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视野

2023-04-17 12:31:14刘伟兵
理论与评论 2023年4期
关键词:讲道理人民出版社道理

刘伟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的论断,这一论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为只有把握了思政课的本质,才能掌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规律,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2)刘建军:《如何理解“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5月20日。将思政课本质把握为讲道理,就是将思政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为讲道理,其他的思政课内容、作用、功能、规律都受本质所规定。那么何为思政课的道理?以及如何理解思政课就是讲道理这一论断呢?这可以借助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从整体性上科学地把握何为思政课道理、思政课讲道理的方法论进路,以及讲深、讲透、讲活的方法论体现等。马克思在创作其成熟时期的经典著作《资本论》时,就运用了科学有效的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第一条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研究方法;第二条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法。正是两个方法的辩证统一,实现了具体到抽象再上升到具体的“讲道理”,从而将抽象晦涩的资本规律和价值理论生动形象地叙述了出来。《资本论》正是凭借这一科学有效的政治经济学哲学方法,做到了“通俗易懂”,并在广泛传播中成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和人类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因此,立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哲学方法的理论展开,探讨思政课是如何在讲的过程中把握抽象理论,并将抽象理论上升到具体总体,从而更好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是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本质最新论断的方法论进路。

一、从具体到抽象:思政课讲道理的方法论前提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一论断的前提是要弄清楚何为思政课的道理,以及如何把握思政课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思政课要讲的道理进行了全方面、整体性的把握。“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0-11页。,同时“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1页。。可见,思政课的道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具体实际,是对现实实践的理论表达。这一把握,事实上就揭示了思政课道理提炼的方法路径:从具体到抽象。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页。。具体是指感性具体,是学生们能够接触到的社会实在。然而感性具体并不是思政课的道理,只是思政课的内容,是思政课要讲的事实。思政课的道理需要在感性具体的内容基础上,上升到思维抽象。换言之,思政课的道理包括现实社会现象深处的哲学思维、历史社会发展中的规律、现实实践反映的道德伦理原则等。这就意味着,思政课存在一个教学前提,就是要将感性具体提炼为思维抽象,形成具有普遍性、原则性、规律性的道理,从而“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0页。。

其一,从现实社会现象的感性具体上升到哲学思维的思维抽象把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向学生们讲清楚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讲清楚现实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党建等内容。“从实在和具体开始,从现实的前提开始。”(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页。这些内容是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经验事实,也是思政课要普及的现实常识。但是,普及常识,告诉学生们现实社会现象是什么,并不是思政课的主要职能。一旦思政课变成只是普及常识的通识教育,就会消解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

“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8)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7页。对思政课而言,不仅要完成通识教育告诉学生们“然”的职责,还要上升到实现学生们“知其所以然”的思维抽象把握。学生们要在思政课里弄清楚世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掌握分析国情的办法,明白党情发展的意义,把握民情发展的态势,从而在理论彻底的学术性中形成符合政治性的哲学思维。如思政课要让学生们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能够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分析和把握现实社会现象等。

其二,从历史社会发展的感性具体上升到历史规律的思维抽象把握。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都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思政课“还要有历史视野”(9)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5页。,要在历史纵横比较中说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内容都是学生们能够接触到的感性的历史具体。换言之,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把握,是由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历史事件构成的。思政课的道理,要在历史的感性具体基础上,上升到历史规律的揭示和把握。

对思政课而言,要在讲授历史内容过程中,运用唯物史观的生产力、阶级、人民等概念揭示历史规律,借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劳动价值论,由生动形象的历史感性具体提炼出历史必然。如此一来,思政课就不会只是讲历史故事,也不是简单告诉历史结论和揭示历史真相,而是在大量感性的历史素材和档案的表象中,揭示和论证出合乎必然的历史规律,让学生们逐步形成历史思维。这是思政课要讲的历史道理,也是历史科学。

其三,从现实实践的感性具体上升到价值原则的思维抽象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也是现实社会实践展现出来的感性具体。思政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党和国家最新的政策、工作任务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发展形势介绍给学生。除此之外,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等领域的具体实践,也是思政课讲授的主要内容。思政课更是要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但是,在这些现实实践知识性介绍的背后,更重要的是指导实践的原则和评价实践的价值标准的抽象把握。“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10)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9页。思政课讲道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传授学生们评判实践活动的价值标准,引导学生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们明白美与丑、善与恶、对与错,并形成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

总之,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理论研究方法,是透过事物现象抓住本质规律的重要方式。“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页。马克思明确指出,用这种理论研究方法,能够将表现为“混沌表象”的实在和具体,把握为“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页。。这一过程,是表象到本质、混沌到规律、复杂到简单的道理提炼过程。

