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2023-04-17 12:31:14李百玲
理论与评论 2023年4期
关键词:译介著作宣言

李百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与广泛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前提与基础。回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即从马克思主义初入中国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期间的传播历程,可以发现,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发、偶然的传播,经过俄国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催化之后,在20世纪20年代后进入自觉、必然的传播阶段。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原著的译介、术语的生成、译语的选择、理论的阐释、思想的传播等都生动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如何从知识精英走向民众,如何在大众中广泛传播、普及开来,从而铺陈中国化的历史与理论画卷。恩格斯著作及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有机组成部分,追溯其传播源流,昭示其传播脉络,廓清其传播经纬,将有助于更为完整、全面地呈现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历史景象。

一、恩格斯生平学说的早期译介

回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早期阶段,关于恩格斯生平事业、思想学说的介绍常与马克思联系在一起,大体来看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对恩格斯生平活动及其与马克思的伟大友谊、共同事业的介绍;二是对他们撰写《共产党宣言》的情况介绍以及对其内容的简要译介;三是在马克思逝世后对恩格斯所做工作的介绍,如编辑整理《资本论》第二、三卷,参加第二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等。当然,这些内容有时是交织在一起阐述的。

据现有资料,中国人第一次知道恩格斯其名的时间,与马克思一样,是在1899年。上海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在1899年2—5月出版的第121期至第124期,连载了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纂述的《大同学》,该文是英国社会学家本杰明·基德所著《社会进化论》一书的前四章。在第121期发表的第一章“今世景象”中提到了马克思:“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1)北京大学《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马藏》第1部第1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年,第376页。上海广学会于同年出版《大同学》全书,书中提到了恩格斯的名字及思想。该书第八章“今世养民策”写道:“德国讲求养民学者。有名人焉。一曰。马克思。一曰。恩格思。”(2)北京大学《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马藏》第1部第1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年,第410页。“恩格思有言。贫民联合以制富人。是人之能自别于禽兽。而不任人簸弄也。切从今以后。使富家不得不以人类待之也。民之贫者。富家不得再制其死命也。”(3)北京大学《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马藏》第1部第1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年,第413页。尽管该书是在宣传宗教教义时顺带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学说,并将其表述为“养民”学说,将马克思误认为英国人,但这是中文书刊中对马克思、恩格斯其人及思想的最早译介。据统计,《万国公报》1899年销售数为39 200册(4)叶再生:《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第1卷,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第441页。,月均发行量超过3 000册,是近代介绍西学影响最大的刊物之一。

20世纪初期,国内接受恩格斯相关信息的渠道同马克思一样,主要来自日本、西欧和俄国。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受当时日本社会主义学说风行的影响,20世纪初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主动将反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书刊译成中文引入国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通过日本这一中转站,中国人加深了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及社会主义学说的了解。

1903年2月,赵必振翻译了日本福井准造的《近世社会主义》一书,由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发行,书中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学说,简要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使用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在“加陆马陆科斯及其主义”一章中提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3年在法国会面之后,便开启了长达一生的伟大友谊与合作:“马陆科斯既得野契陆斯为有力之同志者,各等之运动,籍其帮助者不少。野契陆斯亦与马陆科斯相亲善,始终同其难苦。1845年,又著一书,题为《英国劳动社会之状态》,以扩张马陆科斯派之意见。1849年,又为普鲁西政府所放逐,马陆科斯等共去本国而移于英国之伦敦。仍与马陆科斯往来,共其运动,至马陆科斯之死,四十年,无异趣焉。”(5)中共常德市鼎城区党史研究室、常德市鼎城区赵必振研究会编:《赵必振译文集·社会主义学说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年,第69页。这里的“野契陆斯”即恩格斯。该书是当时能看到的较为翔实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生平活动的译著,书中还提到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几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同月,由留日学生主办的《译书汇编》第11号上发表了君武(马君武)的《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该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与达尔文主义进化论的异同,认为阶级斗争并不能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这种观点在当时有一定的代表性。马君武对社会主义表达了赞赏,认为“社会主义诚今世一大问题。最新之公理,皆在其内,不可不研究也”(6)林代昭、潘国华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84页。。文末列有“马克司所著书”五种,其中第一部著作是恩格斯所著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以及《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这是中文报刊上较早列出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书目。

