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风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针,东北地区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全国人民一道,欢欣鼓舞,兴高采烈。1979年10月,第四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文艺的春天真正到来,中断十二年之后,东北三省再次联合举办音乐盛会,“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沈阳音乐周”“长春音乐会”相继恢复举办,东北地区广大音乐工作者积极投入到音乐作品的创作之中,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进入繁荣昌盛、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刘锡津、朱广庆、张式功、隋利军等众多作曲家开始重点关注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随着这些作曲家对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理解和把握不断地深化,对创作实践中技术层面不断地完善和对个性不断地强调,他们个人风格逐渐形成,各种题材与体裁风格的作品大量产生,其作品创作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题材的广泛性;体裁的多样性;素材的多元性;创作技法的创新性。
这一时期,文化领域与政治、经济等领域一样,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上摆脱了思想的束缚,在民族器乐作品创作题材方面突破了多年来的僵化模式,表现出艺术思想的开放与作者对艺术个性的追求,呈现出的作品题材也更加宽泛。
一是表现独具特色的满族风情以及不同地域风格的少数民族生活作品是这一时期东北地区作曲家比较热衷的创作题材。
描写满族及北方地区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的作品,主要有刘锡津创作的柳琴与乐队《满族风情》(1996,为四种民族乐器而作),《满族组曲》(1998,包括三弦独奏《跑南海》、板胡独奏《悠悠》、月琴独奏《默克纳》1默克纳是锡伯族的一种吹奏乐器,汉族称“口弦”。,排鼓与木鲁独奏《莽式空齐》),民族器乐合奏曲《靺鞨组曲》(1991),笛子与乐队《乌苏里情歌》(1999);双二胡协奏曲《乌苏里吟》(1989),中胡协奏曲《母亲的赞达仁》(2000),月琴组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1980)等;朱广庆创作的民族器乐合奏曲《庆隆舞乐曲》(1985),编鼓与乐队《跑火池》(1981);隋利军创作的笙协奏曲《萨满天神之舞》(1992);唐富创作的笙独奏曲《天鹅畅想曲》(1980);沈阳音乐学院扬琴演奏家、民族器乐作曲家教授刘寒力创作的扬琴与乐队《金翎思·满乡随想》(1987),民族器乐合奏曲《满族风情组曲六首》(1989);沈阳音乐学院柴珏创作的四胡与小乐队《满乡情》(1986);冯永兴创作的唢呐独奏曲《草原欢歌》(1980);张学生创作的扬琴独奏曲《赞歌》(1982);吉林艺术学院二胡专业教授王恩承创作的二胡齐奏《欢乐的牧民》(1988)等。
这一题材的作品佳作迭出,屡获大奖。如月琴组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荣获1983年由文化部、广播电视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三等奖,并入选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于2013年举办的第二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经典民族管弦乐协奏曲(1979—2009)评奖获奖作品(全国总计10首作品获奖);民族管弦乐《靺鞨组曲》入选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于2012年举办的首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经典民族管弦乐作品(1979—2009)评奖获奖作品(全国总计12首作品获奖,其中彭修文、刘文金两首作品为特别奖);编鼓与乐队《跑火池》荣获1981年吉林省文艺创作(音乐作品)一等奖,1983年吉林省民族器乐创作评比一等奖,1983年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比三等奖;笙协奏曲《萨满天神之舞》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于2003年举办的第七届政府文艺奖一等奖;民族器乐合奏《满族风情组曲六首》,其中第6首《万代歌》获得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于1991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评比作品奖;扬琴与乐队《金翎思·满乡随想》获得由辽宁省音乐家协会于1994年举办的第四届音乐作品评比一等奖;四胡与小乐队《满乡情》获得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于1991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小型民族管弦乐作品展播征集二等奖。月琴组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的题材源自在北方土地上生活的蒙古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和鄂伦春族,在情节内容上选取了这四个游牧民族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劳动场景,乐曲结构为四个乐章,即《赛马》《驯鹿》《渔歌》《狩猎》。作品巧妙地将这四个民族的音乐语言连成一个完整的旋律线条,勾勒出一幅幅生动活泼,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又风格各异的风情画面。作品充分发挥了主奏乐器月琴的性能,巧妙运用了月琴灵活多变的演奏技巧,把蒙古族 “赛马”的热烈豪放、鄂温克族“驯鹿”的温驯和谐、赫哲族“渔歌”的恬静舒展和鄂伦春族“狩猎”的激烈紧张的民族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音乐形象鲜明,音乐语言简练,音乐情感丰富,创作手法独特,作为当代民族器乐的精品一直深受听众的喜爱。