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沂璇 张若冰
摘 要: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需求逐渐增加,旅游成为广受欢迎的休闲方式。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旨在将其建设为世界级城市群和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这对于内地与港澳的长期交流合作意义深远。其拥有丰富且多样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因此本文运用PEST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公共服务进行分析,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4个方面入手,发现现今旅游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挥公共服务建设的辐射能力,多元化联合开发;加强政策支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各旅游主体的差异化定位;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品牌;加大保护传承文化力度,扩大文物古迹保护宣传效果等策略,达到旅游产业公共服务优化的目的,为游客提供更完善的旅游体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旅游公共服务;PEST模型;粤港澳大湾区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所谓“湾区”,即若干個海湾、港湾、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现今美国的旧金山湾、纽约湾,日本的东京湾和我国的粤港澳大湾区并称为世界四大湾区。与另外三大湾区不同,粤港澳大湾区依山伴海拥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拥有更加多样的旅游资源,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粤港澳大湾区存在十分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其中作为改革开放的标杆,广东省不仅在经济上成就颇丰,还是一个体育强省,该省十分重视滨海体育及旅游产业的发展,并给予其相关政策支持;珠三角九市以珠海长隆海洋王国、深圳华侨城旅游度假区、大小梅沙岛、深圳锦绣中华、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巽寮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区等为代表的景区,是国内滨海旅游的热门打卡地,珠海长隆海洋王国更是多次上榜亚太地区20大主题公园排行榜;香港特别行政区具有浅水湾、维多利亚港、香港海洋公园等景点,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妈阁庙、海事博物馆、港务局大楼、航海学校等为代表的景区也久负盛名[1]。
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公共服务协同发展总体上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不仅增量较大,而且增速较快。但各城市的社会发展和资源禀赋不同,导致各城市的公共服务子系统参与协同发展的有序度有所不同,存在明显差距,具体可以分为3个层次: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位于第一阶层,有序度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且4个城市的有序度总体较为相近;珠海、佛山公共服务子系统有序度位于第二阶层,与广州、深圳等城市虽存在差距,但差距在不断缩小;惠州、东莞、江门、肇庆、中山位于第三阶层,公共服务子系统有序度水平较低,但这些城市的公共服务发展速度较快。而各城市有序度的差异,又导致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服务的协同度仍处在基本协同阶段的较低水平,可见,粤港澳大湾区的公共服务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提出新的要求。第一,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品质服务需求为发展目标。高品质公共服务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从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来看,粤港澳大湾区要通过持续完善并不断优化地区之间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还要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沟通,推动区域间的旅游公共服务资源“高品质”地服务于大众。第二,统筹资源特色、均衡发展,体现服务的公平性。旅游公共服务应以人民群众为中心,让广大群众共享旅游服务资源,保证服务过程的人文特性,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粤港澳大湾区涵盖香港、澳门及广东省9市,各城市的人文特征、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加上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不均,因此各地区对于旅游公共服务的完善存在差异。
(一)政治环境
香港和澳门拥有国家授予的高度自治权,发展策略以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提供基本要素为主,更多偏向于特区城市规划设计,与广东在发展规划、行政程序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别,导致粤港澳三地的决策机构和行政程式不同,合作的对接机构难以协调。同时,广东省主要对接国家主导的各类规划,很多决策的制定都需要先汇报给国家并取得大力支持后,才可以推行实施,并且非政府组织的力量较为薄弱,降低了合作推进的效率,由此产生的三地放权不同步、不协调问题,导致粤港澳的旅游公共服务协调存在一定的困难。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景点开发暂时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而广州、江门、惠州等市都开发了专为粤港澳地区服务的旅游产品,以该地区的居民为核心客源市场,认为粤港澳市场是极具发展前景的,但针对外地游客的旅游产品开发不足。
(二)经济环境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建设实力雄厚,资源优势集中,在全国占有优势地位。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公共服务的协同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由于制度的不同,三地的产业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经济的发展存在部分融合困难,这会对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协同发展造成阻碍。
基于自身的地理位置,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产品开发以传统滨海旅游模式为主,重视滨海旅游初级开发,缺乏高端休闲度假场所,复合型旅游产品的数量也不多,加上市场需求大,导致供需不平衡。例如,巽寮湾滨海度假区拥有优质的海洋资源和自然环境,致力于打造高端滨海旅游度假胜地,而由于旅游产品单一,开发不足,缺乏创新,巽寮湾滨海度假区存在接纳游客多但收入低的问题。
(三)社会环境
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存在与当地的文化、科技、体育等产业融合度不高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多样,人文景观资源众多,且互联网信息领域发展迅速,旅游发展水平较高,但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与地方特色相融合,众多项目未考虑融合本地独特产业优势,缺乏统筹。以澳门为例,妈阁庙、海事博物馆等人文景观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历史价值[2],但现今的旅游开发将其作为滨海休闲度假的附属产物,难以挖掘出其蕴含的独特的海洋文化,无法实现文化资源的优质传承,并且产品吸引力弱,可替代性较高,导致游客体验感较差,景区获得的收益较低。
