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智强
【摘 要】作业设计是撬动作业转型乃至课堂转型的一个重要支点。调研发现,学生完成“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类型的作业时,存在“概括不全,无从下手;取舍不当,本末倒置;表述不畅,生硬拼凑”等问题。为此,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尝试以能力进阶为视角,对作业的设计与使用展开探究,破解作业设计之难题,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长文章;把握内容;能力进阶;作业设计
作业,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联系理论与实际的纽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也是检查诊断学生学习情况、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类型的作业对学生而言是难点,它涉及分析概括能力、信息提取能力、解释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等多项能力的综合运用,是品析语言文字、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桥梁。
查阅学生的练习和开展课堂调研,可以发现,学生在做“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类型作业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概括不全,无从下手。由于缺乏方法的指引和学习支架的帮扶,部分学生在概括时毫无头绪,最终概括的主要内容不全。第二,取舍不当,本末倒置。哪些部分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哪些语句在概括时需要保留,对于学生而言无法准确把握,导致概括的内容庞杂冗长。第三,表述不畅,生硬拼凑。部分学生在概括时存在表述不清晰、语句缺乏连贯性、前后内容没有逻辑性的情况。
对此,可以能力进阶为视角展开作业设计,在语文要素系统化、结构化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作业的目标、内容、形式和評价方式,对零散的、单一的作业进行删减、增补与重组,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切实提升学生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下面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阐述具体操作流程。
一、纵横聚焦,精确作业目标
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明确了“教什么”。这启示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把握学情,厘清不同学段的培养目标,不越位,不错位,要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再进一步。
(一)纵向比对,厘清不同学段的培养重点
梳理统编教材,可以看到,从三年级开始,教材编写者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能力分为若干个训练点分布在每个单元、每一课中。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对三年级所学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四年级上册提出的“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进一步提升。从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到把握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再到学会把握整本书的主要内容,体现出能力培养的序列性、梯度性和发展性。
(二)横向关联,明晰单元内部的能力序列
除了纵向梳理教材体系,教师还要围绕语文要素进行课文与课文、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横向考量,力求通过单元整组教学,形成单元教学合力,使语文能力的发展落在实处。一般来说,学生在精读课文中习得方法,在略读课文中尝试运用。本单元“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步骤亦是如此。
虽然《文言文二则》中并未提出相关要求,但教师不妨运用《囊萤夜读》与《铁杵成针》两个简练的题目,让学生初步感知列小标题的方法。《小英雄雨来(节选)》用序号来标示文章的六个部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照样子给其他五个部分列出小标题,着重训练列小标题的基本方法。《我们家的男子汉》是按照小外甥成长的历程记叙的,以性格特点组织材料,每一个部分都保留了小标题。这三个小标题以相对统一的句式,概括了相应部分的主要内容。教材在导语中直接告诉学生可以利用小标题概括文章内容,同时也提出了“换小标题”的要求。《芦花鞋》以空行的方式把文章划分成四个部分,要求学生为每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再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的内容。两篇略读课文同样是有层次性的,从模仿到改换,再到独立列小标题,整个单元的学习思路清晰,使学生借由“小标题”这一支架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上述比对和分析,可以明确每课时的作业目标。
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经历了“感知—学习—模仿—实践”四个阶段,前后贯通,环环相扣,有效保证了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
二、多维路径,重构作业样态
(一)菜单式:从“单一”变为“多元”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以差异性、主体性、发展性为原则,考虑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及个体差异,对作业的内容加以调整,增强作业的选择性,让学生通过做作业有所成长。当然,教师还可以针对同一个作业目标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例如,《小英雄雨来(节选)》一课指向学习列小标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有的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强,比较容易概括出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但还有部分学生存在困难。因此,笔者对课后题目进行了调整(如表1)。
菜单二的题目以选择题的方式呈现,看似降低了题目难度,但学生在比较两个选项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高阶思维能力,最终明了概括小标题时要做到语言简洁、聚焦重点人物等。这样的菜单式作业,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选择,激发其完成作业的动力,实现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
(二)情境式:从“被动”转向“主动”
人的核心素养是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培育、发展起来的,“情境”已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题,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世界话语。[1]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善于创设最贴近、最吸引学生的情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任务意识、探究意识,促使他们进行知识的建构。