民族管弦乐《靺鞨组曲》是根据作者1987年创作的大型舞剧《渤海公主》的音乐改编而成的,作品从舞剧中选择了六段具有完整结构且独特个性的音乐段落,以其为基础进行了扩充、整合和改编,分为《武士》《公主》《百戏童》《酒舞》《桦林大战》《踏垂舞》六个章节。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人文精神。作品的音乐素材源于东北地区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在乐器组合上除常规乐器外,特别选用了富有特殊音色的筚篥、埙、萨满鼓、腰铃、编钟、编磬以及云锣等乐器。通过组织独特的音高、节奏、音色以及曲式结构等,精心塑造出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音乐情绪。整部作品的创作思维缜密,音乐材料精炼统一,写作技法与逻辑有序完整,在保留了地域民族原本风格的同时又具备着符合时代性的音乐语言思维。即在传统中融入了现代的“血液”,在现代中注入传统的“灵魂”,二者相辅相成,使得整体的音乐风格贯穿统一,是“不忘继承,不断创新”的民族器乐作品创作的典范。《跑火池》是满族萨满表演的一种祭火舞蹈,人们打着鼓,摇着铃,在燃烧的炭火上赤足奔跑,场面惊险且壮观。编鼓与乐队《跑火池》是以编鼓为主奏乐器,采用协奏曲的表现手法,描绘了惊心动魄的古老祭祀场面。作品是以萨满音乐《念杆子》为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原曲调十分简单,虽然只有两个音“商”和“羽”,却具有鲜明的个性。作者在作品中采用了异乎寻常的演奏技法,如编鼓的闷打,单鼓的摇环,琵琶的绞弦,扬琴、阮的虚按奏哑音等,渲染了一种远古而神秘的气氛,表现了满族人民英勇的民族气质和剽悍与粗犷的风格特征。
描写西域少数民族风情题材的作品,主要有刘锡津创作的民族器乐小合奏曲《丝路驼铃》(1980);张学生创作的扬琴独奏曲《边疆的春天》(1979,与柴珏合作);刘寒力创作的扬琴独奏曲《潘几尕木卡姆变奏曲》(1984);吉林省歌舞剧院二胡演奏家赵荣春创作的二胡独奏曲《莱丽古尔之歌》(1982),原北部战区前进文工团琵琶演奏家张青玫创作的中阮独奏曲《天山情》(1991);林吉良创作的中阮独奏曲《思恋》(1980)等。
描写西域风情是东北地区音乐家多年来一直探索的一个题材,《丝路驼铃》是其中的优秀作品之一。该作品旋律优美流畅,构思独特新颖,乐器配置精致,风格沉厚古朴。作品运用了西洋交响性的创作手法,结合西域音乐语言,在和声、配器、织体、节奏、力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丰富和扩展了民族乐器的表现幅度。作品的音乐形象鲜明,地域特色浓郁,形象地塑造了一队队骆驼在丝绸之路的沙漠古道行进时的情景,展现了空旷寂寥又充满了神奇瑰丽的丝绸之路以及萦绕不绝的驼铃声。作品于1983年获得由文化部、广播电视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一等奖,总谱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1985,单行本)[1]。此外,这一题材的中阮独奏曲《天山情》作为优秀作品获得了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于1993年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评比二等奖。
描写西南少数民族风情题材的作品,主要有唐富创作的笙独奏曲《山寨风》(1987);原吉林艺术学院琵琶演奏家教授潘亚伯创作的琵琶独奏曲《欢乐的瑞丽江畔》(1983);王恩承创作的二胡独奏曲《节日欢歌》(1988)、《湘韵》(1986);沈阳音乐学院笙专业教授孙友创作的笙独奏曲《欢乐的泼水节》(1982)、《彩虹舞曲》(1982);沈阳音乐学院古筝教授杨娜妮创作的古筝独奏曲《月夜情歌》(1979,与柴珏合作)、《竹楼听雨》(1989);沈阳音乐学院胡琴演奏家教授赵夺良创作的板胡与乐队《湘西音画》(1988,与房晓敏合作)。
这一题材的作品创作也得到了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音乐家的关注,一些作品在业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板胡与乐队《湘西音画》就开创了板胡艺术的新思维。这是一首以中音板胡为主奏乐器的协奏曲体裁作品,乐曲以湘西民间音乐为素材,借鉴西洋作曲技法,在演奏技巧方面大胆创新,研创并采用了“左右手拨弹”和“四度双弦快弓”等技法,为板胡艺术注入了新的因素。作品的音乐构思新颖,创作手法独特,力求通过乐曲的意境、意蕴、情趣、情感来唤起听者的想象空间。作品既保持着板胡艺术的本土化,又突破了传统板胡作品中鲜少听到的音乐色彩,是新时期一首独具特色的板胡作品。作品入选文华艺术院校奖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独奏组规定曲目、音乐院校板胡教材,乐谱被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于1994年获得了由辽宁省音乐家协会举办的第四届音乐作品评奖二等奖,于1993年获得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作品优秀奖。《月夜情歌》是以西南少数民族拉祜族音乐为素材编创的古筝独奏曲,乐曲的旋律宁静柔美,节奏舒缓明快,表现了青年男女在月下轻声细语又尽情歌舞的欢乐情景,作品于1989年获得了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首届“山城杯”民族器乐电视大奖赛优秀作品奖。
二是描写历史人物(文化)和赞颂民族英雄题材的作品,主要作品有朱广庆创作的民族交响曲《岳阳楼》(1983);张式功创作的民族交响诗《满江红》(1985)、高胡协奏曲《刘胡兰》(1979)、笙协奏曲《文成公主》(1990,与高扬、唐富合作);杨娜妮创作的古筝独奏曲《嘎达梅林忆事曲》(1997);赵荣春创作的二胡独奏曲《仗剑泼情》(1982年);吉林艺术学院作曲专业教授杨永泽创作的二胡协奏曲《刘胡兰》(1997)等。
