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德 强
(上海大学文学院, 上海 200444)
本科生全程导师课程思政建设,是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下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它依托“双一流”高校的优势地位,秉承一流专业的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在具体建设中,它以思政策略研究为理论切入点,以上海大学公共课程《大学语文》为实践依托,探索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新路径与新目标。在具体实践中,本科生全程导师课程思政建设,以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语文》为基地,具有很强的目标指向性:针对美术学、档案学、体育学、文化遗产、英语专业等专业,以能力提高为主;针对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以素质教育为主。在具体教学中,从课程思政教学的“三原则”与“五策略”入手,以灵活方式将思政元素无间地融入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
本科生全程导师课程思政建设,秉承着当代社会文化传承的重大社会责任。如何在高度发展的“文化快餐”中站稳脚跟,坚定信念,增强传统文化的穿透力、凝聚力和自信力,更需要对课程思政建设一般原则进行深入探讨。对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来说,这是一次全面考量、全面实践与全面检验的实践。
第一,把握住重要的时代契机,明确思政课程发展的新思路。中国传统文化是开放的、博大的、精神的文化。在当下课程思政建设面临极大机遇背景下,如何发挥“全程导师+课程思政”强强联合的化学效应,是必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重大命题。
在国家和社会的层面,我们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1]。真正挖掘传统文化的鲜活生命力,并融入到当代文化的建设大局中,能够以客观、中正的眼光把传统文化融于价值体系传承中,以适应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战略,从而做到“双赢”的动态平衡发展。
在个人和课程层面,需要立足公共基础教育,发掘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明确思政课程发展的新思路:即“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人文关怀”五位一体的体系。使其不但理论上践行文化人格的情怀,更要在实践中、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潜移默化的文化自信情怀与时代力量。
第二,教师梯队要建设合理,保证教学相长的质量。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传承者与执行者,教师梯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师德教育”的典范与带头人,全程导师的一举一动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发展生涯。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师风与队伍梯队建设至关重要。一方面,全程导师课程思政建设,要加强师德规范学习。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克服没有集体观、是非观,敷衍了事、不尊重学生等原则性问题,树立正确地世界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全程导师课程思政建设,要加强自身的反思能力与学术修养,从言传身教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师范作用。孔子曾指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并把这种道德意志转化为实践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3]可以说,本科生全程导师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牢牢把握“精品意识”,从新角度多元化、多侧面的探索教学策略,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在理论与实践的加持下,全程导师更需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
第三,深入了解公共性需求,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力度与广度。毫无疑问,当代大学生的公共性需求与个性化培养显得非常有必要。以公共课程《大学语文》为例,课程团队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其中包括对学生公共性需求的问卷与调查,从而为课程思政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具体教学中,《大学语文》课程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评价高达98.5分,具有广泛的学生基础和广阔的教学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党的二十大以来,教育部大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探索高校课程思政发展的新高度。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高地,本科生全程导师课程思政建设重视以下四个方面的培育。
第一,思政目标的培育。依托建设一流学科的高水平项目,遵循教书育人的时代性与规律性,聚焦学生群体,因材施教,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全程跟踪与培养,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让当代大学生拥有获得感。首先,要求全程导师“无处不有”,即全程导师课程思政建设,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成才成长全过程,实现时间跨度的教育教学。其次,要求全程导师“无处不在”,即全程导师课程思政建设,要贯穿到育人方式全过程,将”立德树人”覆盖到课程教学、课外教学以及网络教学中。最后,要求全程导师“无处不能”,即全程导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要充分发挥榜样力量,使之不但成为知识培养者,更要成为领航者与育人者,实现育人责任与蝴蝶效应的进一步发展。有鉴于此,公共课程《大学语文》教学重视以思政为向导,以学术脉络为主干,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通过对思政教育元素的提炼和培养,力图使三者达到契合无间的效果。
第二,知识目标的建设。本科生全程导师课程思政建设,重视”立德树人”与“铸魂育人”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优化教师素质与知识结构,通过坚持政治素养、专业素养与人格素养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兼顾全程导师的教学与科研、思政与育人、传道与授业的双向引导,打通教师、学生、家庭、学校、社会五大元素的无缝链接与全面协调发展。以公共课程《大学语文》教学为例,在脉络上,侧重在课程思政基础上对中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进行系统的梳理、阐释,同时通过外国经典的学习,串联起“大”语言文学发展的脉络,呈现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在教学方案上,分别从文字、音节、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元明清戏曲、中国宗教的发展与传播、中国文化制度的建设、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外国文学的发展与传播等十个专题展开教学活动。既要满足公共课程的宏观需求,也要照顾到学生的兴趣与发展,努力践行复合型、体系化的公共课程培养目标。
第三,方法目标的提高。本科生全程导师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改变“碎片化”的教育模式、“填鸭式”的教学手段、“灌水式”的教学方法,把培养人才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落实到教学培养的各个环节,通过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的双向回流与选择,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效性协作发展,发掘文化建设的细节与关键环节。如在公共课程《大学语文》的教学中,结合“古今结合”与“以古证今”的时代精神,尤其在后疫情时代,重视网络教学的方法目标,强化“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张力,培育大学生的文化人格,传承对中华文明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时代精神。
第四,实践目标的开展。本科生全程导师课程思政建设,不但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实现课程思政主体责任意识的要求,更需要统筹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人才培养特色,深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蕴含的思政资源,探索和创新教育方法,从而真正提升课程思政实践能力。 故而,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融会贯通道德修养、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思政能力、创新能力与发展能力,实现教育与实践的“知行合一”。如公共课程《大学语文》实践目标的开展,尤其重视对“经典+原典”的研读与学习,采用翻转课堂、触屏课堂等方式,串联起“大语言文学”的发展路径,切实提高公共课程的人文素质培养。
本科生全程导师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实现自我发展的“精细活”,它重在突出”立德树人”,加强对经典的研读学习,强化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文学素养等的全方位培育。具体的培养措施有:
第一,采用“3+5”的策略。本科生全程导师课程思政建设,努力实现思政与学术的紧密结合,进而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情况,制定具体而细化的培养方案。在课程教学中,以思政能力的培养为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充分把握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趋势下,通过思政引领、人文关怀与学术技能的结合,充分培养大学生的才能,发挥其应用型人才应有的效力,依托公共课程《大学语文》的教育体系,融入思政素质、文学素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模式。