例如,《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引导学生交流阅读长文章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梳理提炼,并尝试给每个部分换个小标题。根据这一学习目标,笔者创设了以下作业情境:学校宣传栏即将展示“曙星少年”风采,课文中的“男子汉”是这一期的主人公,请小组合作绘制一张海报并给每个栏目取一个小标题。一方面,学生需要迁移前一课所学的技能,即运用“引用课文中的词句或者主要人物的语言”等方法,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另一方面,不同的学生概括出来的标题有所不同,无形中落实了换小标题的作业要求。将作业融入情境之中,能使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然、真实、有情感、有思维的交流,避免格式化、碎片化、浅表化的语言操练。当然,情境的创设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终究要为作业服务。
(三)图表式:从“抽象”转为“可视”
以表格、思维导图为载体设计作业内容,可使阅读材料形象化、直观化。尤其在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这样做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路径,使思维的过程由“抽象”过渡到“可视”,让学生能学、会做,从而促进其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在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关系、故事的主要情节和脉络逐渐清晰且进行整体架构,概括小标题的能力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提升。
与此同时,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思维导图,能及时了解该生的概括情况,并展开针对性指导。例如,《芦花鞋》一课的学习目标指向迁移运用,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自主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列小标题(如图1)。
三、灵活使用,发挥作业效能
(一)课前:促使学习能力迁移巩固
课前,教师不妨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前置性作业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或者勾连学生之前所学,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在开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之前,笔者设计了以下前置性作业。
1.回忆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第七单元所学内容,选择其中一篇文章并用喜欢的方式呈现其主要内容。
我选择的方式:□画思维导图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 □画连环画 □其他
2.我是用_________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
学生通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已经掌握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通过该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两篇课文的学习,已经习得从关注人物和事件的角度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以上前置性作业为学生建构起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体系,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已经达到的水平。这也有利于教师在备课时精准把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使得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前后贯通,从而切实提升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二)课中:作为学习活动重要载体
作业不仅有导学功能,还有助教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将作业纳入教学过程,适度地转化为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以此促成语文要素的落实与整体推进。例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节选)》时,笔者将课后第二题转化为如下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教师导学,让学生观察范例,发现可以通过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来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
学习活动二:合作共学,由扶到放,引导学生自由默读第二部分,试着用小标题来说一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课堂上,教师随机用板贴呈现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在比较中筛选恰当的小标题。
学习活动三:个体自学,学生自主完成第三至第六部分小标题的概括。在这个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前文提到的菜單完成练习。
以上学习活动以课后习题为主线展开,从导学、共读到自学,层层推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将作业融入课堂教学,并转化为适切的学习活动,一方面突破了学习重难点,另一方面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后:助力学习效果充分评估
作业是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核心知识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改进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设计是作业评价的关键。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2]例如,在学习《我们家的男子汉》之后,笔者链接《永远的布谷鸟》中的相关片段,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想一想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为其补充小标题。在学习《芦花鞋》之后,笔者出示《怪老头儿》中的相关片段,让学生围绕“我”与“怪老头儿”之间发生的事情,思考可以把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并给每一个部分取一个小标题。通过课后拓展性作业的补充,学生理解了知识的本质,最终由“学会”走向“会学”,实现能力的巩固。
“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应提质增效。教师要以能力进阶为视角进行作业设计与使用。对于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由此可见,这样的设计思路,不仅能聚焦单元核心目标,加强作业之间的关联性和梯度性,还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拓展单元核心知识,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成尚荣.播种者:李吉林的审美品格与审美表达[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9(4):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8.
(浙江省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