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凯 段佩
摘要:以认证为抓手推进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重要手段。为探索认证赋能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文章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以云南认证实践中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三个案例为研究对象,提出从技术保证、观念指引和政府驱动三方面推进特色农业认证实践的路径,助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认证;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云南是农业大省,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当前,云南高原特色農业的发展与其所拥有资源优势相比较, 发展层次仍然偏低,特色化、产业化、品牌化程度较低,产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不足等因素制约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认证是依据标准、法规等要求,运用多种质量管理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合乎标准规范进行诊断和改进的过程,能够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突破国际贸易壁垒,进而减轻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影响,推进高原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近年来,为响应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战略,云南省政府大力推进有机绿色发展,以认证认可工作为抓手,将特色资源及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在云南的初步实践中,认证服务特色农业长足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但认证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作用与路径的研究却相对匮乏。鉴于此,本文通过选取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多案例进行分析,以期探寻认证赋能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适合应用于解释性和探索性的研究,在对案例资料详细描述和系统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帮助研究者全面细致地洞察,从而回答“How”和“Why”的问题。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利用认证手段实现高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属于“How”的问题,符合案例研究应用条件。考虑到多案例研究能够通过逐项复制的方法增强案例研究结论的稳健性,保证研究的信度与效度,使获得的研究结论更加科学可信,本文将采用多案例研究法。
(二)案例选择
在兼顾案例的典型性和资料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本研究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中挑选出祖祥茶园、小草坝天麻、漾濞核桃3个具有代表性且获得显著认证成效的产业作为探索性案例研究对象。
(三)构念测度
案例分析首先要对构念进行清晰地界定和测度才能对案例现象形成正确认识。为此,本节将阐述研究中所用构念的定义和测量指标。
1. 影响因素的测度。从外部来看,认证服务发展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认证服务能力是关系认证工作开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认证服务能力强的机构往往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和技术实力。从内部来看,个人认证意识、政策支持和市场需要都是驱动认证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可统称为驱动因素。
2. 建设情况的测度。本文中认证建设专指企业或行业为满足认证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认证建设包括认证理念培养、生产经营行为的规范与改进以及相关认证的获取。因此,本文选择认证理念变化、生产经营行为变化以及企业认证成果作为认证建设情况的测度指标。
3. 认证成效测度。认证成效是指开展认证工作后特色农产业发展产生的变化。本研究中,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测度选择主要是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选择能够体现产业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指标。其中,经济效益与产业规模、品牌价值等相关;社会效益体现在产业对当地社会的带动作用上,生态效益可以通过产业对生态环境保护来表征。
(四)数据收集
因一手资料的获取难度相对较大,且常缺乏第三方验证, 客观性和有效性难以确定,本文选用二手资料的收集方式,并采用多元证据来源保证数据的客观性。这些案例的资料主要来源于:(1)各县市人民政府、认证认可协会以及企业的官方网站;(2)CNKI数据库;(3)云南网、云南日报、普洱日报等权威媒体新闻网站,及昭通天麻特产局官网等行业权威网站。最终,收集相关学术论文 42篇,新闻报道172 篇,以及各地区人民政府网、行业权威官网的相关数据资料若干,形成本文的案例资料库。
(五)阶段划分
本文以认证工作开展为界限,将案例产业发展划分为认证前后两个阶段,并对大力开展认证活动前后作比较分析。
(六)数据编码与信度检验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案例资料库进行研究。首先,整理汇总资料,依据主要构念及其测度指标,参照徐庆瑞、彭新敏等学者使用的数据编码方法,采用双盲法对资料库进行多级渐进式编码。其次,采用评分者间信度检验,确保编码结果则更客观准确。
具体过程如下:
1. 按数据来源进行编码。其中,官方网站资料、CNKI数据库检索资料和媒体报道资料分别记为S1、S2和S3。在此过程中,对同一来源中内容相似或相同的条目只记录为1条条目,共得到 195条一级条目库。
2. 按阶段对一级条目进行分类,形成二级条目库。第一阶段有 32条二级条目,第二阶段有163条二级条目。
3. 按构念进行三级双盲式编码,并将结果分配到 4个构念条目库形成三级条目库。为保证后续研究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此过程采用混淆矩阵进行评分者间信度检验。三级编码结果的混淆矩阵如表1所示。若i≠j,即二者编码结果不一致,后续研究应删去相关条目。由表1知,有效条目数为168条,评分者间信度为86.2%。
4. 对三级条目库中的有效条目按测度指标进行四级编码。首先,两位编码者先将测度指标转化为若干关键词,形成关键词表;其次,两位编码者参考关键词表,根据个人理解进行双盲式编码。四级编码结果的混淆矩阵如表2所示。同样,后续研究删除了不一致的编码结果,得到有效条目数为147条,评分者间信度为87.5%。
5. 上述编码过程中涉及的构念、测度变量、关键词及其最终的有效编码数量如表3所示。
三、案例分析
按阶段对四级编码条目库中的有效条目进行归类,得到两阶段各测度变量的编码数量如表3所示。在以上编码的基础上,笔者详细分析了所选案例的认证实践活动。
(一)祖祥高山茶园的认证实践