笙协奏曲《文成公主》是笙专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最早创作的协奏曲。它以唐代文成公主为民族大义远嫁吐蕃,促进唐番友好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而成。作品由四个乐章构成,分别为大唐盛景,公主倩蓉;藏使求婚,长安西别;风雪途中,文成思乡;婚礼大典,汉藏合欢。作品充分运用了中国古典音乐、京剧、昆曲以及藏族民间歌舞堆谐等元素,在演奏技法方面,采用了笙的各种高难度演奏技巧,生动展现了大唐盛世和汉藏合欢的景象,赞颂了文成公主的聪明睿智、知书达理与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增进民族团结作出的历史贡献。乐曲恢宏大气,意味深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笙专业的优秀作品,入选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与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于1988年在北京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民族管弦乐展播暨“迎龙年龙乐音乐周”闭幕式演出曲目,并于1981年获得由东北三省联合举办的第四届长春音乐会作品创作一等奖。
三是欢庆改革开放喜迎新世纪新时代题材的作品,如吉林艺术学院作曲专业教授刘振邦创作的双唢呐协奏曲《春归大地》(1980);张式功创作的民族器乐合奏曲《节日欢舞》(1979);宿英的扬琴重奏作品《青春舞曲》(1985)、《红领巾圆舞曲》(1985)、《和平鸽圆舞曲》(1985);刘锡津创作的民族管弦乐《盛世迎新》(1999)等。
《春归大地》是民族器乐作品中较少的唢呐与西洋管弦乐队合作的作品,其首演于1981年由东北三省联合举办的第四届长春音乐会,得到了听众及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著名作曲家刘炽认为这部作品无论在结构、和声、配器等方面都有独创性[2]。
四是描写鸟语花香的自然风光、景色并且具有深刻寓意题材的作品,如刘锡津创作的笛子与乐队《雪映红梅》(1979,与赵越超、霍殿兴合作)、《春潮》(1980,与霍殿兴合作)、高胡协奏曲《鱼尾狮传奇》(1999);朱广庆创作的双筝与乐队《嚶啭黄鹂》(1995)、花腔女高音与乐队《春江花月夜》(1989);张式功创作的民族器乐合奏曲《俏迎春》(1980)、《渔家灯火》(1980)、《雪之歌》(1994)、《日月潭边》(1983),柳琴与乐队《冬梅》(1993),排箫独奏曲《春牧》(1981,与石家环合作);隋利军创作的笛子独奏曲《晓风残梦》(1989)、古筝独奏曲《咏雪》(1993);赵登山创作的筝、埙、打击乐三重奏《虞姬草》(1986,与石家环、赵勇合作);霍殿兴创作的笛子独奏曲《秋思》(1984,与汪洋合作);印再深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海鸥》(1991),高胡独奏曲《日月潭随想曲》(1981);杨娜妮创作的古筝独奏曲《嫦娥奔月》(1987)等。
这一题材中的部分作品获得了国家级及省一级的各类奖项,如民族器乐合奏曲《日月潭边》于1983年获得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三等奖,同年获得吉林省文艺创作(音乐作品)评比一等奖。《日月潭边》是以高山族民歌《湖畔歌舞》为音乐素材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曲,是一首轻盈优美、精巧别致,热情赞美祖国秀丽风光的民族轻音乐。作品在保持其地域民族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时代气息,曲调清新流畅,节奏活泼明快,配器层次分明,织体清晰纯净,创作手法简洁,是民族器乐体裁中表现高山族民族风情的佳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向台湾省听众播放和介绍。笛子与乐队《春潮》是以东北民歌音乐为素材,采用三段体的乐段结构,旋律舒展辽阔,极具北方民间音乐的风格。形象地描绘了春天到来,北方的江面冰雪消融,千舟弄潮捕鱼,江上船歌回荡的美丽画卷。高胡协奏曲《鱼尾狮传奇》是作曲家为新加坡华乐团创作的委约作品,作品以鱼尾狮故事为情愫,描述了几代人“下南洋”的艰辛历程与悲欢离合,演绎出与命运抗争永不屈服的壮丽史诗,也是一曲颂扬真挚感人之爱的赞歌。该作品旋律以中国南方传统民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由三个乐段构成,音乐风格具有南国风情,是新加坡华乐团的保留曲目。此外,笛子独奏曲《晓风残梦》、古筝独奏曲《咏雪》分别于1993年获得由黑龙江省文化厅举办的“振龙杯”民族器乐比赛优秀作品奖;古筝独奏曲《嫦娥奔月》于2001年获得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举办的古筝新作品创作评比优秀作品;高胡独奏曲《日月潭随想曲》于1983年获得辽宁省政府“优秀文艺创作奖”三等奖、辽宁省音乐家协会举办的音乐作品评比三等奖;民族管弦乐《海鸥》于1991年获得全国第二届民族管弦乐展播优秀作品奖。
五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戏曲)文化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如朱广庆创作丝弦乐合奏《走马》(1992);张式功创作的民族器乐小合奏《开花调》(1982)、《西皮写意》(1997);刘锡津创作的二胡、琵琶双重协奏曲《天缘》(1999);隋利军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小白菜》(1993),创编的京胡协奏曲《皮黄印象》(1994);唐毓斌创作的二胡独奏曲《怀故情》(1985);赵夺良、王虹创编的板胡重奏曲《抬花轿》(1988);赵登山创作的古筝独奏曲《铁马吟》(1985);大连市歌舞团著名作曲家郑冰创作的《第四二胡协奏曲》(1989);林吉良创作的中阮独奏曲《游泰山》(1982);吉林省歌舞剧院作曲家常维圻创作的板胡协奏曲《蓝桥》(1980,与杨伟、赵国良合作);赵国良创作的板胡独奏曲《河南梆子腔》(1982);吉林省歌舞剧院二胡演奏家李德武创作的二胡协奏曲《小白菜》(1982,与吴亦臣合作)。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一直是广大作曲家、民族器乐演奏家创作的重要题材,东北地区的音乐家多年来也把这一题材作为民族器乐作品创作的重要选题。这一时期该题材的民族器乐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得到了业界专家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部分作品还获得了国家级及省级奖项。如古筝独奏曲《铁马吟》于1988年获得全国第六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三等奖;民族器乐小合奏《开花调》获得了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1985年举办的全国轻音乐(器乐)作品评比三等奖,并于1987年获得由吉林省委省政府设立的吉林省文艺最高奖长白山文艺奖(首届)三等奖;丝弦乐《走马》、二胡独奏曲《小白菜》获得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于1994年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作品三等奖;《第四二胡协奏曲》(原名《A商调式幻想曲》)于1990年获得台湾地区作曲金鼎奖;板胡独奏曲《河南梆子腔》于1983年获得吉林省文艺创作(音乐作品)评比一等奖,并被收录至华乐百年典藏CD板胡专辑;中阮独奏曲《游泰山》获得1988年辽宁省民族器乐作品评比二等奖;京胡协奏曲《皮黄印象》于2001年获得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北方赛区)一等奖;二胡协奏曲《小白菜》于1983年获得吉林省文艺创作(音乐作品)评比三等奖。
