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舶来品的网络青年亚文化:鬼畜文化的传播实践与困境

2023-04-22 12:18侯佳伦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鬼畜亚文化文化

侯佳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89)

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同,当今的青年群体“辗转”于由网络媒介塑造的多个文化“场景”之中,并逐渐从一种“奇观”的文化表达回归到日常生活[1],青年亚文化社群的身份认同构建及文化实践行为具有即时性、流动性、混杂性的特点。可以说,文化符号消费和互联网文化的兴盛拓展了青年亚文化的研究视野,包括动漫游戏、同人创作、粉丝文化等在内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发展迅速。发源于日本、后传入国内的鬼畜文化便是如今流行的网络青年亚文化之一。

一、鬼畜文化的起源及其在国内的传播实践

历经十余年发展,中国鬼畜作品的生产方式及内涵表达已与其发源地日本有了一定不同之处,这是经济、现实社会及网络环境、文化语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鬼畜文化在国内的传播实践呈现出较为显著的本土化特征,因此不能简单将其看做是一种舶来文化,而应是一种由舶来品变化发展的衍生文化。

(一)作为舶来品的鬼畜视频

“鬼畜”一词源自对日语词汇“きちく”的直译,原为佛教中饿鬼道与畜生道的合称(鬼と畜生),后发展为日本ACG(动漫及游戏)亚文化用语。在佛教用语中,饿鬼与畜生所在的世界是残酷的世界,故ACG界使用略称“鬼畜”来指代残酷的行为或冷酷无情的人,而“鬼畜系”作品则是含有残忍、非人道内容的动漫或游戏作品。

随着各类新媒体平台迅速崛起,网络视频文化发展如火如荼,“鬼畜”一词的含义得以衍变、拓展。特别是在传入中国后,“鬼畜”的含义及相关创作与日本网络流行的风格及类型有了较大的变化。2008年,一部名为《最终鬼畜蓝蓝路》的音MAD(日本二次元文化用语,即音乐和动画)视频作品被投稿至弹幕视频网站鼻祖——日本Niconico动画上,后因其十分火爆,被中国网友搬至A站,成为国内鬼畜文化的启蒙之作。“鬼畜”这一视频风格也被国内二次元迷群所熟知,逐渐扩大影响力。

在引发鬼畜视频热潮的《最终鬼畜蓝蓝路》中,作者使用“鬼畜”一词来形容主人公残酷无情的性格特点,标题的“鬼畜”即是其本义。在传入国内网站后,因国内二次元文化趣缘群体并不了解“鬼畜”的本义,也从未接触过音MAD视频,误认为不断重复的画面、快速洗脑的配乐是这类视频的本质特点,故使用“鬼畜”来称呼这一类型的作品,并开始创作具有本土网络亚元文化风格的鬼畜作品。可以说,自日本传入后,“鬼畜”一词的含义及鬼畜视频的风格特质发生了异化。

(二)鬼畜文化在国内的传播实践

正如上文所述,鬼畜视频传播至国内后,其内容生产手段及表现形式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如今的鬼畜视频,创作时多以高度同步、快速重复的视频素材配合洗脑的背景音乐或重新编写的台词进行剪辑,以达到喜剧效果。而作为青年亚文化实践的主要阵地之一, B站在生产、传播鬼畜视频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B站近年来构建多元圈层、搭建泛文化平台的种种“去标签化”的努力之下[2],“鬼畜”这一风格也随之走入大众文化视野,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网络亚文化。

