000年,合作篇数仅为3篇,网络密度为0.002;2001-2010年,合作篇数为33篇,网络密度为0.005;2011-2021年,合作篇数为54篇,网络密度为0.006。尽管这三个阶段的合作研究规模不断增加,但三个阶段的合作网络均非常稀疏,合作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仍然较窄。

一是合作研究的广度不够。合作团队的规模较小,平均合作团队人数仅为2人,且均为孤立的小团队,未能形成较大规模的合作研究团队,更谈不上形成知识生产的合作网络。知识生产呈现散点的孤岛状态,这导致知识交叉、融合的动力不足,知识挖掘与知识创新的潜力有限。

二是合作研究的深度不够。版权贸易研究团队知识生产能力非常有限,合作撰写的研究成果平均仅为1篇,最多不超过3篇,且团队合作撰写的成果在权威期刊发表数量更是寥寥无几。同时,团队合作研究未能做到持续性推进,没有一个团队在三个阶段均能保持知识生产和成果输出,说明研究团队合作的稳定性不够。

三是跨学科研究不足。从作者的学科背景看,研究者主要来自新闻传播、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目前合作研究基本是本学科内的合作,跨学科之间的合作非常少。版权贸易研究是一个融合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法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应用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领域。随着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将在该领域有极大的应用。因此,如何突破学科边界,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是未来版权贸易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多维视域下的研究主题:版权贸易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一)国内版权贸易的研究主题

将近30年来中国版权贸易研究文献中涉及的关键词进行整理,选择出排名前100的高频关键词,建立100×100关键词共现矩阵,矩阵单元格中的数值代表两个不同关键词共同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的次数。利用SPSS22.0软件将共词矩阵转换为斯皮尔曼相关矩阵(Spearman),消除由词频差异带来的影响。在相关系数矩阵中,由于选择不同统计方法可能会因为零值的干扰造成较大的分析误差,因此,用“1”减去相关矩阵中各单元数据构造相异矩阵。相异矩阵表征关键词间的差异化程度,数值越大则关键词间的联系越小,距离越远,反之亦然。将构造的相异系数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形成4个类团,并运用SPSS开展多维尺度分析,得到下页图3所示的结果。

类团命名通过计算各类团中每个关键词的粘合力来实现。所谓粘合力,是用于衡量类团内各主题词对聚类成团的贡献程度的指标,某关键词的粘合力可以通过计算该关键词与本类团其他关键词连边的平均权重而得到。粘合力越大,该词在类团中的地位越突出。本研究综合考量各类团中粘合力较大的词,并依此对各类团命名。表1为版权贸易研究各类团关键词及命名的情况。

(二)版权贸易研究知识网络结构特性及其中心性

关键词共现网络展示了版權贸易研究的知识网络,本研究运用UCINET软件对该知识网络的结构及中心性进行分析。下页图41为版权贸易研究知识网络的连接情况。

1.知识网络的密度分析

网络密度反映网络中各节点之间连接的紧密程度,取值为0至1。网络密度太低说明节点之间的连接太少,在知识网络中,则表示知识点之间的连接不够充分,知识生产不够成熟。密度太高说明节点之间相互连接过于紧密,在该领域的知识生产重点不够突出,在既有知识网络中继续进行知识生产的空间较为有限。在本研究中,版权贸易研究的知识网络密度为0.180(SD=0.386),密度较低,显示出目前版权贸易研究的知识生产不够充分,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各研究类团之间的密度见表2所示:类团四的密度最高,达到了0.905;并且类团四与其他类团之间的连接较少,特别是与类团一的连接最少(0.001)。说明在类团四内部既有知识网络中继续进行知识挖掘的空间有限,需要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类团四需要不断与其他类团研究进行结合、交叉,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知识。特别是类团四与类团一的结合可能会形成广泛的研究空间,将数字版权贸易与内容生产相结合的研究在未来可能是亟待探索且极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2.知识网络的小世界效应

