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域下创世史诗之美学价值和现实社会功用研究
——以楚雄彝族“查姆”为例

2023-04-18 09:31陈榕斌江文秀冯海鑫杨紫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3期
关键词:彝人史诗彝族

陈榕斌,江文秀,冯海鑫,杨紫璇

(云南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各地的多样化生活形态, 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姿态,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形成。多元文化是思想凝聚的复合化综合体,包涵文化多样性中的共性特征,也是当今全球文化的发展趋势[1]。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是承认文化的多样性, 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 而每个地域的独特文明则是构成多元文化的一个样本。

中国文化讲究万物有灵,心领神会,天人合一,彝族的创世史诗——《查姆》 则充分诠释了这一观念。 九隆神话缔造了哀牢部落,诞生了哀牢古国,庄踽开滇, 建立了古滇国, 哀牢山成为神灵莅临的地方。彝族创世史诗查姆,实际上是以神性为主的查姆文化。被称为彝族“根谱”的创世史诗《查姆》。“查姆”在彝语当中为“采姆”,意译为记叙天地之间万物的起源。彝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山水草木、天、地构建了彝族人民的信仰体系。 彝族创世史诗《查姆》主要在云南楚雄流传,彝语为“采姆”,“采(查)”为“源”,是源头的意思,姆则是“大”,即内容丰富之意。 二字统合为“查姆”,直译为做人,意译是“万物起源”。 立足于多元文化视域看待民族文化在当下社会中的变迁,以创新的视角传承本土文化,以宽容的态度看待异域文化,以包容的心态处理民族文化[2]。

1 多元文化视域下创世史诗发展的历史趋势

1.1 古用传今

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发展过程, 其横向形式表现为规模的扩展、广度的扩展、速度的增加、影响力的深入等跨洲的社会交往流动和发展模式[3]。多元文化之下的新潮文化元素, 刺激着传统文化所固有的思想体系, 民族文化想要在这股浪潮中谋求立足之地,就要在文化交融中建立联通机制。文化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其现实表现为世界性和民族性,二者组构表现为多元文化,彝族创世史诗《查姆》在多元的文化浪潮中, 也逐渐呈现出和时代相适应的思想状态。彝族“根谱”《查姆》内容多为天文地理、占卜历算、诗歌文学等,折射出早期彝族人民识得天地万物的实用观。这种始终坚守的传统观念,展现出其显著的民族意蕴。

《查姆》的文化特色,使得“查姆”的魂脉能够传承至今, 并且以独立的姿态在大众文化潮流中站稳脚跟。 如今的“查姆”,位列彝族创世史诗之首,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楚雄彝族境地,一曲彝腔古调荡气回肠, 一个传说优美动人, 一个节日悠久玄秘……这些都属于“查姆”的范畴。

1.2 共存思潮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 不同思想学派的百家争鸣也促使文化呈现出多样性。 我党先辈曾经在文学艺术和学术问题上进行探讨,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并将其确定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 21 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给少数民族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文化之间的互动成为促进文化进步的重要渠道,并且使其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4]。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关系,即劳动创造了美。而在彝族创世史诗中, 早期彝人也对劳动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彝族人将生产劳动及劳动成果判定为美的东西。这正好印证了当代美学所认为的 “美感的最终根源和动力来自社会实践”,也来自生产劳动。 利用不同文化的共同属性,跨越时空界限的良性互动,用这种方式来演绎文化的互通性, 来倡导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共存思潮,形成多形态发展格局。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文化的延展性和适应性是一体化的,随着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民众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度热情高涨[5]。 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创世史诗在中华文学之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们与少数民族建立文化交际的桥梁,更是发掘其对世界认知的活字典。

