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的现实逻辑、多重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3-04-20 13:52刘丽丽杜学文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4期
关键词:卓越教师教师培养工科院校

刘丽丽 杜学文

[摘要]培养卓越中职教师是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应然需要,是解决技能错配结构性矛盾的必然之举,是中等职业教育观念变革的必然选择。工科院校卓越中职教师培养面临来自遴选机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协同机制等方面的困境。要想破除这些困境,突破传统师范教育模式,必须在明确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变革遴选方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积极推动多方协作,推进优质师范生的培养,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卓越教师;中职教师;工科院校;教师培养

[作者简介]刘丽丽(1995- ),女,山西吕梁人,吕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硕士。(山西  吕梁  033000)杜学文(1978- ),男,河北衡水人,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浙江  杭州  31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我国高端制造强国战略下技能人才匹配策略与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7BGL103,项目主持人:杜学文)和2021年度浙江工业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跨界协同的卓越职教师资培养体系重构与创新”(项目编号:JG2021009,项目主持人:吴向明)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8-0066-05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卓越教师培养已成为当下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现实诉求”①。面对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将卓越中职教师培养作为建设高质量中职教师队伍的重要抓手。工科院校凭借其技术背景和企业资源优势成为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的主要阵地,其在培养过程中如何突破传统教师教育的束缚是值得关注的焦点。因此,探究工科院校卓越中职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冲突,寻求培养的新模式、新思路是推动工科院校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的体系不断完善的必然要求。

一、工科院校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的现实逻辑

(一)类型教育视角下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基础,要同时满足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需求。然而,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现状并不能满足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2021年度质量报告》显示,2020—2021年,尽管中职专业师资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但“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仅仅增长了1%。因此,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要实现由“终结型”教育向“中间型”教育的转型,必须加强中职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与职业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双师型”教师。

(二)技能错配视域下中等职业教育需要提高教师素质

技术转型升级导致劳动力市场对复合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工具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产业工人的主体性地位逐渐消失,技能错配严重。现阶段,中职教师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能满足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兼具技能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初、中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2020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中职学校生师比为21.31∶1,远高于国家规定的20∶1,然而教师队伍中专任教师硕士以上学历比例仅为2.94%,无法满足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需要。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提升中职教师的素质,使其在知识、技术丰富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总体提升,以满足中等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全人教育理念对中职教师提出了新的诉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已经难以整合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求。在“追求人的整体发展”为要旨的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中等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为主线,促进学生自觉力和主动适应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人文素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融合。因此,中职教师应走出专业化的舒适区,不再单纯依赖学科专业知识教学,而要引导学生发展和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以不同方式思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并批判性地审视如何实践自身的技能;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和求知欲发展的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这是中等职业教育观念变革对中职教师提出的新诉求。

二、工科院校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的多重困境

(一)基于遴选机制的冲突

1.单一性与多元性的抵触。生源质量是培养新一代优秀教师的关键所在,招生考核作为筛选优质生源的重要窗口,沟通了外部生源市场和学校内部人才培養。当前工科院校进行卓越中职教师培养时面临着遴选需求的多元性与遴选方式的单一性之间的冲突。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要求工科院校在招生考核时要兼顾学生的成绩、职业意向和人格素养,然而,事实上卓越中职教师的培养并未采取自主招生或免费师范生的方式,仍然坚持以高考为核心的升学评价体系,以成绩评定为主,单一围绕显性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

2.择优性与公平性的对峙。对于教育而言,吸纳、选拔合适的人从事教育工作是教育质量得以提升的保障。为了克服在招生考核中的种种问题,工科院校采用了新的二次筛选机制——“卓越实验班”,其特点是基于职业认同度和成绩评定对学生进行分批次培育。然而,“卓越实验班”的准入机制和教学模式等激发了择优性与公平性之间的矛盾。在实施过程中,“卓越实验班”奉行择优主义,培育对象仍然以成绩优异的学生为主,并采取区别于“普通班”的教学模式。这导致“卓越班”和“普通班”的学生在教育的资源、享受教育的成果等方面不具有相对均等的条件和公平的待遇。

