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间手工技艺的生态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3-04-22 08:49唐勇谭晓云张敬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29期
关键词:手工技艺湖南

唐勇,谭晓云,张敬业

(湖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文化生态学的观点认为:“人类是一定环境中总生命网的一部分。如果在这个总生命网中引进超有机体的文化因素,那么在生物层之上就建立起了一个文化层。这两个层次之间交互影响、交互作用,在生态上有一种共存关系。”[1]“生态因子”又叫“生态因素”,在《中国百科大辞典》中的定义为“对生物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子常直接作用于个体和群体,主要影响个体生存和繁殖、种群分布和数量、群落结构和功能等”[2]。人与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关系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一些改变,这些改变正是由这些因素之间的变量关系及相互作用而导致,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生态链系统,特别是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追求的当下,生态链系统中的各个因素会遭到破坏,甚至会破坏整个生态链系统。

手工技艺是指民间手艺人纯手工或者利用一定器具制作出的集实用性、创造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产品的统称。湖南自古以来是中国民间手工技艺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片土地孕育了众多富有创意的手工技艺,如陶瓷、刺绣、剪纸、编竹、木雕、建筑营造、农具制作等[3]。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同追求的背景下,湖南民间手工技艺的生态化传承与发展面临重要的机遇和挑战,但生态链之中的各要素也受到了各种冲击。所以在当下社会环境条件下,如何修复生态链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兼顾的角度去构建湖南民间手工技艺的生态化传承与发展路径尤为重要。

1 湖南民间手工技艺文化生态系统构成要素

湖南民间手工技艺不仅为湖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也在当今世界保持了其独特的地位和魅力。通过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湖南人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给了后代,同时也为全球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和推广做出了贡献。其文化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分析如下。

1.1 物态要素

地域文化的认同。岳阳的剪纸艺术、邵阳的蜡染、湘西和常德的民间木雕等,湖南的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民间手工技艺,这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如洞口木雕作品主要用于建筑装饰,包括民居、宫殿、祠堂、寺庙、桥梁、牌楼、戏楼的厅堂、梁柱、门窗等,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床、柜、箱、案、几、屏、轿、酒具、烟具、茶具、文房清供、案头陈设等家具雕饰。此外,还雕刻神佛造像,包括祭祀神龛、供桌摆设,以及各种神、佛、鬼、傩的造像。洞口木雕作品种类丰富,内容丰富多彩,技法别致,独具一格。这种多样性丰富了湖南的文化景观,也帮助当地社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身份认同。这些地域文化通过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湖南文化,还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联系。

1.2 行为要素

生活方式的回归。湖南的传统手工技艺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些技艺往往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家居装饰、服饰、饮食等技艺。土家族竹雕的起源与当地竹子资源的丰富有关。土家族地区盛产南竹,竹子在土家族地区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古代土家人就用竹子制作猎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竹子在建筑、工具、生活器皿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雕书篮、笔筒等。通过手工制作这些物品,表达了人们对简单、朴素生活的追求,这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消费主张形成了鲜明对比。湖南的传统手工技艺因此成为一种反思现代生活的方式,教导人们珍惜传统、追求平衡,并在生活中体现了文化的深度。

传统技艺的延续。湖南的传统手工技艺代代相传,这不仅是一种技术传承,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一方面,手工技艺保持了湖南独有的文化特点,将古老的艺术传统传递给了后代;另一方面,传统技艺延续着当地人民的职业传统,为他们提供了谋生的途径。

1.3 精神要素

文化符号的传递。湖南的传统手工技艺常常融入丰富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包括了对当地历史、宗教、神话传说及自然景观的表达。湖南地区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孕育了灿烂的湖湘文化。湖南民间手工技艺如民间木雕受到楚文化的深刻影响,传承了楚文化的文化内涵,表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同时,宗教文化、巫傩文化等也影响了湖南木雕的发展,使其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湖南木雕受到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影响,一些湖南木雕作品的图案和造型与楚文化时期的艺术手法相似,如夔龙纹和博古纹。湖南地区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南岳衡山以宗教特点(儒、佛、道三教并存)而闻名,宗教文化融入了湖南木雕的内容和题材中,并在宗教建筑和神龛上得到体现。巫傩文化是湖南湘西地区的重要文化,与湖南民间木雕紧密相连。巫傩木雕记录了傩戏、傩愿和傩技等场面,体现着神秘的湖南湘西巫傩文化。另外,湘西木雕带有深厚的民族特色,反映了土家族人的信仰、追求和价值取向。土家族人崇敬天、地、神、龙,因此几乎所有的木雕建筑、家具都融入了这些元素[4]。

