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瑶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从二〇三五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71页。随着社会智能化程度的加深,人工智能技术在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缓解贫富差距、保障社会民生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前所未有的契机和条件。本文在厘清人工智能发展崭新特征和共同富裕现实逻辑的基础上,分析人工智能何以助力共同富裕,进而思考人工智能助力共同富裕的现实途径。
人工智能是一项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融合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多学科技术的交叉技术。自1956年首次在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后,其发展大致经历萌芽、低迷、应用以及再次繁荣等阶段。目前,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蓬勃发展,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之间已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景象。
物联网是构成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之一,主要依靠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等传感设备,实现对信息的识别、跟踪、交换、管理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人工智能物联网实现突破发展,能够在更智能化的基础上实现多台设备的高效、协同控制,推动人、机、物连接向智慧连接、智能连接转变,从而实现对生产、生活、医疗、教育等众多领域的全面覆盖,使人工智能真正转变为应用智能。
随着智能物联网、互联网、移动设备、无线传感器的发展,大数据应运而生。大数据是具有一定规模和价值密度的高时效资源,主要是“将大量的原始资源汇集在一起,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分析数据中潜在的规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2)胡沛、韩璞:《大数据技术及应用探究》,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4页。。近年来,大数据技术冲击互联网、社交网络、金融行业、电子商务等领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掀起一阵狂潮。大数据技术通过收集用户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对用户进行全方位的形象刻画,形成最精确的内容推销。毫无疑问,大数据技术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虚拟现实技术与人工智能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其技术目的是由计算机模拟生成一个三维虚拟环境,用户可以通过一些专业传感设备感触和融入该虚拟环境。”(3)喻晓和编著:《虚拟现实技术基础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页。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的交互主要体现在虚拟对象智能化、交互方式智能化以及虚拟现实内容智能化等三方面。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的交互融合在教育、医疗、文娱、军事、文保等多个领域都产生巨大影响,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全新的交互体验。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的发展,驱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生变革,有望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784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所谓共同富裕,即“富裕”与“共同”缺一不可,既要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又要做好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既要做好经济制度的顶层设计,又要解决好具体的社会问题。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做好制度的顶层设计。一方面,“富裕”是基础,实现共同富裕不是建造空中楼阁,而是通过推动科技、知识、人才、创新的相互结合,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高质量发展。为此,必须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注重文化事业产业活动,实现精神文化产品的普惠性发展;创新教育方式和内容,提高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思想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共同”是保障,只有通过调节生产关系、推动公平正义,才能实现社会整体的富裕。为此,必须在不影响先富群体生产积极性的基础上,调节生产关系、创新经济发展形态,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缩小贫富差距,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解决好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经济制度的顶层设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处理好社会的现实问题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民生领域,我国仍存在住房、就业、医疗、食品安全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6)《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日报》2023年8月9日。,就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正确理解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差异性,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领域、不同地区制定不同发展战略,通过多样化、系统化、动态化方式解决人民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是要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7)习近平:《坚定信心 勇毅前行 共创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9页。。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缓解贫富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伴随人工智能在信息技术、工业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引起的颠覆性技术变革以及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大幅提高,“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社会生产力将再次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再次大飞跃”(8)《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491页。。人工智能技术在提高社会生产水平、促进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中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要素,广泛提升社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与以往的技术不同,人工智能通过与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有效结合,参与社会生产的全部环节,在精确性、缜密性、即时性等方面实现着对传统生产的超越。借助人工智能赋能,传统生产不断突破既有局限,通过智能生产的形式实现高质量发展。随着以信息物理系统(CPS)为基础的智能工厂密集出现,新生产形式将深度计算、智能感应等作为技术支撑,把产品、生产线、车间这一纵向生产体系全部置于智能生产系统中,使各生产数据的关联性得到有效加强、不同生产信息间的跟踪与反馈速度迅速提升、生产过程的透明度化和可视化不断提高。