小世界网络具有较高的聚集系数,且网络平均距离较短[2]。小世界网络结构具有较快信息传递速度,有利于信息交流沟通;且只需少量连接改变,即可对网络性能产生巨大变革。聚集系数用于表示网络连接的紧密程度,该值越大则说明网络内部联系越紧密,凝聚力越强。平均距离指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大约需要经过几个节点产生连接。平均距离与节点之间信息沟通的容易度成反比。版权贸易研究共词矩阵所构建的知识网络平均距离为2.043,说明大约通过两个关键词就能与其他的关键词产生联系;聚集系数为0.617,说明版权贸易研究的主题和知识生产具有一定的集中性。平均距离小而聚类系数大,显示该网络符合小世界特征。这说明版权贸易研究的知识网络既有一些具有重点性和针对性的研究主题和关注焦点,也在各主题之间形成了研究通路,产生了跨议题、跨领域的交叉性研究内容,版权贸易研究易于形成交叉研究以及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态势。

3.节点的中心性分析

节点的中心性可以描述哪些知识点在网络中起到关键作用,具体通过四个指标测量。一是度数中心度,反映该节点与其他节点有多少直接连接,以衡量该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在共词网络中,度数中心度高的节点代表那些得到较高关注的焦点议题和热点问题。二是中间中心度,测量该节点对其他节点之间的桥接作用,即网络中该节点在多大程度上位于其他节点之间的中介位置,由此反映该节点对网络中资源的控制程度。在共词网络中,中间中心度高的节点代表那些容易形成跨学科和跨领域研究的点。三是接近中心度,指网络中某个节点与其他节点的接近程度,即该点是否通过比较短的路径与其他点相连。四是特征向量中心度,显示与某一节点连接的点的重要程度,即一个节点的重要性取决于其邻居节点的重要性。在共词网络中,特征向量中心度高的节点代表那些与重要议题、焦点问题有关的研究论题。在版权贸易研究的知识网络中,四类中心度高度相关,中心度排在前五位与后五位的关键词如表3所示。“版权贸易、版权输出、走出去、版权引进、出版业”等关键词的中心度排位最高,而“版权交易平台、版权登记、大数据、著作权交易、国际贸易”等关键词的排位最低。可以看到,中心度高的关键词均为从产业和行业等宏观层面对版权贸易进行研究的方向;中心度低的关键词中,除了“国际贸易”这个较宽泛的关键词之外,其他关键词均体现为较为微观层面的版权运营方向。此外,结构洞分析也能够得到同样的结论,结构洞测量的有效规模(Effsize)、效率(Efficiency)和限制度(Constraint)等测量指标均显示,“版权贸易、版权输出、走出去、版权引进、出版业”等关键词均排在前列,而“版权交易平台、版权登记、大数据、著作权交易、国际贸易”均排在后列。可见,我国版权贸易研究主要集中于行业发展、国家战略等宏观层面,而对版权运营等微观层面的研究关注不够。

4.各类团中重要节点的中介角色分析

具体到各类团看,每个类团中都有一些起到中介作用的重要节点,这里运用中介角色(Brokerage Roles)方法對这些节点进行分析。中介角色分为五类:一是协调者(Coordinator),在同一类团内的两个节点之间起中介作用,且与这两个节点在同一类团;二是把关者(Gatekeeper),在不同类团的两个节点间起中介作用,且与接收关系的节点在同一类团;三是代表者(Representative),在不同类团的两个节点间起中介作用,且与发出点在同一类团,无向网络中,把关者与代表者相同;四是顾问(Consultant),在同一类团内的两个节点之间起中介作用,但与这两个节点不在一个类团;五是联络者(Liaison) ,在不同类团两个节点间起中介作用,且三个节点在不同类团。表41为各类团中扮演五种中介角色最突出的关键词。在类团一中,“翻译出版”在五种中介角色中均扮演着重要作用。可见,“翻译出版”是版权贸易下的内容生产研究领域最关键的议题,既在本类团各个不同研究议题之间起到重要的知识连接作用(3次协调者作用),也在本类团与其他不同类团之间起到重要的知识连接作用,而且后者作用远大于前者。在类团二中,在本类团内起到重要知识连接作用的是“出版业”(42次协调者作用);而“走出去”在本类团与其他类团之间以及其他类团之间起到重要的知识连接作用。在类团三中,在本类团内起到重要连接作用的是“出版商”(44次协调者作用);“版权引进”在本类团与其他类团之间起到重要的知识把关者、代表者角色;“国际书展”在其他类团之间起到重要的知识联络者角色。在类团四中,“数字出版”在类团二、类团三的内部起到了一定的连接作用(对类团二4次,对类团三18次),而且在这两个类团之间扮演重要的知识联络者角色(35次),可见,尽管“数字出版”在类团四内部没有起到知识连接的作用,但它却融入其他类团的研究中,在版权贸易与版权经营管理、版权贸易战略等研究中搭建桥梁。

