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成云风
师幼关系是幼儿在园学习和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幼儿园教育活动全过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有利于提高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质量,进而提升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效果。本文拟探讨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中师幼关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幼儿园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
师幼关系是指教师与幼儿通过交往、互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1]刘晶波认为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广义与狭义的师幼互动只是在年龄上有所区分。[2]叶子和庞丽娟则认为,师幼互动包含了幼儿和教师之间的不同性质、形态、程度上的交互与沟通。[3]刘晓东、卢乐珍认为师幼互动是指发生在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内部的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行为及过程。[4]综上所述,师幼关系具有交互性,教师与幼儿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满足幼儿主体发展的需要
教师作为幼儿在园阶段的重要他人,通过与幼儿交流互动的过程对幼儿产生影响,不同程度、表现的师幼关系会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幼儿园课程建设本身就是为促进幼儿发展服务的,课程资源开发作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要格外注重师幼关系,坚持正确的师幼关系取向。重视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师幼关系,可以让教师更加关注幼儿,回归以幼儿为本的教育初衷,进一步使得教师从幼儿需要视角开发幼儿园课程资源,做到真正地看到幼儿,满足幼儿主体发展的需求。
2.建构平等师幼关系的需要
师幼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只存在于教师和幼儿之间。成人世界与幼儿世界是独立且交融的,师幼关系要体现平等性,就需要教师读懂幼儿。在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中,教师要以幼儿为主,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贴合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进而有机整合各类有益资源,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3.促进课程资源开发的需要
课程资源开发需要经历准备、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在此过程中会涉及很多人员,他们共同构成了“角色丛”,教师和幼儿作为其中的关键角色尤为重要。[5]在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与幼儿建立平行的师幼关系模式,即教师的专业能力为课程资源开发保驾护航,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为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关键指标。关注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师幼关系其实就是为课程服务、为幼儿发展服务。
冯建军认为,幼儿主体性就是幼儿作为自身主体的内在规定性,是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属性。[6]师幼关系中教师往往凭借着知识和经验占据主体地位,很容易把幼儿看成没有思想、没有主意、没有自我的“小人”,从而导致倾斜的师幼关系模式,幼儿很难发挥主体性。在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往往把幼儿真实的需求放在课程资源开发之外。在这种高结构化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幼儿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实现从课程资源服务的对象向有意义的课程建构者的转变。
师幼互动的实质是一种双向的人际交流,这决定了师幼双方在互动中均应是平等对话的主体。[7]在实际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幼儿与教师往往是单向互动或是教师时常忽略幼儿的意见。一方面,幼儿话语权的丧失使幼儿缺乏与教师进行对话互动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教学计划和安排也会使得其视野关注不到幼儿的许多需求,只是一味地单方面输出。此外,据已有研究表明,双向师幼互动的缺失会导致师幼交往中充斥着负向情感,消磨幼儿的互动热情,导致幼儿成为“思想上的哑巴”,教师成为“无感情的教书匠”,难以开发出对幼儿真正有益的课程资源。
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幼儿与教师关系的不平等问题也是存在的。教师往往基于自身的认知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幼儿选择看似符合其身心发展的课程资源,却有可能忽略了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导致课程资源难以真正转化成幼儿内在的学习动力。如何实现“我觉得”向“你觉得”之间的转变仍是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中影响师幼关系的关键一步。
主体间性,又称交互主体性,是更高层次的主体性。主体间性是在主体与主体的交往中形成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内在属性。[8]主体间性实现了“主体与客体”向“主体与主体”的转变。师幼关系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
幼儿园课程资源中师幼关系的恶化多数是教师对幼儿主体性的漠视导致的,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从师幼主体间性视角出发去关注幼儿、关心幼儿,只有教师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才能从源头根除师幼关系不平等的现状。对于幼儿来说,好奇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对于有趣新奇的事物总是有所期待,如好玩的玩具、好看的绘本作品、周围生活的环境等。幼儿的期待与其兴趣需求是紧密相关的,他们总是基于兴趣需求来解读和建构相关课程资源,并将资源意义化。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才能最大化实现课程资源的价值。例如,教师发现很多孩子对博物馆之旅印象深刻,对博物馆的话题也很感兴趣。联想到当地极为丰富的博物馆资源,教师便与幼儿讨论哪些资源可以帮助其学习,和幼儿共同确定最适宜的课程资源。由此,幼儿成为了课程资源有意义的建构者。因此,教师应着力于转变观念,了解幼儿兴趣发展的普遍规律,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资源,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探索欲,从主体间性出发考虑和理性满足幼儿的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师幼关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从儿童视角出发,考虑到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积极回应幼儿的互动,进而实现主体之间的“互识”以及更高层次的“共识”。一方面,教师应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师幼互动环境,并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幼儿多互动,从而为自己选取有意义的课程资源提供“儿童视角的意见”。此外,教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认知对课程资源进行选择和升华,如此幼儿才能在后续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自我构建。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幼儿的互动有积极的回应,包括言语回应和非言语回应。非言语回应多是以肢体动作、眼神交流为主。在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可幼儿的意见,引导幼儿从对话中学会反思和总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只有师幼互动由“单向”变为“双向”,才能更好地提高主体间的交互水平。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一书中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幼儿的倾听者、伙伴和向导。倾听意味着就有对话,对话维持着师幼互动,平等的对话促进师幼互动、师幼关系。教师需要尊重幼儿的话语权,学做幼儿的倾听者。马丁·布贝尔认为“我与你”关系的特点是发自两个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联系,它需要的是热情、理解与互通,这种关系真诚地表现了两个具有主体性的人的关系。[9]师幼平等对话承认了对话双方是“我和你”的关系,不是灌输和接受的关系,强调“我”与“你”之间地位平等、互相理解,是基于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幼关系和师幼互动。在师幼双方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教师才能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开发能够促进其发展的课程资源。例如,教师在为幼儿讲述绘本故事《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时,了解到幼儿对农村生活有强烈的兴趣,于是和幼儿一起共创出“农家生活体验课程”。可见,在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忽略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无疑是将课程资源强迫施加给幼儿,违背了“儿童中心”的理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沟通的方式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和需求,多问幼儿“你觉得”,在“你觉得”的基础上去进行“我觉得”,为幼儿选取适宜的课程资源,提高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质量。
总之,教师和幼儿是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相互交往互动的重要主体,他们通过交流互动,达成互识、互通、互依、互补、互惠以及互相激发,共同更好地促进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