作为现今B站热度最高、亚文化属性最为显著的板块之一,鬼畜区既是“热梗”制造的主力军,也是展示当今青年世代价值观、审美取向及文化诉求的窗口。纵观B站鬼畜区的热门投稿作品,创作者多以文本盗猎作为内容生产手段[3],通过挪用、拼贴的方式,对选取的素材进行解构及重塑,赋予原文本以全新的语义。创作者选取的文本素材,并不局限于当下的热点事件,“脑白金”、“金坷垃”等风靡全国的广告、《三国演义》《家有儿女》等经典影视剧作、歌手周杰伦的音乐作品等都是被频繁征用的创作素材。从上述文本素材不难看出,国内的鬼畜视频题材在碎片化、多样化的特点之外,本土化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而本土化的经典素材选取,勾起了网络文化主要消费群体——青年一代的文化怀旧情结,唤醒了他们的媒介记忆,从而进一步提高“鬼畜”文化风格的认同度和接受度[4]。此外,通过抽取部分元素进行二次创作的生产手段,鬼畜作品完成了对经典文本的颠覆,体现了其反叛与非官方的特质,满足了受众灵感宣泄、权威颠覆、互动娱乐等多元杂糅的审美需求[5],故而受到期望彰显自身主体地位、渴望逃避社会规训的青少年群体的热烈追捧。

二、鬼畜文化传播实践的主要困境

自B站投稿视频《我的洗发液》风靡网络以来,以二次创作为主要表达形式的鬼畜视频已呈现出“破圈”的趋势,“鬼畜”作为一种新兴网络亚文化风格,也逐渐为非二次元文化圈层所熟知。鬼畜文化不再仅是小众群体的“狂欢”,随着主流媒体的“下潜”、青年亚文化群体的“靠拢”,鬼畜视频的生产方式及风格特点也时常出现在主流新闻媒体制作的网络短视频之中。然而,在看似繁荣兴盛的表象之下,对于原文本素材著作权及被“恶搞”主人公人格权的侵犯、与主流文化的联结和融合以及发展延续性等问题日益凸显,上述问题是当前鬼畜文化进行传播实践时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鬼畜视频的侵权问题

就法律层面而言,对于原作著作权及出场人物人格权的侵犯是当前鬼畜视频在制作、传播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自“重混”(remix)这种文化创作形式出现以来,其中涉及的著作权问题便引起了有关业界和学界的广泛争论。现行法律制度并未对该类创作行为予以明确规范,对于其是否构成合理使用原作的问题仍然是模糊且具有争议的[6]。这一情况亦适用于鬼畜视频。作为一种“进化版”的“重混”视频类型,鬼畜视频难以证明其对选取素材的使用是合理、合法的。虽然B站等自媒体平台的绝大部分创作者并非以营利为目的制作鬼畜视频,但其通过二次创作获得用户的“投币”或“充电”(B站用户对UP主的打赏方式),取得了一定的热度和收益,这种沾取素材原作者智力成果利益的行为,并不属于对原作的合理使用范畴[7]。鬼畜文化的参与者所主张的创作自由,也曾遭到原作权利人对于侵犯自身著作权的控诉[8]。

除《亮剑》《三国演义》等经典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外,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人物也是频繁被“鬼畜”的对象。以B站为例,雷军、葛平、肖战等名人明星均为鬼畜区热门素材来源,被该站用户称为“鬼畜全明星”。虽然鬼畜作品中涉及的大多数公众人物并未做出直接回应,但仍有部分“被鬼畜”对象就侵犯名誉权、肖像权的问题提出控诉。例如偶像歌手蔡徐坤曾向B站发送律师函,称该网站存在大量具有诽谤性和侮辱性、侵害其名誉权和肖像权的视频内容,并要求B站予以整治。这一事件的发生并未阻挡鬼畜文化爱好者的“狂欢”之路,有关蔡徐坤等公众人物的鬼畜视频至今依然热度不减。但鬼畜视频创作中对于真实人物名誉权、肖像权等人格权的侵犯问题也成为今后鬼畜文化生产传播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鬼畜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联结问题

无论是芝加哥、伯明翰学派时期强调阶级、代际等社会因素、带有强烈反叛及抵抗色彩的“越轨文化”,还是如今抵抗意识弱化、娱乐风格突出的网络亚文化,建立身份认同、寻求自我价值都是青年群体参与亚文化实践的重要动机。青年亚文化社群在小众文化圈层“自娱自乐”的同时,也渴望获得来自社会大众的理解及主流文化的认同[9]。一种小众文化若想葆有活力、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的大众化和商业化是必由之路。而作为小众文化的各类亚文化在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对自身内容的改造是难以避免的。鬼畜文化也不例外。