1.3 跨界创新

跨界源自英文“Crossover”,意为从某一个属性进入另一个属性的动作,突破迥别的领域界限。文化跨界创新通过多样的文化不断沟通交融, 形成创造性文化意识,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激起特殊性文化的活力因子[6]。 笔者认为,“跨界创新”从广义上讲是指不同类别、不同形态、不同时空的文化种类的融合与创新; 从狭义上讲则是民族文化与当今社会潮流文化融合交会。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而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不是对立的关系, 而是民族文化活化的有力途径。 于跨界来说, 当下社会生产力发展强盛,科技也达到一定的高度,文化的传播呈现多样的形式,科技的日益更迭使得文化的推广不再局限于当地民族。 生活在楚雄彝族地区的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彝家人长脚就会跳笙,生嘴就会唱歌,会吃奶就会喝酒[7]。 ”就彝族创世史诗《查姆》的歌舞文化来说, 其在渐进式跨界创新中提供文化名片和歌舞特点,利用新媒体品牌宣传模式渠道的介入,让异族人民能够用新的方式感受民族文化, 从而引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探索之心, 同时也能够听到来自各个地区的不同声音,有力推动民族文化的跨界创新。

2 彝族创世史诗的美学价值辨析

彝族的先民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背景之下缔造了创世史诗《查姆》,其所构建的是一种集体记忆和历史叙述。这是为了深化其族群认同,强化凝聚力, 达到对本民族文化内涵的美学价值的创新和升华[8]。

2.1 自然美——万物归源

中国古代美学认为, 美是事物所蕴含的人化精神,其表达的是审美主体审美观照时情感、直觉、意念的即时投射。就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写“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所描绘的人的情感是由外物的触动而兴起,以感情看待事物,终究得到美的体验。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七则》中描述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也是一种客体化的主体精神。 创世史诗的问世,反映出彝族人民对世界的认知,对美的感受,即早期彝人的“美感”[9]。 不论是中国传统对美的解读,还是彝族人民对美的感受,二者对“美”的认知是异曲同工的。

彝族创世史诗《查姆》是楚雄彝族讲述天、地、人等万事万物源起的一部史诗, 是彝族先民将民间千百年来流传的口传文学和用彝文记录的历史, 构成彝族文学典籍中的经典。这些典籍,向外界传递着许多自然美的意念,同时也反映出早期彝人的自然观。这些自然观构成了彝人感受自然美的自觉性意识。全书分为两部展开叙述,由《序诗》《天地的起源》《独眼睛时代》《直眼睛时代》《横眼睛时代》五个章节构成上部,其讲述的是开天辟地、人类起源和民族的形成;下部则为六个章节,分别是:《麻和棉》《绸和缎》《金银铜铁锡》《纸和笔》《书》和《长生不老药》,讲述的是棉帛、金银铜铁锡和纸、笔、书及药物等物的起源。 创世史诗《查姆》中提到关于人的朴素哲学思想“猴子变人、猴子生人”。《查姆》叙述了洪水淹天以前的人类经历独眼人、直眼人及横眼人三个发展阶段。独眼人为“拉爹”时代,直眼人为“拉托”时代,横眼人为“拉文”时代,体现了早期彝人天真烂漫的幻想,展现了三个时代的变迁过程。最后的“拉文”时代,也是最接近人的一代,他们开始种粮食、麻和棉,织绸和缎,并且开始找金银铜铁锡用来打造首饰、锄头、镰刀等家用具。 马克思认为, 自然美是人化思想的产生,认为自然美的根源在于人类实践。人在和自然界产生关联之前,并不具备审美意识,正是在不断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通过人的劳动实践而被“人化”,这就是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人的“美”的观念从中而来。其中《查姆》用一个章节的中多行诗句的篇幅赞美了用来造纸和笔的竹子和香獐, 这展现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是对自然美的另一种诠释语言,将人与自然的联系更加紧密了起来, 同时也是对自然美的一种思想升华。

古彝人创造的《查姆》,谱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乐章,内涵博大精深,想象富丽神奇,其呈现的是一幅古朴凝重的彝族文化长卷, 彰显了彝族先民的伟大,缔造彝人魂魄的千年传承文化血脉。