当前,智能工厂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人—机—物联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促成产业智能化和智能产业化,对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生产深度融合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极大推动着社会财富的有效积累。在“智能+”发展浪潮中涌现的一大批智能机器人,以其强大的体力、耐力和智力等优势,逐渐成为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的重要助手,在新型生产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智能装卸、智能助手、智能驾驶等智能系统,不仅大大延伸了人类的自然能力,而且在自主学习、自我优化等方面极大拓展了人类的思维能力。“随着我们将越来越多的记忆和计算交给机器,互联网逐渐成为我们的‘外部大脑’。”(9)Cai, H., Reaching consensus with human beings through blockchain as an ethical rule of stro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Ethics, 2021, Vol. 1.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智能感应等技术不断实现对人类能力的延伸和拓展,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以传统生产为载体的智能化生产,正在对社会生产领域进行前所未有的变革,并最终以其共享化、创新性、生态化等特点引领新型生产力蓬勃发展。
最后,智能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一方面,在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主要引领的智能浪潮中,一大批传统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智能化转变,智能产业快速崛起。人工智能技术因其特有的爆发力,“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并创造新的强大引擎”(10)《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促使既有的产业结构和商业模式发生创新,催生出智慧农业、智能交通、智慧教育等新业态。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在改变人机交互方式和变革基础设施方面也发挥巨大作用。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智能经济中,人们可借助智能传感器、可穿戴设备、智能音箱等智能终端与机器交流,深刻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带给人们经济生活的新变化。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1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501页。。人工智能技术的充分运用,可一定程度为提升分配公平、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动能。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有利于提升分配公平,为实现精准帮扶提供助力。受地理条件、经济水平等各种因素影响,社会资源的分配往往会出现不充分、不平衡的现象,从而导致贫富差距形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1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38页。。人工智能技术在增强社会资源的匹配性和适配性上存在较大优势,可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和充分分配。比如,慈善活动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形式,其智能化、数字化程度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断加深,各类智能化、数字化慈善公益平台不仅为个人、组织、社会机构提供物资捐赠和志愿服务的新渠道,而且也使低收入群体降低生活成本成为可能,有效弥补了前两次分配遗留的空白地带,进一步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公平正义分配,提升了受帮扶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
其次,人工智能有助于加快城乡间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乡村振兴。当前,我国城乡间的要素流动仍然存在一定阻碍,人工智能系统的应用大大促进了城乡之间各要素的自由交互。在教育领域,各类教育资源突破城乡界限与地域差异,使不同地区都能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医疗领域,乡村人民可以通过智能问诊等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医疗服务;在交通领域,智能交通网络通过对交通资源进行智能规划,提高交通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交通堵塞、方便城乡间居民出行。除此之外,电子商务、精准育种系统、农产品智能供应链等,无时无刻不在带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工智能对于缩短城乡差距、密切城乡联系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
最后,人工智能有助于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东西部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1-32页。过程中应当大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主要支撑的智能交通、智慧物流等能够极大缩短东西部间的地理距离,使西部丰富的资源与东部广阔的市场实现有效对接,缩短东西部发展差距。此外,人工智能还可通过赋能西部地区的农业、牧业、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释放西部地区经济潜力和活力,促进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西部地区的经济密度和智能化程度,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党中央关于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在收入、就业、教育、社保、医保、医药卫生、住房等方面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14)《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1日。人工智能通过对民生领域进行深度赋能,推动社会民生领域的保障和完善。
首先,人工智能可以提升社会治理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促使社会治理体系日益精细化。智能化社会治理体系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算法等技术,进行民意捕捉与即时反馈,强化社会治理系统与民众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推动两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们对医疗、养老、教育、户口迁移、婚育等重大民生领域的异地办理需求也获得极大满足,“跨省通办”“一网通办”等智慧服务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建设智能化社会治安、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应急信息化等系统,能够显著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风险预警能力。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物联网、智能识别等技术的结合,能够实现大规模数据捕捉和分析,强化社会治理的协同性和风险预警的精确性,从而实现对自然灾害、公共交通、城乡安全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等领域安全风险的预警、识别和管理。