鬼畜视频发展至今,其文本素材、创作手法、风格类型日益丰富多元。但这也暴露出鬼畜文化现今的尴尬境地:题材和内容具有一定深度和积极价值导向的作品得到了主流大众的认可,进而开始被商业化[10];而另一些含有色情低俗内容的鬼畜视频则难以被主流文化所接受,阻碍了鬼畜文化向大众化迈进的道路。后者作为一种绝对小众的兴趣圈层,在B站等亚文化社区中也拥有一定数量的拥趸。若不加以引导和整治,这一鬼畜视频类型可能发展为一种异化的文化形式,带来不良社会影响。

(三)鬼畜文化的发展延续性问题

2018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的通知》(新广电办发〔2018〕21号),其中对于歪曲、恶搞、丑化经典文艺作品的批评及禁止非法抓取、剪拼改编视听节目的条款,在众多自媒体平台及亚文化圈层中引发了广泛讨论。特别是以经典影视作品、网络原创视听节目为文本、以二次创作为生产手段的鬼畜视频,该文件的发布对于此类视频的生产与传播产生了一定影响。一时间,B站鬼畜区UP主“人人自危”,纷纷担心发布的作品遭到“下架”处理。由此也暴露出当前鬼畜文化实践所面临的另一现实问题:发展延续性问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互联网时代,亚文化的存在样态随着各种新型亚文化类型与群体的出现而不断发生流变,如此快速流变必然导致亚文化短命的特征, 大多作为另类的文化现象昙花一现[11]。例如作为新型网络亚文化现象的鬼畜视频,如果只局限于拼贴、剪辑出的洗脑与恶搞效果,无法发掘出具有实际意义的精神内核,那么这一亚文化形式的延续性便要打上问号了:当越来越多的观看者不再满足于简单、反复的视觉轰炸,鬼畜文化又将何去何从?这种“粗糙的生命力”是可以持续的吗[12]?这是今后鬼畜文化生产与传播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三、鬼畜文化传播实践困境的现实原因与提升路径

在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后,作为新型网络亚文化现象的鬼畜视频似乎走入了“死胡同”:侵权问题、与主流文化的联结问题、自身的发展延续性等问题逐渐显露。这些问题的背后,存在着社会环境与文化土壤、互联网时代亚文化及其社群的风格特征等多方面背景及现实因素。若想突破当前困境,鬼畜文化仍需拓展其精神内核,同时探索多元发展的可能性,进而推动圈层内部的迭代更新。

(一) 社会环境与文化土壤的不同:精神内核的拓展深化

无论是“泰迪男孩”、“朋克族”等二战后英国青年亚文化群体,还是全球化网络时代的粉丝、二次元等亚文化虚拟社群,任何一种亚文化现象的诞生与流行皆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及所根植的文化土壤息息相关。从属于“御宅族”、“二次元”文化圈层的鬼畜文化亦是如此。“御宅族”文化风潮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该族群的诞生和发展也催生出“二次元”这一文化概念,后者在日本御宅群体中应用广泛[13]。而鬼畜视频正是基于以ACG作品为中心的日本御宅文化所衍生的一种亚文化形式。

在经历了虚幻繁荣、纸醉金迷的泡沫经济时代及泡沫经济破裂后灰暗萧条的“就业冰河期”,日本青年世代的生活方式及思想状况都发生了极大转变。而这样的社会现状也影响着御宅文化及作为衍生品的鬼畜文化,在许多作品中可以瞥见日本青年一代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对未来的迷惘。在传入国内网络平台后,鬼畜视频在题材及文本素材选取等方面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势,这也帮助这种新兴网络视频类型取得了一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但社会环境和文化土壤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内鬼畜作品形式及内涵的衍变,部分创作局限于“恶搞”、“造梗”效果,缺乏深层次的思考,难以持续发展。