1903年10月,《浙江潮》编辑所出版了日本社会主义运动活动家幸德秋水著、中国达识译社翻译的《社会主义神髓》,书中提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并以《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资本论》三部著作为基础,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一千八百四十七年。马尔克斯与其友音盖尔同发表‘共产党宣言书’。详论阶级战争之由来。及其要终。并谓万国劳动者同盟以来。社会主义俨然成一科学。非若旧时之空想狂热也”(7)北京大学《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马藏》第1部第4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年,第40页。,指出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丰富起来,中文书刊上出现恩格斯的多种译名,恩格斯的名字逐渐为国人所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同盟会理论家和活动家朱执信译述了恩格斯生平并摘译了恩格斯著作。1905年11月、1906年1月《民报》第2、3号上连载了朱执信(8)在《民报》第2号目录中该文作者署名为“蛰伸”,正文中作者署名为“势伸”;《民报》第3号上作者署名为“蛰伸”。翻译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9)《民报》1902年第3号上题目为《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其中,在“马尔克Marc”一节中,介绍了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关系以及他们共同创立学说的过程。“初马尔克在巴黎。与非力特力嫣及尔Fridrich Engels相友善……马尔克既去法。嫣及尔亦从之北游。因相与播其学说于比律悉之日报间。言共产主义者群宗之。万国共产同盟会遂推使草檄。布诸世。是为共产主义宣言。”(10)势伸:《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民报》1906年第2号。1906年5月,《民报》第4号发表了《欧洲社会革命运动之种类及评论》,文中将马克思译作“卡玛”、恩格斯译作“殷杰”,阐明他们创立的社会主义学说“近乃风靡全欧”。1906年9月,《民报》第7号发表了渊实(廖仲恺)的《社会主义史大纲》,将马克思和恩格斯译作“麦喀氏”和“英盖尔”,介绍了他们合作“遂成一八四八年之共产党宣言”(11)渊实:《社会主义史大纲》,《民报》1907年第7号。的过程。

辛亥革命后,在孙中山的积极倡导下,谈论和研究社会主义成为一种风尚。1912年创刊的中国社会党刊物《新世界》第2期发表了势伸(朱执信)的《社会主义大家马儿克之学说》,简要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与学说,论述了《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文中误将恩格斯写成法国人,文后附有“共产党宣言书之概略”。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都发生了巨变,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报刊杂志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纷纷涌现,也促进了恩格斯著作、思想在中国更为广泛地传播。

1919年,《星期评论》第10号发表了季陶(戴季陶)翻译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纲》,将恩格斯译为因格儿、因格尔。文中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事业和成就,提出:“支配近代思想界政治界及一切社会生活的社会主义,在科学上哲学上集大成的马克司、因格儿,都是德意志民族里产生出来的。”(12)季陶:《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纲》,《星期评论》1919年第10期。1919年4月初,北京《晨报》副刊上连载了渊泉(陈溥贤)的《近世社会主义鼻祖马克思之奋斗生涯》,文中介绍了恩格斯编辑整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情况。马克思“身后事皆友人燕格士理之。而马氏之《资本论》二三卷遗稿。亦燕氏担任整理出版之责焉……燕格士清理两年。第二卷始出版又九年(一八九四年)第三卷始付梓”(13)渊泉:《近世社会主义鼻祖马克思之奋斗生涯》,《晨报》1919年4月4日,第7版。。

1919年5月,《晨报》副刊开设了“马克思研究”专栏,《新青年》1919年第6卷第5、6号上发表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刘秉麟的《马克思传略》都提到恩格斯编辑整理《资本论》的情形,“其中第一卷是马氏生存时刊行的,第二第三两卷是马氏死后他的朋友昂格思替他刊行的”(14)林代昭、潘国华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3-24页。。《马克思传略》还阐述了恩格斯的生平事业,“一八四四年,马氏与其平生最密切之至友昂格思(Engels)作第一次之会晤,二人交情甚笃”(15)林代昭、潘国华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9页。。“一八四八年,复与至友昂格思应一秘密结社之要求,合刊一共产党宣言书(《A Menifesto of the communistic Party》),传播最广,欧洲各国,均有译本……此书可称为近世社会主义之圣经”(16)林代昭、潘国华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0页。,高度评价了《共产党宣言》的地位和作用。