其次,人工智能可以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发挥关键作用。我国老年群体基数大、分布广,近些年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老年人需求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15)《“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2/21/content_5674844.htm。人工智能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在赋能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对改革养老方式、提高养老质量、丰富养老内容有极大推动作用。一方面,陪伴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智能助手,不仅能够在吃穿住行等方面满足老年人的日常需求,而且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分析老年人的健康数据,制定针对性的饮食计划、康复计划、作息安排等,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机器人通过全息投影和虚拟交互等形式,满足老年人对交流、陪伴、倾听的诉求,实现老年人休闲娱乐活动的沉浸式体验,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最后,人工智能在激发就业市场的活力与潜力方面彰显优势。纵观历史,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而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例如,随着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智能助手等新型劳动力广泛出现,人类逐渐摆脱低级劳动的束缚,追求更高质量的工作岗位。有分析认为,人工智能将在未来20年内为中国增加如人工智能工程师、数据分析师、智能机器训练师等约9 000万的工作岗位,实现我国就业规模的有效扩大、就业质量的广泛提升。(16)《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对中国就业的净影响》,http://cbdio.com/BigData/2018-12/27/content_5967771.htm。毫无疑问,人工智能技术必将引起就业市场发生新的重大变革。
总之,在智能化浪潮推动下,时空距离、地域局限、城乡差别等逐渐被缩小,“城市人”和“乡村人”的现实差距越来越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双向互动越来越密切。人工智能带来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必定会促成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和变革,推动共同富裕更好更快地实现。
为更好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公平正义价值准则,并不断为提升人工智能应用活力优化发展环境。
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科技向善”。“科技活动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7)《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3/20/content_5680105.htm。应当将人民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价值导向,“加大科技惠及民生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同民生紧密结合”(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61页。,围绕人民需要开展技术研发、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等活动,将“科技向善”原则落实到技术发展的具体环节。推动“科技向善”并非只是科技工作者的任务,而是需要技术机构、法律机构以及每一个技术使用者相互配合的体系化工作。通过社会各层级的力量,将技术规则与人类社会既有的法律和伦理规范相融合,以此实现人工智能的“向善”发展。为此,必须制定相应的规则和原则,以保证人工智能的可控性。2021年9月,我国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明确提出,“人工智能特定活动应遵守的伦理规范包括管理规范、研发规范、供应规范和使用规范”(19)《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https://www.safea.gov.cn/kjbgz/202109/t20210926_177063.html。。如在人工智能研发之时,对其设定同情、友爱、尊重等价值原则在内的算法程序;在人工智能应用之时,内置尊老爱幼、公平正义等人类伦理思想。文件要求,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全面研判,“及时开展系统的风险监测和评估,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提升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管控和处置能力”(20)《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https://www.safea.gov.cn/kjbgz/202109/t20210926_177063.html。。
其次,坚守公平正义价值准则,消除阻碍全民共享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红利的因素。一要消除算法歧视。算法歧视指大量信息数据被智能算法进行不合理的生成和解释,从而产生不公正结果的系统性错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训练数据集所存在的偏差导致的”(21)徐翔:《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新经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90页。。减少算法歧视带来的不公现象,须对数据来源、数据开发者和算法本身进行严格规制,同时要加大算法研发的透明度,保障公众对算法研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并建立相应的指导和管理机制对算法进行外部制约,全面引导、检测、规范延伸到人类社会内部的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二要弥合城乡间的数字鸿沟。面对农村地区信息服务体系仍然存在的“顶层设计缺失、资源统筹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差异明显”(22)《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页。等问题,应进一步推广人工智能应用范围,建设乡村大数据平台,吸引相关人才参与农村数字化建设。特别是应加大对技术所需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积极提升农村地区数字化、信息化硬件设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农村治理、数字农业、乡村文化等领域的运用,完善乡村医疗、乡村图书馆、新农业等领域建设,使乡村人民充分享受技术发展的红利。三要破除区域间技术发展壁垒。为打破区域之间因本位主义思想对人才、技术、企业等实施的封锁性保护,应建设基础数据库和网络服务中心,提升区域间信息传输能力,推进区域间技术交流、数据流通和人才往来;发展一体化的公共服务系统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不同区域之间产业协同发展、互补互促,增强区域间发展协调性。
最后,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激发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共同富裕的应用活力。一方面,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工作,优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环境。人工智能技术具有较高的研发成本,应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的资金投入,降低人工智能研发的成本和门槛,鼓励高校、企业、个人等参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过程;积极调动企业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中的主体性,对人工智能企业给予普惠政策和人才支持,为人工智能技术创造良性的研发环境。同时,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打破不同部门、不同区域间的数据壁垒,在数据的相互交换中实现数据优化和升级。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构建人工智能应用的生态环境。比如,可通过“加强研发上下游配合与新技术集成,打造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型示范应用场景”(23)《科技部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15/content_5705450.htm,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深度融合。再如,可以在物流运输、医疗健康、文化教育、养老保健等关键民生领域推进人工智能应用,拓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实现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和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发展,形成人工智能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