回顾鬼畜文化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国内的鬼畜创作经历了从早期的猎奇与无意义到如今具有一定“娱乐性批判”内涵的过程。对于圈层成员而言,鬼畜的精神内核在于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而所谓的戏谑与批判则是更多地服务于制造喜剧效果这一主要目的,作品本身是否具有深层内涵与现实意义并不是关注重点。作为舶来品的鬼畜文化若要突破当前困境,不能仅靠文本素材与生产手段的本土化,更要扎根国内文化土壤,联系社会现实,不断拓展、深化作品内涵与价值。就这点而言,现今B站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历史文化向或聚焦社会底层群体的人文关怀的新型鬼畜作品或许不失为一种值得鼓励的全新探索。

(二)当代青年亚文化风格与价值的转向:发展方向的多元探索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深入、文化符号消费兴盛、互联网文化蓬勃发展,青年亚文化社群突破了阶级、性别、代际、种族等传统文化界认同方式。当代青年亚文化也因此呈现出高度变异、复杂、多元的面貌。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下的青年亚文化不再像以往一样囿于某种鲜明风格,各类亚文化部落的成员游荡于多元的后现代“风格超市”[11],他们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及诉求表达也愈发多元化。包括鬼畜文化在内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并未公然地“抵抗”现实存在的成人文化形态, 更不愿意与父辈或权威文化发生正面的“冲突”[14]。抵抗精神和批判意识的弱化、娱乐消遣风格的突出使得鬼畜文化成为一种流于表面的“时尚”,若不能在生产手段及表现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就有可能被其它新兴网络青年亚文化取而代之。

当代青年亚文化风格的转向对各类小众文化圈层的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但也为主、亚文化间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契机与可能。青年亚文化阶级意识与抵抗意识的式微使群体成员得以逐渐摆脱“反社会”“危害性”的负面标签,主、亚文化间不再局限于二元对立关系,在疫情、维护国家统一等特定社会事件与语境下也在走向共情与融合。随着央视新闻等媒体机构入驻B站,一些主流媒体发布的短视频也曾借鉴鬼畜视频的创作手法,并引发热议。面对主流文化的“下潜”,鬼畜文化等青年亚文化社群应在保持圈层调性之余,适度“破圈”、主动靠拢,在与主流文化及不同文化“部落”的交流与碰撞中探索多元的发展方向。

(三)网络青年亚文化形式与社群的快速流变:圈层内部的代际更替

全球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拉近了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时空距离,促进了不同群体间的联系和交往。与此同时,消费主义的社会文化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各类亚文化通过持续吸收社会流行元素而不断变化,不同类型的亚文化社群快速流变,社群成员的身份具有即时性、流动性、多重性的特点。特别是青年人群,他们对于各种新型文化形式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游移性,某种亚文化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流变的文化符号,而非长期的文化身份[11]。相较于上世纪中后期流行的各类欧美青年亚文化现象,当代青年亚文化及所属群体具有快速流变的特质,这样的特质也使得鬼畜文化等网络青年亚文化可能面临频繁更替、迅速衰落乃至消亡的结局。

面对快速流变的亚文化样态,鬼畜文化不能仅靠放任自流式的“野蛮生长”,而应在创作素材、主题、内涵等方面对自身加以改造,进而推动圈层内部文化的代际更替,成为一种不断进化发展的亚文化风格,而非昙花一现式的另类文化现象。对于作为新兴网络亚文化现象的鬼畜文化而言,一定程度上走向大众化是其维持长久生命力的必经之路。而这就需要在创作时摒弃低俗、暴力等内容,规避侵权问题,深化作品内涵,向大众文化积极靠拢,以寻求社会主流群体的关注与认同。

四、结语

作为一种舶来品并迅速本土化的新型文化载体,鬼畜视频的传播发展也反映出近年来网络媒介及网络文化的发展变迁,是融入主流还是走向衰落?对于鬼畜视频而言,如何处理二次创作与原作的关系并避免侵权问题、能否创作出具有精神内核及现实意义的作品、能否发掘出除流量导向之外的其它价值导向以刺激生产手段及表现形式的不断创新,以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鬼畜文化的未来,而这些也是许多同为舶来品的网络青年亚文化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猜你喜欢
鬼畜亚文化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No.3 “鬼畜星探企划”开始征稿活动
看鬼畜入门指南
谁远谁近?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鬼畜输入法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