1920年,邵振青编的《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下编中第二、三章在介绍马克思思想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恩格斯生平,并附恩格斯晚年像,将之译为“盎哲尔斯”,认为“盎哲尔斯者。Friedrich Engles生于一八二〇年。为商人子。受高等教育。尤喜哲学当投书于莱因新闻。高唱其主张”(17)王艳红编:《新中国成立前马克思主义传播文献汇编》第1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323页。。书中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节译其中部分段落,还提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将其译为《空想的及科学的社会主义》,简要说明了该书的主要内容。1922年,萧纯锦在《马克斯学说及其批评》中提出:“马克斯与其友人恩吉尔Fridrich Engels合力造成社会主义之具体的学说。而后社会主义乃有科学上之根基。且为大多数之所心悦诚服。”(18)萧纯锦:《马克斯学说及其批评》,《学衡》1922年第2期。1924年,守素(杜守素)在《资本论之著者马克斯略传》中,介绍马克思生平时还详细介绍了恩格斯的出身、家庭以及事业、学说、著作等情况,提到马克思“一八四四年九月始与恩格尔(Friedrich Englels,1820—1895)晤面,遂成终身知己”(19)守素:《资本论之著者马克斯略传》,《北京朝阳大学旬刊》1924年第2卷第15期。。

此外,陈独秀的《马克思学说》、李大钊的《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李达的《唯物史观解说》,以及《马克思主义概略》《马克斯年谱》《马克斯小传》等多种书刊文章都提到了恩格斯的生平、学说与思想。

纵观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早期阶段,对恩格斯生平事业的介绍较为简略,通常是在介绍马克思时顺便提及,专门论述恩格斯的内容不多,不过即使寥寥数语也大都肯定了恩格斯的重大成就。然而,由于早期翻译较为粗糙,错漏之处难以避免,不仅在不同译者的翻译中出现了恩格斯的不同译名,甚至在同一部著作、同一篇文章中也出现了多个译名。据不完全统计,在早期传播中恩格斯的译名有20余种。在译介过程中,有时还会漏掉恩格斯作为《共产党宣言》的共同作者身份,或者将恩格斯的著作误认为是马克思所作的情况。不过,这并不影响恩格斯通过译介方式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彰显他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所作的重要贡献。

二、恩格斯著作的早期译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早期阶段,译介的恩格斯著作主要有与马克思合作的《共产党宣言》,以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革命与启蒙关系密切的内容。

在这些著作中,《共产党宣言》是最早获得国人关注以及译介最为集中的著作。《共产党宣言》的片断译介自1903年就出现了,翻译的重点在于摘译开篇、结尾、第二章中的十条革命措施等内容。赵必振于1903年翻译的《近世社会主义》一书,在“国际的劳动者同盟”一章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结尾句,“同盟者望无陷落其意见及目的,宣布吾人之公言,以贯彻吾人之目的……结合全世界之劳动者,而成一新社会耳。”(20)中共常德市鼎城区党史研究室、常德市鼎城区赵必振研究会编:《赵必振译文集·社会主义学说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年,第81页。这是《共产党宣言》最早的部分中译文。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在早期传播媒介方面,除部分出版机构外,《民报》《天义报》等资产阶级报刊客观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05年,发表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第2号上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的部分内容和第二章中的十项革命措施。1906年,《民报》第5号刊登了勥斋(宋教仁)根据日本《社会主义研究》杂志介绍写的《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结尾句。《民报》第5号曾重印4次,印数近万份。同年9月,梦蝶生(叶夏生)的《无政府党和革命党说明》一文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的十项革命措施,发表于《民报》第7号。

无政府主义报刊《天义报》、中国社会党出版的《新世界》也刊载了《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署名为“震述”的《经济革命与女子革命》一文,在附录部分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部分译文,发表于1907年《天义报》第13-14卷。1908年,《天义报》第15卷刊载了民鸣译的《〈共产党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序言》,这是恩格斯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做的英文版序言,也是恩格斯著述中最早的一篇中文全译文。1908年,《天义报》第16-19卷合刊登载了民鸣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章部分译文,将标题“资产者和无产者”译为“绅士与平民”。1912年《新世界》第2期的《社会主义大家马儿克之学说》一文,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的十项革命措施。

