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帅,刘利华,李永仁,郭永军,陈丽梅
(天津农学院 水产学院 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92)
牡蛎(Concha Ostreae)分类学上隶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珍珠贝目(Pterioida),牡蛎科(Ostreidae),又被称为蚝、海蛎子等[1]。牡蛎分布很广,除寒带的某些特别地区外,热带、亚热带、温带和亚寒带均有分布[2]。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从渤海、黄海向南至南沙群岛的各个海区[3]。牡蛎肉质鲜美,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更被誉为“海中牛奶”,并且牡蛎具有生长迅速、产量高等优点,牡蛎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对象之一[1]。
天津市地处于渤海湾西北部,海岸线从南部的歧口到北部的涧河口,长约153千米[4],历史上天津大神堂海域曾经是渤海湾贝类的重要栖息场所,形成了以活体牡蛎礁为基础的独特生态系统[5]。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开发力度逐步加大,天津沿海海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的严重威胁,贝类资源持续衰退。目前关于天津沿海牡蛎的分布及种类组成尚没有详细报道,其背景信息亟待阐明。传统的分类方法主要是基于牡蛎的贝壳形态,但由于牡蛎的生活习性为营固着生活,使得外壳易受环境变化影响而造成误差和混淆[6]。因此,为了探明天津海域牡蛎的物种多样性,本研究在天津沿海设置3个采样点进行牡蛎样品采集,在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采用分子手段进一步确定,以期明确天津沿海牡蛎的分布和种类,为天津地区的贝类物种多样性研究奠定基础。
试验用牡蛎于2019年7月2日、3日和11日分别采集于独流减河口(坝上、滩涂、礁石)、北疆电厂防波堤与东疆港礁石,遵循随机原则进行采样,采样时不分大小,共采集野生牡蛎样本127个。采样点具体信息见表1。
将采集到的野生牡蛎外壳表面的泥沙清洗干净,用游标卡尺测量牡蛎的壳长、壳宽、壳高,电子天平称量牡蛎的总重和鲜肉重。
测量完毕后,对牡蛎贝壳的各部分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包括壳型、壳表、壳内颜色、鳞片形状、放射肋分布情况以及闭壳肌痕形状、颜色等。
通过形态特征对牡蛎进行初步鉴定。选取具有典型性外壳特征的牡蛎样本,对其内壳和外壳分别进行拍照记录。样品牡蛎按采集地点和区域分为5组,从每一组别中挑选4个外壳形态差别较大的个体,取牡蛎样品闭壳肌,-20 ℃冷冻储存备用。
1.3.1 基因组DNA提取
使用动物组织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北京鼎国昌盛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按照操作步骤提取牡蛎闭壳肌组织DNA。样品DNA使用超微量分光光度计(Nanophotometer N60)检测核酸浓度,并于-20 ℃保存备用。
1.3.2 目的基因PCR扩增
牡蛎 COI序列扩增所用的引物为通用引物LCO-1 490(5'-GGTCACAAATCATAAAGATATT GG-3')和 HCO-2 198(5'-TAAACTTCAGGGT GACCAAAAAATCA-3')[7]。PCR 反应体系为 25 μL,其中包括 0.2 μmol/L引物、50~70 ng DNA模板、2×PCR buffer、2 mmol/L dNTPs、1.5 μmol/L MgCl2和2U Taq聚合酶(Takara)。循环参数如下:预变性95 ℃加热5 min,变性 95 ℃ 30 s,引物退火51 ℃ 1 min,72 ℃延伸1 min,循环数30,最后72 ℃延伸10 min。PCR扩增产物经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验。其中引物合成及测序工作交由生工生物(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进行。
使用 Clustal X[8]软件结合人工校对进行多序列对比,校正序列后使用NCBI Blast(https://blast.ncbi.nlm.nih.gov/Blast.cgi)进行核酸序列同源性比对。使用DnaSP 5软件对牡蛎样本的单倍型数目(Haplotype,H)、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 diversity,h)、核苷酸多样性(Nucleotide diversity,π)等进行结果分析。在Genbank中选择巨蛎属的9条序列,以Ostrea chilensis为外群(表2),进行聚类分析,采用 MEGA7软件中的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NJ)构建系统进化树。
表2 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COI基因序列信息
本次采集的牡蛎样本经形态特征初步鉴定后,全部为一个种类——长牡蛎(图1)。采集到的样本牡蛎个体基本中等大小,壳高为壳宽的2.5倍左右,存在个别个体相对较大的情况。其中在独流减河口滩涂处采集的样本个体较大,在北疆电厂防波堤采集的牡蛎样本普遍较小,详细的牡蛎形态特征参数见表3。
图1 牡蛎样本图片
表3 牡蛎形态特征参数
在3个地点采集的牡蛎样本外壳形态基本一致,绝大多数壳形为长型,少数壳形为近圆形。壳表颜色大多为褐色、黄褐色等。样本左壳较大而且呈现凹陷状,右壳稍小较平。壳面鳞片不明显,有些个体壳表鳞片为波纹状,层次稀疏,放射肋不明显,壳内表面大部分为白色,个别壳内为黄色。壳顶腔较深,韧带槽较长,闭壳肌痕大多为黄色、褐色等,近圆形或马蹄形状。
2.2.1 COI序列对比结果