在思政课讲道理的过程中,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是思政课提炼道理的重要一环,也是讲道理的前提。这一过程需要依靠思政课教师自身能力的施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0页。,并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这“六个要”指向的是思政课教师的素质要求,是通过“政治素养、业务素养和师德素养三个层面”(14)吴潜涛、张磊:《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7期。,完成“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责任”(15)王易、岳凤兰:《建设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思想理论教育》2020年第5期。,也就是要思政课教师能够在教材和社会现实基础上,自觉地提炼出符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原则、规律、哲学思维,并作为思政课讲授的主要内容。

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思政课讲道理的方法论进路

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的研究方法,是思政课提炼道理的方法论前提。而这只是完成思政课讲道理本质的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将提炼出来的思政课道理讲出来。这一过程,涉及叙述方法。马克思提出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法,即“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页。。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就是要用掌握的本质、规律、原则,运用抽象的思维、概念来解释现实社会中的感性具体,将道理讲出来。“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但绝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页。其中,抽象是思维抽象,具体是被抽象思维把握过的思维具体,是具体总体。这一科学方法,事实上为思政课如何讲道理、如何将道理讲出来提供了方法路径,指向思政课教学艺术,即思政课讲道理的知、情、意、行统一。

首先,思政课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讲道理路径,表现为思政课要将理论讲得对。思政课要将理论讲得对,就是要保证理论的真理性、客观性、科学性。这一过程是通过实践性、人民性的进路实现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彻底性。

思政课道理讲得对,就是要保证彻底地讲道理和讲出来的道理具有彻底性。这一进路虽然更多表现为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的研究过程,但是用思维抽象来分析和把握感性具体并形成思维具体、具体总体的叙述过程同样需要理论的彻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彻底的理论。思政课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这样效果才能好。”(18)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8页。这一论断,意味着思政课教师要在自己学深、悟透、弄懂的基础上,还能将理论彻底、全面地讲出来,并经得住学生的追问。

那么,理论如何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进路中彻底讲出来,并经受得住追问呢?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谈及理论学习时,提到“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19)《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7页。。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就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理论研究进路,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理论叙述进路。经受得住追问的理论彻底性,就在于讲出来的理论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换言之,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并不是抽象思维对具体随意的把握和讲授,而是要被现实再实践、再证明,进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完成理论再建构,实现再阐释的叙述进路。“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0页。

同时,人民性是思政课讲得对的重要检验标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思政课讲道理的政治性,就体现于其道理立足人民立场,符合人民利益。因此“思政课教学要有理论的彻底性、有说服力,就要通过不断追问‘为什么’,说明我们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都是符合客观实际、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历史和实践已经对此做出了充分检验和证明”(21)田心铭:《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学习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1期。。如此一来,思政课讲道理在讲得对的层面,就是坚持和践行了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其次,思政课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讲道理路径,表现为思政课要将理论讲得好。思政课要将理论讲得好,就是要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遵循教学规律,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到,“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其中,Ad Hominem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为了某人,针对个人论证,诉诸人身。在此意义上,马克思关于理论彻底说服人的理论进路,其实就蕴含着从人出发开展理论教育的向度。马克思的理论说服人,就包含了理论打动人的意蕴。这一理论进路,事实上表明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讲道理过程要有听者的视野,从教育对象出发开展理论教育。这就意味着,思政课讲道理还要讲得好,思政课讲道理是讲得对与讲得好的统一。

思政课道理讲得好,要从思政课对象的特征、规律、需要出发讲道理,从而在针对性中提升亲和力。道理不仅要讲得彻底,还要让学生彻底听进去,也就是要打动学生、说服学生。“学生有兴趣才会记忆,这种记忆是牢靠的,没有兴趣死记硬背就是死知识。”(2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9页。这就要从学生的时代、群体特征,成长、教育规律,以及知识与价值需要出发,选择讲的方式。当代的青年大学生,对“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以及对身边新生事物都抱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兴趣。这就意味着青年学生们既喜欢宏大叙事,又关注身边生活的新生事物;他们具有很强的集体意识和个体意识,既希望有集体的认同感,又喜欢个人独处的自主性。这使得青年学生们不仅会自发形成各种亚文化青年群体,还会在面对他者教育的过程中强调自身的独立性、自主性,渴望主体的平等性。当前青年学生们还具有对自身成长成才的渴望,表现为对良善的价值观、科学的知识的追求。这种需要使得青年学生们秉持问题导向、实用导向的学习态度。