五四运动时期,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和介绍进入一个相对集中的阶段。1919年,《每周评论》第16号刊载了舍(成舍我)译的《共产党的宣言(摘译)》,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十项革命措施等内容。渊泉(陈溥贤)翻译了河上肇《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较为详细地介绍和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连载于北京《晨报》副刊。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摘译了《共产党宣言》有关唯物史观的部分段落。李泽彰的《马克斯和昂格斯共产党宣言》,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发表于《国民》第2卷第1号。《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8月19日至21日发表了张闻天的《社会问题》,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的十项革命措施。谭鸣谦在《“德谟克拉西”之四面观》中将恩格斯译为“英智尔”,提出“《共产党之宣言书》乃马氏与英智尔(Engels)所共同发表者也”(21)谭鸣谦:《“德谟克拉西”之四面观》,《新潮》1919年第1卷第5号。。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发行,著者译为“马格斯”和“安格尔斯”,这既是《共产党宣言》最早的中文全译本,也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最早的一部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全译本的出版对国内革命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同年,施复亮的《马克思学说概要》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摘译了《共产党宣言》部分内容。1921年,《东方杂志》第1卷第4号登载了施存统的《马克思底共产主义》,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马克思主义的译介和传播进入有组织的新阶段。1921—1922年,《新青年》第9卷第2、3、6号上发表了李达的《马克思派社会主义》、陈独秀的《马克思学说》等,都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思想,节译了其中部分内容。1922年出版的《先驱》第3期发表了励冰《〈共产党宣言〉的后序》,摘译了《共产党宣言》部分内容。1923年,李达在《马克思学说与中国》一文中详细介绍了《共产党宣言》,摘译了部分段落,发表于《新时代》第1卷第2号。1923年,刘宜之译述的《唯物史观浅释》一书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部分内容。范寿康、施存统、仁鲁译述的《马克思主义与唯物史观》于同年出版,摘译了《共产党宣言》中有关唯物史观的部分内容。1926年,《政治生活》第68期发表了由乐生(赵世炎)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序言三篇》,这是《共产党宣言》三篇德文序言首次译成中文。

另外,恩格斯的其他重要著作也都较早译介到国内,进入国人的视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被马克思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1907年9月出版的《天义报》第6卷刊载了申叔(刘师培)的《欧洲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异同考》,其中就提到了“马尔克斯所著书有《由空想的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发达》”,这里把作者恩格斯误写为马克思了。1912年5—8月,《新世界》半月刊连载了由施仁荣译述的《理想社会主义与实行社会主义》,涵括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的绝大部分内容,可以视作这部著作最早的中译文,文中将恩格斯译为“弗勒特立克恩极尔斯”。1920年8月,由郑次川译、王岫庐校的《科学社会主义》由上海群益书社出版,这本小册子的内容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三部分,著者译为“恩格儿”。施存统翻译的《马克思主义和达尔文主义》一书引用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的一段原文,来说明“关于这资本家的自由竞争制度和孤立生活的动物之间所有的关系”(22)[英]班纳科支:《马克思主义和达尔文主义》,施存统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72页。,该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出版,作为“新时代丛书”第三种。1925年2—3月,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连载了丽英(柯柏年)的《空想的及科学的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一篇完整的中文全译本,根据英译本翻译,将著者译为“昂格斯”。

恩格斯晚年所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部分内容早在20世纪初就被译介到国内。《天义报》1908年第16-19卷合刊发表了志达的《家族、私有财产及国家之起原》,摘译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二章的部分内容,将著者译为“因格尔斯”。1920年,《东方杂志》第17卷第19、20号上刊载了恽代英译的《英哲尔士论家庭的起原》,摘译的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二章的部分内容。1922年,伯隽(陈伯隽)发表在《改造》上的《无政府主义之批评》一文中提到了“颜智士(Engels)之家族私产与国家之起原”。1923年,熊得山翻译了《历史以前底文化阶段》《国家的起原》《未开与文明》,摘译自《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五、六、九章,发表于《今日》第3卷第2期。

恩格斯的论战性著作《反杜林论》于1920年首次被译成中文。苏中(徐苏中)在《建设》1920年第3卷第1号上发表《科学的社会主义与唯物史观》,摘译了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三编第二、三章,将著者译为“阴格尔”,将“反杜林论”译作“丢林科学底变革”,这是根据日文翻译的。1922年,由重远(邓中夏)译的《共产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一文,摘译了《反杜林论》部分内容,发表于《先驱》创刊号。

除上述著作外,早期传播还涉及恩格斯其他一些文本的翻译。1920年,常乃悳在《马克思历史的唯物主义》一文中摘译了《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的两段话,发表于《国民》第2卷第3号。1923年,抱兮翻译了《权力的原理》,摘译自恩格斯的著作《论权威》,刊载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机关刊物《少年》第13期。1924年,署名葵(黄日葵)的《民主革命与工人》,摘译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发表于中共北京地委和北方区委机关报《政治生活》第14期。1926年,《政治生活》第76期上发表了猎夫(李大钊)的《马克思的中国民族革命观》,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关于中国问题文章的中译文。这一时期,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与马克思合著的《神圣家族》等也在一些著述中被提及,《共产主义原理》等著述外文版传入国内。

三、恩格斯著作早期传播的特点及影响

五四运动前,中国人虽然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但基本上是片断性、被着意选择过的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有组织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传播,恩格斯著作与思想的早期传播得以进一步拓展。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经历了从自发走向自觉,从零散走向系统,从偶然走向必然,从非主流逐步走向主流思潮的过程。

