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视域下西双版纳傣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探索

2023-04-20 17:04邓小娟
旅游纵览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化资本西双版纳民族文化

邓小娟

摘 要: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作为傣族世代聚居的地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傣族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不仅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更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本。文章基于文化资本,以西双版纳傣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出发点,梳理西双版纳傣族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分析发展文化资本的可行性,探索民族文化转化为文化资本的路径,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文化资本;民族文化;文化产业;西双版纳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西双版纳旅游脱贫机制效果的持续性研究”(2022J1580)。

引言

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文化的依赖作用越来越明显。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在历史发展和独特的自然生存环境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既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也是傣族人民生存智慧的创造,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在市场经济和文化产业化的背景下,如何运用知识、技术与资本对傣族文化进行赋能与商品化开发,形成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产品,从而使傣族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应该成为学界关注和探索的领域。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学说

20世纪,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场域理论,在场域理论中,“资本”(capital)是其中重要的概念,他认为不同的资源以市场为纽带进行整合,这样场域内的资本相互博弈与较量,场域本身也发生变化。资本不仅是场域活动中竞争的目标,还是竞争手段,即通过已有的资本去获得更多的资本[1]。Pierre Bourdieu在场域理论的基础上借鉴经济学中有关“资本”的概念与理论,提出文化资本理论。在Pierre Bourdieu看来,文化资本主要是指从家庭背景和通过教育投资而获得的能力、习性、资源和趣味,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地位配置等。这种资本在某些条件下能够转换成经济资本[2]。

文化资本包括有形的形态和无形的形态,具体来说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一是具体的形式,如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修养等文化形式;二是客观的形式,如历史遗迹、艺术品、文学、书籍、建筑、工具等;三是体制的形式,如风俗习惯、民间信仰、学术资格或文凭等。人们把第一种形式看成个人的文化能力,把第二种形式看成文化产品,把第三种形式看成文化制度、教育制度、学术制度等。

綜合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资本观点及对文化资本表现形式的分类,可以看出文化是一种经济资本,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民族文化以其个体的文化能力创造与传承文化产品、文化制度等,具有典型的文化资本特性。民族文化通过可行性路径的中介作用实现经济资本的转化,可以有效地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同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二、文献综述

关于文化资本与城市发展、旅游、民族文化保护方面的内容,国内学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宋振春、李秋从文化资本的角度考察城市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他们认为文化资本高的城市,旅游发展相对较好,进而提出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措施[3]。吴启焰、王兆杰认为旅游业的发展与规划需要尊重消费文化,从文化能力、文化产品、文化制度三方面分析旅游文化资本,并以丽江市为例,论述文化资本在丽江旅游规划中的表现与运用[4]。余汝艺等围绕宗教景区上市背后的宗教文化资本化,认为市场化的宗教旅游会消解宗教赖以存在的基础,可以借鉴现代非营利性组织发展宗教旅游[5]。王淑娟等认为应发展创意产业链模式,制作数字化内容,进行产业升级,推动产业聚集和跨界融合[6]。张玉华认为把民族文化的资源性转化为财富性,需要有先进的产业化理念、产业机制,并把握关键环节,在具体开发中,要实施资本产业链、资本个性化、资本项目化、品牌化等策略[7]。桂怡芳认为传统少数民族特色旅游存在利益分配不均和文化资源转化率低的问题,可以在文化资本框架下很好地解决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这两个问题[8]。李明术认为民族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其中有利用价值的文化资源进行资本化运作,形成文化旅游产品[9]。陆平对云南普洱市的民族文化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通过产业化发展当地最具特色的文化,构建文化产业集群的观点[10]。

通过对国内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国内对文化资本的研究与运用比较丰富,特别是为如何利用文化资本发展文旅事业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整体而言,也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文化资本发展文旅事业分析逻辑构建不完善,没有在阐明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关系的基础上对文化产业化或文化资本化进行可行性与前提分析;二是文化资本化过程中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论述不足。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有必要厘清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的关系,并在对文化资源进行资本化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民族文化发展路径。

三、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的关系

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本的基础,也是资本化的前提与载体,而文化资本是文化资源市场化、产业化的结果。文化资源是人们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总和,承载着当地人的生存方式与历史记忆,是客观存在且不可再生的。一般而言,文化资源可以简单分为有形文化资源(历史遗址、古建筑、古器物等)和无形文化资源(民俗、音乐、舞蹈等)。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资本,文化资源是客观存在的,而文化资本是人为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转化,实现资源价值的增值,满足人们的需求,形成文化资本[11]。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转化为文化资本,涉及生态环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安全等领域的不适合进行文化资本转化。因此,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资源的价值性,即文化资源要具有独特的价值。市场交易本质上是价值的交易,价值性是文化资本化的首要条件。二是资源的市场性,即资源可通过市场进行交易。这种交易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这就意味着要有市场主体、市场环境及市场保障等。