20个牡蛎样本经测序后获得16条可用序列,利用Clustal X[8]软件进行比对之后,进行人工校对剪切后序列长度为578 bp。经软件分析,16个个体中存在9个单倍型(H),单倍型多样性(h)为0.767,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1 73。使用NCBI网站上的Blast程序进行核酸序列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所测牡蛎样本确为长牡蛎,支持形态学鉴定结果。在16条序列中共有8个碱基位点发生变异,分别是216 bp处(M4)、163 bp处(M6)、81 bp处(M9)、169 bp处(M10)、17 bp处(M14)、30 bp处(M16)、444 bp处(M17)和558 bp处(M20)。
2.2.2 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将本研究得到 COI基因序列的 9个单倍型(M3、M4、M6、M9、M10、M14、M16、M17和 M20)和巨蛎属的9条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如图2所示。9个单倍型与长牡蛎C.gigas(FJ717 608)聚为一支,结合长牡蛎的形态特征,确定本研究采集的牡蛎样本为长牡蛎。9个单倍型、长牡蛎C.gigas(FJ717 608)与福建牡蛎C.angulata(KX579 091)先聚为一支,再与熊本牡蛎C.sikamea(AB904 878)聚为一支,说明其亲缘关系较近。
图2 基于牡蛎 COI 基因使用邻接法(NJ)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结合形态学特征与COI基因鉴定结果,得出本研究采集的牡蛎种类均为长牡蛎。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又称为太平洋牡蛎,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翼形亚纲(Pterimorphia),珍珠贝目(Ostreoida),牡蛎科(Ostreidae),巨蛎属(Crassostrea),属于牡蛎种类中体型较大的一种,具有广盐、广温性,广布于中国、韩国和日本沿海海域,其主要集中栖息在低潮线附近至20 m 深处,在浅海的岩礁及潮间带上天然分布,在河口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牡蛎作为国内牡蛎养殖的主要品种,拥有营养丰富,出肉率高、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等特点[9-10],经济价值较高,我国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均为长牡蛎的主要养殖区域[11]。
本研究在3个采样点采集的样本均为长牡蛎,说明天津沿海牡蛎的物种多样性比较单一。薛春汀[12]在对天津宁河区俵口距今 5 000年左右的牡蛎礁进行调查时发现,牡蛎礁的主要品种为长牡蛎,含有少数近江牡蛎,但是近些年的报道中均未发现近江牡蛎存在。黄津伟等[10]还发现天津汉沽大神堂潮间带区域存在猫爪牡蛎,但由于此次采样地点未包括此地,故并未发现该种类。因此我们认为,进一步对大神堂潮间带及活体牡蛎礁进行调查取样,能够得出更全面的结论。此外,在本研究的3个采样点中,独流减河口滩涂上采集的牡蛎个体最大,北疆电厂防波堤上采集的个体最小。并且在独流减河口坝上、滩涂和礁石三个区域同时采集的样本中,个体大小顺序为:滩涂>礁石>坝上,说明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牡蛎的生长情况也存在一定差异。
本研究探明天津沿海牡蛎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对研究天津现生牡蛎资源状况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野生牡蛎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了数据参考。
物种鉴定是生物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基础,以往的贝类鉴定主要是依据形态学特征进行,如张玺等[13]参照1928年以来搜集的标本以及国外的资料,根据牡蛎的外部形态特征、内部解剖结构、生态习性和分布区域等把我国沿海牡蛎分为1属、4亚属、13种。李孝绪等[14]通过对中国沿海15种牡蛎的比较解剖学研究,将其分为2个科、4个亚科、10属。但由于牡蛎的外壳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仅依靠外形特征鉴定对于某些种类存在一定困难,如多名学者曾将中国北方沿海常见的长牡蛎种类认定为褶牡蛎(Crassostrea plicatula)或僧帽牡蛎(Saccostrea cuccullata)[13-14]。王海艳等[15]在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利用COI、16S rRNA等基因序列对中国北方沿海典型海区的“褶牡蛎”重新进行了系统分类学研究,并与Genbank的牡蛎序列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证明中国北方沿海礁石上分布的牡蛎与C.gigas聚为一支,确认应为长牡蛎。由于COI基因片段具有结构简单、富含系统发育信号、较高的多态性、易被通用引物扩增及较高的物种鉴定可靠性等特点[16],近些年来在贝类分类鉴定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崔宗梅等[17]利用COI基因对广东雷州半岛东部沿岸潮间带的牡蛎进行鉴定,指出至少有 5种牡蛎分布于潮间带,其中熊本牡蛎和福建牡蛎为优势种。李翠等[18]利用COI基因对广西沿海牡蛎进行物种鉴定,表明广西沿海牡蛎物种丰富,至少7种牡蛎分布于潮间带,其中优势种为猫爪牡蛎和熊本牡蛎。本研究中根据已有报道[7]使用通用引物LCO-1 490和HCO-2 198进行COI基因序列扩增,重复性高,效果较好。说明应用COI基因序列进行天津沿海牡蛎鉴定是可行的。由于在不同区域采集的样本中,牡蛎的形态差别较大,利用COI基因结合外形形态特征进行鉴定,有助于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