古筝独奏曲《铁马吟》是一首意境悠远,蕴含深厚的作品,也是用音乐描绘出的一幅“香山古寺”的画卷。铁马是指寺院悬于房檐下的铃铎,其随风鸣响。乐曲以铁马为引,用寺院的钟声为素材,在创作手法上承古出新,又借鉴古琴演奏的技巧与音色特点,音乐纯厚古朴,音色悠长空灵,使听者感受到寺院中铁马轻轻作响,深山中钟声古刹幽幽,给人们带来一种静谧幽深的感受。全曲由加引子、尾声的三乐段构成,每一乐段在节奏、速度、音色以及情绪、情感、意境等方面都形成了对比,塑造的音乐形象生动感人,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是一首难得的现代筝乐作品。民族器乐小合奏《开花调》是以山西民歌《开花调》《马茹茹开花》为基本音调,通过乐器的配置与节奏、节拍和音色的变化,将原体裁进行器乐化处理,使之形成了具有轻巧活泼,雅俗共赏的民族轻音乐作品。《河南梆子腔》是以河南豫剧声腔为音乐基调创编的中音板胡独奏曲。全曲由引子和三部分乐段构成,采用纯四度的定弦方法。旋律粗犷豪迈,曲调韵味十足,是表现河南风格特征的优秀板胡作品。
六是以抒发内心情感和个人生活体验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如赵登山创作的古筝独奏曲《岁》(1985);郑冰创作的《第一二胡协奏曲》(1987)、《第二二胡协奏曲》(1988);印再深创作的中阮协奏曲《路》(1988);原沈阳音乐学院扬琴演奏家教授于海英创作的扬琴独奏曲《尘世》(1995)、《故园抒怀》(1998);朱广庆创作的民乐组曲《童年印象》(1988)。
这一题材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曲作者的创作意识与个性表达,也是该时期作曲家在民族器乐作品创作方面努力探索的一种新方法。这一题材的部分作品也得到了业界专家的认可。古筝独奏曲《岁》于1986年在第一次全国古筝学术交流会上引起关注,该作品开创了古筝无调性创作的先河;《第一二胡协奏曲》(西洋交响乐队协奏)是第一个采用西方十二音技法创作的二胡协奏曲,该乐曲将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现代技法有机融合,对传统乐器二胡作品给予了新的诠释,具有极大的创造性,此曲于1989年获得辽宁省交响乐作品评比一等奖,同年,获得在美国举办的“国际新音乐作曲比赛”荣誉奖,乐谱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随后,同样采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第二二胡协奏曲》(西洋交响乐队协奏)又在这一时期问世,并于1994年在全国交响乐作品评比中获得优秀作品奖;中阮协奏曲《路》获得由辽宁省音乐家协会举办的音乐作品创作三等奖;民乐组曲《童年印象》获得1989年吉林省艺术节荣誉奖,1990年获得吉林省第二届长白山文艺奖优秀奖。《童年印象》是作者首次将十二音体系运用至民族器乐作品中,是一首探索性的民乐作品。组曲由五首短小型乐曲组成,用现代的音乐语言,回忆了难以忘怀的童年生活,由于使用新技法,音乐语言给人带来陌生而又新鲜的强烈感受。
七是以表现东北地域风情,挖掘整理东北地域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如辽宁歌舞团王卓创作的民族交响诗《望儿山》(1987);朱广庆创作的双管与乐队《小朝元》(1987),大唢呐与乐队《龙摆尾》(1988);张式功创作的民族器乐合奏曲《东北好》(1981)、《欢乐的汽车城》(1981)、《长白山幻想组曲》(1988)、《丰年闹秧歌》(1994,与李秋奎合作)、《第一唢呐协奏曲》(1986),板胡协奏曲《情系黑土地》(1998),排箫独奏曲《巧对花》(1981,与石家环合作),大巴乌独奏曲《摇篮曲》(1986);隋利军创作的民族器乐合奏曲《东北风》(1998),三弦弹唱与乐队《黑土歌》(1994),笙独奏曲《晚钟》(1993),板胡协奏曲《黑土韵》(2000);郑冰创作的《第三二胡协奏曲》(1988);杨永泽创作的二胡协奏曲《月牙五更主题变奏曲》(1994);原北部战区政治工作部前进文工团著名笙演奏家文佳良创作的笙独奏曲《冬猎》(1994);柴珏创作的民族管弦乐《在雪中》(1983);阎丽创作的古筝独奏曲《辽南情》(1991);吉林籍著名作曲家唐建平创作的琵琶独奏曲《东北风》(1981);赵夺良创作的板胡独奏《关东小曲》(1994)、二胡独奏《牧马少年》(草库囵)(1997);李德武创作的二胡独奏曲《秧歌调》(1982);吉林省歌舞剧院唢呐演奏家王庆忠创作的唢呐独奏曲《生产忙》(1990)、《农家小院乐陶陶》(1991),大唢呐独奏曲《夜祭》(1994)、《雪原红樱》(1995);李秋奎编创的唢呐独奏曲《打枣》(1979)、《二人转牌子曲》(1980),民族吹打乐《吉庆锣鼓》(1994)等。
表现东北地域风情是东北地区音乐家始终立足并踊跃创作的题材,这一时期很多作品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大影响,获得国家级及省级奖项。如笙独奏曲《冬猎》,这是一首具有浓郁鄂伦春族风格的作品,其表现了鄂伦春人民在林海雪原中骑马狩猎的英雄形象和生活场景。乐曲运用鄂伦春族民间音乐素材,在创作手法上推陈出新,技法高难、意境深远,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笙专业作品中的精品[3]。作品于1994年在第三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获得二等奖,并入选金钟奖等专业赛事规定曲目和音乐艺术院校笙专业教材。三弦弹唱与乐队《黑土歌》是一首具有浓郁东北地域特色的民族器乐协奏曲作品,乐曲以曲笛浑厚、深沉的旋律和三弦弹奏出的东北大鼓音调,表达了生活在广袤黑土地上的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创作手法新颖,表演形式独特,作品于1994年在第三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获得二等奖。