传统价值观念中“文化”与“铜臭味”是不兼容的,用“资本”观点讨论文化,容易与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而事实上,当前已经进入文化消费时代,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文化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社会资本对文化的隐性影响或显性影响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因此,需要直面文化对资本的需求和资本对文化的推动升级,寻求文化与资本共融的新途径。

云南西双版纳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自古以来山高路远,远离经济核心区域,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从文化资本的视角看,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文化资源开发不仅可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可以体现文化的原真性,平衡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关系,协调各方利益。

四、西双版纳傣族文化资源资本转化可行性分析

(一)西双版纳傣族文化资源梳理

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本的基础和前提,而要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则在于挖掘文化资源中潜在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西双版纳是我国傣族聚居区,傣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特色鲜明的傣族文化,其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节庆文化等都独具特色,语言、文学、艺术、绘画、民族节日都别具一格。独特的自然环境、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极富特色的民族建筑,以及随处可见的南传上座部小乘佛教的文化元素,这些都构成了西双版纳丰富的傣族文化资源和文化景观。梳理西双版纳的傣族文化资源,将其划分为原生文化资源和次生文化资源两大类。

1.原生文化资源

西双版纳傣族原生文化资源主要包括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传统建筑、植物景观、文物器件、民俗礼制等。原生文化资源是资源的母体,保存文化最原始的基因,它具有不可逆性的特点。因此,对这一类型资源的开发,应以保护为主,注意保护其原真性,这是文化资源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在西双版纳傣族原生文化中,有很多文化资源得到了很好的资本转化,如傣族的古建筑、古佛寺等,但还有很多文化资源亟待挖掘和开发。

2.次生文化资源

次生文化资源是对傣族原生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和转化,根据当地民族民俗特点(服饰、饮食、习俗、音乐、舞蹈、宗教、民间工艺、文学艺术、节庆等),开发独特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等,如傣族泼水节的相关产品,这些都属于次生文化资源。次生文化资源是可逆、可再生的,在开发次生文化资源时要注意与原生文化资源的连贯性与协调性。

(二)西双版纳文化资本化可行性分析

根据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资本理论,文化資本有三种形式:具体的形式、客观的形式和体制的形式。具体的形式主要针对个人而言,涉及民族文化资本化,主要关注客观的形式和体制的形式。以民族文化为例,客观化的文化资本指民族文化中的服饰、饮食、音乐、舞蹈、节庆、建筑、婚丧嫁娶习俗等具体存在的、客观呈现出来的民族文化遗存。体制化的文化资本指政治权力或社会机构所赋予的荣誉称号,如授予的各级各类型的荣誉称号,体制授予或认可的荣誉、符号或价值等。以此为基础,分析西双版纳傣族文化资本化的可行性。

首先,拥有丰富且独特的民族民俗资源。文化资本需要一定的现实载体,丰富的民族文化为其资本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西双版纳蕴含丰富的傣族民俗资源,如建筑、饮食、服饰、节庆、婚丧嫁娶习俗等,并且时至今日,有些依然存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这些都为民族文化资本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这些民族民俗资源通过创意环节,就可以被激活,有效地转化为文化资本,开发出具有民族内涵的特色文化产品,形成经济价值。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是故宫博物院利用自身所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结合科学技术与时尚潮流,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西双版纳拥有的民族资源也独具特色。特色性是文化传播的要求,也是资本化的重要条件。西双版纳民族文化资源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其傣族的泼水节、孔雀舞等都极具民族特色,完全具备资本化运作的条件。

其次,拥有数量众多的荣誉称号。西双版纳有国家5A级景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有景真八角亭、曼飞龙塔、曼短佛寺、曼春满佛寺、茶马古道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拥有傣族泼水节、傣医药等1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符号化的荣誉称号,都属于体制性文化资本,将其开发与转化,就可以产生经济效益。

五、西双版纳傣族文化资本化发展路径选择

构建西双版纳傣族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持久、良好、有序转换的路径,需要注意文化资本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平衡,既要避免文化资源被闲置、浪费,又要避免文化资源被破坏。