(三)研究主题的核心性与成熟性

通过对研究类团的向心度和密度分析可以探知各个研究主题的核心性与成熟性,本文通过战略坐标图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如图5所示,X 轴为向心度,表示各类团之间相互联系的程度,一个类团与其他类团联系的数目和强度越大,则说明该类团在整个知识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研究者关注的核心。Y 轴为密度,表示某一类团内部的联系强度,密度越高,说明该类团的研究相对成熟。坐标原点是两个轴的中位数或者平均数。X、Y轴把一个二维空间划分为四个象限,位于第一象限表示研究类团处于核心位置、研究内容较为成熟。位于第二象限表示该类团的研究形成了较为紧密的知识连接;但与其他类团的研究结合度并不高,尚未处于核心地位。位于第三象限表示该类团内部知识的连接不够充分,研究尚不成熟;且与其他类团的连接也不够充分,处于边缘位置。位于第四象限表示该类团处于核心位置,研究者给予较多关注;但类团内部知识连接不够充分,研究尚不成熟 [3]。

图5显示,类团一“版权贸易下的内容生产”位于第三象限,说明该研究主题内部结构松散,研究尚不成熟;且与其他研究主题的联系不太紧密,受到学者的关注不够,处于边缘位置。该主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既可以在该主题本身继续挖掘,形成更多的研究成果;也可以通过与其他主题的交叉结合,形成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类团二“版权贸易与版权经营管理”和类团三“版权贸易战略”位于第四象限,说明它们受到诸多学科和研究者的关注,与其他研究主题有较多关联,研究态势活跃,是核心研究主题;但类团内部的知识连接不充分,研究尚不成熟,理论体系不够稳定,这两个主题内部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需要继续对这两个主题进行深入挖掘。类团四“数字技术下的版权贸易”位于第二象限,说明该研究主题内部知识网络连接度较高,继续在该主题进行挖掘较难形成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不够,未成为研究的核心,与其他类团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因此,未来将该主题与其他主题内容进行结合,更有利于促进新知识的生产。由于前文表2显示,类团一与类团四的连接最少(0.001),说明类团一与类团四的交叉融合将有巨大研究潜力,是未来具有前景的研究领域。

四、各主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一)版权贸易下的内容生产:有待深度开发的研究“飞地”

版权内容是版权贸易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但这一主题的研究尚不成熟,亟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引进出版物的内容以语言、文艺、生活等品类为主。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东西方经济、科技与文化交流日益深化,国内引进出版物的内容题材也越来越丰富。近些年我国引进的财经、科技电子类图书数量增多;同时,科普类图书品种也大幅增加,名家作品大量引进出版 [4]。从内容来源看,由于美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及其电子信息技术的领先优势,我国版权引进的财经类、科技电子信息类书籍主要来自于美国。而我国版权输出的国家和地区多集中在同源或相近的文化圈中,版权输出的内容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包括古籍、旅游风光、名胜古迹、工艺美术、文学、历史、中医药等[5]。除此之外,文化教育、语言文字、少儿图书、文学作品等也是版权输出的重要内容。从内容品类来看,版权贸易内容品类结构不够合理,图书比重过大,而音像制品规模较低,应加大音像制品、软件、电子出版物、影视等产品的版权贸易规模和力度,平衡版权贸易内容品类的结构[6]。

