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研究部,上海 200025)
何承天出身名门,生性聪慧。其母徐氏是东晋大学问家徐广的姐姐,因此,他虽然五岁丧父,但从小仍受到了良好教育,学识广博,经史百家,无不通习。而立之年,何承天投靠大司马恒温之子南蛮校尉桓伟,任参军等职。隆安三年,权臣桓玄举兵讨伐殷仲堪、杨佺期,因恐祸乱不息,何承天解职返回益阳。东晋末年他曾相继出任浏阳县令、太学博士。南朝宋时,谢晦镇守江陵,拜请何承天为南蛮长史。其后谢晦晋升为卫将军,何承天就转任为咨议参军,兼做记室。后入朝任尚书左垂。元嘉十六年(439 年),他被任命为著作佐郎,编撰国史。元嘉二十四年(447 年),宋文帝密令何承天出任吏部尚书,但因何承天将消息外泄,继而被免官,病死家中[1]。何承天留世大量著作,其中文集三十二卷,著《分明士制》《孝经注》《历术》《验日食法》《漏刻经》《陆机连珠注》等多部著作,惜多已不传世。何承天著述颇丰,成果较广,其学术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在两晋南北朝思想史上居一席之地。对于何承天著述思想的研究,近年来学术成果颇丰。目前,学术界对于何承天思想领域的研究,既有基于传统某一领域的学理性探讨,如姜剑云、孙耀庆《论何承天之反佛思想》[2],赵莹莹《何承天诗歌创作对乐府诗歌文人化的推进》[3],唐家洲、高新满《何承天的“有”“无”论——何承天哲学思想探微》[4],陈金风《何承天军事思想论析——以〈安边论〉为中心》[5]等;又有基于其生平的宏观考察,如孙耀庆《何承天三考》[6],杨恩玉《南朝科学家何承天的生卒年考辨》[7],徐君《再评南朝天文学家何承天》[8]等。而关于何承天的思想脉络,众说纷纭,既有传统反佛角度的探讨,也有对其政治主张的剖析。所谓“思想”,《辞海》的定义为思维活动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具有反作用[9]。何承天著述思想的形成与个人经历有关,也与时代环境密不可分。
本文试就何承天传世著述、文献中的思想特征进行梳理,探讨其思想的形成脉络及影响力。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被用来模拟天空运行的情况,了解日月五星在天空中的次序,综理不同地区的情况而告知人们季节的变化。故而才智超群的古人模拟天空中辰极的情况制作了浑天仪,推算天体运行的规律。起先少吴氏时出现过凤鸟的祥瑞,故用乌来作为官的名称,就有凤乌氏管理历法。而后王朝演变,都是顺应时代的气数,与上天的规律符合。汉代北平侯张苍通过对律历的考察,认为《颛顼历》与实际天象差异最小,该历使用到汉武帝元封七年被《太初历》取代。《太初历》以一回归年为一年,一朔望月为一月,将一日分为八十一分,故又称“八十一分律历”。东汉元和年间改用《四分历》,其变革有尚古之初衷,从传统中找寻佐证,为颁行新历扫除障碍。史载:“今改行《四分》,以遵尧顺孔,奉天之文,同心敬授,倘获咸熙。”[10]
其后《景初历》与其相似,虽皆比《太初历》精密,但仍有偏差。
及至南朝宋年间,何承天对六家历法进行了校订,他发现虽然六历的历元不同,章的划分也有差异,但用到当时其差异有的达三天,有的达两天多。考证其年代,很多都是战国和秦代时的人编制的,向上推算不能与《春秋》相验证,向下又不能与汉、魏时相符,虽然借用了某些帝王的名号来称呼,这只能迷惑当代的人们而已。他说:
“夫圆极常动,七曜运行,离合去来,虽有定势,以新故相涉,自然有毫末之差,连日累岁,积微成著。是以《虞书》著钦若之典,《周易》明治历之训,言当顺天以求合,非为合以验天也。汉代杂候清台,以昏明中星,课日所在,虽不可见,月盈则蚀,必当其冲,以月推日,则躔次可知焉。舍易而不为,役心于难事,此臣所不解也。”
各代历法家在制定历法时常常因循时世,或另辟蹊径,脱离传统,致使历法计算繁杂。舍弃容易的方法不用,而偏在充满困难的事情上伤脑筋,这让何承天十分不能理解。南北朝以前,由于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整日数,历月常有大月和小月之分,通过大月和小月的适当搭配和安排,使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为使推算更为精确,何承天在历法修改时对此进行优化,他说:
“是故臣更建《元嘉历》,以六百八为一纪,半之为度法,七十五为室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雨水为气初,以诸法闰余一之岁为章首。冬至从上三日五时。日之所在,移旧四度。又月有迟疾,合朔月蚀,不在朔望,亦非历意也。故元嘉皆以盈缩定其小余,以正朔望之日。”
即将建寅的月份作为岁首,雨水为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的,这样冬至日比原来提前了三天五个时辰,冬至时太阳位置也移动了四度。《元嘉历》均根据月亮运动的盈缩定其小余,使朔望与实际情况符合。对于何承天的陈奏,宋文帝认为与众不同而有根据,便将其交给学者详细讨论并最终实行。《元嘉历》是何承天几十年如一日思考与观测的成果,体现了他先进的科学素养,他自言:
“臣授性顽惰,少所关解。自昔幼年,颇好历数,耽情注意,迄于白首。臣亡舅故秘书监徐广,素善其事,有既往《七曜历》,每记其得失。自太和至泰元之末,四十许年。臣因比岁考校,至今又四十载。故其疏密差会,皆可知也。”[11]
在《元嘉历》中,何承天创近距取元,在推算五星时各设不同的历元,简化了计算。他重新测算了旧历所定的冬至时刻和冬至日所在位置,并提出通过确定太阳和月亮的实际位置及关系来推算合朔时刻的方法,在事实上创用了定朔算法,降低了误差。《元嘉历》大大提高了天文数据的精确度,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法资料,是何承天科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南朝宋在东晋末期的乱世中兴起,刘裕在与孙恩、桓玄、刘毅等势力的斗争中胜出并统一了中国南方,同时也收复了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因宋武帝刘裕出身贫寒,他了解百姓疾苦。所以他即位后大力推行改革,重用寒门执政,集权中央,整顿吏治,以策试之法选拔官吏,来弥补九品中正制的缺陷。废除苛捐杂税,轻徭薄赋,抑制豪强兼并,还地于民。推行实施土断,精简侨州郡县,缓和社会矛盾,大力发展生产,改善政治和社会状况。刘裕死后,宋文帝刘义隆延续了宋武帝的惠民政策,与民休息,促进社会生产、经济文化一片繁荣,史称“元嘉之治”。然而文帝不满足于偏安,一直谋划收复北方故地。在此情形下,何承天在他的奏疏《安边论》中提出了对北魏拓跋氏政权更为清晰的认识,他根据当时江左与北魏的力量对比,详细提出了双边斗争的战略思想和具体对策。《安边论》开篇即讲:
“自晋丧中原,戎狄侵扰,百馀年间,未暇以北虏为念。大宋启阼,两翟灵武,而怀德畏威,用自款纳。陛下临御以来,羁縻遵养,十馀年中,贡译不绝。去岁三王出镇,思振远图,兽心易骇,遂生猜惧,背违信约,深构携隙。贪祸恣毒,无因自反,恐烽燧之警,必自此始。”
对于南朝与北朝的实力对比,何承天有清醒的认识,他提醒文帝北方已今非昔比,人心已定且有山河之险,易守难攻,不可急于挑起事端。南方才趋稳定,有欣欣向荣之势,理应韬光养晦,不可劳民伤财,自损元气。他认为与魏国的斗争,“和亲”与“远征”皆不可为。在敌我双方力量相对平衡的形势下,进行无谓的战端,没有什么实际利益。而至于“和亲”,他的思考更为深刻。如果和亲能换来和平,未尝不可,但对于两个国家而言,兴边固边是基础,如果边疆缺乏稳定屏障,则“和亲”亦难触实质。何承天说:
“汉世言备匈奴之策,不过二科,武夫尽征伐之谋,儒生讲和亲之约,课其所言,互有远志。加塞漠之外,胡敌掣肘,必未能摧锋引日,规自开张。当由往年冀土之民,附化者众,二州临境,三王出藩,经略既张,宏图将举,士女延望,华、夷慕义。故昧於小利,且自矜侈,外示馀力,内坚伪众。今若务存遵养,许其自新,虽未可羁致北阙,犹足镇静边境。然和亲事重,当尽庙算,诚非愚短,所能究言。若追踪卫、霍瀚海之志,时事不等,致功亦殊。寇虽习战来久,又全据燕、赵,跨带秦魏,山河之险,终古如一。”
何承天认为,要安定边境不能只依靠军队,也要发动民众,要利用边境之民进行“安边”。他同时建议宋文帝加强边境线上的防御布局和城防建设,增修防御工事,充分利用城池,提升战斗力。迁边境居民入内地,以远离北魏军队的侵扰和掠夺,坚壁清野。他还提出,军民要互相配合,建立联防机制,共同抵御外虏入侵,所持武器统一分配并登记在册,以保军械充足。他感言:
“臣闻军国异容,施於封畿之内;兵农并修,在於疆场之表。攻守之宜,皆因其习,任其怯勇。山陵川陆之形,寒暑温凉之气,各由本性,易则害生。是故戍申作刺,怨其及瓜,今若以荆、吴锐师远屯清济,功费既重,詹怨亦深。以臣料之,未若即用彼众之易也。”[12]
何承天的军事思想与他的军旅生涯密不可分,他曾为谢晦的咨议参军,又做过到彦之的右军录事,是以他能准确把握刘宋的军国实情并形成自己的军事战略思维。遗憾的是,宋文帝并没有理会他的主张,一味志北,几次北伐失败后耗尽了宋的国力。
铙歌是军中乐歌,相传为黄帝、岐伯所作。汉乐府中有中铙歌十八曲,皆属鼓吹曲,马上奏之,用以激励士气,也常常在皇帝出巡、宴享功臣和奏凯班师时吹奏。何承天所创作的15 首《鼓吹铙歌》,载于《宋书·乐志四》,后又被郭茂倩《乐府诗集》所收录,是研究六朝社会、政治生态的重要文献。
何承天曾为南蛮校尉桓伟的参军,后殷仲堪、桓玄举兵谋反,承天卸职自保,后追随刘裕,入朝就职。对于政局的瞬息万变,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在《雍离篇》中他写道:
“雍士多离民,荆民怀怨情。二凶不量德,构难称其兵。
王人衔朝命,正辞纠不庭。上宰宣九伐,万里举长旌。
楼船掩江濆,驷介飞重英。归德戒后夫,贾勇尚先鸣。
逆徒既不济,愚智亦相倾。霜锋未及染,鄢郢忽已清。
西川无潜鳞,北渚有奔鲸。凌威致天府,一战夷三城。
江汉被美化,宇宙歌太平。惟我东郡民,曾是深推诚。”
笔墨之间,流露出对刘裕平定雍州刺史鲁宗之和荆州刺史司马休叛乱的赞美和歌颂。何承天在追随刘裕之前,曾经三次辞职,每每避祸求保,进退自如,表明了他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然而这种政治取向并非完全出自本能,在王朝鼎革之际,何承天亦有对旧朝的追思。《将进酒篇》即如此:
将进酒,庆三朝。备繁礼,荐嘉肴。荣枯换,霜雾交。缓春带,命朋僚。
车等旗,马齐镳。怀温克,乐林濠。士失志,愠情劳。思旨酒,寄游遨。
败德人,甘醇醪。耽长夜,或淫妖。兴屡舞,厉哇谣。形傞傞,声号呶。
首既濡,赤亦荒。性命夭,国家亡。嗟后生,节酣觞。匪酒辜,孰为殃。
何承天感慨晋帝沉溺酒色、听信谗言,致使国家败亡,但他出于传统的忠君思想,依然对此感到怅惋。何承天三次入仕,又三次主动请辞,在投靠刘裕之前不免有内心的凄楚与彷徨,充满壮志未酬的无奈与感伤。《芳树篇》这样描述:
芳树生北庭,丰隆正徘徊。翠颖陵冬秀,红葩迎春开。
佳人闲幽室,惠心婉以谐。兰房掩绮幌,绿草被长阶。
日夕游云际,归禽命同栖。皓月盈素景,凉风拂中闺。
哀弦理虚堂,要妙清且凄。啸歌流激楚,伤此硕人怀。
梁尘集丹帷,微飙扬罗袿。岂怨嘉时暮,徒惜良愿乖。
全篇用芳树和佳人的美好衬托自己内心怀才不遇的心情,芳树虽好,心却难安。岂怨嘉时暮,徒惜良愿乖,更是直抒胸臆。何承天五岁丧父,慈母辛苦供养,成人后一心致仕,却几经曲折。对于自己的进退维谷,他在《雉子游原泽篇》中写道:
雉子游原泽,幼怀耿介心。饮啄虽勤苦,不愿栖园林。
古有避世士,抗志青霄岑。浩然寄卜肆,挥棹通川阴。
逍遥风尘外,散发抚鸣琴。卿相非的眄,何况于千金。
功名岂不美,宠辱亦相寻。冰炭结六府,忧虞缠胸襟。
当世须大度,量己不克任。三复泉流诫,自惊良已深。[13]
何承天的15 首《鼓吹铙歌》都融入了特定历史事件中一个士人的价值取向与政治情感。在战争的频仍与社会的动荡中,他用铙歌的形式抒发自己的胸臆和情怀。何承天的歌,像重重的鼓棒,敲在中国的文化之钟上,古音回响,不绝于耳。
过往,对何承天的研究,往往将其放在某一特定领域之中。若以天文学家的身份视之,则定要考察其历法思想,而谈论他的政治主张和军事思想时又常常忽略他对佛教过盛的深深思考。今日的科研工作实在难以将多领域的研读放置在一起,术业有专攻,苛求全面则解读易产生偏差。但是,在何承天那个年代,他却已经体现出多层次的丰富人格,天文历法的改革者、安边定国的理论家、丰富乐理的音乐人,更不论其高超的琴艺和棋技等。
文化是多元一体的,论历史上的某一个人也是如此。通过文献学的考证,便能层层剖析研究对象的多层身份。我们要用总体的眼光来解读文献,同时要从社会、历史、情感、生活等多维度来考察文献与主体对象的关系,才能避免人物形象的保守化和片面化。从何承天著述来看,他的思想所包含的层次绝不仅以上所述,对他思想的评价有待于更多史料和文献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