在此前提下,充分运用“3+5”的策略方法:即重视“经典”与“基础”的一体化,强调传统文学的实践影响力,运用“情境引导+目标导向+效果强化”三位一体的指导纲要,与“身临其境+换位思考+改变环境+触类旁通+场域熏陶”五位一体的方法相结合,来达到课程思政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在具体教学中,对“情景+目标+效果”的指导,以及在知人论事的情况下,把“身临其境+换位思考+改变环境+触类旁通+场域熏陶”等现实性实践相结合,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平衡发展教学相长、教学融合的良好效果。
在宏观层面,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与育人能力,做到教书与育人的持续统一。在大层面上推进“情景+目标+效果”的课程思政教育,实现课程与思政之间的同频共振与相互共融,推进思政元素在教学、课堂与学生之间能够自由的发挥,从而构建高校德育新格局,创建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发展与新思路。在具体层面,以课程思政教育为出发点,充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身临其境+换位思考+改变环境+触类旁通+场域熏陶”的巨大效用,将育人要求与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具体考察体系中。一方面,把为国育人、为党育人、为社会育人放在制度层面、顶层设计层面进行综合考量。另一方面,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长自己的知识与审美,把课程思政的成果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在提高自己学术修养的同时,更要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第二,以“经典+原典”思路带动思政课程教学,发现实际效应和改进之处。本科生全程导师课程思政建设,重视对文学经典与原典作品进行历史考察与实证研究。同时,课程思政的高阶性、先进性和挑战性决定了“经典+原典”与课程思政的结合,使之产生了新的活力。“经典+原典”中的优秀篇章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不但能带来知识的教学,也能给予审美的教育,使课程思政在无形中发挥最大的教育与传承功能,其中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英雄主义形象等,值得以课程思政方式生动而具体地展现出来。这不但为后人标举健全人格和丰富人生提供了学习榜样和动力,也对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以公共课程《大学语文》为例,通过深入挖掘“经典+原典”的资源,完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对经典的理解、阐释与实证研究能力:把“经典多读”当做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把“原典精读”当做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决定了把握过去即等于把握未来,即是孔子“温故而知新”[4]的真正含义。这也决定了它与课程思政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具有天然的相通性。实际上,《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重视思政教育元素的提炼和培养,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与实践范畴。如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修,突出传统文学的“道统”元素等,使之达到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契合无间。
显然,本科生全程导师课程思政建设,始终把当代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作为教学出发点和目的;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文化发展原则;始终把中国文化的发展放在时代前沿,强化理论阐述与现代文明建设的结合,通过全程导师制的引导与培养,把经典育人放在实处。
第三,探索创新“多维触屏”的建设模式。本科生全程导师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建立适应现代化媒介与学生心理相符合的教学模式。“多维触屏”教学模式的开展,是全程导师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一环: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之外,尽力杜绝填鸭式、僵化的教学模式,不仅需要把影像、音乐、诗词吟诵等引入教学模式中,也需要把热搜、新闻等新媒体资源搬进课堂,使得课程思政教学始终能够“让阳光照进现实”,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毫无疑问,课程思政内容的建设需要参与到国家社会文化的建设格局中,参与到现实生活与现代大学生的世界中。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课程思的政建设,能够推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互动等全方位的改革。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提出,推进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性;通过研讨式、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加强课程思政的信息化建设;通过案例教学、团队学习、翻转学习与自主学习等形式,系统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力度。尤其注意的是,在本科生全程导师课程思政一般性策略的研究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协同效果与蝴蝶相效应相融合,不断融入并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的“多维触屏”模式,全方位、全系统与全面化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统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人才。
综上所述,本科生全程导师课程思政建设,重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以传统文化复兴格局为契机,深刻把握时代脉搏、当下需求与个人兴趣,以课程思政为指导,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实践操作能力。在具体课程思政建设中,以公共课程《大学语文》依托,重视“3+5”策略实施和过程效应,把教学与社会热点、文化命题与时代思潮结合为契机,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以问题为纲,在大量实证、专题和个案基础上进行综合探求。这也要求把“经典”与“基础”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专业教师强化育人教育,找准育人角度,提高育人效率,确保育人目标的实施落实,使得全程导师课程思政建设牢固树立德育意识,体现德育职责,从而把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中。
General Strategi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Undergraduate Whole-Process Tutorial Courses
——Take College Chinese as an example
LI De-qiang
(College of Literature,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Abstract: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ull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n Shanghai University,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its curriculum has also achieved long term development.On this basis,relying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ublic course "College Chinese"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the general strate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undergraduate whole-process tutorial course has a new era connotation.This also requires clarifying the new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building a echelon of teachers,and deeply understanding the public needs.Take the culti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objectives,the improvement of method objectives,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objectives as important objectives,and adopt the "3+5" strategy to dri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with the "classic+classic" idea,explore and innovate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multi-dimensional touch screen",organically combine value shaping,knowledge teaching and ability training,and cultivate all-round development talents for socialist construction.
Keywords:Full-process tutorial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urses;and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