(二)基于培养目标的冲突

1.师范性与技术性的割裂。师范性和技术性之间的融合与平衡直接影响着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的定位。工科院校受其定位属性与文化氛围的影响,人才培养定位过于强调工程性和技术性,而忽视了师范性。从目标的设计来看,工科院校卓越中职教师的培养目标主要强调技术性指标,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缺乏对教师职业认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表述。从培养过程来看,工科院校坚持原有的办学特色,着眼于工程技术型人才定位,培养过程重技术理性轻教育理性。“教学人”与“技术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如果一味地强调技术理性层面的教学,就会导致卓越中职教师的培养出现局限性和狭隘性,从而加剧技术性与师范性之间的矛盾。

2.卓越性与常规性的偏倚。卓越教师培养与传统的师范教育相比,应该具有不同的精神文化,而当前工科院校卓越中职教师的培养并未突出卓越性的培养特征,其培养目标与普通师范专业相比并没有实质性差异。纵观当前工科院校卓越中职教师的培养规格发现,所描述的皆是专业知识、教育技能等外显特征的抽象概念,缺乏对教育艺术、教育情感、教育理想等方面的细化。工科院校卓越师资培养与传统师范教育的师资培养的趋同化和一致性,致使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的效果甚微。

(三)基于课程设置的冲突

1.自主性与规范性的失衡。卓越中职教师的职前培养实际上是教师教育,其课程建设要在不丢失技术性导向的基础上凸显师范性的特点。然而,当前工科院校的课程设置陷入了自主性与规范性的矛盾之中。一是课程设置的自主性被挤压。通识课程比例过高,导致课程安排的变动空间不足,难以合理规划教育课程及专业课程。二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对比2017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发现,工科院校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中教育类课程较少。工科院校片面地在课程设置上保障技术的特点,而忽视了师范类专业的规范性,使得卓越中职教师的培养偏离了轨道。

2.专业性与综合性的失调。专业性和综合性是一种片面与全面的关系。基于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卓越中职教师是兼具卓越德行、卓越学识、卓越能力的综合体,对其培养也应该兼具综合性和系统性。而实际上,工科院校仍沿袭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没有突破传统师范教育的禁锢,忽视了教师培养的综合性。一是课程结构技术倾向严重,注重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二是课程设计背离了师范教育的初衷,忽视了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三是通识课程作为提高师范生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的主干课程,依然遵循传统的设计方案,对培养学生卓越学识的作用微乎其微。

(四)基于协同培养的冲突

1.统筹性与协同性的疏离。卓越中职教师培养是技术教育与师范教育两个独立的形态交叉形成的,这决定了其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然而,由于政策支持不足和推动机制不成熟,造成实际培养过程中对于主体间的协同缺乏系统的统筹方案和有效的协同策略。政策支持不足是政府统筹与主体协同疏离的主导因素,卓越中职教师培养采用的是U-G-S(即省政府统筹、高校与中职协同)培养模式,但现有政策对此模式运行机制和主体职责的确认主要是从国家层面进行方向性引导,而缺乏法律支持和具体的措施规范。推动机制不成熟是政府统筹与主体协调动力不足的重要因素,当前对卓越中职教师的协同培养,缺乏资金支持和相关激励措施,加之缺少负责和监管的部门,从而影响了各相关主体的积极性。

2.纵深性与松散性的对抗。卓越中职教师的培养迈向纵深阶段需要各方主体调动优势资源,相互渗透,深度融合。然而,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的预期收益时间和培育周期较长,学生就业倾向难以预估,加上相关利益主体在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的差异,致使在卓越中职教师培养过程中高校“主动”、中职“被动”、企业“冷漠”,组织方式松散,各个主体间的联系流于表面,难以形成实质性的合力,最终导致主体间的松散式合作和培养过程纵深发展之间产生了冲突。

三、工科院校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的优化路径

(一)变革遴选方式,牢固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的起点

1.建立多元特色的招生制度。工科院校作为选拔人才的过滤器,应扩大其自主招生权,丰富选拔模式,拓宽招生路径。鼓励和支持工科院校根据区域特点和教育变革的要求,构建科学的师范生选拔入学体系,明确师范专业的考察标准。通过制度改革和自主发展,推动工科院校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的选拔方式在自主招生、高考改革和“三位一体”招生的基础上,形成特色的遴选机制。

2.构建科学公平的入学评价体系。工科院校应不断完善师范生入学的综合评价体系,参照研究生选拔机制将高考笔试、专业面试以及心理测试相结合,形成以高考成绩、综合素质测评为基础,结合面试考察学生的职业教育认同度、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行、沟通技巧、领导技能等素养的考评模式。具体要求如下:一是必须成功通过高中毕业考试;二是必须通过心理测试;三是面试必须证明拥有教学所需的激情和成为优秀教师的学习和沟通技巧。