1.4 制度要素

传承体制的限制。制度要素则包括政治经济与文化制度等内容,就湖南传统社会而言,民众之间的相互竞争关系,使得民众将家族或个人的财富积累,尽量体现在外人所能见的地方,比如房屋住宅等,而房屋住宅的建造规模及精湛程度就取决于手工技艺的等级。因此手工雕刻技艺就在房屋等大型建筑上表现出来,以借此提高房屋主人的社会地位。此外,在手工技艺的传承上,地域文化要求特定的技艺传承方式,如隆回县滩头手工抄纸、耒阳市坛下乡铜锣传统制作技艺等,通常以“师带徒”“父传子”等特定的传统制度进行传承,这就限制了手工技艺的传承渠道。

1.5 经济要素

区域发展的显现。从经济发展水平与手工技艺之间的关系来看。手工技艺的诞生往往从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开始。人们在农业时代,从落后的生产方式中,在自然界寻找可以利用的资源,并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依靠人类个体的经验积累和个人想象力的拓展,依据物件材质和生活所需制造手工艺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民间艺人的手工制作、经济投入的增加,用料、工艺越发考究,工序越发繁复,使得手工产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审美。如花瑶挑花,其为纯手工制作,工序繁杂,图案精美,制作周期长。然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从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后,部分手工技艺产品制作被工业机器加工所取代。生产速度的加快,使得产品被大量迅速复制,但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手工技艺的发展。

2 湖南民间手工技艺生态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保护传承意识淡薄

首先,许多乡村民众对本地区民间手工技艺传承的重要性了解不够,往往将民间手工技艺作为普通的生活方式对待,甚至轻视乡村民间手工技艺,认为乡村民间手工技艺就是“土文化”,不值得学习和传承。其次,对本地区乡土文化了解不够,没能将民间手工技艺放在区域环境的大背景下来看待,忽视了民间手工技艺自身天然的艺术魅力,不懂得传承民间手工技艺就是传承本民族本地区的特色文化艺术。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中,存在着重物质、轻文化,重开发、轻保护的功利主义,导致许多民间手工技艺长期处于被忽视、被轻视的地位,或者受其他艺术形式影响,导致艺术形式趋同,而不能原汁原味地传承。

2.2 文化内涵研究深度有限

长期以来,民间手工技艺传承工作的重心是利用和开发,对作为乡村文化的代表性源头、引领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民间手工技艺的文化内涵研究投入相对不足,研究进度明显滞后,因此很难带动特色民间手工技艺的典型传承模式的建立。此外,乡村文化人才缺乏,县级以下从事文化工作的干部,相关专业技能人才较少,传统文化艺术知识薄弱,对艺术工作的热情有限,特别是进行民间手工技艺的深入调研、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缺乏专业知识则很容易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基层研究人员在进行民间手工技艺研究时,往往局限于小范围、小地域、个别民族地区,而忽略了民间手工技艺的流动性,不能从更广阔的视野进行研究,不能从大的地域和全民族的角度去探讨民间手工技艺的内涵、传承和发展等。

2.3 传承载体面临危机

一是传承空间消减。城市的扩张和部分新农村建设的变异,吞噬了部分乡村,再加许多原生村落消减,一些以村落为载体的特色民间手工技艺也随之湮灭。此外,一些民间手工技艺制作工具、传统物件和作品等缺乏妥善的管理和保存,因而逐渐被丢弃,民间手工技艺的展出场所逐渐被破坏,民间手工技艺正逐步失去传承空间。

二是传承人群缺乏。民间手工技艺本质是活态的,口传身授往往是其最主要的延续方式,传承人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分量。目前,民间手工技艺“艺人”大多在60 岁以上,这些老人是农耕时代的典型经历者,他们是民间手工技艺的原生态传承人,但改革开放后的大多数年轻人远离了乡村,农村空心化、空巢化、空壳化现象较为突出,导致民间手工技艺缺乏传承人。近些年,返乡年轻人逐渐增多,但年轻一代普遍缺乏继承本地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和兴趣,且因其不能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民间手工技艺传承内生动力不足[5]。

2.4 产业开发参差不齐

国际上对民间手工技艺等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始终持“保护和利用并重”的观点。对民间手工技艺的利用,是发挥其良性的文化作用和精神影响,并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再反哺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

近年来,湖南一些地方政府意识到了民间手工技艺的文化遗产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等领域开始进行民间手工技艺的产业开发,但总的来说产业开发参差不齐。首先,区域结构不合理。湖南中东部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旅游资源相对丰富,民间手工技艺的开发规模就较大,且布局相对合理。但在湖南中西部地区,其开发速度远不及省内其他地区。其次,产业结构不合理。重视产业经济利益,轻视特色民间手工技艺的保护。往往在产业上为迎合观众,随意改变民间手工技艺的原生态风貌,极大伤害了民间手工技艺的本体,使得部分民间手工技艺失去了原本的特色,甚至面目全非或者名存实亡。再次,产品结构不合理。民间手工技艺的产业化存在内容雷同、缺乏创新等问题,难以满足消费者对多样化、优质化、个性化的需求。