少儿出版物是版权贸易的主力,有学者对不同时期的少儿出版物内容做了研究:早在20世纪初,我国就已经开始翻译出版适合少儿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图书版权贸易逐渐兴起,少儿出版物在版权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7],这一时期,少儿图书的版权引进多集中于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引进的图书品种以儿童(少年)文学、百科、卡通、漫画、低幼读物等图书为主[8];21世纪以来,少儿科普图书销量“一马当先”,2009-2012年,少儿科普图书有三分之一都来源于引进[9]。中国少儿出版物的引进正是循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嬗变的轨迹,在中国出版产业对自身改革与转型的探索中向前推进的[10]。

近年来,综艺节目的版权引进也成为版权贸易的热点,如《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等,这些节目一经推出就受到国内观众的喜爱。有学者分析了综艺节目模式的创新成效,指出经过“本土化”加工后的版权引进对我国电视节目创新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使我国电视综艺节目既有国际视野,也有中国特色,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知识内涵[11]。同时,也有学者指出综艺节目引进存在的问题:过度依赖节目引进,削弱了中国本土综艺节目创新与创意能力,不利于中国特色综艺节目的长远发展。因此,相关从业者应在引进节目的同时,建立综艺节目内容创新机制,深化综艺管理政策改革,加强综艺节目的版权保护与运营意识[12];并以衍生节目和自制节目为突破口,实现电视和网络在内容和渠道的融合,促进中国特色原创综艺节目发展[13]。

版权引进和输出的关键环节是不同语言的转换,因此,“翻译出版”是本类团最关键的议题,它起到重要的知识连接作用(如前文表4所示)。有学者将我国版权贸易上的逆差根源归结为是翻译问题,并指出翻译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出版“走出去”的重要因素[14]。林玲以译介学理论为支撑,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文学如何成功“走出去”,实现中国文学在西方强势文化中的传播与发展[15]。王亚文以《三体》为例,探讨了如何提升中国本土文学译介传播能力,指出中国本土作品走出去不仅需要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翻译、出版等多个领域的参与和帮助,更要把“走出去”的理念转变为“走进”目的语受众心中、“走进”世界文学界的理念,更加关注目的语受众的接受能力,提升传播有效性[16]。

总之,尽管这一主题相关论文不少,但这些论文主要以业务实践为主,无论是从研究的理论深度还是跨学科、多视域的广度上,都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未来也许可以从现代性批判与数字内容生产、数字内容生产与资本权力、数字物质主义与内容生产、数字内容生产与数字劳动等视角进一步加强这一主题的研究,既拓展了的研究内容,也可以吸纳更多不同学科研究者的关注。

(二)版权贸易与版权经营管理:多元聚焦下的理论“洼地”

这一主题的研究较为活跃,汇聚了包括经济、管理、法律、国际贸易等多学科研究者的关注,但理论体系还不够成熟,尚待建构更加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出版机构的版权经营与管理能力是促进版权贸易的基本推动力,其高效的版权运营能力、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规范的版权代理机制、健全的版权激励机制,能够极大提升版权贸易的竞争优势。因此,出版机构的版权经营管理是版权贸易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版权管理的重点问题是如何实现权利人和公众利益平衡,而目前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设计是问题的焦点1。

不少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王华就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性质定位、模式选择等基本制度建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我国集体管理制度实践,就使用费的收取与分配,以及集体管理组织在数字化时代的自我发展提出措施[17]。姜福晓从权利配置、权利保护和权利实现三个角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困境提出了解决方案,认为可以建立专门监管机构对集体管理组织进行监管,或采用竞争模式改变集体管理组织滥用垄断的局面[18]。卢海君认为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赋予著作权集体管理过多行政色彩,应当认清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市场主体的性质,从法律上改变其对政府的依附地位,允许设立营利性的集体管理组织,清除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微观性指导和限制性规定[19]。

版权经营的目的是盘活版权资产,实现版权利益最大化的必要途径。不少学者指出,版权经营是解决国际版权贸易逆差、地区版权贸易不平衡、版权贸易领域无序竞争的关键,首要问题是要解决版权贸易人才紧缺、机制僵化的问题,要加紧培养专业版权经营人才,学习国外优秀的版权经营理念,强化版权经营意识,改变并优化版权运作模式,激发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创作活动[20][21]。

