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贯穿外语类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2023-04-20 03:56张春辉包月英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外语类外语课程

张春辉 包月英

(河北工程大学文法学院1,河北工程大学园林与生态工程学院2,河北 邯郸 056038)

引言

现今,文化自信引领教育发展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文化自信贯穿外语类课程教学实践亦是围绕文化自信教育发展推进外语类课程的教学实践创新。我国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经济建设、政治生态等发展优势,能在外语类课程教学方面得到充分体现,为新时代外语类课程教学实践的多元化、系统化与科学化开展夯实基础。

一、文化自信贯穿外语类课程教学实践的意义

首先,随着全球信息的迅速流动,学生对国外文化及思想内容的接触已经变得更为频繁与广泛。将文化自信贯穿于外语类课程教学实践中,可以提高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分辨能力。通过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学习思想,高校可以重新点燃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热情。这种教育理念还能够解决学生崇洋媚外的思想问题,重新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1]。从而,在全球化浪潮下,构建更加多元、包容、自信的国际社会。从教育工作需求的角度来看,外语类课程教学需要学生具备更多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能够将外语知识内容灵活应用于不同领域。传统的外语教育模式通常以单向输出为主,使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局限于课堂学习。这限制了学生对外语的深刻理解与广泛应用。基于文化自信的外语类课程教学设计,能够从汉语与外语语言的对比及融合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获取外语知识的途径。通过深入研究外语与汉语的语言文化差异,以及突出汉语的语言文化特点,高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外语知识。将汉语语境与汉语文化作为教育的载体,有助于深化外语类课程的教学实践融合,实现外语类课程教学的高质量推进。这种创新教育方法有助于培养具备跨文化沟通与思维能力的学生,使学生在国际舞台上更具竞争力。最后,从教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这使得中国话语逐渐成为国际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文化自信贯穿于外语类课程教学实践,正是加强中国话语教育影响力与深化中国话语的教育融合的有力推动力量。这使得教师能够从国际化教育发展的视角出发,更好地围绕中国话语开展外语课程教学,使之与国际接轨。通过这一方法,教师能够满足新时代外语类课程教学发展的新需求,助力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更有声望地发言。另外,文化自信贯穿外语类课程教学实践,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更是优化外语课程教学体系、提升课程教学融合发展能力以及深化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动力。通过这一理念的引领,教师能够提升外语类课程教学的前瞻性,充分拓展其立德树人的功能,构建起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外语类课程育人培养的教育发展体系。这不仅是对外语教育的一次深刻反思,更是中国教育迈向国际舞台的坚实一步。

二、文化自信贯穿外语类课程教学的实践载体

(一)培养学生外语学习的批判思维

培养学生外语学习的批判思维,其根本任务在于破除部分学生受西方意识形态思维束缚,进而强化在中华民族汉语文化底蕴下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以《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为例,从中美两国历史发展的视角来进行内容比较。中国历史上,领导者常以百姓之福为己任,崇尚爱民如子、执政为民的思想,这些卓越的品德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2]。因此,为了人民的福祉,中华民族领导阶层长期秉持着崇高的文化思想,将人民的福祉置于至上,这一特质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3]。然而,对比之下,美国的历史发展则是一个充满血腥与残酷的屠杀史,原住民被屠杀,异族受虐,民众遭受严重的压迫,这种暴行与中国文化强调的君民和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美国残酷民族发展史的批判性反思,能够突显中华民族历史的卓越与前瞻性,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凝聚力,使学生更加客观、理性地审视美国历史发展,并在批判性的角度下展开外语课程教学。因此,培养学生的外语学习批判思维,能够提升学生对外国错误意识形态与享乐主义思想的抵制能力。举例而言,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价值,将个人自由与幸福视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强调个体的私利,这种思想过于突出个人主义或精致利己主义,与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奉献精神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文化强调个人奉献能力的提升,将集体利益置于核心地位,以消除贫富差距、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为宗旨,强调集体与社群的重要性。这种文化思想基于“舍小家顾大家”的核心理念,有助于培养民众的奋斗意识,增强民族发展的内在凝聚力。通过对这两种文化思想的比较,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西方国家所标榜的个人主义的虚伪性。另外,在全球化浪潮下,文化自信贯穿外语类课程教学实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构西方意识形态的思维模式,还能够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底蕴的理解与珍视。这种教育理念不仅有助于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也有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掷地有声地发表自己的声音。