2.5 传承体制亟待完善

首先,投入机制不健全。民间手工技艺传承需要政府主导,形成良好的环境,建立保护传承长效机制。政府的经济投入,能直接支持民间手工技艺活动的开展,刺激和鼓励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让农民尝到甜头,前有奔头。除了政府资金补贴,乡村民间手工技艺更需要政府投入较大的精力,通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去宣传,并引导广大群众去欣赏和了解民间手工技艺。

其次,是保障机制不健全。特色民间手工技艺往往是村民自发组织,人员流动性强,组织较为涣散,村民的行为受经济利益驱使,从以前的主动实施变成了被动驱使。组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特色民间手工技艺保护传承的态度,村民往往没能在民间手工技艺组织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缺乏一定的保障和制约。

3 湖南民间手工技艺的文化生态链修复与实践路径

3.1 在精神要素上,更新观念,深入挖掘湖南民间手工技艺传承的内涵

提高对湖南民间手工技艺的科学认识。湖南的民间手工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需要对这一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认知。这包括对其历史、演变、地域特点及文化内涵的深入研究。通过学术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传统文化,为其传承提供理论支持。以湖南的剪纸艺术为例,这项技艺拥有数百年的传承历史,反映出湖南人民的审美情感和生活智慧。了解其历史和演变,有助于明晰传承脉络。其次,树立湖南民间手工技艺活态保护的理念。湖南的传统手工技艺需要一个活态保护的理念,而不是简单保护与冷冻保存。活态保护意味着与时俱进、积极发展,使这些技艺与当代生活相融合。保护者需要积极倡导文化活化,推动年轻一代参与传承,扶持手工艺者,将技艺融入当地社区和教育体系。例如: 湖南陶瓷工艺家积极创新传统陶瓷工艺,开发出新颖的陶瓷产品,满足现代市场需求,同时保留传统陶瓷的本质。最后,挖掘湖南民间手工技艺的本质内涵。湖南的传统手工技艺不仅是技能,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湖南人民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及社会传承。为了深入挖掘这些内涵,可以通过采访传承者、记录口述历史、分析技艺中的象征元素等方式,揭示技艺的故事、社会意义及民间智慧。

3.2 在行为要素上,筑牢根基,着力建设湖南民间手工技艺传承发展队伍

多措施扩展传承人队伍。建立并完善湖南民间手工技艺传承人制度和传承人才抢救机制,将湖南民间手工技艺纳入相关部门管理,加强考核,提高传承队伍整体素质,保证民间手工技艺的活态传承。提高传承人的生活水平、社会地位及社会认同感;明确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加入和退出制度;注重传承人的进修深造和学习交流,提高时代适应能力。代表性传承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认同感需不断提升,不断意识到日常实践也是政治话语的一部分,其政治认同得到激发,从而有效促进了文化遗产传承和建构的公共化[6],让民间手工技艺永葆活力和活性。

多角度壮大参与队伍。扩大民间手工技艺的参与队伍,充分利用“新乡贤”和“返乡”民众这支队伍,积极引导他们增加对民间手工技艺的关注,激发其对手工技艺传承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要调动村民的主观创造性,让广大乡村民众能够真正地从自身的立场与兴趣出发,成为本地特色民间手工技艺的拥有者、参与者、传承者、创造者、经营者,并通过他们对民间手艺的根脉继承、习惯延续、爱好保持、广泛参与和利益共享,唤醒文化自觉,确立文化自信,追求文化自强,借以彰显乡土文化价值观,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

多途径增强后备力量。充分发挥师承、祖传、自学、学校教育、政府培育等各种教育途经的作用,切实从多渠道增强后备力量,特别是将民间手工技艺与基础教育、乡土教育课程结合起来,让乡村青少年能在课堂中接触和学习本地的民间手工技艺,成为潜在的传承人。建立民间手工技艺后备人才推荐制度,聚拢吸收社会分散人才,吸收传承人队伍之外的行家里手,培养一大批热爱民间手工技艺、具有奉献精神的后备力量。

3.3 在物态要素上,完善渠道,着力建设湖南民间手工技艺传承发展的载体

注重空间载体。建设一批湖南民间手工技艺传习基地(传习所)、展示馆等,进一步整合资源,采取共建、共用、共享的方式,改造和新建乡村文化场所,为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民间手工技艺制作展示等活动提供基本的阵地,同时努力将这些文化场所打造成湖南民间手工技艺传承的象征。