此外,有學者建议通过多元化授权、创新集体管理制度等方式,建立全国性的数字化版权交易授权平台,探索更适合数字时代海量作品、海量作者、海量授权的合理的著作权授权机制,提高版权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优化版权经营效果[22]。由于相比图书版权贸易,我国电视节目版权贸易相对薄弱,罗峰着重探讨了电视节目版权交易问题,强调电视节目版权交易需要构建健康、完善、平衡的产业价值链,并提出可以通过交易节展这一微观层面的版权交易方式提升电视节目版权的经营效果[23]。

不少学者研究了版权代理在版权贸易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版权代理既能为国家带来外汇收入,也能发挥文化传播信使的功能,提升国际传播的能力[24]。也有学者分析了版权代理存在的问题,如由于版权代理极大依赖于版权代理人,而我国存在着版权代理人缺位的问题,这极大制约了版权贸易发展;同时,由于我国版权贸易起步较晚,代理范围小,代理内容单一,盈利性版权代理人的市场激励不足,如何促进非盈利版权代理人的发展壮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25]。针对这些问题,有学者提出了提升版权代理作用发挥的策略,包括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规范经营,版权代理机构协同合作、转变经营机制,拓宽经营范围等,实现版权代理多元化、制度化、规范化[26]。

版权保护是版权经营管理与版权贸易的基础,彭辉、姚颉靖通过价值链分析,阐释了文化产业版权保护的内在机理,指出应当在创意创作、创意开发、创意传播和创意消费等不同阶段探索不同的版权保护方法和原则,从而在创作者和使用者之间建立一种最优的均衡关系[27]。李祖明探讨了互联网环境中如何坚持“版权保护与版权限制”这一平衡精神,从版权人、公众、技术、公民的宪法权利等多角度分析了版权保护技术措施对版权法律关系中各方的影响[28]。张静提出应当借助西方版权保护经验,从版权保护的司法管辖、行政救济以及委托管理三个方面对互联网环境下的版权保护措施进行优化[29]。电影作为全球文化产业的支柱性产业,其版权的保护不容忽视,张燕研究了电影版权保护问题,强调要健全针对电影业的版权保护法律体系,提高电影产业版权保护意识[30]。

未来这一主题的研究应当在进一步融合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比如,如何建立既能够适应国际贸易规则,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版权管理机制;如何建立既能充分实现数字版权全过程保护,又能激发数字版权开发、利用与运营活力的管理机制等。

(三)版权贸易战略:有待系统性研究的跨学科方向

尽管版权贸易战略这一研究主题已逐渐被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关注,但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一系列重大问题尚未能解决,还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的理论体系。目前,从国家经济和文化战略层面研究版权贸易是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视域,版权贸易作为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国文化贸易的重中之重,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软实力”,是国际话语权以及跨文化传播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体现[31]。近30年来,中国出版从“走进来”,到“走出去”,再到“走进去”,文化强国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日渐清晰,但在落实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当前的问题包括版权贸易出口总额小、存在巨大逆差、对外投资和海外经营能力不强、输出机构在输出过程中效率低和质量差等,这导致中国出版的国际竞争力和传播力仍然较弱[32][33]。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学者深入探讨了动因及应对策略。如潘文年指出,中国出版“走出去”是一种制度安排,制度是外因,政治、经济和文化是内因;同时,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努力,政府通过政策供给、规划制定、产业培植、资源整合、导向鼓励、平台建构等发挥作用;行业组织要采用机构专设、行业代表、行业宣传、行业服务等方式作出努力;企业通过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内容生产能力发挥作用[34]。周蔚华、钟悠天指出,要从出版“走出去”轉向文化“走进去”和文化“扎下去”,从知识传播转向“价值认同”,才能克服“水土不服”[35]。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方英、刘静忆提出应当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和版权贸易往来,善用政府政策和平台,创新“走出去”内涵,发展数字出版,培养翻译人才和版权贸易人才,在“一带一路”上开辟版权贸易的新的增长点[36]。叶新建议,应加强与亚洲各国版权贸易,加大对东南亚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版权输出[37]。王大可指出,中国出版“走出去”需要国家和企业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抓住全球化机遇,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出版传播规律,从体制、政策、渠道、内容等多方面加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力,实现中外版权贸易产业的交融共生[38]。