2.2 社会美

2.2.1 以“人”为美

创世史诗 《查姆》 中, 对作为社会的主体构成“人”的美的观念有着递进式的分析。从“独眼睛”“直眼睛”到“横眼睛”的人的逐步剖析,分别描述每个类别的“人”的不同阶段呈现的不同形态,以及生活方式的异同,从而展露“人”逐渐变美的转译。《查姆》中对“独眼睛”的描写,多为谴责“独眼睛这代人,不会说话,不会种田,像野兽一样过光阴,今天跟老虎打架, 明天跟豹子硬拼, 人吃野兽……有时还会人吃人”。这代人的行为就属于“不美”,所以“神仙之王涅侬倮佐颇和众神决议,要淘汰这一代人。第二代直眼睛,这代人知建房,懂农耕,但是不懂得利用农耕社会之下所创造的劳动成果,所以“神”还是不满意,终神又将其摧毁。 直到第三代“横眼睛”人的时代。

第三代“横眼睛”为拉文时代。 这代人是最被神满意的一代人, 横眼睛时代也是史诗描写和分类较多的时代,足以展现横眼睛拉文时代的人的美。这个章节第一个篇幅为“洪水滔天”。相比于独眼睛时代,这代人面对洪水的来临并不是面临被淘汰的境遇,“阿朴独姆兄妹俩,听说洪水要淹天,白天叹息落泪,黑夜焦愁担心。涅侬撒萨歇问阿朴独姆:好心的庄稼人阿, 为啥愁不安? 为啥落泪叹息……涅侬撒萨歇说:好心的庄稼人,你不用忧虑,你不用叹息……”这段在史诗当中的描写为洪水来临时, 阿朴独姆兄妹俩的手足无措,这时,涅侬撒萨歇(云南彝族神话中神王涅浓倮左颇的次子,造天地万物的善神)给予兄妹俩应对的举措。每个人的形象都非常丰满,像涅侬撒萨歇的热情善良,阿朴独姆兄妹俩的单纯朴素,古木折意巴的沉稳机智。史诗中对人物的细致描写,突出性格对比的同时, 也能够折射出早期彝族人对美的意象和美的社会价值的认识。

2.2.2 以“劳”为美

庄子言“乘物以游心”“游心于淡”“游心于物之初”“游心于无穷”。 人在客观世界中的行为,受到限制,但是在精神的世界中却能够突破限制,通达心灵的解脱。 而对《查姆》的“游心”则是通过对创世史诗的解读, 剖析其对早期彝族社会结构, 通过分析提炼,《查姆》的诗意栖息于楚雄彝族地区的大地上。楚雄彝族创世史诗《查姆》中表露过彝族人民许多社会美的观念,他们对于当时所处社会环境的理性思考,同时这种观念也是对自然美的一种升华。 整个史诗由上部的自然描述到下部对自然物的运用及改造。其中,第二章《绸和缎》、第三章《金银铜铁锡》的撰写,就衍生出男女劳动分工的早期社会关系。第三章对金银铜铁锡的描写就是彝人对劳动的充分赞赏。“三星还没有落,两兄弟就起床,鸡叫忙煮饭,天亮上山冈,去找金银铜铁锡。 他们走啊走,走到可叶山上……两人齐声说:挖开金山采金矿。 ”诗句描绘从清晨时分,彝人两兄弟早起出门寻石,到最后通过劳动得到所想之事, 流露出早期的彝人劳动为美的社会观念,这和马克思所倡导的“劳动创造美”的观念是不谋而合的。由此可见,创世史诗《查姆》中彝族人民对社会美的观念已经非常明晰。

2.3 于世伏笔

彝族创世史诗《查姆》记录着早期彝人对天地万物原始的认知,他们以字为媒,将“美”伏笔于诗句之中,对天地万物所带来的疑问大胆地思考,不仅建构了彝族族人的集体记忆, 还利用丰富的想象筑起彝族人心中的世界观, 传承和延续民族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所沉淀下的美学价值。 在如今多元文化涌现的当今世界,创世史诗《查姆》中传播的思想观念是一种对社会美的追寻,让人读后能产生美的联觉想象,这种联觉想象标志着早期彝人从自然美到社会美的认知观念的升华, 彝人从被动接受自然美的阶段发展到充分利用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具有了美的欣赏价值。