(二)提升学生外语语言学习的独立思考能力

外语类课程教学不仅是提升学生外语语言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平台,同时也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西方意识形态构建的邪恶社会窗户。然而,这一信息获取通路亦可导致部分学生误入谬误之途,让学生在外部虚幻世界中迷失自己,陷入错误思维之中。这种趋势不仅危害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对我国社会发展成果的错误怀疑,从而,降低学生的服从意识。因此,提升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至关重要。其核心目标在于减少外部虚假新闻信息与错误意识形态对学生思想与心理健康的冲击,确保学生不受错误信息的侵害。同时,通过强化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教育影响力,将外语类课程的教学焦点重新定位到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上,有效地屏蔽部分国外虚假新闻信息与虚幻的西方意识形态对和谐社会的干扰。举例而言,教师可以运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来比较美国与中国两国民主制度的建设。在美国,民主制度实际上是通过法律立法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强调政治干预法律制度的建设,以维护特权阶层及政治精英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利益。对于反对意见的组织及个体,美国政府可能以违反法律法规、否定国家政策、传播涉政谣言或涉嫌寻衅滋事等为由进行拘捕、刑讯逼供或非法关押。这种政治体系使得美国可以在名义上享受自由,实际上却实行独裁统治。底层民众往往只能通过赞美政府及政要来争取自由权利。相反,中国的民主制度建设将人民参政议政视为制度建设的核心,人民有权对政府行为进行评价,并通过一党执政、多党协商的方式听取底层民众的建议,以充分保障人民的言论自由与生活自由。这种制度建设消除了特权阶级,保证了言论自由与人民的生活自由。通过对这两种不同民主制度的比较,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西方国家所标榜的个人主义价值的虚伪性。通过外语类课程教学,学生将能够更加独立、客观、理性地思考,进而辨别虚假信息与错误的意识形态,不仅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心智健康,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热爱。

三、新时期基于文化自信贯穿外语类课程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文化自信教育资源挖掘

加强文化自信的教育资源挖掘,将与外语类课程教学能形成内在联系的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对于部分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联想,增强学生对于文化自信知识内容的学习感知能力,满足文化自信视角下外语类课程教学的多方面教育需求。譬如,在讲解国内外社会制度方面的区别时,可以基于《英语国家概况》的内容学习,开展英国与中国社会制度的比较。分析君主立宪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差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对于公职人员的岗位工作具有极高的学历要求,硕士学历方才能进入政府机构任职。该制度进一步将英国上流社会的政治利益与公职人员个人利益进行绑定,促使精英治国成为剥削英国底层民众的工具[4]。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未在国家公务员选拔方面设置严格的学历门槛,仅对于公职人员个人道德品质、思想觉悟、政治站位、政治领导能力及面向人民群众的服务能力具有严格的要求。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相比,中国的公职人员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形成关系,充分提升公职人员为人民群众的服务能力。