未来这一主题可以继续深化研究的方向包括:建立数字版权贸易战略的理论体系、分析框架与方法论纲,明确测度数字版权贸易额的数据统计口径核算体系与数据采集标准,探讨数字版权贸易的竞争力评价体系与提升策略等。

(四)数字技术下的版权贸易:亟待在交叉融合寻找突破

这一研究主题相关的知识点密度较高,但研究视野较为单一,交叉性研究不够,需要在与其他领域交叉融合中寻找新的突破。当前数字技术发展使版权贸易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其内容供给与消费同时发生,传统版权贸易的地域区隔和时间差异不再成为主要的限定因素,这给版权贸易研究带来了诸多新的议题。赵新泉等指出,与传统版权贸易相比,数字技术下的版权贸易对象、贸易环境、贸易范围都有很大变化,表现为贸易渠道和范围大幅拓宽,线上网络平台成为贸易的基本经济单元,中小企业和个人在贸易中参与的程度更大[39]。吴佩、韩顺法指出,数字版权贸易结构较传统版权贸易结构更为复杂,创作者、消费者以及其他相关利益人将原来简单均衡的市场引向日益复杂的非均衡化方向[40]。崔波指出,我国数字版权贸易必须从“双循环”新格局出发,树立“有序、包容、开放、高效”的八字理念,确立“市场配置力—产业支撑力—企业创新力—国际传播力”四力合一的目标,坚持“数字技术—数字应用—数字安全—数字监管”“四位一体”的发展方略,提升我国数字版权贸易国际竞争力[41]。还有学者指出,数字环境下的版权利益平衡应兼顾版权人、传播者与公众三者之间的利益,加强数字版权管理(DRM)系统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提供网络检索服务强化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的信息提供义务[42][43]。

数字出版具有的超时空性和虚拟性特点,给版权保护带来巨大挑战,不仅报纸等传统平面媒体面临版权保护的困难,而且大量涌现的新媒体形式,也给版权保护提出新的要求。黄先蓉和李晶晶指出,解决数字版权保护问题,既要通过技术手段,也要从法律和产业层面解决,要修订现有版权法,加强对数字版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并关注国际版权立法动向,与国际接轨;要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借助版权代理解决授权问题[44]。《2018年中国网络版权保护年度报告》分析了我国数字版权保护的发展现状与核心挑战,指出目前传统数字版权管理技术遭遇的问题,讨论了区块链在数字版权保护中的应用[45]。有学者认为使用区块链技术来维护、跟踪版权和版权交易,可以淡化技术和法律边界,提高版权法律对于著作的保护能力,极大降低现实经济、社会活动的信任成本与会计成本,催生新型产业生态[46][47]。聂静提出区块链数字版权管理服务平台的构建思路,该平台包括资源层、分析层、网络层、共识层、合约层和应用层,由账户区块链、版权区块链和交易区块链三部分构成[48]。在区块链的开发和版权运营方面,孟奇勋、吴乙婕提出运用区块链解决版权保护与运营问题的三个维度:即从“确权—用权—维权”三个层次纵向延伸拓展到知识产权交易与保护等诸多领域,确权即通过区块链解决网络著作权权属问题;维权即使用技术取证以简化网络著作权举证程序;用权即通过区块链溯源防伪、资产登记、易于调取等特点,提升网络著作权交易效率[49]。虽然区块链技术在数字版权管理服务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但是不少学者对其作用也持怀疑态度。贾引狮指出了区块链的痛点:无法对作品“原创性”进行认定,无法对作品真实创作者身份予以确认;区块链技术所追求的版权保护与收益模式与当前追求用户数量规模化、增强用户黏性、获取“延迟收益”最大化的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不符合,难以被市场利用等。此外,区块链技术还存在安全性问题、延时问题、资源浪费问题等,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实践,从而探索出区块链服务数字版权保护的最佳方式[50]。

未来这一主题需要加强与其他主题交叉融合的力度,比如与版权贸易下的内容生产研究融合,进一步探讨数字技术对版权内容生产的影响与实现机制;与版权贸易战略研究融合,推动“双循环”战略下的数字版权贸易问题研究,从国家竞争力视角探讨数字版权贸易问题;与版权经营管理研究融合,推进区块链、大数据、NFT等技术对版权经营管理的影响等。