3.建立灵活开放的过程考评机制。为保障教育质量,工科院校要对卓越教师计划下的师范生进行动态管理,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和补救机制,及时淘汰不合格者。在教育过程中,实行中期考察、定期考核,通过自我评估、材料审核、面试等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的专业适宜性、教师职业适宜性和综合素养。

(二)明确目标定位,确立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的要素

1.把握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的价值取向。职前培养是集学术性、师范性、技术性于一体的,因此其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厘清以下价值取向:一是卓越中职教师培养应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在服务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培养一大批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卓越中职教师;二是卓越中职教师的培养要凸显“卓越”,将卓越特征渗透于师范教育的全过程,坚持U-G-S培养模式协同育人,建立区别于普通师范教育的相关制度和质量监控机制。

2.明确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的目标。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目的在于培养有潜质成为未来卓越教师或教育家的“优秀师范生”。结合卡特提出的专业教育目标(即知识、个人技能、个人品质)和布鲁姆的教育目标(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参照《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制定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的目标,即培养师德高尚、专业知识丰富、教育理念先进、育人能力突出、具有自主发展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的卓越教师的后备人才。

(三)建构模块课程,创新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的载体

1.优化理论课程结构,改革实践课程内容。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应该将专业性、师范性和学术性三者有机融合。在理论课程方面,课程设置应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课、教师教育课程协同融合的课程结构,其中对于教师教育课程,要建立规范化的框架与制度,增加职业教育理论课程和职业教育教學研究课程;课程安排要注意加重专业课和教师教育课程的比例,并依据各类课程和各个专业的教学目标合理分配课时。在实践课程方面,以“反思能力”的发展为主线,形成“观、练、研”层层递进的实践课程结构。该结构包含三个过程:前期,通过名师交流、名师观摩、教育学习,反思自身教育信念;中期,在名师指导下,依靠技能训练、教育实习、教学实践三种形式,提升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后期,基于课题研究、学术讨论、国际交流等研究式课程,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基于研究的反思能力。

2.构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师教育类模块课程设计应该遵循“专业引领、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原则,着眼于优秀师范生应具备的各种知能素养。在此,可将STEM理念与卓越职教师资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将职业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嵌构于课程体系之中,从科学(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职业素养(Career)和教学能力(Teaching Skill)六要素出发,形成兼具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技术素养、逻辑素养的模块课程网络体系(如图1所示)。

(四)完善多方协作,夯实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的体系

1.建立协同培育实验区,形成多方合作的共生关系。在原有U-G-S培养模式协同育人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参与进来,共建协同培养实验区,形成政府、高校、中职学校、企业四维互动的新模式。在实验区成立产教研中心,负责制订协同培养的方案,完善激励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通过协议签署和项目联结的方式协调各主体间的关系,明确各主体的责任。

2.实行多导师育人模式,实现卓越中职教师的深度培养。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决定着“双师型”教师既要有专业实践能力,还要有教学能力,因此,工科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企业和院校合作的基础上,形成涵盖教育、技术、实践、思政的四导师制度,完善导师考评机制,实行互聘共培的新形式,共谋卓越实践教学的培养路径,实现卓越中职教师的深度培养。

[注释]

①王林发,伦明莉.地方师范院校全科型卓越教师培养的困惑与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9(6):79.

②杜学文,吴向明.STEM教育理念下卓越职教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开发[J].中国高教研究,2020(10):98.

[参考文献]

[1]曹晔.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的成绩、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1(17):55-60.

[2]吉标,杨旭.交叠影响域理论视野下职业启蒙教育实施困境及突破[J].教育与职业,2023(4):102-108.

[3]刘晓.技能型社会构建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再论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4):12-19.

[4]逯长春.新政策语境下我国职业师范教育的定位与突破——基于职业师范院校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36):35-40.

[5]薛晓阳.卓越教师的意图改写及反思——教师教育体系、教师资格制度的价值、功能与关联[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3):1-8.

[6]杨满福,张成涛.高职扩招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转型发展的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1):40-46.

猜你喜欢
卓越教师教师培养工科院校
试论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园校一体,知行合 一
工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的几点教学体会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高校教育管理者在青年外语教师培养中的责任
卓越教师培养背景下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研究与实践
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