这些特征、规律、需要决定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讲道理方式选择。进入新时代以来,思政课讲道理方式出现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大思政体系合力育人、翻转课堂、网络思政、智能思政、数字思政、仪式教育、红色歌剧、问题导向式教育等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创新。总之,“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他们涉世未深,缺乏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对抽象的理论一时难以准确理解、正确把握,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恰当可信的事例,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24)汪亭友、李艳艳:《上好思政课要打好“组合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1期。。通过这些方式,思维抽象可以从学生的立场、角度出发,在亲和力中更好地上升为具体总体,实现道理讲得好。如此一来,思政课讲道理在讲得好的层面,就是坚持和践行了主导性与主体性、灌输性与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最后,思政课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讲道理路径,表现为思政课要将理论讲得美。思政课要将理论讲得美,就是要将理论具象化,通过情感认同达到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正是由于抽象上升到具体要从思政课对象出发,而青年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感性意识就要求讲道理必须将抽象思维通过具象化、感性化的方式上升到具体总体。“抽象的意识形态需要通过具象的方式为人们所认知和接受。”(25)龙柏林、刘伟兵:《意识形态具象化的隐喻路径》,《广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这一过程,也就意味着讲得好必然包含着讲得美的意蕴,思政课讲道理是讲得好与讲得美的统一。

青年学生的感性意识,决定了思政课讲道理要有美的向度。“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6)[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42页。,而“感性是实践的,实践是感性之为感性的根本原因”(27)栾栋:《感性学发微》,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16页。。实践就是感性对象性活动,是现实的人满足感性需要的活动,也是生成意识的主要方式。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讲道理路径,在讲得对的维度上具有实践性进路,这意味着思政课讲道理要想讲得对,就必须要考虑人的感性意识。而情感又是人的感性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满足人的情感需要,是在满足人的感性需要过程中实现感性对象性活动的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28)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3页。通过情感认同,达到意识形态认同、价值认同,是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讲道理的重要进路,也是思政课讲得美的重要路径,因为“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29)[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48页。。鉴赏的愉悦,是实现美的重要方式。

同时,青年学生的形象思维,也决定了思政课讲道理要有美的向度。形象思维是人们主要思维方式之一。“一切思维,无论是直截了当地(直接地),还是拐弯抹角地(间接地),都必须借助于某些标志性最终与直观、从而在我们这里与感性发生关系,因为对象不能以别的方式被给予我们。”(30)[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6页。万事万物在表象上既有联系又有相似性,为人们形象思维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正是通过相似性,表象才能被认识,这就是说,表象与类似的其他表象相比较,被分析成要素(这些要素是它与其他表象所共有的),并与那些会显出部分同一性但最终被列入有序图表的表象相结合。”(31)[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第72页。人们往往是通过想象的方式去把握抽象的概念。“想象力不仅重新唤起存在于它里面的意象,而且使这些意象彼此相联系,并以这种方式把它们提升为普遍的表象。”(32)[德]黑格尔:《精神哲学》,杨祖陶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3页。正因如此,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讲道理方式,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形象化的过程,也就是要将抽象的理论具象为人们身边可感知的经验性事物,从而在美的感知中实现讲得好、讲得对。

正因如此,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讲道理进路中,要想通过讲得美,实现讲得好和讲得对,就需要将思维抽象具象化。其一,要在问题的导向中,通过批判达到理论建设。思政课讲道理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介绍,也不是抽象的理论灌输,而是要直面问题,在批判错误思潮的过程中,将真善美形象化、清晰化。否定即肯定,否定性的批判为肯定性的建设明晰了边界。其二,从学生的多种需要出发,探索多种形式的具象化。思政课可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故事、感人的戏剧、紧张的辩论等。如此一来,思政课讲道理在讲得美的层面,就是坚持和践行了建设性与批判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总之,思政课讲道理的过程表现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抽象思维对感性具体的思维把握,并叙述出作为思维具体的具体总体。这一过程,蕴含着真善美的统一,不仅要讲得对,还要讲得好,更要讲得美。

三、达至具体总体:思政课道理的图景呈现

思政课讲道理是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其中,思政课道理的呈现就是具体总体。“具体总体作为思想总体、作为思想具体,事实上是思维的、理解的产物。”(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页。具体总体只是感性具体经过思维把握后的产物。因此,作为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在提炼道理和讲的方法建构基础上,呈现的作为具体总体的思政课道理,其形象的生动、真理的透彻、视野的宽广,决定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的效果。