民族管弦乐《长白山幻想组曲》由“天池飘仙,参娃献宝,牧鹿山歌,百宝下山”四个乐章组成,创作手法是从现代到传统的逐渐回归,表现内容是从神话传说到现实生活的走向,音乐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该作品于1989年获得吉林省文化厅和长春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吉林省首届艺术节音乐作品评比二等奖。《第三二胡协奏曲》的音乐素材源于东北民间乐曲《江河水》及其他东北民间音乐材料,在保持东北地域音乐风格的基础上,又对现代音乐审美进行充分挖掘与运用,在音响效果上显得多彩与丰厚。该作品于1990年获得台湾地区作曲金鼎奖。此外民乐小合奏《在雪中》于1991年在第二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小型器乐作品评选中获得优秀作品奖;民族器乐合奏曲《东北风》于1999年获得黑龙江省“共和国50年——献给祖国的歌”音乐作品大赛一等奖;笙独奏曲《晚钟》于1993年获得由黑龙江省文化厅举办的“振龙杯”民族器乐比赛优秀作品奖;大唢呐独奏曲《夜祭》于1994年获得吉林省第四届长白山文艺奖最佳作品奖等。唢呐独奏曲《二人转牌子曲》入选文华艺术院校奖,成为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民族器乐演奏比赛2012年唢呐独奏规定曲目。《第一唢呐协奏曲》、民族吹打乐《吉庆锣鼓》等也具有一定的水准,在业界产生较大影响。
八是运用改编移植的手法编创的作品,这些作品吸收了优秀的民间歌曲、民间乐曲、戏曲音乐(曲牌)、电影音乐等艺术种类的素材或旋律,使之器乐化,作品短小精悍,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如张式功根据阿炳的同名二胡曲移植改编的民族管弦乐《听松》(1979,作品于1981年获得由东北三省联合举办的第四届长春音乐会作品创作二等奖),民族轻音乐《茉莉花》 (1984),其中包括11首民歌,分别为《茉莉花》(东北)、《小黄鹂鸟》(内蒙古)、《沂蒙山小调》(山东)、《清水河》(东北)、《康定情歌》(四川)、《开花调》(山西)、《探戈茉莉花》(江苏)、《打秋千》(东北)、《小白菜》(河北)、《采花》(四川)、《三十里铺》(陕北);郑冰根据阿炳的同名二胡曲移植改编的民族管弦乐《二泉映月》(1989);长影乐团姜国良根据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改编移植的民族器乐小合奏《高原花儿红》(1979)、根据电影《刘三姐》插曲改编移植的民族器乐小合奏《对花》(1979);长影乐团夏殿权移植的擂琴独奏曲《为改变琼山沟咱各显本领》(1979,豫剧影片“朝阳沟”)、《巧儿我自幼许配赵家》(1979,评剧影片“刘巧儿”);根据外国民歌、电影歌曲和民间乐曲改编移植的民族器乐曲有朱广庆的苏格兰风笛乐曲二首《我的家乡》《43个苏格兰人》(1989);长影乐团丁永盛根据印度尼西亚民歌移植改编的民族器乐小合奏《划船曲》(1979),苏焕洲根据阿尔及利亚民歌移植改编的民族器乐小合奏《达姆舞曲》(1979),夏殿权根据印度影片“流浪者插曲”移植改编的擂琴独奏曲《拉兹之歌》(1979)等。
这一时期东北地域少数民族的一些器乐作品创作也得到了业界专家的认可,获得了国家级及省级奖项,其代表性作品有安国敏创作的伽耶琴协奏曲《沈清》(1983),该作品是根据同名朝鲜族民间故事创作而成,乐曲的主题旋律是以朝鲜族说唱音乐“盘索里”为素材加以提炼创作的,创作手法借鉴了西洋交响性和朝鲜族音乐“散调”,其结构由《孝女沈清》《沈清投海》《沈清思父》《父女相逢》四乐章组成,除第三乐章《沈清思父》采用慢速以外,其他三乐章是按照“散调组合”的速度布局安排的,是一首典型的、具有鲜明朝鲜族音乐特征的作品。此作品于1983年获得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比三等奖,同年又获得了吉林省民族器乐创作评比一等奖。前郭尔罗斯歌舞团马头琴演奏家赵金宝创作的马头琴齐奏《英雄的牧马人》(1989),于1989年获得吉林省首届艺术节音乐作品评比二等奖;朝鲜族作曲家方龙哲创作的伽倻琴协奏曲《春到长白》(1981),于1983年获得吉林省文艺创作(音乐作品)评比三等奖。方龙哲创作的短箫独奏曲《美丽的延边》(1993),横笛独奏曲《春到故乡》(1982);朝鲜族作曲家韩男勇创编的奚琴独奏曲《阿里郎变奏曲》(1997);董珠勇编创的奚琴独奏曲《咚歌打铃》(2000)等作品也深受听众的喜爱。
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民族器乐作品创作体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以独奏为主要体裁形式发展为多种多样的民族器乐体裁形式。其中,协奏曲的体裁在这些作品中占一定的比重,这也是这一时期东北地区乃至全国民族器乐作品创作在体裁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协奏曲体裁的民族器乐作品仅有唢呐协奏曲《欢庆胜利》,之后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特别是至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出现了一些较具有代表性的协奏曲体裁作品,如月琴协奏曲《铁人之歌》,古筝与乐队《渔舟唱晚》,云锣与乐队《货郎鼓儿敲》《幼儿园的早晨》等。而协奏曲体裁真正繁荣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笛子与乐队《乌苏里情歌》《雪映红梅》《春潮》,笙协奏曲《萨满天神之舞》《文成公主》,《第一唢呐协奏曲》,大唢呐与乐队《龙摆尾》,双管与乐队《小朝元》,柳琴与乐队《满族风情》,中阮协奏曲《路》,扬琴与乐队《金翎思·满乡随想》,双筝与乐队《嚶啭黄鹂》,三弦弹唱与乐队《黑土歌》,伽倻琴协奏曲《沈清》《春到长白》,二胡协奏曲《小白菜》,双二胡协奏曲《乌苏里吟》,高胡协奏曲《鱼尾狮传奇》,二胡协奏曲《单鼓的传说》,中胡协奏曲《母亲的赞达仁》,四胡与小乐队《满乡情》,京胡协奏曲《皮黄印象》,板胡与乐队《湘西音画》,板胡协奏曲《蓝桥》,编鼓与乐队《跑火池》等。从以上作品看出,改革开放以后东北地区民族器乐作品中协奏曲的创作呈兴旺态势,不仅作品数量多、质量好,而且囊括的乐器种类也齐全,包括吹管、弹弦、擦弦、打击乐四个类别,这也与当时全国的民族器乐作品创作出现的“协奏曲热”有一定的关联。但也体现出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专业作曲家更广泛地参与到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之中,使这些作品更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此外,组曲、套曲、民族交响诗、民族交响曲也是这一时期东北地区作曲家探索的一个创作体裁,并呈现出多部优秀作品。例如《北方民族生活素描》《靺鞨组曲》《满族风情组曲六首》等作品获得了国家大奖,为繁荣这一时期的民族器乐作品创作做出了贡献。
