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探析

2024-01-01 08:20田小卫李二峰刘敬波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农药思政课程

田小卫,李二峰,刘敬波

(天津农学院 园艺园林学院,天津 300392)

近年来,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去[1]。2020年4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新时代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2]。通过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把“三全”育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路径,培养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各类人才。

课程思政的实质是构建通识课、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3]。要改变过去那种认为思政工作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观点。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成才规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有目的地设计,构建全覆盖、多类型、有层次的课程思政体系,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农业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确保育人工作贯穿全部教育教学过程,培养现代复合型高素质农业人才,服务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

“植物化学保护学”是我国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内容主要是阐述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危害农林业的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方法与原理,对实现我国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提供重要保障。课程知识点繁多,综合性强,学科交叉特性十分显著,涉及化学、昆虫毒理学、植物病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范畴[4],可以从多领域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对植保专业人才培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 “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教育的本质是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培养各类型人才。所谓人才,不仅要有才识学问,更要具备过硬的品德修养。大学阶段是学生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其价值观影响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需要精心引导和培养。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学生成长环节紧紧相扣,润物无声,让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完成信仰的铸就和灵魂的升华。

植物化学保护学科涉及的农药领域问题关系到环境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和人畜安全等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深刻领悟农药的“利”与“弊”,确保用药安全。在当前国际高度重视环境安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绿色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注重培养学生农药应用的责任意识、环境和生态安全意识及严谨的工作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2 “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2.1 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水平

课程思政开展的目的是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专业知识教学中隐形育人功能。对于课程思政建设主体的专业课教师,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是开展好课程思政的关键。

2.1.1 牢固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情怀

理想信念只有在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高校专业课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神圣使命,思想上要牢固树立传道授业责任意识,厚植家国情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抵御敌对势力意识形态侵蚀,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坚守明道、信道、传道的职责,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融入立德树人使命之中,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

2.1.2 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养

要充分实现专业课教学与思想价值引领相融合,对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加强教师自身对知识本质的认识及处理加工能力,深度挖掘“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这些思政元素进行解释和提炼,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有机融合;二是提升教学活动设计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研究专业课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打破知识观与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界限,制订高质量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思想;三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本着知识传授与思政素养培育相结合的教学理念,采用教师讲授、案例分析、分组讨论、专题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兼备的人才。

2.2 “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2.2.1 培养学生科技强国思想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农业科技创新迎来千载难逢的新机遇[5]。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创新是核心、是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我国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但农药研发仍存在不少短板和“卡脖子”问题,严重依赖国外技术。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家对农药研发投入不断加大,新农药创制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农药靶标发现、作用机制研究、新农药先导发现平台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创制了一批新的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活性先导及候选药物,例如毒氟磷、丁香菌酯、氰烯菌酯等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杀菌、抗病毒活性的绿色新农药;哌虫啶、环氧虫啶、戊吡虫胍等具有杀虫活性、杀线虫活性的药剂;环吡氟草酮、喹草酮和甲基喹草酮等除草剂新品种。这些农药创制的新品种和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药工业整体水平,使我国成为新农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6]。通过解读农药研发取得的巨大成绩,能够极大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和发达国家在农药创制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立志从事农药科学研究,把工作和事业追求与国家民族需要相契合,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2.2.2 培养学生粮食安全观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强调要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农药作为农业生产重要的生产资料,对保障粮食安全、解决人类温饱问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诺贝尔奖获得者、墨西哥小麦育种学家罗曼·布朗说:“没有化学农药,人类将面临饥饿的危险”。作为培养植物保护人才阵地,应始终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粮食问题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爱农兴趣和历史担当,鼓励大学生毕业后积极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及农业生产工作,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7],同时做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每一颗粮食,积极履行光盘行动。

2.2.3 培养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保护环境,就是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农药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破坏生物多样性,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因此在进行“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设计时,要充分将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理念融入其中,深刻剖析农药污染环境的原理及造成的危害,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意识,在以后的工作中遵循IPM策略,做到对症下药,尽可能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例如新烟碱类、双酰胺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等,将农药对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降到最低,同时也积极倡导学生低碳简约的生活方式,绿色消费,让环保成为生活习惯。

2.2.4 强化法治意识和职业素养

农药作为特殊的生产资料,其滥用会导致农药残留、人畜中毒、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为有效降低农药使用带来的各种弊端,我国制定了多部和农药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农药管理条例》《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农产品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等,这些法律法规对农药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做了详细的规定,通过解读这些法律法规,同时结合农药使用、生产违法等相关真实案例,例如曾引起社会轰动的“毒韭菜”“毒生姜”“毒豇豆”“毒西瓜”等事件,强化学生法治意识和职业素养。

2.2.5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模式

培养当代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打破“思维枷锁”,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是研究有害生物、化学农药和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的关系,蕴含着大量的辩证思维素材,例如农药应用的“功”与“过”、农药理化性质稳定性对农药应用的影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等,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这些素材,解释课程基本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在归纳、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学会用哲学思维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辩证思维习惯。

2.2.6 培养学生科研素质

“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实践性较强,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要求教师不断加大实践创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在实验内容设置上,可以将农药生物测定、农药对作物药害等部分内容设为开放性实验,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开展实验以及实验结果的数据整理分析,使学生更有主动性、创新性。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穿插案例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介绍国内外植保领域发展前沿,让学生了解病虫害防治的新药品、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等,如将最近几年研究较热的 RNAi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生物多样性原理等内容引入课堂,拓宽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探究的触角,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科研思维。

2.3 开展多元教学方法提升思政教学效果

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开展形式仍较单一,大多皆以室内讲授为主,这种课堂教学形式大大限制了课堂教学效果,很容易让课程思政教育变成说教,不利于课程思政的开展。为了使课程思政落到实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融入案例式、探究式、问题式、讨论式、启发式及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等多种方法。这些教学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互动形式,增加课程教学的可视感和趣味性,刺激学生内在动力,促进知识能够被有效吸收,最终推动教学和思政教育质量的提高[4]。例如讨论式教学法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针对课程相关教学内容,设定讨论主题,课前学生分组讨论、查阅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进行演示,从多维角度展开讨论,丰富和延伸专业知识点,提高思政教学效果;也可以将近年来新兴的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到“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中,和历史人物面对面对话、和农业生产零距离接触,让课程思政从内容到形式全部“活”起来,再结合影音视听,会给学生呈现出更震撼、更直观、更形象的视听盛宴,学生记忆更加深刻,感染性也更强。

2.4 学生积极融入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原则之一。教学不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才能更好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包括知识掌握程度、兴趣爱好等,对学生感兴趣、疑惑的课程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讲解和讨论,和学生形成良好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慕课、网站等线上教学资源,并制定学习任务,课后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再次,实践活动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应积极利用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农业生产实际病虫害发生及农药使用情况,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实践中发展,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情系“三农”的情怀。

3 结语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功能,培养现代高素质人才。“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将这些思政元素潜移默化融合到专业知识教学中,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的同向同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专业素养。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还要掌握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不断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使专业学习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实现立德树人之根本。

猜你喜欢
农药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