祖祥茶园认证前后典型引用语举例及其编码结果如表4所示。祖祥茶园确定有机种植的发展道路时,云南省认证行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认证机构数量少且集中分布于昆明市,认证服务水平较低。在缺乏认证意识的大环境下,祖祥茶园一方面苦于向市场证明有机,产品不被市场接受,另一方面,有机种植成本高产量低,公司连年亏损。
开展认证工作后,在歐盟有机认证权威机构指导下,公司通过培训学习和理解相关标准,不断完善生产技术、提高认证意识;并对原有茶园进行了标准化的生态茶园改造,按标准进行生产全过程的严格管理,坚持生态施肥、生态控虫杀虫,不断优化有机生态茶园管理,从而持续有效符合认证要求。获得认证后,公司产品远销海外,供不应求,打响了“祖祥有机茶”的品牌,一跃成为普洱茶龙头企业。同时,也辐射带动周边茶农发展生态有机茶园,免费提供知识技能培训,激励茶农严格按照有机管理标准管护茶地,发展有机茶园近2万亩,欧盟有机认证茶园面积1万亩,由自身茶园辐射周边形成区域有机生产潮流,最终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多赢”的目标,带动普洱有机茶产业发展。
(二)小草坝天麻的认证实践
小草坝天麻认证前后典型引用语举例及其编码结果如表5所示,彝良天麻生产基地是国内首个通过有机认证天麻生产基地,也是云南省首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在此之前,国内尚未开展过天麻有机认证实践,缺乏规范的有机天麻生产标准体系和相关检测技术手段,认证服务技术实力不足。
为全面推进有机认证工作,彝良县委、县政府将有机天麻发展提到了全县战略高度,组织制定有机天麻生产标准体系。在生产管理上,落实良种标准化生产,严格按照中药材GAP种植标准和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标准进行规范化种植,以小草坝野生天麻菌种为唯一种源标准,实施无大棚、无化肥、无农药、无机械化作业的纯原生态种植方式,实现小草坝天麻多重效益的提升。
(三)漾濞核桃的认证实践
漾濞核桃认证前后典型引用语举例及其编码结果如表6所示,在漾濞核桃有机认证示范区创建前,漾濞空有发展有机农业的生态条件,但种植技术规范不统一,缺少核桃产业综合标准以及进行认证的专业技术指导,认证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开展认证工作后,漾濞政府着力核桃产业标准化体系和质量技术认证体系建设,制定了核桃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种植及生产技术规范,为核桃产业标准化有机种植提供技术支持。同时,通过政府支持与引导以及标准化示范区创建,转变农户生产理念,提升农户认证意愿,自愿改进生产经营过程。通过认证,漾濞核桃形成了林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国内核桃市场萎缩的情况下,通过国际市场实现增收。
四、认证赋能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通过多案例分析,总结出影响案例产业在认证实践中成效显著三个重要因素:认证服务能力、认证观念以及政府驱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认证赋能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即:以认证服务能力建设提供技术保证,以树立正确认证观念形成观念指引,以强调政府参与产生政府驱动,推进认证实践,赋能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技术保证:加强认证服务能力建设
认证服务能力是认证赋能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一方面,高原特色农业本质在于特,但也因为其独特性使得特色农业在认证和标准制定上存在诸多困难。另一方面,高原特色农业认证服务专业性强、知识与经验密集。因此,加强认证服务能力建设,一是要着力推进相关产业的标准体系,统一生产技术规范。二是聚焦认证机构本身,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提高认证服务的专业性。
(二)观念指引:树立正确的认证观念
正确的认证观念是认证赋能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保证。认证观念的树立是建立在认证作用感知的基础上的,认证认可是否被广大消费者与社会公众所了解、信任,也是认证认可事业的生命力所在。因此,树立正确的认证观念,一是要加强对认证知识的宣贯,提升消费者对认证产品的认知度;二是对获证企业管理者代表、内部检查员等相关人员持续进行国家有机认证标准、规范的培训,增强对管理体系建立和维护的自觉性;三是发挥示范区的示范作用,通过示范区的认证实践促进生产加工企业对认证作用的感知,提高生产加工企业的认证品牌意识。
(三)政府驱动:强调政府参与
政府参与是认证赋能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力。在开展认证前,通过政策支持、奖励补贴、宣传游说等引导企业开展认证;在认证建设过程中,政府协调各方资源、提供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统筹推进标准化建设,规范认证行为;在获证后,政府参与认证后监督,使认证后生产种植持续符合认证要求。因此,发挥好政府驱动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引导认证开展;做好统筹规划,发挥各方力量推进认证、标准化、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做好认证监管,完善认证监管体系,保障认证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彬,沈梅.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J].北京农业,2013(09):252-254.
[2]刘卫军.强化认证认可作用 创新市场监管机制[J].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18(08):59-64.
[3]苏敬勤,张雁鸣,林菁菁.新兴国家企业选择专业化战略的情境识别及机制探讨——基于深圳企业的多案例研究[J].管理评论,2020,32(01):309-323.
[4]冯宝军,沈佳坤,孙秀峰.研究型大学财务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路径——多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9,12(05):477-495.
[5]毛基业,李晓燕.理论在案例研究中的作用——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2009)综述与范文分析[J].管理世界,2010(02):106-113+140.
[6]刘红峰,刘惠良.乡村振兴视角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测度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0,37(04):15-27.
[7]孙秀峰,宋泉昆,冯浩天.家族企业企业家隐性知识的代际传承——基于跨代创业视角的多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7,10(01):20-33.
[8]许庆瑞,吴志岩,陈力田.转型经济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及驱动因素分析——海尔集团1984~2013年的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3(04):121-134+188.
[9]彭新敏,吴晓波,吴东.基于二次创新动态过程的企业网络与组织学习平衡模式演化——海天1971~2010年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1(04):138-149+166+188.
[10]刘鑫,赵鹏,黄振,刘涛.认证认可制度支撑食品农产品质量作用研究及建议[J].中国标准化,2021(15):221-227.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