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作曲家和民族音乐家,创作思路开阔,灵感的闸门已经打开,优秀的作品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由于创作题材的拓展,各种新颖别致的音乐元素也呈现在作品中。除了东北民间音乐中的号子、山歌、小调,东北秧歌,东北曲艺音乐中的二人转、大鼓书,东北地方戏、东北鼓吹乐等素材以外,我国中原地区的民歌(河北小白菜、山西开花调等),南方地区的民歌(四川的康定情歌,江苏的茉莉花等),广东、福建地区的民间乐曲以及苏州评弹、戏曲中的京剧、昆曲、豫剧等在上述作品中也得到了大量的运用。特别是很多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在各种题材的作品中不断出现,上述这些音乐元素的运用使这一时期东北地域民族器乐作品在素材与风格方面显现出极为丰富的色彩。
中国音乐家协会于1979年3月在成都召开了“全国器乐创作座谈会” ,与会的作曲家及民族器乐方面的专家就当前民族乐队建设与民族器乐作品创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可以说,这次会议对今后的民族器乐创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会的东北地区作曲家民族音乐家,在这一时期的作品创作上,认真贯彻了这次会议的解放思想,勇于开拓精神。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末,东北地区大多数民族器乐作品都是标题性的,但作曲家对新时期标题音乐的理解与运用上已经摆脱了相对简单的方法,在结构布局,创作手法方面有较大的开拓,大部分作品都采用多段体结构的单乐章形式。而像民族器乐合奏曲《靺鞨组曲》,月琴组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笙协奏曲《文成公主》,伽倻琴协奏曲《沈清》等作品则采用更大规模的多乐章结构,借以展示丰富的乐思。在创作技法方面,随着国内在音乐作品创作上出现的新思潮,西方的新潮音乐创作技法也迅速地被东北地区的作曲家和民族音乐家采用,如古筝独奏曲《岁》《第一二胡协奏曲》《第二二胡协奏曲》以及民乐组曲《童年印象》等作品都是采用无调性的十二音体系进行创作的,这种创作方法体现了作曲家以及民族音乐家的求新求变精神,抒发他们的创作意念和想象,但曲高和寡问题也凸显出来,引起种种非议。是否和如何与音乐的民族风格相结合也是这些年来作曲家一直探索实践的问题,但这种创作方法为民族器乐的多元化创作提供了思路与经验。
总体看来,这一时期,以刘锡津为代表的东北地区作曲家和民族音乐家对新时期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极为关注,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上。他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从创作理念到创作技法方面都在逐渐地转变和创新,使这一时期的民族器乐作品创作呈现出崭新又丰富多彩的面貌。这些创作成果是可喜的,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作品,已经迈入国家级优秀作品行列,在东北地区乃至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历史上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进程也日益加快,给人们的审美带来了新的变化。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单一审美模式,本土音乐家也经过不断地反思,他们在创作观念上又一次得到了升华和蜕变,作品中以多样性现代性的音乐语汇表达了新世纪人们的美学旨趣。在技术方面,借助当代音乐的多元创作技法,从不同的层次和维度建构一种当代性、民族性、独创性的创作手段。自此,呈现出了“多中心并存”“个性化音响交汇”的创作局面,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也从之前的直接引用表象化旋律转变为深层探究民族心理,而这一表达则更是体现在新兴的现代民族室内乐作品中。
这一时期,东北地域现代民族室内乐的作品创作已经逐渐展露,其代表性作品主要有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青年作曲家刘畅创作的民族室内乐《瓷咏》(2012)、《春晴》(2013)、《轻舞》(2015)、《大漠》(2017)、《听雨》(2018),吉他和琵琶二重奏《七个瞬间的随想曲》(2014),琵琶合奏《面纱》(2015),为京胡、琵琶、古筝与乐队而作的三重协奏曲《声如歌》(2014)等。
这些作品中有三首获得了重要奖项。《瓷咏》获得2012首届新加坡国际华乐室内乐作曲比赛金奖及最受听众欢迎大奖。此曲的创作灵感源自中国的陶瓷文化,其音乐素材则采用了京剧音乐,以京剧中的“过门儿音乐”作为乐曲的主要动机,运用京剧武场的紧打慢唱形式来表现京剧音乐的艺术特色。作品将瓷器艺术与戏曲音乐相融合,力图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唯美的、独特的艺术魅力。《面纱》于2017年获得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敦煌杯”琵琶独奏、重奏新作品展评的最高奖项——特别奖。作品以面纱为寓意,表达了西域女性头戴面纱含羞带怯的隐喻之美。乐曲由八把琵琶演奏,运用具有西域民族特征的音乐材料,借鉴西域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节奏动感活泼、曲调热情欢快,将听众带到神秘悠远的西域世界之中。吉他和琵琶二重奏《七个瞬间的随想曲》,于2017年获得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敦煌杯”琵琶独奏、重奏新作品展评金奖。此曲由七个相对独立的乐章构成,各乐章都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和不同的风格特征。在两件乐器的运用上,既充分发挥了乐器本身音色的独特性,又寻求它们的相似性,将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是一部个性鲜明又具有现代气息的作品。