五、结论与展望

随着中国近30年来对外开放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版权贸易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研究者从全球视域出发探寻本土经验,孜孜不倦地投入到知识生产实践中,见证了从版权“走进来”到版权“走出去”,再到版权“走进去”的发展路径,也见证了中国文化强国战略循次而进、步步夯实的成就。

从知识生产者的角度看,尽管版权贸易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不同学科的学者,研究者规模不断增加,但合作研究不足,不仅合作规模小,而且团队知识生产能力非常有限,知识生产呈现散点的孤岛状态,更谈不上形成知识生产的合作网络,导致知识交叉、融合的动力不足,知识挖掘和知识创新的潜力不够。这不符合版权贸易研究跨学科、多视角、多方法的特点,因此,如何突破学科边界,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是未来版权贸易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此外,从研究方法来看,质化研究和思辨研究较多,而量化研究和混合研究较少;描述性研究较多,而推断性研究较少,因此,未来版权贸易相关研究在方法上还有极大的拓展空间。

从知识本身的角度看,研究视域体现为“版权贸易下的内容生产”“版权贸易与版权经营管理”“版权贸易战略”“数字技术下的版权贸易”四个主题。其中,尚未有既引发诸多跨学科、跨领域关注,又处于成熟研究阶段的主题;“版权贸易下的内容生产”研究不成熟,且与其他主题的联系不太紧密,未来无论是主题本身继续深入挖掘,还是与其他主题进行交叉结合,均有较大的研究空间;“版权贸易与版权经营管理”和“版权贸易战略”受到学界关注,是核心研究主题,但研究尚不成熟,该主题仍有很多值得研究的议题和探索的空间,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数字技术下的版权贸易”研究主题内部各知识点的连接程度高,但尚未处于核心位置,受到学者的关注不多,且与其他主题的连接较少,交叉结合研究不够,未来将该主题与其他主题内容进行结合会有更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姚德权,赵洁.中国版权贸易研究综述[J].国际经贸探索,2007(1):24-29.

[2]WATTS D. J.,STRONGATZ S. H. 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world networks[J]. Nature,1998(6684):440-442.

[3]鐘伟金,李佳.共词分析法研究:二:类团分析[J].情报杂志,2008(6):141-143.

[4]陈桃珍.改革开放30年引进版科普图书出版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5]魏婷.中国图书版权贸易现状分析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6(23):145-151.

[6]王锦贵,裴永刚.北京地区版权贸易现状、问题及其应对举措[J].对外经贸实务,2008(6):86-89.

[7]朱环新.1949-2006年中国大陆引进版少儿文学类图书出版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7.

[8]李凌芳.中国少儿图书出版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9]刘艳彬.2009-2014年我国少儿科普图书出版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10]汪菲.我国引进版少儿图画书出版的实证研究(1978-2008)[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1]欧阳宏生,舒三友.论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创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159-164.

[12]张常珊.关于国外电视节目模式版权引进的观察与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6):38-42.

[13]吕镟,陈兵.真人秀节目的海外版权引进及其本土化生存[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4):83-87.

[14]孙思敏.中国出版“走出去”进程中翻译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8.

[15]林玲.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J].出版广角,2017(17):54-56.

[16]王亚文.中国本土文学译介传播能力的提升: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以刘慈欣小说《三体》为例[J].中国出版,2019(1):23-26.

[17]王华.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困境与出路[D].武汉:武汉大学,2013.

[18]姜福晓.数字网络技术背景下著作权法的困境与出路[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

[19]卢海君.论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法律地位[J].政治与法律,2007(2):69-74.

[20]张梅.版权产业与版权保护[J].知识产权,2006(3):12-17.

[21]夏卡莉.中国图书版权贸易分析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22]华鹰,谭玲.数字出版环境下亟待破解著作权海量授权的难题[J].编辑之友,2015(12):84-87.

[23]罗锋.电视版权交易:可供深度开发的“厚利润区”:兼析电视版权交易路径选择[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1):102-105.