(一)激发文化创新,实现民族文化再创造

民族文化资本化需要着眼于现有的文化遗存,但也要聚焦文化创新,实现文化的再创造,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一是旧貌换新颜。例如,傣族的傣文贝叶文献主要记载了佛教故事及傣族民间故事,当地可以对其进行创新,打造成为某种文化创意产品的符号来吸引游客。二是传播手段的创新。宣传与营销是实现文化资本化的重要条件,当地要利用流行的网络自媒体,对傣族文化进行技术化和艺术化加工,开展有效的宣传,让市场普遍接受和了解傣族文化,通过旅游市场,实现其资本化。三是文化运作模式的创新。在文化运作模式上,当地可以不拘一格,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文化创意产业开发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文化创新要建立在尊重原生态文化的基础上,切忌过度创新与市场化造成文化原真性丧失。

(二)聚焦品牌效应,挖掘民族文化新潜力

傣族文化资本化过程中需要聚焦品牌效应,将品牌本身转化为资本。文化品牌是区别文化特征的重要手段,也是重要的软实力。西双版纳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借助国家及各级政府或民间组织所授予的各种荣誉符号,如国家级景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对其进行包装营销,将文化称号打造成文化品牌。二是挖掘民族文化最具特色的元素。傣族文化中有许多罕见的文化元素,其中以泼水节、孔雀舞最为知名。当地可以用品牌思维对这些文化进行包装与营销,挖掘其背后的市场化元素,打造网红打卡项目,同时,打造傣族亚文化产品,形成整体文化实力和传播合力,挖掘傣族文化新潜力,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及文化市场化转型,从而传承发展傣族文化。

(三)旅游跨界融合,赋能傣族文化产业化

文化资本化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文化产业化。傣族在西双版纳地区生存了上千年,创造了丰富且独特的文化,涵盖思想、服饰、饮食、建筑、语言文字、音乐、舞蹈、工艺品等各方面,与旅游的“食、宿、行、游、购、娱”正好实现跨界融合,具备产业链发展的条件。当地要将旅游嫁接到文化开发中,把傣族的文化元素通过旅游连接起来,创新文化产品,打造傣族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文旅产业,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例如,利用旅游规划与线路设计,建造和升级傣族民俗风情园,打造傣族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把西双版纳独特的热带风光与特色的民族文化连接起来,抓住消费者到西双版纳旅游的需求点,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与新产业。通过文化产业化,实现地区的整体发展。

(四)开发无形文化,注重文化软实力传播

文化资本分为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有形文化资源相对固定,且其开发基本成熟,无形文化资源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未来西双版纳傣族文化资源开发中要更加偏向无形的文化,如在设计傣族的旅游纪念品时,可以增加傣族无形文化的元素;在展示傣族民俗活动时,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傣族独特的民俗,让游客获得体验感的同时,展示傣族文化软实力。

六、结语

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文化资源的资本化分析,发现旅游开发是实现民族文化资本化的最优路径,它将文化与市场进行有效的连接,有利于文化的资本化,同时为其他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文化资本视域下,也应该注意到民族资源的开发不应该仅仅关注民族文化的资本化、市场化,更应该关注民族文化的保护。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要进行甄别,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都可以资本化,对于原真性、稀缺性且不可复制的民族文化,应该以保护为主,促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下)[M].6版.邱泽奇,张茂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3-35.

[2]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5-200.

[3] 宋振春,李秋.城市文化资本与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科学,2011(4):1-9.

[4] 吴启焰,王兆杰.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人文地理,2011(1):113-117.

[5] 余汝艺,梁留科,朱国兴,等.从宗教景区上市透视宗教文化资本化[J].旅游学刊,2014(5):51-57.

[6] 王淑娟,张丽兵.中国民族文化产业化模式的整合与创新[J].学术交流,2014(8):220-224.

[7] 张玉华.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產业化的资本经营策略:以广西仫佬族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7(12):164-167.

[8] 桂怡芳.文化资本化视角下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11):184-188.

[9] 李明术.旅游业发展中的民族文化资本化运用:以湖北恩施自治州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5):73-76.

[10] 陆平.文化资本视域下中国边境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云南省普洱市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9):40-45.

[11] 施炎平.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传统文化的价值重建与再创[J].探索与争鸣,2007(6):50-54.

猜你喜欢
文化资本西双版纳民族文化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理性浸染:农村教育方向的回归
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Economy”汉译名变迁的文化资本解读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文化资本视阈下英国绅士教育研究
YUNNAN
西双版纳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