3 彝族创世史诗的现实社会功用

从马克思对于美的规律的阐释中, 我们知道美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达到已经解决基础的衣食住行之后才产生出来的,这是唯物史观的体现。从这个定义上来看,彝族创世史诗《查姆》中,古彝族人从最初人的不断完善的三个阶段的演化,到达到了满足自然生长需要,从而发展到对更高层面的追求,这其中所蕴含的自然美和社会美的价值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及发扬彝族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史诗的铺叙描绘了一幅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历史画面,也反映了对改造世界和对人的肯定。多元文化的当下, 我们从民族文化中充分把握其中的文化之美, 感知其内蕴的生命敬畏和感而化生的哲学思辨,引发的是一种对生命的共感与欢歌,从人与万物的洞见中获得真善美的真谛, 从而使史诗的现实社会功能对当下社会进行有力驱动。

3.1 帛——经纶济世

“帛”谓财,史诗《查姆》中从多方面流露出经济文化, 这是早期彝人的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的。 “经纶济世”最早出现于《伊尹耕莘》第二折:“哥哥,想你学成经纶济世之策,立国安邦之谋,若列朝纲……可不强如耕种为活也。 ” 强调立国之能,经济于民之势。史诗下半部的撰写多用可以充当交换(交易)的劳动产物,如“麻和棉”“绸和缎”,诗句多描写物品的锻造和原材料的寻找, 同时也从侧面描写出彝族天神和族人的通力合作, 这种经济文化是早期彝人通过实践活动,构架的经济社会基础。如今多元文化带来的多样经济模式对彝族的传统经济冲击较大,从根源上寻找问题,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认可度不高,对史诗的美学规律把握不精准。立足于民族文化根基的基础上, 拓宽适宜民族经济的发展路径, 这也是创世史诗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对彝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启迪。

3.2 行——文之致用

所谓“行”,就是要让民族性的文化在地域性的场所得到充分的宣扬,并且能够向外界推广。 从“文之致用”的角度来分析,北宋诗人王安石作出“为文应载道,要有补于世”的观点,他认为句子要注重助力社会发展之用, 应该摒弃以雕琢为美和骈俪对偶的极致追求。 创世史诗《查姆》的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具不具备功用,在笔者通读创世史诗《查姆》,从中深刻感知其中的审美价值之后,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拥有“三古一彝”之称的楚雄,有着厚植的文化深根,牢牢地驻扎在当代多元的文化体系之中。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无论是能直观冲击视觉的传统建筑还是民风民俗,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如何摆脱冲击带来的困扰, 就需要利用史诗中的美学价值来引导我们发挥其社会功用,丰富彝族的文化层次。彝族文学发展至今,已经取得瞩目成就,但是并没有像其他民族那样有影响力较大的文化衍生作品。 从史诗的美学规律中探寻一种超脱世俗和功利的创作新路径, 同时创作的作品能够体现彝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质,从而创作出具有民族味道的美学形象。

3.3 传——民族意蕴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10]。 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 楚雄彝族地区政府出台各项方针政策促进史诗《查姆》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查姆》记载着彝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他的价值体系, 从而形成此区域的地域文化。在多元文化合围的当下社会,对民族史诗的研究应该突破仅在文化内涵和书面翻译的现状。 进入新时代, 随着我国史诗总体研究水平的提升,有关于《查姆》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这其中包括专著、论文等项目,但是对于史诗传承和外译方面的研究还稍显不足。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兴盛的时代,推动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需要研究者把握住机会,在提升文化软实力国家战略大背景下, 以推动中国及世界多元文化生态构建为己任, 加强对史诗的外译与传播研究。

4 结束语

《查姆》是一部有着艺术想象的伟大史诗,记叙了彝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展现了彝族的文化。在多元文化视域之下, 彝族人民亟须将彝族史诗文化建立在多元与互融的大环境之中, 形成世界文明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此外,应该通过多方媒介,如地方媒体、高等院校、文化馆和文艺团体等,向各类社会群体传达文化精神, 营造文化氛围。 总之,《查姆》文化原始、古朴、神秘,具有彝族人民鲜明的生活特点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这无疑是中华文化宝库一颗璀璨的明珠。

猜你喜欢
彝人史诗彝族
彝族海菜腔
张美寅摄影作品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2013史诗之战
美丽的彝人古镇
史诗表演
史诗
浅谈西南地区的太阳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