[24]李昂.我国版权代理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25]蒋亚隆,南晶惠,赖姝玲.中国版权代理机制的比较思维[J].新闻界,2008(4):24-25.

[26]胡全兵,曾星,王远美.我国版权代理制度的问题及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2012(7):39-41.

[27]彭辉,姚颉靖.版权保护与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价值链分析为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2(3):359-365.

[28]李祖明.互联网上的版权保护与限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29]张静.网络版权的国际保护及其对于我国的借鉴[J].中国出版,2009(16):51-54.

[30]张燕.电影版权与盗版应对[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4):118-121.

[31]张宏偉.中国图书版权贸易影响因素测度研究:基于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扩展和应用[J].出版科学,2011(2):46-51.

[32]张宏.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出版走出去:话语权和传播力构建[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33]刘佳.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发展路径探析:“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下的文化输出[J].科技与出版,2016(4):85-89.

[34]潘文年.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35]周蔚华,钟悠天.中国出版走出去要有六个转向[J].中国出版,2014(7):6-10.

[36]方英,刘静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出版贸易格局[J].科技与出版,2016(10):26-30.

[37]叶新.我国对亚洲版权贸易的现状及思考[J].出版参考,2003(25):32.

[38]王大可.“走出去”指引下的中国出版业国际化之路[J].科技与出版,2020(3):99-103.

[39]赵新泉,张相伟,林志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数字贸易发展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J].经济体制改革,2021(4):22-28.

[40]吴佩,韩顺法.产业链视角下数字版权贸易结构的演变趋势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3):294-296.

[41]崔波.“双循环”新格局下中国数字版权贸易若干问题研究[J].出版广角,2021(23):25-30.

[42]包韫慧,陈丹,梁靖.数字环境下的版权利益平衡与版权产业发展[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1):16-19.

[43]张志林,张养志,陈丹.版权贸易与版权产业研究特点走势的梳理与评价[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9(3):4-11.

[44]黄先蓉,李晶晶.浅析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策略[J].科技与出版,2012(12):79-82.

[45]穆向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版权保护新思路:《2018年中国网络版权保护年度报告》评述[J].出版广角,2019(19):91-93.

[46]黄龙.区块链数字版权保护:原理、机制与影响[J].出版广角,2018(23):41-43.

[47]吴健,高力,朱静宁.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版权保护[J].广播电视信息,2016(7):60-62.

[48]聂静.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出版版权保护[J].出版发行研究,2017(9):33-36.

[49]孟奇勋,吴乙婕.区块链视角下网络著作权交易的技术之道[J].出版科学,2017(6):25-31.

[50]贾引狮.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版权交易问题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8(7):90-98.

【特约编辑 莫 华】

The Local Experience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Practice of Chinas Copyright Trade

Research

DU Zhitao, WANG Yan, ZHAI Yudi

(New Media Research Center,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9,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trieval of CNKI database, the author cooperation network and keyword co-occurrence network of Chinas copyright trade research in the past 30 years are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co-word analysis method. The study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scale of researchers is increasing,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cooperative research is low, and the team knowledge production capacity is limited. Domestic research on copyright trade includes four topics: “content production under copyright trade”, “copyright trade and copyright management”, “copyright trade strategy” and “copyright trade under digital technology”. The relevant research on “content production under copyright trade” is not mature, and is not closely related to other topics. In the future, there will be a large research space whether the topic is internal or cross-linked with other topics. The two themes of “copyright trade and copyright management” and “copyright trade strategy”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many researchers and are relatively core research topics. However, the research is still immature, and there is still large research space within the theme.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e to explore these two topics in depth. Although the internal knowledge density of the theme “copyright trade under digital technology” is relatively high, it is not yet in the core posi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with other topics is not sufficient. In the future, the combination of this theme with other topics will be more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production of new knowledge.

[Key words] copyright trade; knowledge production; co-word analysi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猜你喜欢
共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
基于德温特数据库的关键共性技术分析
国内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展会品牌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及其网络结构研究
境外公益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新浪微博娱乐明星的社会网络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我国生物科学素养研究状况(2001~2016年)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基于共词分析的近年国内O2O研究主题分析
国内移动用户行为研究热点与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