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情理教育” 课堂的实践探索

2023-04-23 03:03韦主信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法治情境

韦主信

(屏南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屏南,352300)

在2023 年第39 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要把教育家精神更好地落实到课堂,从教育本质属性看,就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立德主要是培养有家国情怀、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树人主要是培养适合当前国家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前者把握住人的发展方向,后者提升人报效国家的能力。韩震老师认为,“上好思想政治课,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意识,而不是死记硬背概念”。[1]教师创设的情境旨在触动学生的情感与思维,引导学生在准确把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价值——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实现“情”“理” 教育的结合。

“情”,即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生成积极情绪,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浓厚的家国情怀;“理”,即教材原理、知识条理、理想信念。“情” 主要体现价值性,“理” 既有知识性也有价值性。知识性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基础,是价值观形成的载体,价值性是思政学科思想性决定的,是学科教学的归宿。情与理二者相辅相成,情是基础,理是悟的结果。同时,二者又相互促进,积极的理想信念会进一步强化情感态度的坚定与持久。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是要让“情” “理” 并行,形成良性循环,使课堂既有“温度”,更有“高度” 与“厚度”。

有人说,当用于煮菜的一勺盐摆在你面前,你可能会觉得难以下咽;但当这一勺盐融入一碗美味的汤中,你就会在喝汤不知不觉中吸收了这些盐分。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而言,情好比汤,理好比盐,情的产生与理的树立都是他人所不能强加与替代的,要在一定的情境与积极的情绪中引导学生领会知识条理,树立正确理想、信念。

一、在情境中融入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3]一节好的道德与法治课应该是培育健康情感的场所。笔者在上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这一框题时,根据某教师的事迹,创设了一个深情融入的情感世界。

在中秋联欢会上,班主任与班上学生一起畅谈,一起联欢,一起包饺子,一起吃月饼,其乐融融。正在大家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他悄悄地 “不辞而别”,一个小时后,班主任回到学校,班干部向他反映同学们的不满情绪,指责他缺乏集体意识。(教师讲到这里时故意停下,让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的赞同,有的反对,有的想了解教师做了什么。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

因为班主任的父亲早年因公牺牲,家里有老母亲在等着他,教师意识到了刚才自己行为的错误,向大家道歉并叙述了对老母亲的歉疚。最后,他说如果你是失去丈夫的老人,在中秋团圆的时候最盼望、最期待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和共鸣。第二年他提前做好了一切准备,与学生们一起欢度佳节。在联欢会上,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吟诗,充满了温情和欢乐。在活动结束后,他匆忙赶回家,看到母亲满脸笑容地向他展示着四五个学生送来的饺子和月饼。饭桌上摆满了美味的食物,让他不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些东西是学生们以他的名义瞒着他送来的,让他感受到了学生们的善解人意与满满深情。(师: 同一个人,为什么前面责备,后面理解甚至参与他孝的行动? 学生思考: 因为角色不同,既是教师又是儿子)。在教师向学生承认错误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理解了母亲的艰辛和母子之间的深情,还将其转化为有创意的行动。[4]

有人说: “教育当中最难的不是知识的习得,而是人性的培植。” 在人性的培植中,道德与法治课承担着比其他学科更重要的特殊任务,这是学科德育性质所决定的。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人性的引导,通过真情实感的教育,在学生心底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将来才能茁壮成长,不能让“恶” 的心念占据着学生幼小的心灵。案例中,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影响,为学生树立“孝” 的榜样,埋下“孝” 的种子,成长“孝” 的行动,激发了学生的美好情感,陶冶了心灵,真正成为点亮学生成长心灯的“启蒙者”。

二、理清知识条理,激活学生的思维

新课改以后多了不少热闹的课堂,但课堂上肢体的热闹很可能是表面或者是被动的(教师事前的安排),活力课堂的本质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 教师要给学生思维的启迪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这里的参与包括学生的认识参与、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思维参与,其核心应该是思维参与、情感共鸣。如果课堂没有思维含量,热闹、活跃都只是表面的;反之,即使课堂很安静,但充满思维和情感碰撞,也不会降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真正本质的东西,是靠学生自己悟得的,否则,“考完全忘记” 就成为必然结果。