注重物质载体。湖南民间手工技艺制作中所使用的材质、器物、工具等无疑是其特色亮点的重要部分。虽然手工技艺在历史上与艺术之间分分合合[7],促使离合的社会矛盾是复杂的,包括人本身在某一历史阶段的自觉性而导致纯艺术的出现[8]。但这些物料往往都是由农民自己手工采伐的,朴实而精细,富含农耕内容、节庆文化、审美情趣,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是代代相传的宝贵遗产。现阶段,注重这些物质载体的修复、保存、制作,能够让民间手工技艺散发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继承这些传统文化,让沉淀的乡村文化再现光彩。

注重平台载体。以优秀、优质的民俗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展示、竞赛活动作为载体,搭建平台,充分展示民间手工技艺,并将优秀民俗内容与民间手工技艺作品展示相结合,在文化上共同传承,在发展中凝聚和互相认同。要充分利用节庆和农闲时间,组织村民开展生动活泼、格调健康的展示、比赛等系列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注重传播载体。首先,对当地已知的民间手工技艺追根溯源,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完善,形成文字性资料,整理成文化札记或书籍,方便后人了解学习民间手工技艺,并能补充和拓展,续写湖南民间手工技艺精彩纷呈的地方文化艺术。其次,要充分利用媒体及互联网,推进民间手工技艺的视频记录,特别是乡村濒危民间手工技艺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要完整、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下来,建立档案;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让“拜师学艺”不再千里迢迢,而是近在咫尺,让湖南民间手工技艺走入大众视野。

3.4 在制度要素上,营造环境,合力探索湖南民间手工技艺传承发展的体制

民间手工技艺是乡村振兴的突破口。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合力探索,为湖南民间手工技艺传承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从而推动湖南民间手工技艺传承体制的建立,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目标。

一是要普查并建立传承名录,了解和掌握各地民间手工技艺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并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民间手工技艺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

二是要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设置合理有效的湖南民间手工技艺传承专项资金,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省、市可在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中设置一定比例的资金或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湖南民间手工技艺传承,重点放在湖南民间手工技艺的制作、展示及传承设施建设、文化产品采购、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产业开发的扶持,确保项目建设和活动开展有基本、稳定的财力保障。

三是要注重手工技艺传承的教育。举办乡村民间手工技艺研习班,让乡村年轻人定时定点学习,也可以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乡村年轻人跟随传承人进行学习与实践。在村级小学开设民间手工技艺学习课程,让小学生从小学会本地特色手工技艺,接受本地乡土文化。在相关的高校开设选修课程,供感兴趣的学生选修学习,可以特聘一批本地手工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担任专业导师,特别是在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可以尝试将本地民间手工技艺融入教学内容,以教育为载体让手工技艺走出乡村,让更多人感受到各地手工技艺文化的魅力。

3.5 在经济要素上,稳步发展,做大做强湖南民间手工技艺系列产业

民间手工技艺的产业化与传统传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因此在进行产业化的同时要做到平衡矛盾,民间手工技艺产业化赋予传承人自我造血的能力,产业化产生社会效益,才能促进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鼓励和扶持在湖南民间手工技艺资源富集、交通相对便利,特别是靠近相关旅游景区的村落,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信息服务,鼓励当地农民大力发展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的文化产业。以此实现农民不离土离乡,就能就近从事文化产业,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发展民间手工技艺相关产业,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文章。

其一,发展“民间手工技艺+旅游”。将手工技艺与民宿、研学等相结合,开发旅游产业。民宿伴随旅游经济异军突起,研学旅游是继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后的一种全新的文化旅游方式,民间手工技艺与民宿、研学的结合,既增强了入住旅客的文化体验也为民间手工技艺传承开辟了活化路径。

其二,发展“民间手工技艺+文创”。作为一种典型的“形象生产的行业”,旅游业透过“符号”建构游客凝视的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9]。民间手工技艺中的各种典型的场景、道具、制作工具、作品、标志性场所等,都可以通过文创的方式以艺术“符号”的方式再传播,将民间手工技艺的“过时”“土气”转变为“流行”“时髦”。

其三,发展“民间手工技艺+互联网”。媒介带来的信息充满着人们生活的空间,并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生活环境[10]。以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为代表的自媒体,深刻改变了人们作为社会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建构,更为自主、灵活的记录与传播方式日益被民众接受且开始盛行。湖南民间手工技艺可以通过融媒体进行行之有效的多维度传播,这不仅有利于民间手工技艺的保护,更利于深入挖掘民间手工技艺资源,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4 结束语

湖南民间手工技艺,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门文化,一门智慧,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湖南人民智慧的结晶。只有通过提高对其科学认识,深入挖掘其本质内涵,树立活态保护理念,注重文化生态链的修复与实践探索,方可实现其传承与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手工技艺湖南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做手工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手工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