此外,还有吉林艺术学院副教授、青年作曲家康亦慧创作的《云裳弦思》(2017,为四架古筝而作)、《五未》(2020)、《心上的歌》(2021);赵夺良创作的《雨飞舞》(2020);吉林艺术学院副教授、青年作曲家康炜创作的《唤》(2001,为两支曲笛而作);原沈阳音乐学院青年作曲家王云飞等创作的《打令调》(2015);大连大学崔庆兰创作的《远与近》(2022)等。其中《唤》于2002年获得首届刘天华奖中国民乐室内乐作品比赛三等奖。该作品为两支曲笛而作,两支笛子的音流时而碰撞、时而分离、时而又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音响流动的空间感。在这个过程中,山歌忽隐忽现,时而高亢激荡、时而平稳安静。渐渐地,山歌远去了,隐退在山谷之中。《打令调》《东北组曲》《雨飞舞》《远与近》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
以上这些作品的传播,引发出了民族器乐领域的一种新观念和新思维,也带来了一股别开生面的新气象。这些作品的成功反映了这几位作曲家在这个领域的艰辛探索和积极实践,也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现代民族室内乐这一具有深厚传统、但新作未几的领域留下了可贵的一批成果。
上文所述,新世纪中国民族器乐作品创作的题材、体裁以及创作手段是多元性的,但作为东北地区的广大作曲家和民族音乐家,始终把讲述东北地域故事,弘扬地域文化精神,向全国和世界展示东北地域的音乐文化魅力作为民族器乐作品创作的时代主题。这一时期,表现东北地域特色的民族器乐作品主要有郑冰创作的《第五二胡协奏曲--望儿山的传说》(2013)、中阮协奏曲《红山羽灵》(2015)、民族交响诗《英魂祭》(2015);隋利军创作的民族管弦乐《关东序曲》(2001),唢呐协奏曲《关东秧歌》(2009);黑龙江省歌舞剧院青年作曲家黄文力创作的民族管弦乐《冰雪节》(2015)、《龙采飞扬》(2019),少数民族风格的民族管弦乐《赫哲印象》(2012)、《鄂伦春摇篮曲》(2012)、《满族舞曲》(2016),鄂温克随想《敖鲁古雅》(2018),二胡与乐队《黑土情》(2012),笛子与乐队《赫哲渔歌》(2012),笙与乐队《达斡尔风情》(2015);张式功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情系黑土地》(2008),笙协奏曲《东北风》(2009),编创的双唢呐与乐队《社庆》(2008);大连大学音乐学院唢呐专业教授曲国凤创作的唢呐独奏曲《吉鹤迎春》(2008);赵夺良创作的《盛京往事》(2010,胡琴组曲《关东三章》之二,与邓建明合作);大连大学音乐学院笙专业教授张晓东创作的笙独奏曲《淞江韵》(2015)等。
上述作品中《第五二胡协奏曲——望儿山的传说》于2014年获得了由文化部主办的第十八届全国音乐作品(民乐)评奖优秀作品奖(全国共10首)。此曲是以东北辽南地区古代民间故事“望儿山的传说”为题材创作的,作品由三个乐章构成,分别是“母亲与儿子”“儿子与大海”“母亲与石雕”。乐曲中母亲的主题音乐是以东北民歌《摇篮曲》为素材,巧妙地运用了女声的哼鸣和主奏乐器二胡的独奏,使这个主题音乐亲昵、从容并充满希望;儿子的主题音乐是以满族民歌为素材,顽皮、风趣又充满幻想,作品亲切感人,赞颂了母亲之伟大。民族管弦乐《关东序曲》于2012年在第三届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北京市教委(青少年题材)征集评奖中获得银奖。此曲以东北民歌“月牙五更”为音乐素材,充分运用了东北地域唢呐乐派风格特色,结合现代创作技法,曲调欢腾热烈、气势宏大,表现了北方人粗犷豪迈的性格特征与勤劳勇敢、积极奋进的精神风貌。民族管弦乐《冰雪节》于2016年获得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等部门举办的“黑龙江省文艺奖”青年优秀作品奖,此曲以东北民歌为主要素材,由单三部曲式构成,旋律欢快流畅,表现了东北地区冰雕雪塑的独特魅力以及人们对冰雪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唢呐独奏曲《吉鹤迎春》于2009年获得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创作委员会、音乐创作编辑部举办的音乐作品评选一等奖。此外,中阮协奏曲《红山羽灵》、民族交响诗《英魂祭》等作品也得到了业界专家及听众的好评。中阮协奏曲《红山羽灵》,其创作题材源于辽西红山文化出土的原始祖鸟的化石,作品以红山出土的骨笛发出的三音列为动机,描绘了原始祖鸟从破壳、羽化到百鸟齐鸣展翅翱翔的情景。民族交响诗《英魂祭》,是以东北抗联英烈为题材创作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以东北民间歌曲和乐曲为素材,采用西洋交响诗的写法,借以弘扬英烈们的伟绩,祭奠英雄们的不朽英灵。
这一时期,由吉林省委宣传部等单位委约吉林籍作曲家、演奏家创作的民族器乐作品也影响广泛,受到好评。例如吉林省委宣传部委约吉林籍著名琵琶演奏家赵聪创作的琵琶协奏曲《福吉天长》(2018);吉林省交响乐团委约吉林籍著名青年作曲家王丹红创作的民族管弦乐《高粱红了》(2017);委约吉林籍指挥家作曲家史志友创编的吉林音画《白山松水图》(2013);吉林艺术学院委约吉林籍著名青年作曲家王丹红创作的民族交响诗《长白美眷》;辽源中显文化公司委约吉林籍著名作曲家唐建平等创作的民族管弦乐《丝路随想》。琵琶协奏曲《福吉天长》由三个乐章构成,作品将满族萨满庄重神秘的祈福仪式和朝鲜族音乐的抒情律动以及泼辣风趣的东北民歌融入“祈福祭”“天池情”“笑长天”三个主题音乐之中,使乐曲在散发出独特的地域风格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民族管弦乐《高粱红了》由序曲《嗨嗨》和《惊春》《忙夏》《青纱帐》《秋颂》《高粱红了》《闹冬》六个乐章以及尾声《瑞雪迎春》构成。乐曲以“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为时间线条,用“起、承、转、合”的生命轮回为横向的空间延伸,在植根于东北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来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土地与生命相互依存的淳朴内涵,折射出东北地域的儿女们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此作品获得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吉林音画《白山松水图》由序曲《关东情》、民族管弦乐《春耕谣》、男女声二重唱《醉美关东》、民族管弦乐《林海飞鹿》、民族管弦乐《长白红梅》、女生小组唱《东北大秧歌》、唢呐与乐队《画眉鸣翠谷》、女声独唱《松花江之歌》、民族管弦乐《虎啸长白》九个乐章组成,是以吉林各民族传统音乐为素材,运用民族管弦乐的体裁形式编创的大型音画作品。该作品形象地描绘了长白山,松花江的壮丽景色,并以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了吉林各族人民在新时期团结奋进的时代风貌。