(二)深化文化自信的外语类课程教学内容衔接

深化文化自信的外语类课程教学内容衔接,是指通过采取互动式教学的理念,加强各个阶段外语类课程与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感受,正确的进行文化自信的教育引导。例如,教师可以将《英语国家概况》加拿大的教育制度与中国的教育制度进行比较。探究加拿大部分地区金本钱位学位制度的问题,与我国严格的学历审查机制之间的差距。并利用教育制度的教育分析,积极组织小组讨论学习,明确加拿大利用金钱购买学历及学位隐含的社会问题。基于学生对于个人见解的抒发,更好的运用课程教学互动加强外语类课程教学与文化自信教育内容的衔接。因此,深化文化自信的外语类课程教学内容衔接,主要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讨论与学习表达,加深对《英语国家概况》各个国家制度问题的了解,把中国制度建设作为评价西方国家制度发展的标杆。从而,杜绝学生的崇洋媚外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优化基于文化自信的外语类课程教学评价机制

优化基于文化自信的外语类课程教学评价机制,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师对于学生思想认识、思维逻辑及思想特征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思想动态,灵活性的调整基于文化自信外语类课程教学策略。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开展外语教育沟通的方式,分析学生对于西方价值导向内容及意识形态的原因。若学生对于西方价值导向内容及意识形态产生抵制或进行批判,则意味着该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觉悟,能独立的开展问题思考。若学生对西方价值导向及意识形态的评价带有溢美之词,则表示该学生存在严重思想倾向错误,缺乏对于事物的客观、正确认识,难以独立地进行问题思考,容易被外来意识形态或西方文化腐蚀。以此,采用区别对待的方式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对于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教师应持续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的教育渗透,加深民族文化自信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对部分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教师则可采取群体孤立或一对一教学对话的方式,针对学生思想错误问题进行纠正,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5]。从而,更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认识,提升学生在文化自信视角下的思维认知能力。

(四)积极开展外语类课程的文化自信学习活动

积极开展外语类课程的文化自信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汲取知识养分,并锻炼学生对于外语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在强化文化自信和内容渗透的同时,提升外语课程教学质量。譬如,教师可以采取组织班级内部学习辩论会的方式,以美国社会种族歧视与民间枪战为题开展课程教学设计,并运用外语语言进行辩论互动。其中,学生为更好提升辩论成绩,提升对方辩手对于我方辩论内容理解能力,势必要对涉及美国社会种族歧视与民间枪战的内容进行学习与接触,学生对于外语语言的应用也将更为专业。与此同时,各个辩论小组内部的学习互助,也将充分提升部分学生的外语知识学习运用能力,实现学生之间知识学习的多元互补,强化各个小组内部对于美国社会文化排斥与我国社会制度的认同。因此,为后续外语类课程文化自信的教育引导做好充分铺垫。所以,积极开展外语类课程的文化自信学习活动,将为学生更好提升外语知识的运用能力夯实基础。

(五)推进文化自信视角下外语类教师队伍建设

推进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外语类教师队伍建设,主要目的是在于提升教师对国外意识形态与文化内容的了解,只有充分了解国外的社会运行模式及文化思想内容,才能更好运用我国的制度、文化、社会、政治及经济发展优势,开展基于文化自信的外语课程教学设计。因此,推进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外语类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让教师能以身作则与言传身教,深化教师的榜样作用。另一方面,亦可提高教师文化自信,丰富教育知识储备,增强教师文化自信的教育有效性。其中,教育机构应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重点做好对教师课程教学优势及教育特点的分析,发挥教师在文化自信教育方面的长处,让教师能持续深化文化自信的教育影响力。譬如,通过提升教师教育亲和力的方式,利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沟通与教育互动,形成对英语国家文化批判的学习氛围,对使得英语国家的文化批判成为学生外语知识学习的一种常态。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贯穿外语类课程教学,极大地提升外语类课程文化教育影响力,充分解决部分学生崇洋媚外的教育问题,夯实基于中国话语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培养基础,增强中国汉语言文化的教育渗透能力,进一步从立德树人教育培养视角,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文化素质与道德品质,实现文化自信背景下外语类课程教学的高质量推进。

猜你喜欢
外语类外语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外语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青岛工学院应用实践小学期为例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外语类院校全口径PGT英语学习模式研究报告
构建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分析
建立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