第一,从传播主体来看,由译者阶级性而产生的主体差异十分明显。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早期阶段,翻译与传播恩格斯著作的知识分子有着不同的阶级属性,因而其目的各不相同。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各派别、无产阶级革命者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和政治需要出发,对恩格斯著作进行有选择的译介。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还不具备产生正确认识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础和条件,因而译介和传播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人员构成非常复杂,不仅有外国传教士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还有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无政府主义者、社会民主主义者等。这些不同的政治力量尽管其主张不同、目的不同、立场不同,但共同点是都不信仰马克思主义,而是从其政治需要出发,选取恩格斯著作和思想中与本阶级本派别的政治目的有关的部分进行“选译”“摘译”“节译”,甚至无意或有意加以“误译”。这可以从其翻译的用语中体现出来,如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译述为“安民学”“养民学”,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译为“豪右”与“细民”等。真正有效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则是无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李汉俊、瞿秋白、蔡和森等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知识分子在各种“主义”的比较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他们深刻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在此过程中建立起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并为之奋斗。他们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的翻译、思想学说的宣传与阐释,拓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第二,从传播目的来看,“挽狂澜于既倒”是马克思主义被介绍到中国的目的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中的革命性、实践性特点,正与当时为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途径和出路而将西方各种理论引入中国的潮流相契合,因而在译介初期就带有某种革命性和实践意蕴。毛泽东曾经说过,为了抗御帝国主义,“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23)《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4页。。经过各种社会思潮大浪淘沙般比较之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真正成为中国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实践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便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中国的国情和革命实践赋予马克思主义特殊的历史使命。因此,对于恩格斯著作与学说的译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也具有了鲜明的革命意蕴与实践旨归。

第三,从传播内容来看,对恩格斯著作与思想早期译介的内容是经过选择、有所侧重的。首先,对恩格斯形象与身份的建构具有同等性。在译介中,恩格斯往往是与马克思一起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作为《共产党宣言》的共同作者等形象联系在一起的。恩格斯作为独立主体的情况介绍比较少,通常是在谈论马克思的生平事业时提及与恩格斯的会面、合作、共同开创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经历。其次,在马克思主义传播早期,几乎没有专门单独介绍恩格斯生平事迹的文章,甚至连他的名字也没有固定译法,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关于恩格斯著作的译介却丰富得多,恩格斯的主要著作在1927年以前大部分都已经传入国内。20世纪初,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最早进入国人视野的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之一。回顾恩格斯著作的早期译介和传播内容,不乏《共产党宣言》中的革命措施和革命号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关于家庭制度、妇女问题的论述,《反杜林论》中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阐释等,这些文本都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现实性、革命性、实践性,能够为解决社会矛盾、开辟前进道路提供指导。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的译介主要经由日本社会主义的传播热潮而传入国内,也正适应了中国当时的国情需要和社会现实而着重选择了社会主义作为重点传播内容。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译入中国,进而才是作为一种革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中国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第四,从传播特点来看,恩格斯著作的早期传播主要侧重于翻译而非研究,侧重于介绍而非阐释,侧重于宣传而非普及。出现这种状况有其现实原因,主要是受当时社会发展条件和思想状况所制约,没有形成真正的有效传播,主要表现是对恩格斯文本的翻译呈现碎片化,多为片段性、语录性、枝节性翻译,而且主要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出版的著作不多,有的也只是小册子,全译本极少,不利于人们对恩格斯思想的系统了解和掌握,这种情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才逐渐得到改观。如1924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了蔡和森讲授社会进化史的讲稿,在国内最早阐释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及《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的思想,第一版很快抢购一空,后相继出了第二、三版,这本书成了当时宣传历史唯物主义的畅销书。(24)中共双峰县委员会编:《蔡和森传》,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13页。这种情况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对于马克思主义有较为迫切的理论需要,而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出版得较少。这也解释了何以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迎来马克思主义类书籍的出版潮,从而不断推动国内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传播。

恩格斯的著作及思想在中国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传播,生动地反映了并作为其中一部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图景。恩格斯文本的早期译介与传播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著作具有的革命性、通俗性等特征有助于大众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在马克思主义文献翻译与传播史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使之本土化、民族化的过程。早期译介中的意识形态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实践选择,使马克思主义融入且构成了中国现代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在民众革命思想启蒙中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而成功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猜你喜欢
译介著作宣言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李帆著作系列
青春宣言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48
柔软宣言
脱贫宣言
心声歌刊(2019年3期)2019-06-06 02:52:30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TA宣言
女友(2015年9期)2015-05-30 03:08:46