(四)技术环境
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充斥着各个行业。旅游公共服务也应该进行科技创新。与此同时,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但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产业依旧存在技术型人才缺乏的问题,制约技术创新,导致旅游资源开发不足[3]、缺乏创新性。一方面,网络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景区公共设施的智能水平较低,如公共厕所、停车场、单独母婴室等设施有待增添智能设备;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行业新媒体宣传渠道单一,相较于重庆、长沙等城市的新媒体宣传存在不足,城市旅游吸引力较弱。类似问题都需要引起相关文旅部门的重视。
(一)发挥公共服务建设的辐射能力,多元化联合开发
粤港澳大湾区要充分发挥旅游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较强地区的辐射能力,在提升自身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同时加强对服务质量较差地区的扶持,建立互通的公共服务建设机制,保障区内人员共享发展成果,而公共服务较差地区也要注重公共服务供给建设,完善落实好各项公共服务措施,积极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服务建设中[4]。
除了发挥公共服务建设的辐射能力,粤港澳大湾区还要开展多元化旅游开发交流。首先,可以引进更多的相关人才,鼓励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从而更切合实际地开发出多种旅游产品及项目。其次,要加强对文旅服务行业的规范,深入研究旅游路线的设置,打开文物的大门,建设文化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促进文旅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在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扩大其影响力,提高旅游景区的吸引力,以及旅游文创产品的流通速度。再次,应该宣传自驾游产品,完善三地联合旅游机制,为游客提供便利出行[5]。最后,必须全面整合利用广州、澳门、江门、深圳、珠海等城市的文旅资源,合力推进食住行游购娱等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同时积极开放国门,让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及旅游特色以更生动有趣、个性化的现代营销手段获取海外市场的青睐,拓展海外市场。
(二)加强政策支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各旅游主体的差异化定位
粤港澳大湾区的文旅部门及相关部门应严格落实上级政策,保证宏观政策的落实,并制定合理且完善的具体政策,共同推动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高效协作。优化组织结构,吸纳更多旅游专业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吸取广东岭南文化、香港都市文化、澳门葡语文化、广州广府文化中的精华,将文旅资源和文化共识发扬光大,打造出独特的旅游产品。
粤港澳大湾区还要积极创新旅游发展模式,通过自媒体将区内的旅游品牌宣传出去;通过城际间的合作交流,搭建海丝文化旅游学术研究平台,共同规划开展旅游活动;加强物联网建设,打造新时代高水平的服务项目,为游客提供新颖独特的旅游体验。另外,粤港澳大湾区要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尽量实现优势互补,联合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并在该战略中制定各地差异化发展的小战略,实现差异化、多元化发展。
(三)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品牌
粤港澳大湾区的文旅活动营销要有品牌意识。在宣传手段方面,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挖掘、算法推荐等技术,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渠道,与各行各业展开合作,完善全产业链条;运用短视频、宣传片、文艺表演等宣传方式,将文物的深厚内涵和时代底蕴融入文旅產品之中,活化文物,满足游客多样的旅游需求。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优质旅游品牌,可以充分挖掘传承千百年的民族文化,举办多种文化旅游活动。例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广州曾组织的“广州海上丝路一日游”吸引了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关注与观光。以此为鉴,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其他城市应多举行如上活动,进一步加强市民与史迹遗址的近距离接触,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入新兴科技设备,如智能导览设备等,增强游客在游览观光过程中的沉浸感和幸福感,从而提升其旅游满意度。
(四)加大保护传承文化力度,扩大文物古迹保护宣传效果
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企业在旅游公共服务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切实明确文物史迹、历史文化、历史街区格局的重要性,对文物的保护、文化的传承心怀敬畏;同时应该增强法律意识,依法保护文物文化,不以破坏文物遗址为代价获得经济利益。
社会层面应该加大力度活化利用文物古迹,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在传承保护中获得经济效益。政府应该立足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制订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设置专项资金用于文物的修缮保护,积极保护文物古迹的视线景观和历史氛围,避免因“建设性破坏”而失去文物的本味,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应该增强人民群众对本地区旅游文化与自然条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鼓励他们自觉参与到古迹保护和宣传工作中,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级湾区,产业基础雄厚、创新氛围活跃,并且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展现出显著的旅游发展优势。因此应该将旅游产业发展置于重要地位,传承独特的滨海文化和港澳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融合发展,保持文化自信。优化旅游公共服务,是发展旅游业的根基,粤港澳大湾区要优化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带动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文化传承。
[1] 范旨祺.文旅融合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公众服务研究[J].大众文艺,2022(21):13-17.
[2] 张涵,刘会成.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2(6):93-98.
[3] 阙志兴.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J].中国发展观察,2021(21):58-60.
[4] 陈小英,曾志兰.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的理论与实践[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2):109-117.
[5] 侯瑞萍,叶新才.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时空分异分析及演化趋势研究[J].特区经济,2022(11):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