(二) 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思维网络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思维网络。目前,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大部分还只是知识的罗列,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思维导图。教师要注意指导,努力构建真正按思维逻辑进行分类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纵向、横向思维的能力。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的难点是“明确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表现、意义) ”,也是下一节课“为什么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以及后面服务社会的知识与思想基础。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很分散,教师用书分得太细,分成“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及其意义” “他人对我负责的表现(书上没明确讲) 及其意义” “我对他人负责的表现及其意义”,导致学生思维很混乱。

在逻辑归纳时,笔者引导学生按“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 三个层次来划分,“我对自己负责的意义” (有资格、有能力、有信心)、“对他人负责的意义” (成长和幸福的生活)、“对社会负责的意义”(构建和谐社会),这样逻辑条理比较清晰。负责任的表现除了“我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单列外,他人对我与我对他人的表现是相互的,都归到“我对他人负责任的表现”: 学会感恩(他人对我),主动关心、帮助和服务他人(我对他人)。

今后应用时,也是根据情境进行回答,可能是个人,可能是他人,也可能是社会。这样设计,比上课让学生画答案,留10 分钟时间背下来,或者针对导学案把答案对一遍更好,让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上得到了锻炼。

在逻辑思维层面,要引导学生培养纵向、横向思维。纵向思维主要表现在: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连续的纵向思考;横向思维主要表现在: 类似、相关题目的联系与区别(如八年下册: 侮辱、诽谤、诬告;名誉权、荣誉权等)。纵向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因果关系,横向思维帮助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三) 在行为层面做到有条理、有秩序,培养新思维、养成好习惯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是育人的工作,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家国情怀、形成责任担当、指导价值判断上下功夫。它的首要任务就是着眼于坚守道德观念,并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规范意识,在行为层面做到做事有条理、行动有秩序,培养新思维,养成好习惯。

三、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5]要让“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落实到学生行动中去。因此,思政课不能变成“无思无想”的空洞说教,要从成长的学生、火热的生活、发展的时代出发,讲好中国故事,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平时上课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时政热点、热门电影、谈论话题等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材料创设情境,建立让学生“学会关心” (有兴趣)、“学会沟通”(能沟通)、“学会参与” (能参与) 的情境。只有情境是真实的,与学生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学生才能产生真情实感,才有话可说,才会有深思考、深感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才有利于学生自身成长、思维提升、情感升华,培育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教师才能真正成为点亮学生心灯的“启蒙者”。

在上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七课《走向未来》框题时,笔者让学生列举当今时代为我们展示才华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在学生列举的基础上,笔者展示一个真实的案例:

据报道,浙江传媒学院一名英语教师于美国当地时间2019 年11 月29 日上午9 点左右突然失联。12月2 日,浙江传媒学院在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该校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王绵绵老师已经找到。由于手机信号不稳定,导致失联两天,令很多学生难以置信——美国科技全球领先,为什么还会因手机信号问题把人弄“失踪” 了呢?

事实上,手机信号覆盖不强才是世界常态。目前全世界有约600 万座4G 基站,其中有76%在中国,美国只有不到5%,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我国的手机信号覆盖率是世界第一的。

……

……美国政府代表的是资本家的利益,绝不做“赔本买卖”,简单地说就是哪里有钱赚哪里就有信号,它绝不会关心老百姓使用方便与否。经过十多年艰苦努力,中国偏远农村的手机信号比大多数欧美国家的首都都强。[6]

笔者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进一步强化了道路自信,真正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5]的教学要求。

四、改变评价体系,提升“情·理” 教育的有效性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7]情理教育实施离不开评价体系的变革。在评价理念上,情·理教育不是不要分数,而是要“启思维、能感悟、有价值、树信念” 的分数,对学生的情与理给予更多的尊重;在内容上,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测试,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注意内容的思想价值评价,关注情与理的结合;在评价主体上,要让师生都掌握评价标准,共同参与。

要落实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一定要注重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实现情·理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的视角创设引发思维冲突的教学情境,引导他们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时把握问题呈现的时机与切入点,在思辨的课堂活动中培养思维意识与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教材原理,理清知识条理。最后再回归学生生活,让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家国情怀,形成责任担当,让理想信念的明灯在学生心中常亮。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育人的智慧就是能让学生入脑入心。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情绪,在情感上让学生感受真切的快乐,在思维上有学生能走得进去的深度,理清知识思维网络,培育正确的价值情怀。使课堂既有情感的参与又有思维到场,达到以“情” 感人,以 “理”育人,最终形成正确的“情”与“理”,实现厚植情怀、启智润心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法治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护患情境会话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