这一时期,黑龙江省作曲家隋利军创作了9首以满族风情为题材的民族器乐作品。即二胡协奏曲《雩祭之舞》、三十六簧笙协奏曲《萨满天神之舞》、梆笛协奏曲《海东青鹰神之舞》、中阮协奏曲《篝火假面之舞》、女声与乐队《悠悠梦之舞》、琵琶协奏曲《臻蓬蓬喜歌之舞》、扬琴协奏曲《鹧鸪吉祥鸟之舞》、满族鼓吹协奏曲《巴图鲁战神之舞》、唢呐协奏曲《鞑子秧歌之舞》。9首作品均是以协奏曲的体裁呈现的,并以笛子、笙、唢呐、琵琶、扬琴、中阮、二胡等民族乐器作为主奏乐器,以及用满族鼓吹和女声与乐队的形式表现了满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与特征,采用新的创作思维和新颖别致的创作技法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满族鼓吹协奏曲《巴图鲁战神之舞》于2014年获得由文化部举办的第十八届全国音乐作品(民乐)评奖优秀作品奖。
此外,题材的多样性也是这一时期民族器乐作品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如刘畅创作的古筝独奏曲《静水流深》(2011)。该作品于2011年获得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民乐作品比赛第一名,也是金钟奖比赛古筝组的规定曲目之一。吹打乐《依我磬声》(2012),于2013年获得金钟奖比赛民乐组合最佳新作品演奏奖;刘寒力创作的扬琴协奏曲《骊山池影》(2002)、《竹潇琴梦》(2012)、《雅乐清歌》(2013)、《雨轩寒月》(2015);大连艺术学院竹笛副教授陈佳创作的笛子独奏曲《碧流》(2016),该作品于2008年获得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举办的全国首届笛箫小作品评选优秀作品奖;王庆忠创作的唢呐独奏曲《画眉序》(2008);张洪玉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松韵》(2008),该作品于2010年获得由文化部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音乐作品(民乐)评奖优秀作品奖。
2014年,为激发艺术作品创作,创新艺术作品的创作生产和引导方式,国家设立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包括民族器乐作品在内的艺术作品创作。东北三省的文艺表演团体,音乐艺术院校、群众艺术馆、文化传媒公司以及广大作曲家、民族音乐家、音乐教师、音乐工作者按照国家艺术基金的申报指南积极申报创作的作品。自国家艺术基金创立以来,东北三省获得资助立项的民族器乐作品共计16部,其中大型舞台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共计5部,为民族管弦乐《辽南畅想》(2014,大连大学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情醉关东》(2015, 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民族管弦乐《高粱红了》(2017, 吉林省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长白美眷》 (2018,吉林艺术学院);民族管弦乐《丝路随想》 (2019,辽源市中显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小型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共计11部,为室内乐《打令调》(2015,沈阳音乐学院);笙独奏曲《关东情》(2015,大连大学);独奏曲《惊蛰》 (2016,大连大学);独奏曲《流水》(2017,沈阳音乐学院);民乐小合奏《东北音乐素描》(2017,沈阳音乐学院);二胡协奏曲《单鼓的传说》(2018,沈阳音乐学院);独奏曲《鸿雁》(2018,沈阳师范大学);重奏曲《北国新时代》(2019,吉林大学);民乐小合奏《青春之舞》(2019,大连大学);民乐小合奏《乡音》(2019,大连大学);板胡重奏曲《雨飞舞》(2020,沈阳大学)。上述作品的创作题材既体现了时代的主题,又具有东北地域特征,一些作品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特别是几部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例如《高粱红了》和《情醉关东》,得到了业界专家和听众们的广泛赞誉,两首作品分别成为吉林省交响乐团、黑龙江省歌舞剧院的保留曲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东北地区的广大作曲家和民族音乐家以民族地域时代为主题,用独特的视觉、新颖的手法,满怀激情地创作出歌颂祖国、讴歌人民、赞美家乡的民族器乐作品。这些脍炙人口的佳作,展现了每位作曲家和民族音乐家坚持不懈地对关东乐派和东北地域民族音乐风格的努力探索。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东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了人们审美能力,繁荣和发展了东北地区的音乐文化事业。他们肩负使命,深入生活,积极奋进,使东北地域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步入了今天这样一片新天地。他们以生动丰富的音乐语汇谱写的山川风貌、英雄历史,时代与生活,充分表现了蓄聚于这些作曲家和民族音乐家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也展现了他们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更是成就了70年来东北地域民族音乐艺术的丰碑。
新的历史时期,东北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与大多传统艺术形式一样开始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巨大冲击,面临文化衰退的危机。但是,多元文化也给民族器乐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广大作曲家和民族音乐家不畏困难,勇担使命,创作出一首首蕴涵时代精神和受到广大人民喜爱的作品,通过不断的创作实践,这些作品的音乐语言结构、风格特征,审美旨趣,赋予其新的价值和意义。
近些年来,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东北地区的民族音乐发展已展露出新的气象,致力于民族音乐发展的作曲家和民族音乐家正以高昂的创作热情不断推出记录时代精神的新作品,让东北地域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