首先,思政课道理作为具体总体具有唯物主义性的特征。具体总体“绝不是处于直观和表象之外或驾于其上而思维着的、自我产生着的概念的产物,而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产物”(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43页。。这就是说,现实中的感性具体、实在主体,“仍然是在头脑之外保持着它的独立性”(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页。。具体总体是抽象思维对感性具体的再阐释、再建构。“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页。作为抽象思维对具体把握的思维产物,具体总体的唯物主义性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具体总体是受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后的具体总体是思维具体,表现为具体总体。这一把握,事实上明确了思政课讲的道理是社会意识。其唯物主义性体现于思政课的道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是由社会存在决定,而不是人的抽象思维所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页。另一方面,具体总体是实践生成的意识。如果说,具体总体从存在论而言,是社会存在的决定物,那么从生成论角度上看,具体总体是实践生成的派生物。“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8)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97页。思政课讲的道理并不是经院式哲学,更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生根于社会实践、反映社会现实的理论,是能经受得住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

其次,思政课道理作为具体总体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具体总体具有社会历史性,意味着思政课讲道理要具有历史视野,要在历史的纵横比较中把道理讲清楚。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 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39)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5页。这一论断,就是揭示了具体总体的形成并不是无根之木,而是生成于历史实践,有着历史的源头和勾连。

人们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中,运用到了历史逻辑对感性具体的再把握。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对感性具体的直观式把握,忽略了历史逻辑,从而出现了“樱桃树”式的错误。“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4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8页。思政课最终讲的道理的呈现,必然是在历史逻辑把握后,呈现出明晰了历史来源、历史发展、历史比较的具体总体。只有如此,这样的思政课道理才是厚重的、清晰的。人们在明确了“来龙”时,才能更好地知道“去脉”。

再次,思政课道理作为具体总体具有社会关系性的特征。具体总体具有社会历史性,意味着思政课讲道理要有社会视野,要在社会关系的把握中把道理讲清楚。具体总体虽然是思维具体,是思维把握的产物,但是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如果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与人相关的意识必然也具有社会关系属性。因此,“只要我们承认人是社会存在物,只要我们讨论与人有关的一切,那么,也就不存在社会存在之外的存在,也就是说,存在即社会存在……同样,也不存在社会意识之外的意识,也就是说,意识即社会意识”(4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94页。。

马克思在批判施蒂纳的“唯一者”时,就是从分工入手,探讨人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进而延伸至各种社会关系的生成。这一理论进路,事实上为具体总体的社会关系的把握提供了科学的视角,即对社会关系的把握,要深入到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4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5页。这些论断都指明了思政课讲的道理,也就是具体总体,不是孤立的、纯粹抽象思辨的产物。

最后,思政课道理作为具体总体具有内在矛盾运动性的特征。具体总体具有内在矛盾运动性的特征,意味着思政课讲道理要有发展的视野,要能够将具体总体的内在对立统一讲清楚。具体总体虽然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思维抽象对感性具体的再次把握。但是,具体总体并不是纯粹的逻辑范畴,不是纯粹观念的产物,更不是纯粹理性运动的结果。

事实上,将具体总体把握为纯粹观念的抽象范畴,是一种蒲鲁东式的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这种方法就是用抽象的方式提炼一个抽象的范畴,赋以不变规律、永恒原理,并把握其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矛盾关系,最后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坏的方面就能解决问题。“他随手拈来一个范畴,随心所欲地给它一种特性,把需要清洗的范畴的缺陷消除。”(4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6页。这一方式错误的地方在于,他把具体总体把握为观念具体,是思维具体的矮化,完全退步于纯粹观念的运动。

而马克思的具体总体观,是立足于历史运动而不是观念运动,是立足于生产实践的矛盾而不是观念的矛盾。马克思的具体总体内在矛盾不是好坏的观念矛盾,而是实践的矛盾、生产的矛盾、发展的矛盾,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转化的矛盾。只有如此,具体总体才能够以发展的视野把握,才能够在历史的、现实的、运动的、实践的规律中,客观、完整、准确地被把握和讲出来。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论断,是在新时代思政课发展取得极大成就,思政课发展规律充分体现情况下的一次理论发展。立足于马克思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能够客观、全面、准确地把握和阐释这一最新论断,并揭示出思政课为什么要讲道理,怎么样讲道理,以及如何讲道理的理论图景。

猜你喜欢
讲道理人民出版社道理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讲道理”的面包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12-02 02:43:09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12-14 19:47:34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怎么跟孩子讲道理?
海峡姐妹(2019年7期)2019-07-26 00:50:48
讲理的八大戒律
故事会(2017年24期)2017-12-26 12:18:42
道理
抉择
全国新书目(2016年3期)2016-04-20 23:38:10
讲道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